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云燕的保单年检ppt:朱昔群:增量民主:中国式民主的真实故事(学习时报 2009-12-1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0:12:55
  • 增量民主:中国式民主的真实故事
  • 《 学习时报网》    ( 12/14/2009第 05版)    评论 0条   点击量: 73
  •     

    增量民主:中国式民主的真实故事

    □朱昔群


    民主的核心是什么?


    最近国内热议民主形式的普适性问题。研究发现争论双方经常不站在同一平台上讨论问题,一方在支持民主的基本原则,另一方却在反对西方民主的某些具体形式。事实上民主的具体形式在任何所谓民主国家都是不同的,但是民主的一些基本原则,如俞可平教授概括的选举、分权、协商、监督、法治则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如果仔细观察执政党和政府的言论和行为,就会发现这些原则已经成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推行。

    将民主问题追问到民主与独裁的边界,就会发现,民主的核心是合法性和权力制衡。在这一点上,东方民主和西方民主没有任何差别。合法性是指执政党和政府要通过民主的程序和方法来赢得国内外认同,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民主最基本的程序和方法是选举。权力制衡是指任一机构和官员的权力都必须安排一定的制度和程序进行制约,以使任一权力主体都达到权责平衡的状态,从而减少权力的出轨和腐败。权力制衡最基本的程序和方法是权力的多元分设、是人民的创制与复决。

    民主的缺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缺乏合法性的政府和官员会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导致执政低能和无能。缺乏制衡的权力会把政府决策变成一种既得利益集团的内部交易,轻视甚至忽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很少有人愿意公开否认民主是个好东西。

    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也可以看作一种公共物品,民主是社会需求的产物。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除了经济范畴的生存和发展需求,还有政治范畴的自由民主需求。政治需求产生政治供给。和经济领域一样,政治需求分为无效需求和有效需求,当人民对民主的政治需求在一定的条件下变成有效需求时,对民主的政治供给就会发生。民主可以分为很多具体的组成部分如立法、行政、司法制度等,对于整体的民主来说,民主变成有效需求至少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先决条件:公民社会的发育和公民权的确立,法治的建立,政治精英的组织化和面向大众的竞争。

    接下来的问题是当民主成为有效需求以后,民主的政治供给何时出现?以D·诺思和T·W·舒尔茨为代表的制度变迁理论,有助于解释政治供给的时机。制度变迁理论得出的结论是,一种制度下的预期收益与预期成本的关系决定了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性,因此由制度创新决定的制度变迁是缓慢进行的。 制度安排创新的真正原因在于,创新成本的降低,可以使在新制度安排下的经济行为主体获取潜在的利润。 使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民主供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民主成为有效需求的条件下,当政治精英对于发展民主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以及对政治改革的风险评估较低的时候,民主供给才会发生。决定政治供给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对民主改革的边际效益评估。政治人在某时某地会选择对他来说边际效益最高的政治行为,例如,中国长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就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的边际政治效益高于政治发展的理论。


    增量民主怎样体现民主的核心?


    民主也不是一天就可以建成的。西方代议民主制度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代议民主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也是上世纪末的事情。民主的发展在中国也经历过多次波折。那么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进程到底多快是合适的?这是一个无法做出精确判断的问题。政治科学无法对政治发展的具体进度进行预测,只能对政治发展的条件进行考察和对政治发展的趋势进行判断。

    学界基本认同这样一个事实:走渐进的发展道路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最可能和最现实的路径。俞可平教授把它概括为“增量民主”。根据俞可平教授的阐释,增量政治改革和增量民主,有以下四层基本意义:一是正在或者将要进行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建设,必须有足够的“存量”,即必须具备充分的经济和政治基础;二是这种改革和民主建设,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形成一种新的增长,是对“存量”的增加;三是这种改革和发展在过程上是渐进和缓慢的,它是一种突破但非突变;四是增量民主的实质是在不损害人民群众原有政治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政治利益。

    俞教授的增量政治改革理论很明显地受到了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的启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长期实行国有和民营、计划和市场的“双头双轨制”,在推动新兴经济力量不断增长和市场不断发育健全的同时,保留了国有经济和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改革过程中的利益调整幅度,减少了社会的振荡。更重要的是这种增量的经济改革模式大大减少了改革过程的阻力。实际上增量民主理论把公民社会的成长、党内民主、基层民主和越来越具有竞争性的干部制度看作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观察发现,增量民主理论既可以看作对现代化过程中的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理论分析,也可以看作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现实描述。对中国政治现实稍加观察,不难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民主毫无疑问是增加了而不是有所减少。制度和实践的进步,可以简要概括为七个方面:党和国家适度分离;公民社会出现;依法治国,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扩大直接选举和地方自治的范围;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治透明度;建立服务政府,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实行听证制度和协商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

    认识中国的政治发展历史,需要把“增量民主”和本文前述的“民主的核心”结合起来考虑。无论具体形式如何,只要有利于政治合法性的增长和权力制衡的增加,就是民主的增量,就意味着民主政治的发展。上述民主观念和制度的累积使得执政党和政府拥有更多的合法性资源,使得国家的政治权力受到越来越多的规范和制约,也使得人民实际享有更多实际的公民权利和自由,生活在越来越宽松、透明、自由的政治空间里。例如,在领导干部任用这个政治的核心问题上,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行社会性的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开始破除原来在官员选任上实际上存在的小集团垄断。使得中国的干部群众切实感到这样增强了干部任用的竞争性和合法性,切实感到了这是一种民主的增量,感到了这种民主的增量带来的好处。

  • http://www.studytimes.com.cn/WebPage/ny1.aspx?act=1&id=3125&nid=11339&bid=5&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