华尔街电影1987:中国需要“金融革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2:07:59

中国需要“金融革命”

作者:BWCHINESE中文网专栏作家 章玉贵 2011-11-28 星期一 大 中 小 默认
文章免费订阅 收藏 打印 投稿 评论 ( 共0条 )

推荐阅读

  • 美国21家金融机构摆脱“问题银行”
  • 英国民众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缺乏信心
  • IMF眼中的中国金融
  • 分析:中国需要怎样的金融领袖?
  • 中国金融业正在“裸泳”
  • 美国英国金融模式失灵
  • 警惕中国海外金融资产风险
  • 多国要求中国开发金融服务市场
  • 警惕国际资本在中国制造金融危机
  • 全球金融格局变迁呈三大趋势
  • 美国“暗杀门”害不了中国金融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近日在地方金融工作座谈会上警告,全球经济将滑入长期衰退,中国必须深化金融改革以应对全球经济衰退的冲击波。他还罕见告诫各地要防范金融风险,并称:谁的孩子谁抱!西方媒体据此分析,上述言论反映了中国政策制定者的担忧,即在经济放缓渐成定局之际,中国不够发达的金融业面临着更大风险。

被广泛认为深谙全球金融竞争变迁与风险化解之道的王岐山副总理此番针对中国金融业者的警告,着实饱含深意。

金融作为关乎国家经济安全与顶层分工地位的战略性产业,既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也是风险伴随与不确定性随时可能放大的高危行业。看看今日欧元区的窘状就知道,这个世界上,在金融方面,无论是工业实力雄厚的德国还是浪漫情怀绵延的法国,都不是美国的等量级对手。而透过新兴市场金融开放的实践过程和亚洲国家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我们发现:金融调整的重要性某种程度上比金融创新更重要。新兴经济体必须从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高度将经济增长、信贷政策、汇率制度改革、国际资本流动管制和金融业的开放作为整体通盘考虑,建立健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机制,维护金融运行和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

就中国来说,尽管普遍的看法是:中国金融体系自1997年以来取得最明显的进步是解决了两大问题:一是系统性风险多高问题;二是金融机构出资人制度改革问题。而按照央行的说法,金融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突破性发展。表现为:金融机构实力明显增强,金融市场信心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不断增强,经受住了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特别是以资产规模来衡量,中国金融业如今在体量上已经迈上了100万亿元台阶。可以说,金融危机爆发前还是国际金融巨头嘲笑对象的中国金融业,如今的发展势头着实令欧美同行感到有点呼吸急促。

不过,尽管由于相对封闭的金融系统使得中国在所有大国中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最小,但切不可因此对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力盲目乐观。其实,在知己知彼方面早已是九段高手的美国对中国金融业的软肋可谓一清二楚。表面强大的中国银行业是在资本项目未开放的前提下获得暂时性优势的。尚在完善中的金融市场体系更潜藏着系统性金融风险。假如通过绑架人民币汇率使得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失去在金融贸易和制造业领域“补课”的机会,而美国成功地通过美元贬值、人民币的升值实现出口的快速增长,则不仅有可能打破“美国消费-中国生产”的分工格局,而且将极大地挤压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环节的核心利益。则中国不仅将无法获得足够的财力来建立支持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更有可能错过追赶美国的“时间窗口”,进而失去成为一流经济与金融强国的基础性条件。

事实上,王岐山副总理对中国金融业的担忧一点也不为过。说敢忽视国家审计总署不久前披露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巨额债务?谁敢保证这些项目就能够如期还贷?谁敢轻言浙江等地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引致的经济与金融风险能够迅速解决?谁敢漠视“影子银行”愈来愈明显的财务损失甚至违约现象?谁敢对事实上已经绑架了地方政府和银行的房地产业开具健康证明?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