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会计网校首页:我爱太极剑(李君曼散文两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10:30

我爱太极剑(李君曼散文两篇)

 

我爱太极剑

 还是去年,我住在广州市郊山区一家养老院。夏日的一天,天刚蒙蒙亮,我到阳台伸伸腿、弯弯腰、做个深呼吸,也算是晨练吧。忽然看到对面山脚下,椰树林中一个白色的身影在舞剑。你看他一招一式慢悠悠,显得潇洒自如,步履轻盈沉沉稳稳,显得信心满满。剑光在初升太阳的映衬下,犹如一条银蛇在空中飞舞。舞剑人一身宽大雪白的太极服在晨风中飘动,此情此景倒有几分仙风道骨的风采。随后得知,他就是新来的,住在我楼下的,广州某大学退休的刘教授。

  中餐时,凑近刘教授的餐桌,问及舞剑事。他说他打的是32式太极剑。当我说到“仙风道骨”的感受时。他说,你颇有眼力,太极拳、剑,首创于道教圣地武当山,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受《易经》阴阳学说的影响,讲究刚柔相济以柔克刚,没有勇猛刚烈的动作,很适合老人健身。

  本想在养老院拜师学艺的,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回茂名。回来后,多方寻师访“道”,未果。只得到新华书店买一张李德印教授的32式太极剑的教学光盘。从此,手执筷子面对荧屏,一招一式的学,每天不少于3个小时。4月的天气不算热,每次学完都是汗涔涔的。两个多月的苦练,29个动作自认为可以过关了,还有3个难点很难突破,这就是:“缩身斜带”、“跳步平刺”、“独立平托”。

  5月间,我患了急性阑尾炎,住院治疗,病友老杨竟然是太极剑教练!住院期间,不断有亲友来探视,他们中也有太极剑的行家。阑尾切除是小手术,两天后可以下床行动。住院期间,在老杨和亲友们的帮助下,不但3个难点得到突破,其它29个动作中不规范的地方也得到了纠正。真没想到,一场病给我带来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也是因祸得福吧。

  出院以后,要外孙女通过网络,从浙江龙泉中华老字号沈广隆剑铺,邮购一口太极剑。据说明书介绍,剑鞘是黑檀木制成,刃材是千锤百炼的花纹钢。剑鞘上面雕刻有古代武士舞剑的形象,刻工十分精细;剑刃双面分别镌刻有北斗星和日月同辉图案,又称七星宝剑。鲜红的剑穗上,缀有白色和黄色的珠子,显得庄重而儒雅,看了让人爱不释手。如果货是真货,我身边又添一宝,它将伴我度过余年。

  从此之后,每日天蒙蒙亮时,我就身背宝剑,推开防盗铁门,向公园走去。每当这时,我就想起“闻鸡起舞”的成语故事来。当然,我辈当代普通文化老人,不敢与古代贤哲相比。我只是想说明:剑术,这支文化奇葩,之所以世代相传而不衰,是因为世世代代都有人喜爱它、需要它。

我是中华剑文化的受益者,也是中华剑文化的传承者,我为此而自豪!

 

    人活着就得动,只有动才能活得好,活得舒心。

    经常活动,气血通畅,人有活力,正气上升,病魔就望而却步。脑血栓、心肌梗塞和血脉不通有直接关联。经常用脑,让脑细胞活起来,就不易得脑血栓。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一些老年人“动”不起来?这和不能适应退休后生活环境改变有很大关系。

    回头看当年在岗时,建国前出生入死干革命就不用说了。建国后,我们这些人,就好像负重的骆驼、上套的驴。前者步履蹒跚却是重任在肩;后者是循规蹈矩不敢消停。再加上结婚生子,组织家庭,更是上班忙工作,下班忙家务。这一晃几十年就过去了。

    退休了,“骆驼”卸了重负,“驴”也走出磨道,这时,就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看什么都没意思,做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来,连买菜做饭都懒得想,一日三餐对对付付就过去了。久而久之,营养失调,生命之树在不知不觉地消瘦中枯萎了。

    还有另一种情况,认为退休了,再也用不着去“打拼”了。那就“吃得好一点”,“睡得早一点”,“起得晚一点”。不知不觉间得了不少“富贵病”,什么高血压、高血脂都来了。病多了吃药,是药三分毒,又引发出许多别的病来,就这样,生命之树在“清福”地享受中枯萎了。

  退休后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创造一个适合自身条件的生活方式,对老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的一生,一是要“善始”,二是要“善终”。“善始”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过去,但,“善终”的主动权,很大程度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里的关键还是那个“动”。要活动,要行动,要掌握主动。说得严重一点,晚年生活幸福与否,关键就在“动”与“不动”之间。

    我今年八十有一,退休后的23年中,每次体检,医生评价:“同辈人中,实属难得”。平时从没有刻意的进补,谈不上什么养生保健的经验,找来找去,还是那个字:动。

    首先调整好生物钟有规律地生活。每天早晨6点30左右起床,晚上9点30左右就寝,23年8200多天,基本如此。

    其次,做最喜欢做的事。在岗40年从事脑力劳动,退休后,由奉命写作,到自由撰稿人。只要有心就有得写,国家大事、民间趣闻到个人的喜怒哀乐,皆成文章。几篇文章发表之后,接到一些媒体的聘书、邀请函,很快我成了全国性老年报的特约记者,本系统老年刊物的通讯员。同时,通过笔会,研讨会,结识不少新朋友,这对于获取信息,稿子的出路都有好处。23年来,发稿数以百篇计,2006年结集出版散文集《晚年纪事》。

    再次,学习新事物,创造新生活。60岁学摄影,把大好河山,透过镜头化作艺术作品,曾参加省级影展获奖。70岁学电脑,从此撰文,摆脱了一笔一划手工劳动之艰辛。进入网络世界,更是受益匪浅,有网络一小时,胜读十年书之感。去年学太极,严寒酷暑360日,一日不辍。年初学操琴(木琴),越打越清脆。

    最后,即使灾难从容应对。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上帝并不因为你退休而怜悯,不降祸与你。23年来,三次大难,每一次对我精神上都是摧毁性的打击。退休第二年,研究生毕业的女儿,患精神病,我们带她走遍大半个中国,访医寻药,三年时间,好一阵歹一阵,终归还是离家出走,我没有儿子,失女之情,痛何以堪。我又协助女婿把外孙抚养大,如今已经初中毕业。近3年老伴脑出血,腰椎骨折,一次接一次,都是吓人的大病,卧床数月,饮水用饭,大小便,全护理我一人承担。现在她能下床走路,生活基本自理。

    罗罗列列,不想评功摆好,倒想现身说法,强调一个“动”子,奉劝读者诸君,退莫休,力所能及地“动”起来吧。

    (文章来源:《茂名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