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丽板怎么贴:连城冠豸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我家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3:46:15
          连城冠豸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冠豸山风景名胜区包括冠豸山、石门湖、竹安寨、旗石寨等4个游览点,景点紧相连接,面积51平方公里。其主要景点冠豸山位于福建省连城县城所在地莲峰镇东侧,属武夷山脉的西南段,与闽北武夷山同属丹霞地貌,素有“北夷南豸,丹霞双绝”之誉,其他三个景点亦各具特色,与主景点冠豸山共同构成山奇、水秀、谷幽、岩幻的绝妙景观,古今人士均称之为“三江上游第一观”。1987年2月列为福建省首批风景名胜区,1994年1月列为第三批国家风景名胜区。







一、獬豸冠景区
  位于连城东郊。宋时称“东田石”,元朝县尹马周卿率众开辟山中景点时,醉心于层峦叠嶂、万石纷披之势。他伫立山中,望群峰似万朵荷花,随风摇曳在青标翠盖之间,因改“东田石”之名为“莲峰山”。前山的滴珠岩高壁直立,形似獬豸冠(獬豸,古代怪兽名,传说遇恶人则以角触之,法官可据此判断是非。依其形象而制成的冠冕称獬豸冠,古代用作御史的“法冠”,代表严正执法的形象),后人遂又改“莲峰山”为“冠豸山”。山中有苍玉峡、滴珠岩、一线天、五老峰、灵芝峰、照天烛、莲花洞等著名自然景观和宋、元、明、清诸代遗留下来的寺观、书院等人文景观。

  迎客松 正面游山,轻车可直达山麓。拾级而上,景点相随。上百余米缓坡,有一株虬枝伸展的老松挺立岗阜,为迎客松。诗曰:“青松喜迎客,登高兴正浓。松涛相问候,何须一鞠躬。”据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连城知县徐尚忠作《游冠豸山记》曰:“每一罅隙,皆有松为之掩映。短髯老骨,千百其状。”冠豸山自古苍松遍布,因受清末战乱,“大跃进”毁林炼钢和“文化大革命”乱伐林木的摧残,冠豸山松林多遭斧斤之灾,这棵老松因根置峭壁,伐者无法下斧,得以幸存。  
    迎客松南向数米有一座歇山顶式六柱凉亭曰舒心亭,游人可到此歇息,静赏迎客松风姿。
  苍玉峡 过迎客松,登上逶迤的山路,忽见两侧岩壁峭立,中通一峡谷,谷口有一块崩塌的巨石。巨石斜卧右侧,形成一深洞,山涧流泉汩汩注入,珠玑四溅,发出悦耳的叮咚琴声。山路绕巨石而辟,左侧石壁有马周卿篆书石刻“苍玉峡”三字,形容峡谷内碧珠飞溅,蕴含奇趣。  
  松风亭 过苍玉峡,登阶300余米,层阶边岩上设一座四廊柱盖顶凉亭,供游人歇足,名曰“松风亭”。亭柱有亭名的嵌头格楹联:“松盘黛色宜人爽,风送涛声入耳频”,颇切游人心境。伫立亭中,远望文川九曲,近看田螺山,令人联想到田螺姑娘的故事,心中吟唱起一首美和善的颂歌。亭畔大片松林,峭立崖侧,清风徐来,涛声阵阵,使人顿生“凝眸收胜览,入耳生云泉”之慨。 ^  
  半云亭 逶迤再登百余米,即是半云亭。亭为清代罗学镳倡建。据《罗氏族谱》载:“学镳公,字瑞徵,号蔼驷,敕授州同知。生平仗义疏财,乐善不倦,修桥砌路,见义勇为,豸山半云亭,其所倡建也。”游人入亭观景,往往油然而生“石移云自定,风急鸟皆闲”的悠情和“梦想落尘寰”之仙念。古亭设在一面峭壁陡立、三面下临深渊的悬崖上,为四根圆廊柱、歇山顶式凉亭。亭柱楹联为亭名藏头格:“半壁丹梯天咫尺,云层觉路岭千寻”。亭处地势高峻,晨昏雨露,雾气迷蒙,似在云层之中。登亭之先,便可一路领略“芝茎湿路分瑶草,竹杖随云步玉台”的雅趣。  
