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到临沂汽车票多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条件、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06: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条件、特点

梁煜璋

 

胡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概念,并作了深刻阐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进一步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指导我们高举旗帜,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我们党经历了一个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逐步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逻辑起点就是从对“文革”的反思。从那时起到现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文革”结束后到党的十二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出了科学的概念,明确了前进的道路。集中体现在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开幕词。他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正如专家所言,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质上就是指明了今后中国前进的方向。这对于当时,即毛泽东逝世和“文革”结束后,世人普遍关心和忧虑的“中国向何方去”这个重大问题而言,是起到了拨云见日的历史性作用的。

第二个阶段是从党的十二大召开后到党的十七大。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体现在党的十四大和党的十七大报告。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作了系统阐述。党的十七大在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指出这个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正如专家所言,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质上就是绘就了一幅新时期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蓝图。这就“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第三个阶段是从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到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在胡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这里的“集中体现”一词就表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几十年的实践历程和根本经验的系统总结和科学概括。正如专家所言,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像盖房子一样,在提出盖房子计划、设计出盖房子的图纸之后,现在已经盖好了房子,并作了基本的装修。这应该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无疑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新境界,同时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越走越宽广。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绝非偶然,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着其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条件性。从现在算往前倒退30年、20年、10年,都不可能提出这个问题。原因很简单,就是不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事实上,正是在满足了一定的必要条件之后,我们党才正式提出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条件包括:

一是经济条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坚实的物质基础和雄厚的经济条件。我们党从十二届三中全会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到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2010年底我国克服金融危机、自然灾害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也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的伟大成功。没有这些,就谈不到上升为制度层面的东西。

二是政治条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离不开起关键作用的政治条件。我们党从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篇重要讲话开始,着手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到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加上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的、不断完善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就为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关键性的政治条件。

三是文化条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离不开不可或缺的文化条件。从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的决议》开始,着手推进文化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以后,我们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到现在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的孔子学院遍布全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十二五”规划更是将文化产业列入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来打造,文化软实力得到大幅提神,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这就为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条件。

四是社会条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离不开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条件。我们党历来关心群众生产生活,注重社会建设和推动社会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一个“四位一体”的新局面。今年党中央又专门召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不断提高我们党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这就为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基础性的社会条件。

此外,我们党围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建立健全党内制度,把党的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当中。党的制度建设成果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制度建设成果,综合起来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这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提出,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这是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基本架构。道路有道路的方向,理论有理论的内涵,制度有制度的特点。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稳定性。如果说房子没有盖好之前还有不少变数,那么房子盖好了就不容易变了。把实践中的一些重要的成功的经验和政策,总结、概括、提炼,上升为制度,就像过去我们讲“学习”,现在讲“学习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型”,这是稳固的,可靠的,确定的。这样可以减少国内外各种人在一些特殊时期的无端揣测。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郑重表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不移、矢志不渝。

二是成熟性。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讲的,我们党“像一个人一样,有他的牛年、青年、壮年和老年。”“中国共产党已经不是小孩子,也不是十几岁的年青小伙子,而是一个大人了。”同样地,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和总结提高,也已经趋于成熟,或者已经是一个“大人”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升为制度,就是举行了一个“成人礼”,表明他的成熟性。这种成熟就体现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把握和不断探索上,而且将越来越完善。

三是权威性。作为制度,就要有权威性。用制度管人,就要管得住、管得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了“制度”层面,就应该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要切实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像胡总书记要求的那样“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同时,这种权威性的自觉性内化到人心里,也体现为中国人的自信。我们就是要坚定不移、矢志不渝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怕有些人说三道四、指指点点。

四是人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全党的,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能有今天这样伟大的成就,离不开党的领导,更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换句话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享成果的过程,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和根本宗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说到底就是要用制度的形式,保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享成果的权益。

五是开放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要搞僵化、搞自我封闭,而是为了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更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永无止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越走越宽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相应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开放的,是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的。所以,我们不仅要从实践和人民当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而且还要秉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方针,合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巨大航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六是国际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曲折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也是在国际斗争十分严峻和复杂的环境中逐步发展壮大的,他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平崛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将我们这种和平发展或和平崛起的中国模式科学总结,并将之制度化,使之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成为对外交往集中展示的“新形象”,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今日中国——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大视角”。归结到一点上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提出,代表着中华文明创造的新辉煌,也是对世界文明作出的新贡献。

(本文系作者根据在单位组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