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建平持股:方寸顽石展乾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09:00
  荆鸿的篆刻,方寸之间,动感十足。 篆刻作品《坎为水》   方寸顽石

  展

  乾坤

  30多年前的一个清晨,沈阳一个年轻记者,突然接到去北京采访胡风的紧急任务,他兴奋不已。没承想,来到胡风家门前,门上赫然挂着“遵医嘱,谢绝采访”的牌子,眼看无法完成采访任务,记者灵机一动,跑到荣宝斋买来石头、刻刀和印泥,亲手为胡风刻就一方印章,故意卖了个关子,只将盖了印的拓纸连同写有联系方式的小纸条一起塞进了胡风家的门缝。不出所料,第二天,胡风就接受了采访,还一再叮嘱记者来时千万别忘了带印章。

  这个年轻记者就是荆鸿。

  巧机缘结一世情    

  荆鸿家在番禺。午后,我们匆忙赶往,不免疲倦。推开院门,心境竟瞬间平缓、澄明,倦意全无。那一道铁门,仿佛将户外的红尘隔绝,独护起一方桃源。

  不外是普通的别墅人家,但那台案桌椅、书画匾额……装饰布局无不透露着静谧祥和之气。院中那大大小小、方方正正的石材散漫而踞,却不显杂乱。看到荆鸿的篆刻,方知居如其人,篆刻亦如其人。

  主人荆鸿迎面走来,步履矫健,神态安详,虽年过花甲,却全无老态。谈起和篆刻结缘,还颇有一段佳话。

  童年时,荆鸿生活在大连,机缘巧合的是,郭沫若的第二任夫人安娜恰好是荆鸿家的邻居。父亲是书法家的荆鸿有样学样,出于好玩从小就喜欢写写画画,时不时地还拿块石头刻印玩。8岁的一天,和往常一样,小荆鸿又来到安娜家串门,这天恰逢郭沫若来探望安娜。无意间,郭老看到邻居家这个小孩刻的印章竟有几分像模像样,非常惊喜,认定荆鸿为可造之材。为了培养荆鸿,惜才的郭老专程从四川将我国著名诗人、书法家蓝菊荪先生请到大连来教授荆鸿。

  因缘际会,尚懵懂的荆鸿在蓝菊荪的严格要求下,从背诵先秦古籍开始系统学习古典文化,为书画和篆刻打基础。荆鸿笑言,“起初,年少贪玩,每天放学后去蓝老师家学艺也是被迫,主要图的还是蓝老师家里好吃的,但时间久了,对书画、篆刻的感情就越来越深。”行万里路成一家印

  不知不觉间,治印已数十年,这妙手偶得的篆刻技艺为荆鸿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出其不意,以印为媒结识了一众朋友,其中不乏朱光潜、秦牧、叶圣陶、矛盾、欧阳山等各路名家。口口相传,互相举荐,荆鸿虽足不出户,他刻的印章却已遍布大半个中国。

  身居东北一隅,虽已名震一方,但荆鸿更希望能通过全国巡回展览的方式,检验自己数十年的篆刻成果,广结天下篆友。

  一不做,二不休,1996年,刚过知天命之年的荆鸿放弃了《辽宁日报》的工作,驾着一辆由中巴车改装的“大篷车”出发了,从北到南,吃住都在车里,“行万里路、收万种姓、刻万家印”,一把刻刀走天下。

  就这样,一路走,一路刻,“大篷车”行至广州才暂时停歇。荆鸿说,“广州人太热情了,爱印的人很多,每天都有约,每天都在刻印,会友,参与各种活动,于是就停留下来,一直到今天”。

  篆刻的流派很多,但能自成一派实属不易。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对于篆刻来说同样如此,“学篆刻不难,要学好篆刻,在艺术上更上层楼就一定要跳出原来学习的框框,形成自己的风格”,荆鸿深知此艺术之道。虽师从蓝菊荪先生,但他一直在摸索自己的风格。

  随着大篷车一路行进,捉刀篆刻已达40多年的荆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自幼在古文化的浸淫中长大,荆鸿一直钟情于在篆刻中将甲骨文、金文、图腾以及篆刻结合起来,用富有意味的形象表现文字,增加文字丰富的文化内涵。“万里”路途中,荆鸿发现,自己的这种篆刻风格在篆友的鼓励下不断得到印证,他更心中有底。

  “广义地讲,就象形文字来说,每个文字其实都是一个图腾,在我看来,图腾是个广义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形象美”,荆鸿将自己这种用富有意蕴的形象来表现文字的篆刻风格命名为图腾派。

  看荆鸿的篆刻,方寸之间,动感扑面而来。问及这动感之来源,方知这恰是图腾派篆刻的独特所在。“使文字体现建筑的美感,人体美,运动美,舞蹈美,音乐美,印章也要有自己的节奏”,正是荆鸿的图腾派力臻达到的境界。

  为达到这个境界,每刻一方印,荆鸿都会查阅《说文解字》、家谱、家徽等大量的史料,透彻了解造字法以及姓名的渊源等信息,融会贯通,将文字形象化于方寸之间的印材上,使文化渊源和美感贯彻其中。为创作一方完美的印章,荆鸿可谓费尽苦心。而对于篆刻者本人而言,心灵亦得到历练,“篆刻,就好似用刀写字,需静心凝神,提刀运气”,经过精心构思,使立意和美感和谐相容,充溢字间,刻印也不失为修身养性的妙方。

  转眼间,荆鸿在广州已7年之久。如今,他忙碌在莲花山上,力图将甲骨文按笔画和音序排列全部篆刻在石头上,“建立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甲骨文园”。但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并不打算就此长久停留,“过几年,我还要走下去,毕竟,全中国我只走完了一半。”

  

  心怀慈悲天地宽广

  

  熟悉荆鸿的人都知道他和高徒大石的一段传奇。

  2000年的一天,走在街上,荆鸿偶然看到一个残疾人跪在地上写字乞讨,这位古道热肠的东北汉子把身上的钱都给了他,但转念想,就是给他再多的钱也不能真正帮他自食其力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于是主动提出教身高仅1.18米的大石学习篆刻。惊讶中,大石欣然接受。

  经过悉心传授,半年后,大石已经可以独立刻章,他终于结束了3年多的乞讨生活,第一次在广州过上了自食其力的日子。如今,大石不但有声有色地经营着“大石篆刻”的店铺,而且还已娶妻生子,过上了迥异于过往的幸福生活。

  谈到这样的传奇,外人已经动容,荆鸿却仿佛置身度外,一脸的淡然。

  把盏言谈间,我们行将离去,这时,恰巧荆鸿的一位学生来了,和他谈起另一个同学的家事,听上去好像是生活遇到了困难,荆鸿专注地听着,诚恳地给着意见,询问着如何能帮上忙……仿若对待一位老友。

  如此淡然又如此热忱,怕就是荆鸿“笔”下冷冷石印所散发的魅力所在了。真是文如其人,印如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