  丹梯 云栈 丹梯与半云亭紧紧相连,峭壁上开凿十几步磴道,垂直如梯,十分奇险,游人需攀援附壁而上。因岩石为红色砾砂岩,呈朱红色,故称“丹梯”。游人有诗赞叹:“百折丹梯上紫霄,月宫深处彩云飘。笙歌一曲霓裳舞,体态翩翩分外娆。”丹梯之上,沿峭壁开辟一条小道,路窄仅容一人通过,下临万丈深涧,称为“云栈”。栈旁岩石有一组摩崖石刻,为“丹梯”、“云栈”、“觉路”、“咫尺天”,笔意遒劲,属书法佳品。凭栏远眺城关,田园、房舍、河川、道路、楼房、街市一览无余,如锦似画。
  滴珠岩 过丹梯、云栈,攀“云瞩堑门”,曲折前行,即抵此岩。滴水岩高壁峭立,摩崖石刻琳琅满目,为全景区之最。其中有元代马周卿的“修莲峰记”和“冠豸”、“印松麓”以及明、清题刻数十处。岩间山岚氤氲,云蒸霞蔚,成为奇观。繁茂的松杉林木,衬托着缭绕的晨雾晓烟,形成“岚气”,使景区更显柔和、淡雅、协调。连城八景之一的“冠豸晴岚”即指此。邑人李文澜《冠豸晴岚》诗曰:“万岫岚光雨后呈,更怜冠豸值新晴。烟痕淡向峰腰抹,霁色遥从顶生。亭接半云看隐约,天开一线认分明。况当夕照余霞散,锦绣图披画不成。”滴珠岩顶的清泉随风飘洒,点点滴滴,如串珠垂挂。游人到此,多张嘴承接水珠,以为乐事。
  此处观赏冠豸山夕照也富有情趣。清代理学家童能灵在《冠豸山夕照赋》中叙述:“夫豸山清出,冠压群峰;夕照澄鲜,美逾朝晷。故照吞山而低回,山傍照而徙倚。妙赴妙以繁会,光磨光而旖旎。当此之时,琪草流馨,寒泉带喜。”夕照的景观,美逾仙境。  
  凝碧山房 昔为“五贤书院”中的一景。民国初年被焚毁,仅存遗址,20世纪80年代由旅游部门重建。清乾隆六年(1741年),主持兴建“五贤书院”的连城知县秦士望,曾有《凝碧山房》诗曰:“久约青山订素盟,云峰矗立眼前生。窗临绝壁摊书坐,路绕回塘叉手行。天外雨飞襟袖爽,谷中泉响梦魂清。韬踪一日能千古,愧向尘嚣齿姓名。”  
  重建的凝碧山房,位于冠豸西北侧悬崖险处。山房依崖构筑成方形歇山顶框架式双层高楼,柱梁、窗棂,雕饰古朴,色彩艳丽。屋面琉璃碧瓦,飞檐翘角,古雅壮观。楼西侧为万丈深渊,崖石嶙峋;北面崖石高丘;南面倾斜而下,岗阜起伏;楼后依山建有小型宾馆住房,可供游人歇宿;楼东有斜翘巨崖悬臂前伸,如敞口大厅,设茶座及饮食部,供游人品茗、小食及宴饮之需。
  登楼揽胜,清风徐来,沁人心脾;仰观灵芝、五老诸峰,巍峨高耸云表,分外壮观。夜宿山房,遥看城区万家灯火,晶莹闪烁,平添许多浪漫。  
  仰云亭 凝碧山房楼北高阜建有仰云亭。它背倚灵芝、五老二峰,面临绝壑,与李氏修竹书院、谢氏东山草堂鼎足而立。亭为四方柱歇山顶式凉亭,简朴、幽秀兼而有之。楹联为亭名藏头格:“仰瞻翠豸思先哲,云护金鸡映晓霞”。从亭正面俯瞰城郭和九曲文川,令人飘逸洒脱,心旷神怡。亭建于1983年,由侨胞周千和捐资。仰云是周千和之父名,他抗战时期在家乡独资创办“明耻中学”,甚孚众望。  
  一线天 位于冠豸山顶,是冠豸山主峰灵芝与五老两石峰的天然裂隙。游人到此,翘望其青天一线、两壁夹立、峭拔千仞和直冲霄汉的情景,无不怦然心动。若盛夏酷暑进此巷道,更能消烦去躁,令人心旷神怡。一线天口有方井“金字泉”,为山间饮用的主要水源,其水清甜,为煮茶上品。巷道中部筑有石砌堑门,名“天堑”。上磴道左岩缝处,有一口长年承接滴水而不干涸的方池,名“玉女池”。池侧岩上有石刻“仙露沐香”。传说,侍奉南海观音菩萨的玉女曾到此池沐浴,留下永不飘散的香气,后人有诗咏其事:“取将瀣露沁心凉,晞发岩阿对月妆。绾就云鬟跨凤去,空留玉乳至今香。”  
