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万银基金:资本密集型工业化进程有四大特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9:24:47

 


            资本密集型工业化进程有四大特征
                                      2005-04-29 01:00
         工业化是指制造业(或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结构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和趋势。在工业化过程中,除了暂时的中断外,人均收入也在不断上升。因此,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既是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同时也是就业结构不断向制造业倾斜和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提高的过程。        按照工业化进程中投入的主要生产要素的特征进行分类,我们把工业化进程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与工业化程度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相对应的。这种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方法,比较适合于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研究        而一些具有先发优势的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并不一定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的。例如,美国和俄罗斯就是从铁路这一资本密集型产业开始的。英国的工业化虽然是从纺织业开始的,但囿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以蒸汽机和煤炭为动力的纺织业仍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         我国是后发展国家,与其他后发展国家(如19世纪时的日本和20世纪前半期的韩国)的工业化进程类似,遵循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智力密集型产业这一发展顺序。对产业发展顺序的认识,我们从改革开放前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实践中可以发现不少深刻教训。          从2001年起,我国开始进入资本密集型工业化阶段。经过四年来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这一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重工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轻工业,工业增长明显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格局。在上世纪80年代的大部分年份,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轻工业,其发展速度明显快于重工业。但从1999年开始,重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开始超过轻工业。这其中,2003年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中,重工业高出轻工业4个百分点。2003年重工业增加值已经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5.8%,预计2004年这一比例将达到66%。          2001年以来,我国经济再次出现了重工业加速发展的势头。此次重工业的增长机制与改革开放前的情况相比有本质的不同。前者的结构变动趋势是与工业化的一般规律相符合的,后者则是不计客观条件的盲目"跨越"。电力、钢铁、机械设备、汽车、造船、化工、电子、建材等工业成为国民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经过十几年的迅速发展,我国的能源、交通和通信等"瓶颈"产业得到了初步的缓解。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带动了电力、运输车辆、建筑材料、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和机械电子等产品和建筑业的需求,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
              第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能源、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城市市政设施开始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进程可分为起步、加速和成熟三个阶段。其中,30%-70%的增长过程是城市化的加速阶段。从1980年到1995年,我国的城市化率15年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由初期的19.4%提高到29.0%。从1996开始,我国的城市化率开始加快,到2003年,仅用了7年时间城市化率就又提高了10个百分点,达到40.5%。

               根据国际经验,如果我国每年的城市化速度增长1%-1.5%,仅城市化水平提高就可拉动投资增长3%-5%。随着城市化率的加快,从1990年代后半期开始,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建设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到2003年底,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排水管道密度和年末实有房屋建筑面积分别是1995年时的2.1倍、1.2倍和2.5倍。

                  也是从上1990年代后期开始,以公路建设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快速发展。到2003年底,我国人均公路里程已经达到14公里/万人,比1990年增长9%和56%。高速公路建设在1990年代后期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通车里程已经由1990年的500公里提高到2000年的1.63万公里,2003年底达到2.97万公里,比2000年增长了82.2%。

                    第三,资本开始替代劳动,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在下降,就业矛盾难以根本缓解。1980年以来,我国每新增万元GDP新增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从1980年代的2760元增加到1990年代的3880元,再到2003年的9136元。与此同时,新增就业人数却从1980年代的20人到1990年代的平均2.3人,2003年平均不到0.15人。

                 有人测算,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在轻工业阶段大约能安置300万人就业,而在资本密集型阶段只能安排70万人就业。2001年以来,在已有的经济结构下,为使国民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率,需要更多的资本投入,相应地,对劳动力的需求明显减弱。受此影响,新增就业人数减少,就业矛盾比较突出。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在由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化阶段向资本密集型工业化阶段转变的过程中,就有一半的人口移民到海外。

                   第四,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进一步增强。与历史其他时期相比,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在1996至2000年间明显下降,1996年能源消费总量折合13.9亿吨标准煤,但到2000年仅为13亿吨标准煤。2001年以来,尽管我国在能源节约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明显上升,并且已经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时期。与此同时,能源强度(单位GDP所消耗标准煤)近年来也明显回升。在我国GDP总量不断扩张的情况下,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煤电油等能源供给开始出现紧张的局面。

                   早在1990年代中期,我国就已经成为能源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净进口国。1995年我国初级产品贸易逆差还只有29.3亿美元,2000-2002年连续三年维持在200亿美元左右的高水平,2003年增至380亿美元,预计2004年将接近500亿美元。我国目前是铜矿、锰矿砂等多种资源产品的最大进口国。石油的进口数量和金额增长幅度更快。2003年我国对原油、铁矿石、氧化铝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35%、36%和46%,镍和天然橡胶的对外依存度更是高达55%以上。随着资本密集型工业化阶段的到来,国际初级产品有限的供给和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将日益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