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和汇金暴力催收图片:青金石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4:02:10
/* Styles for Notices */.notice-all a {text-decoration: none;}.notice-all a:hover span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div.notice-all div, div.notice-all span {margin: 0 !important;}.notice-pitch {display: inline-block;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notice-pitch-text {float: left;overflow: visible;color: black;font-family: sans-serif;font-weight: bold;text-align: center;font-size: 2.25em;line-height: 1em;padding: 0.5em !important;cursor: pointer;}.notice-slogan {color: #6E98C2;font-weight: bold;padding-right: 1em;}.siteNoticeBig {position: relative;float: left;width: 100%;border: solid 1px silver;background-color: #f3f3f3;margin-bottom: 1em;padding-top: 1em;padding-bottom: 1em;}.siteNoticeBig .notice-toggle {position: absolute;top: 0em;right: 0.5em;font-size: 0.75em;}.siteNoticeSmallAnon {position: relative;float: left;width: 100%;border: solid 1px silver;background-color: #f3f3f3;text-align: center;padding: 0.1em 0;margin-bottom: 1em;}.siteNoticeSmallAnon .notice-toggle {float: right;font-size: 0.75em;padding-right: 0.5em;}.siteNoticeSmallAnon .notice-slogan {padding-left: 0.5em;}.siteNoticeSmallUser {position: relative;float: left;width: 100%;text-align: center;margin-bottom: 1em;}.siteNoticeSmallUser .notice-toggle {float: right;font-size: 0.75em;}請閱讀︰
維基百科創辦人吉米•威爾斯
所寫的公開信 [隱藏][顯示]維基百科 薪火永傳 我們共享的知識,我們共享的財富, 請大家協助我們保護吧! [顯示]維基百科 薪火永傳 我們共享的知識,我們共享的財富, 請大家協助我們保護吧!

2009年中文维基年会正接受报名/2009年中文維基年會正接受報名(立即报名/立即報名 · 备用地址/備用地址)

青金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青金石(英文:Lapis lazuli)是一種較為罕有的寶石,呈藍色的青金石古器往往甚為珍貴。

在阿富汗的巴達赫尚,發掘青金石的歷史已經超過6,000年,而在古埃及前王朝時期遺址亦可發掘到青金石所製的首飾,在高加索梅赫爾格爾的新石器時代葬地,甚至遠至毛里塔尼亞亦可找到青金石的珠鏈。

佛教稱之為吠努離或璧琉璃,屬於佛教七寶之一。

目錄

[隱藏]
  • 1 語源
  • 2 青金石的含義
  • 3 青金石的文化意義
  • 4 青金石的選擇
  • 5 青金石產地
  • 6 青金石的成因
  • 7 參考資料

[編輯] 語源

青金石在中國古代稱為璆琳、金精、瑾瑜、青黛等。

英語「Lapis lazuli」中的lapis於拉丁語中有「石頭」的意思,而lazuli為中古拉丁語lazulum的所有格,此字源於由阿拉伯語lāzaward,最早可追溯於波斯語中的??????,lāzhvard,該地為出產青金石之地。英語的azure,法語的azur,西班牙語及葡萄牙語的azul及意大利語的azzurro是同源詞。而「lapis lazuli」整個詞語的意思就是「Lāzhvard'的石頭」。

[編輯] 青金石的含義

青金石通常有兩種含義。

  1. 指鹼性鋁硅酸鹽礦物。化學式(Na,Ca)7~8(Al,Si)12(O,S)24[SO4,cl2(OH)2]。其中鈉經常部分為鉀所置換,硫部分為硫酸根、氯和硒替代。由於對礦物青金石研究目前尚未透徹,所以對其化學式有其他一些不同的寫法,例如:(NaCa)8(AlSi04)6(SO4,cl,S)2等軸晶系,微透明至不透明。折射率N=1.50,暗藍、藍紫、天藍、淺藍或綠藍色。相對密度2.7~2.9,青金石在遇到鹽酸時會緩慢釋放出硫化氫。解理不發育,斷口參差狀,條痕呈淺藍色。相對密度2.4~3。在長波紫外光照射下發橙色點光,在短波紫外線照射下發白色熒光。濾色鏡下呈淡紅色
  2. 指以青金石礦物為主的岩石。在這種含義下,青金石是一種以青金石礦物為主,同時含有少量的黃鐵礦、方解石等雜質的隱晶質集合體。。玻璃光澤至蠟狀光澤。折射率N=1.502~1.505。