  五老峰 攀上一线天磴道,迎面可见一块垂直、平如镜面的岩石,摩刻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的题词:“造化钟神秀”。由此向右侧拾级而上,沿着当地山民称为“锅头唇”的崎岖险道,即可登上五老峰顶。峰巅平坦开阔,可容数百人。往西眺望,城郭隐约,村落点点,千顷平畴,绿浪起伏,九曲文川,蜿蜒而去;往东放眼,层峦叠嶂,如海浪涌来。游人到此,无不豪情奔涌,欣喜万分。  
  灵芝峰 一线天北向为灵芝峰,海拔660.8米,是冠豸山最高主峰。站在一线天仰望山崖,其形似一朵千年灵芝,故有此名。崖壁险处镌有“白云深处”、“天光咫尺”“灵芝山”等摩崖石刻。灵芝峰磴道陡峭奇险,几乎垂直而上,游人需手足并用攀援而上。登顶俯瞰全城景致和周围数公里村庄,田园屋宇,浓青浅碧,尽收眼底。
   寿星峦 自一线天向东行,经蚁蚣路,可达此景。寿星峦活脱一个童顶宽额、拱腰行进的老人。扶栏而上,峦顶建有长寿亭。亭构于悬崖上,雕梁画栋,六角飞檐,色泽艳丽,古雅多姿。亭顶葫芦朝天,绿色琉璃瓦覆盖雨篷,亭壁的寿星画像格外显眼。亭南面峭壁上,有现代书法家罗丹的“人长寿”巨幅摩崖石刻,分外醒目。远眺后山,层峦叠嶂,可感受大海波涛汹涌的气势;俯瞰近处,可领略酷肖“孙悟空”、“东海龙王”、“龟丞相”、“大象”、“鳄鱼”等奇峰怪石风采。  
  照天烛(生命之根) 从寿星峦下山,沿着奇险天梯,穿过浓荫蔽日的山谷,眼前突现一冲天石柱,名为照天烛。石柱高54.1米,巍然挺立于深谷,是冠豸山最令游客瞩目的景点之一。对这个景点的称呼有四种:在儒生眼中,它是一根秉灯夜读的巨大蜡烛;在当地山民眼中,它像雄马的生殖器,因而直呼它为“马俊石”;在爱编故事的人眼中,则想像它为一根“定海神针”;而崇尚生命本源的文人则为它的阳刚之气所感染,含蓄地称其为“生命之根”。  
  雪洞 位于灵芝峰侧,是由崩塌岩石叠垒而成的岩洞,呈三角形,约10平方米。由于东、西两向互通,时有凉风习习穿堂而过,十分清爽。洞壁白斑点点,像飘洒的雪花,故称“雪洞”。连城籍理学家童能灵赋五言诗《雪洞》描述其中景致:“炎阳能噗物,顽石不铄心。石下敞如室,洞前森可寻。迫蒸岂有力,避匿自无阴。未到此间地,宁辞赫热侵。”  
  小崆峒 是灵芝峰西侧的一块山地,景色秀美,恍若甘肃省的“崆峒仙境”,故称“小崆峒”。景点内丹崖壁立,上有“小崆峒”、“一峰耸秀”、“壁立千仞”、“名山拱秀”等摩崖石刻。石壁前建有仰止亭,为三层圆柱廊式亭阁。亭外设圆拱门墙围护。拱门上的亭名及“仰之弥高,止于至善”楹联均为当代著名书法家罗丹手迹。  
  莲花洞 经照天烛,过小崆峒,到达谷底,有一岩洞,称莲花洞。面积约100平方米,内有石桌、石凳,清泉由岩壁石隙涌出,潺潺流入一口石方池。游客可凭石几而坐,掬水而饮,清洌异常。  
  鲤鱼背 寿星峦抵石门湖,必经一处峰岩,名“鲤鱼背”,因整座山形似鲤鱼脊背而得名。山脊上有200余级石阶,陡峭如梯。西侧为高插云霄的观音石,远眺可见瓣瓣舒展的莲花峰,近观则秀女峰、骆驼峰历历在目。石阶两翼长满珍贵的黄杨、锦熟黄杨丛林。山雾缭绕时节,行走其间,宛如骑上鲤鱼追风逐浪,别有一番情趣。  
  必达亭 走下鲤鱼背,穿过大峡谷,有座供歇息的凉亭,称“必达亭”,为连城籍港胞江招妹于1993年出资修建。歇山顶式,亭角为飞檐翘角,彩画缤纷;四面林木掩映,十分幽静。  
