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ld be:岑仲勉——半路出家的考证名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11:53:31
柳宪
几年前,中华书局出版了一部《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对这么个累累赘赘的书名,可能有人会表示不解。不过,只需翻开书就会明了,附在《元和姓纂》这部唐代谱学名作之下的四校记,或伐伪,或正本,或拾遗,或芟误,字数远是原文的十几倍。而其中史料的充实、考证的精审,阅毕更令人不禁对作者那深厚的功力感
到折服。这部博大精当的四校记的作者,对大多数读者而言,恐怕是非常生疏的。他就是已故中山大学教授岑仲勉。
岑仲勉,1885年生于广东顺德,名铭恕,字仲勉。童年入私塾学习四书五经,课余自行点读《通鉴纲目》,同时随伯父学习北碑汉隶。1903年,岑仲勉考入两广大学堂,研习经史与宋人理学;并对乾嘉朴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08年,岑仲勉进两广游学预备科,1912年由北京高等专门税务学校毕业。毕业之后,他在财政、税务、邮政等部门任小职员,远离高等学府与研究机构,仅仅凭着对文史的酷爱,工余之暇,仍然研读不辍。1921年,岑仲勉已年近四旬,他发表的文章,引起学界名人的注目。此后,他的文章不断刊登在各种学术刊物上。作为一名中年业余研究者,在十余年的时间里,陆续发表了四五十篇论文,其中的艰难与甘苦,旁人恐怕很难体会。他曾用“视苏老泉(苏洵)已瞠乎其后”来形容自己的经历。1937年,经陈垣先生的推荐,岑仲勉进入中央历史语言研究所任研究员,成为专业学者,此时他已经52岁了。
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历史语言研究所几经辗转搬迁,尽管时值战乱,但岑仲勉依然专心治学。1937—1948年,真可以用“喷发”来形容岑仲勉这一时期取得的研究成果。不仅他的代表作,如有关白居易《白氏长庆集》研究的系列论文、对《元和姓纂》等唐代典籍的整理研究完成于此时,而且解放后陆续出版的《突厥集史》、《隋书求是》、《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等书的初稿也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1948年,岑仲勉南下广州,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1961年病逝。在他几十年的治学生涯中,共撰写了近200篇论文,著作19种,共计近1000多万字,可以称得上“著作等身”。
岑仲勉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在先秦史、历史地理、中外交通、民族史等领域均有所建树。比如他运用对音法研究西北史地,颇有独到之处。而在他的研究领域中,最为精到的当属隋唐史。他重实证考据,尤其擅长运用名物、制度、地理掌故等多方资料,比对考证史实。例如,《依唐代官制说明张曲江集附录诰命的错误》一文,以唐代官制入手订正《曲江集》制诰的错误,并使人由此而对唐代文官制度有所了解,一举两得。他对唐人文集与唐代典籍的研究整理,尤见功力。不少成果不仅超过同时代的人,而且至今仍可称为范本;。像对《元和姓纂》、《郎官石柱》等等的考证整理,如果今天的读者在使用这些典籍时弃岑校不用,几乎成为不可想象、贻笑大方的事。
以金石证史,是岑仲勉学术的另一特点。清代金石学颇盛,大抵为专金石而兼史与专史而兼金石两途。他的金石证史继承了清代金石学中后者的精髓,加之他力求避免清代金石学或过信石刻、或偏责史失的弊端,因此他的《金石证史》、《贞石证史》、《续贞石证史》不仅成为他的代表性成果,也对以后的学人以一种方法上的启示。
斯人已矣!岑仲勉先生丰富的学术成果,绝不是一篇短文能够详尽的。只是希望通过这篇小文,令“岑仲勉”这个名字在读者的脑海中留下一些印象,一代学人不至于那样迅速地被人们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