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集体舞比赛:留住难忘天骄岁月 ——读《共和国首批女飞行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1:09:05
留住难忘天骄岁月
——读《共和国首批女飞行员》
孙志远
《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29日   20 版)

《共和国首批女飞行员》:苗晓红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算起来,新中国女飞行员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整整60年。60年前,一群风华正茂的女兵,走进空军第七航校,从此拉开了新中国女性翱翔蓝天的序幕。她们在艰难中起飞,在风雨中成长,为新中国女性开辟了一条通天大道。她们在蓝天写下青春与理想,也留下绚丽多彩的航迹。
60年来,关于她们,虽然偶有文字见诸报刊,但零零散散,难窥全貌;不要说一般读者,即使是后来的女飞行员们,对前辈也知之甚少。岁月无情,当年的天之骄女,有的以身殉职,有的因病辞世,仍然健在的,也都已是八旬老人了。昔日美丽动人的故事,正随风而逝。因此,《共和国首批女飞行员》一书的出版,可谓正逢其时,为我们挽留住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作者苗晓红是新中国第二批女飞行员,曾是专机部队赫赫有名的全天候女机长。她翱翔蓝天大半生,退休之后,手中的操纵杆换成了笔杆,以真挚的情感,朴素的文字,重现了首批女飞行员们的风采。
当年,走进牡丹江航校的女兵共有55人,其中14人学习飞行。书中主要记述的就是这14人。作者与书中人物,曾朝夕相处,她们是她的领导、教员、战友,更是亲密无间的姐妹。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此书的写作,既不是纪实作品所惯用的全景式描写,也不是传记式的线性记述,而是以战友、姐妹的身份,记录了作者眼中的14位蓝天女杰。所记之事,多为亲历、亲见、亲闻,读起来十分亲切,因此也就使得本书更具史料价值。
起飞是艰难的。这不仅来自条件的艰苦,设备的简陋,也来自外部的偏见,内心的软弱。但是,首批女飞行员们凭着理想与意志,只用7个月就完成一般需要两至三年才能完成的学习。当她们驾驶银燕,在1952年的“三八”妇女节那天,从天安门上空飞过,接受中央领导和首都人民检阅的时候,距她们学习飞行的日子,还不到一年!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这只是序幕。在专机部队,无论是飞行训练,抢险救灾,还是执行任务,她们都用精彩的飞行,向世人宣告:男人能做到的事,女人一样做得到。她们也用精彩的飞行,向世人证明:要战胜困难,首先要战胜自己。
以往介绍女飞行员的文章,大都侧重英雄事迹,很少提及感情生活,此书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憾。入校之初,空军刘亚楼司令员曾当众宣布:5年之间不许恋爱。为了飞行事业,她们都严格地执行了这条禁令。5年后,禁令解除。她们有的以诗为媒,互吐真情;有的因吵架而相识,进而相知,终结良缘,颇有戏剧性;有的结婚后,虽然同在一个飞行部队,却因部队纪律,每周只能团聚一次,为表达相思之情,夫妻平日各写“两地书”,团聚时互相交换,其浪漫程度绝非今日80后、90后所能想象。这样的书写,使得女飞行员们从九天云外,重新回到草绿花香的大地上,回到普通人的行列中,还了她们情感丰富、柔媚可爱的真实面目。
书中也写了她们的坎坷命运。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政治运动接连不断,14名首批女飞行员中有近10人因政审,先后被迫停飞,并被调离专机部队,或转业地方。那个时候,她们大都三十出头,正是飞行的黄金时期;有的才二十几岁,羽翼将丰,便被政治风暴无情折断。若干年后,当所谓的问题已不是问题,并获平反时,她们的青春早已不再,再也无法飞上她们魂牵梦绕的蓝天。读着这些,实在令人痛惜!
翅膀虽被折断,精神依然不倒。停飞后的女飞行员们,无论是改行地面工作,还是转业地方,依然自强不息,在各自的岗位上,照样干得有声有色。如果说,首批女飞行员们有什么共同特质的话,我想那就是:永不服输!
在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上,空军首批战斗机女飞行员们,从天安门上空编队飞过,英姿大展,引来世界的瞩目和国人的赞叹。那一时刻,一定会有人想起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因为,是她们用青春与理想,欢笑与泪水,乃至年轻的生命,为后来者开辟出了这条通天大道。人们是不会忘记她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