  揽月峰 位于必达亭西侧,是1997年新开辟的景点。需攀登200余级垂直的石阶方能到达峰顶。依毛泽东“可上九天揽月”诗句之意,命名为“揽月峰”。昔日连城多鹰,其巢大多筑在此山崖间。曾有一山民,在此间鹰巢内抓到一只1.5公斤重、被啄断两胫的肥母鸡。有人分析,这只鸡是被鹰抓到洞中养大的,为了防它逃跑,因而把它的两胫啄断。这一“鹰鸡共存”的奇观,在当地传为趣谈。
  桄榔谷 位于揽月峰下,是一条大峡谷。谷内长着一丛丛、一簇簇香桄榔。它枝干带刺,叶片细长,花果含香,疏朗飘逸,风姿绰约,像一群带刺的热带美女在小径两旁轻歌曼舞,纤纤玉手在高过人头的空中轻轻相触。叶片交错,将阳光分割成斑斑点点、光怪陆离的美丽图案。它茂密的根系使地上的沙质路变成一条软绵绵、颤悠悠的“棉花路”。  
  三叠潭 一泓山泉经桄榔谷流向谷口,淙淙铮铮,滴水穿石造就两潭,蓄成两汪翡翠般的山泉。因水流一波三折,故称“三叠潭”。这里本无路,辟路者将原先的一条石缝拓成仅容一人侧身而过、通达石门湖的通道,使山与水紧密相连。  
  老虎岩 由三叠潭西行千米,有一斜切面断崖岩洞,洞口有一尖顶岩石,似虎牙长在虎口中,故称“老虎岩”。洞内宽敞阴凉,可容数百人,也有人认为,这应是昔日华南虎出没的地方。  
  穿心洞 是老虎岩对面的一座山崖间的洞穴,可容一人弯腰进入。洞背为深涧,地势险峻。1949年底,逃亡台湾的国民党政权派遣少将李森化名唐宗,潜回大陆组织“自由军”,其部下罗子余等曾在此间藏匿,至今还可以看见断垣残壁,令人回忆起当年连城剿匪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香兰亭 过三叠潭即达水上码头的香兰亭。此亭系香港同胞罗松柏兄弟于20世纪80年代为纪念母亲周香兰捐资所建。亭呈长方形,八根方柱,四围坐廊,歇山式盖顶,丹柱翠瓦,雕栏玉砌,典雅华丽,色彩鲜艳。它背山面水,为冠豸山景区与石门湖景区水陆交通的衔接点。游人经石门湖上冠豸山,在这里弃舟登岸;从冠豸山到石门湖,需在这里小憩候船。亭外湖光山色与亭内楹联碑文相映照,可以助游兴。
  冠豸山森林公园 是闽西第一座省级森林公园。以森林旅游为主,景点集山、水、林、路、亭、台、榭、馆、池于一体,融合传统园林精华,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是镶嵌闽西万山丛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二、石门湖景区
  位于冠豸山景区东南面,并与之紧相毗邻。未建造人工湖之前为单纯山峦景致,称石门岩。早在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邑人沈永钦在石门岩筑亭建阁(今废),四周广植松竹,以为吟娱之所,景区开发由此开始。石门岩因岩云氤氲多姿,蔚为奇观,故始建者把所建之堂名曰宿云亭。“石门宿云”遂成连城昔日八景之第二景,历代在此建堂隐居者不绝。20世纪70年代建成石门岩水库,水面面积23.29公顷,石门岩因此成为山水相连、景色迷人的人工湖泊。水随山蜿蜒,港叉交错;山依水临渊,深谷纵横。碧水青山相映,蒹葭岸柳扶疏;鱼儿游翔湖中,白萍红苕相邀。水中孤渚,境似蓬莱,真有“水似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那种令人向往的佳境。游人荡舟其间,听两岸莺声百啭,看一群野鸭闲游,望水底青山,追云边晓日,悠哉游哉,其间况味,实在难以形诸笔墨。有时谷口苇丛如屏,游览至此,似已终局,然而漫操小艇,轻拨“围屏”,却又豁然得一新境。游人巧借诗文赞叹:“山重水复疑无路,轻拨绿屏另有天。”  