[編輯] 青金石的文化意義

《石雅》云:「青金石色相如天,或復金屑散亂,光輝燦爛,若眾星麗於天也」。所以中國古代通常用青金石作為上天威嚴崇高的象徵。《拾遺記》卷五載:「昔始皇為冢,……以琉璃雜寶為龜魚。」有人認為這裡的「琉璃」就是青金石。但古人辨別寶石,在色不在質,其色相似的,其質雖異,其名仍同。因此秦始皇墓中是否有青金石,還需考古工作者來驗證。外國學者赫爾芝認為,中國在公元2世紀(東漢)已有青金石,而章鴻釗在《石雅》中則認為中國三代之初已有。這一爭執,也有待於廣大考古工作者來解決。據《清會典圖考》載:「皇帝朝珠雜飾,唯天壇用青金石,地壇用琥珀,日壇用珊瑚,月壇用綠松石;皇帝朝帶,其飾天壇用青金石,地壇用黃玉,日壇用珊瑚,月壇用白玉」。皆借玉色來象徵天、地、日、月,其中以天為上。由於青金石玉石「色相如天」,故不論朝珠或朝帶,尤受重用。佛教也把青金石色相作為佛家威嚴的形象色彩。同時,青金石也被阿拉伯國家視為「瑰寶」另外阿富汗也把它當作自己國家的「國石」。

[編輯] 青金石的選擇

青金石在選擇上以色澤均勻無裂紋,質地細膩有漂亮的金星為佳,如果黃鐵礦含量較低,在表面不出現金星也不影響質量。但是如果金星色澤發黑、發暗,或者方解石含量過多在表面形成大面積的白斑,則價值大大降低。

[編輯] 青金石產地

產地有美國、阿富汗、蒙古、緬甸、智利、加拿大、巴基斯坦、印度和安哥拉等國。阿富汗的青金石出產於該國巴達赫尚省的含青金石區,其中以薩雷散格礦床最為著名。

[編輯] 青金石的成因

青金石玉石礦床的成因類型為接觸交代硒卡岩型

[編輯] 參考資料

  1. 《漢英、英漢珠寶、玉石、奇石詞典》第287頁。張慶麟主編 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2. 《中國玉文化》第22頁。姚士奇主編 鳳凰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顯示▼隱藏▲ 檢 • 論 • 編 • 歷 珠寶材料 貴金屬: 金 · 鈀 · 鉑 · 銠 · 銀 貴金屬合金: 銀金(Electrum) · 玫瑰金 · 純銀(Sterling silver) · 白金 卑金屬: 黃銅 · 青銅 · 銅 · 不鏽鋼 礦物寶石: 東陵玉(Aventurine) · 瑪瑙 · 變石(Alexandrite) · 紫水晶 · 海藍寶石 · 紅玉髓(Carnelian) · 黃水晶(Citrine) · 鑽石 · 祖母綠 · 石榴石 · 玉 · 碧玉 · 孔雀石 · 青金石 · 月長石(Moonstone) · 縞瑪瑙(Onyx) · 蛋白石 · 翠綠橄欖石(Peridot) · 石英 · 紅寶石 · 藍寶石 · 方鈉石(Sodalite) · 日光石(Sunstone) · 坦桑石(Tanzanite) · 虎眼石 · 黃玉 ·綠松石 · 電氣石 有機寶石: 琥珀 · 柯巴脂(Copal) · 貴珊瑚(Precious coral) · 煤玉(Jet) · 珍珠 · 象牙 · 硨磲 · 玳瑁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hk/%E9%9D%92%E9%87%91%E7%9F%B3"3個分類: 硅酸鹽礦物 | 寶石 | 佛教法器
檢視
  • 條目
  • 討論
  • 編輯本頁
  • 歷史
  • 不轉換
  • 简体
  • 繁體
  • 大陆简体
  • 港澳繁體
  • 马新简体
  • 台灣正體
個人工具
  • 試試測試版
  • 登入/建立新賬號
 
導航
  • 首頁
  • 分類索引
  • 新聞動態
  • 最近更改
  • 隨機頁面
幫助
  • 幫助
  • 社區
  • 方針與指引
  • 互助客棧
  • 詢問處
  • 字詞轉換
  • 聯絡我們
  • 關於維基百科
  • 資助維基百科
工具箱
  • 鏈入頁面
  • 鏈出更改
  • 上傳檔案
  • 特殊頁面
  • 可打印版
  • 引用此文
其他語言
  • Català
  • Deutsch
  • English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alego
  • Hrvatski
  • Italiano
  • 日本語
  • Nederlands
  • Norsk (bokmål)?
  • Português
  • Român?
  • Simple English
  • Svenska
  • Türkçe
  •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03:09。
  • 隱私政策
  • 關於維基百科
  •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