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mherenow是什么意思:陈寅恪将其惊为天人 中国最末一代士大夫岑仲勉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0:57:08
  经常在著作中刁难当时著名学者的岑仲勉,视学生如子弟,令受业者如坐春风。他时常左兜装一盒“白金龙”香烟,右兜揣一包糖,上课时,男生发烟,女生发糖。     

    我记得当时凡选了岑仲勉教授课的人都能获赠他的书,岑先生当时还在赠书上题字:赠某某学弟。他不把我们当学生看待,而是把我们当朋友、当弟弟来对待,令同学们激动不已。   

    ———昔日学生张难生

    澹泊自甘、寂寞自守,摒弃俗世困扰,幽居书斋,岑仲勉看似寂静而单调的一生背后,埋伏着巨大的人生主题。他毕生治学,始终在探索着一个具有“终极关怀”意义的大问题,即身处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中国的变局之中,文化传统究竟将何去何从?

    在中国学术的近代转型之中,像岑仲勉这样本土文化教育背景、靠自学走上史学大家之路的学人,屈指可数。他以近50岁高龄半途出家,自学成家,有怎样的学术特色?在如今新一轮国学热之下,岑仲勉们毕生对“中国学术不会亡”的探求,具备怎样的启示意义?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岑仲勉生前所带的最后一个研究生、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姜伯勤,以及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学会会长张国刚。

    ○评价

    他是近现代中国史学转型的人物


    台湾中兴大学有个研究魏晋隋唐史的教授,两个儿子分别取寅恪、仲勉两位老先生的名字,以示推崇

    南方日报:回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岑仲勉被称为中山大学名教授,与他同时代的王国维、陈寅恪等相比,您认为他们有什么不同?

    姜伯勤:王国维和陈寅恪完全是开风气之先的,王国维活了50多年,摸到什么都是他领路。宋元戏曲研究、甲骨文研究、殷周制度研究等都是他奠定的。岑先生主要是继承清代学术传统,对西北史地和隋唐史进行研究,以碑刻来考证历史。他也受到了当时西方学术的影响,往往致力于某一方面具体问题的分析。

    张国刚:胡适也好、冯友兰也好,学术上固然很有影响,但是,他们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都是因为与政治发生了联系。陈寅恪、王国维、吴宓也是政治符号化了的人物。其实,季羡林所做的学问比岑仲勉更窄更专,季羡林之所以成为大众人物,除了因为他是北大副校长之外,还因为季羡林经常发表一些时政言论,受到媒体关注,并作为具有某类政治品格的知识分子类型受到当局的青睐。

    至于岑仲勉,他并未进入政治符号的话语圈里来,只是一个学者。但是,在隋唐史学界,岑仲勉与陈寅恪是并驾齐驱的,同样被后世的研究者们所尊重。台湾中兴大学有个研究魏晋隋唐史的教授,两个儿子分别取寅恪、仲勉两位老先生的名字,以示推崇。

    南方日报:岑仲勉半途出家,没有史学科班教育背景,主要是靠自学,有没有一些治学上的特色?

    姜伯勤:岑先生是近现代中国史学转型时期的人物,无论是其学术还是其思想,都带有那个时代的性质,传统与近代的特征在他身上兼而有之。

    首先,作为20世纪的第一代唐史学者,学风近于晚清学者劳格,成就上更上一层楼。其代表作有《登科记考订补》、《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翰林学士壁记补注》等。

    其次,他对近代东西方的汉学成就也有广泛的涉猎,他的《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突厥集史》中既受到西方汉学家沙畹的启发,又在材料上、研究上超迈沙畹。

    此外,在晚清“新学”潮流的激荡下,岑先生受到了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洗礼,这种训练影响到其后来史学研究中的形式逻辑的素养。岑先生在70岁那天,把一部50万字的植物学手稿送给华南植物所。

    岑先生是一位极其勤勉的专家,2004年中华书局出版《岑仲勉著作集》十五种,此著作集尚不包括《元和姓纂四校记》、《墨子守城各篇简注》。从40岁到76岁,完成了约1000万字著作。

    张国刚:与陈寅恪相比,岑仲勉的特点是较少提出宏观历史架构,偏重于在具体史料辨证或史事上的实证分析。陈寅恪先生的“关陇集团”等理论,给学者打开了研究的思路,不管你赞成不赞成,很难绕开。岑仲勉被学术同行重视,不仅因为其学术成果丰硕,而且许多观点自成一家之言。比如与陈寅恪先生关于牛李党争的看法不同,岑仲勉通过大量的考证,认为李德裕无党,牛李之李指李宗闵;对唐代府兵制度的研究,岑仲勉也有独特的意见;岑对于西域史料、唐代官制史料的考察,也都很有影响。

    今天研究隋唐史这一段的学者,在中古史许多具体历史问题的研究上绕不开岑仲勉,必须参考他的著作。比如他对突厥问题、唐代御史台一些考察等,他的《黄河变迁史》还对水利史方面有所贡献。他的《金石论丛》、《唐人行第录》、《通鉴隋唐纪事质疑》等,他的学问不只有隋唐史,还有《两周文史论丛》、《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对中西交通史方面也是有所建树的。后世学者研究这些问题,还要先把岑的东西吃透了才能进行,他的东西还没有能好好地继承。

    过去百年来,岑仲勉一类的学者是有一些,但是,像岑这样著述如此丰硕的学者并不多。在北大、清华之外这样的学者就更少。过去北大、清华的教授,很容易通过业已成名成家的学生推扬和回忆而扬名于世。岑仲勉上无师承,下缺学生推扬,往往就不被关注,但是他的成果很多,学问价值是不可抹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