  石门湖有八大景点,分别为:  
  马鞍寨 又称“渴马饮泉”。原是一座耸立湖滨、形似马鞍的山崖,崖麓之块石似马首探入湖中饮水。山崖顶端平缓,灌木草丛繁茂,三面皆临绝壁,仅西面一条石蹬道可通行,称为马鞍寨。相传,太平军抵连城时,当地土财主偕家眷、携金银和粮草上马鞍寨躲避。因地势险峻,太平军屡攻不克。后来在一个傍晚,太平军将煤油浇到猫身上,用火点燃。猫儿被烧疼,窜逃到寨顶,烧着茅草,引起寨顶大火。财主和家丁只顾救火,未顾及西侧进寨的惟一通道,太平军遂乘机攻上寨顶。  
  映山亭 建于三面临水的小岗上,是登舟游湖的起点,为六圆柱廊亭;柱间设有座位及扶拦,可凭栏眺望湖光山色,亦可小憩候舟,借湖水波光留影。亭名为连城籍名人项南所题。月夜此处景色最佳,天上皎月与水中月影交相辉映,有“双月伴湖亭”之称。亭畔设一浮舟码头,供游人登舟游湖。
  翠岛微澜 石门湖中心有一美丽多姿的岛屿,原为一座山峦,建造人工湖后遂成湖中翠岛。岛上山崖嵯峨,林木葱茏;伫立其间,看碧波吻岸,故有“翠岛微澜”之称。时任连城县领导的李振经在主持修成石门湖时,题写“水面浮舟”刻于山岩上,因此当地群众习惯称它是“水面浮舟”。东北侧有登岛码头;半山间有一月牙形岩洞,约十余平方米,称为“穹窿”,为避暑佳境。山顶由连城县建设委员会和台胞罗士景合资兴建一座有两层廊柱的凉亭,称“八景亭”。  
  疯僧戴帽 舟过翠岛,可见一奇峙高峰,峰体上部一围峭壁圆兀光秃,而峰顶上却绿草如茵,灌木丛生,形似僧侣戴着帽子,疯疯癫癫地在水边嬉戏,人称“疯僧戴帽”。俗称“酒坛峰”,因为客家人喜酿美酒,户户皆有酒坛,峰顶草木葱茏则酷似草编的坛盖。  
  莲花峰 湖中一座山峰挺立如荷花之蕊,四周山峦轻舒曼展,犹如花瓣环护荷蕊;加上湖光映衬,活脱脱一朵出水芙蓉,人称莲花峰。
  猴狲撞钟 舟行湖面,回环曲折,驶约1.5公里之遥,游客可以看到靠湖南侧有一大山崖,形似铜钟。大山崖下方,有一岩石酷似猴子,因而有猴狲撞钟之喻。  
  生命之门 掉头泛舟,水路回环。翠岛东侧壁间有一条石缝,石缝临水处,有一眼黑洞,可容纳二三人。洞的四周,有小草掩饰。水光与阳光辉映,但反射出来的光彩仍是黑色的,此景被称为人类的“生命之门”。它与冠豸山景区的“生命之根”遥相呼应,阳刚之气与阴柔之韵在山水间回荡,令人赞叹大自然造化的工巧。  
  大象戏水 船行过葫芦湾口,可见一块巨石斜卧水中,形似一头“河马”,正欲昂首露出水面。这里的湖面忽宽忽窄,像一只葫芦,常是野鸭群栖之所,它们闻船声而惊飞,顿时给湖面增添勃勃生机。船行葫芦湾,举目一望,前方山崖像一头大象蹒跚而来,长鼻直插湖中,若摇头晃耳戏水自娱;舟过波回,又如象鼻喷水。  







三、竹安寨景区
  竹安寨景区,位于冠豸山与莲化洞相连处之东北侧。竹安寨为清光绪年间邑绅罗学敏等为避战乱,在马头山后第二重峰峦内平坦处所建房舍。此山四面悬崖陡壁,惟西、北两向崖坡稍缓,当时辟为前后进退之路,并筑有寨门。现竹安寨景区以此为中心,包括马头山、杉树凹、茶坪栋等丘峦,面积为4.06平方公里。
  竹安寨景区峰峦挺立,谷深泉幽,自然景点奇险、壮观。中心景区从北而南依次为:  
  马头山 在竹安寨东北向,有一座兀突耸峙的山崖,崖顶中凹而侧翘,形似马鞍;前侧嵌一块傲视苍穹的三角石,犹如马颈;此马似有奔腾之势,但缺马头。民间流传有雷公怒劈马头的神话故事。  
  高矮寨 伫立马头山下,眺望西南,可见高低两座圆形、平顶石崖。其西侧有一巨崖,颇像老妇头颅。她肩负背篓、抬头回望的神态,使人回想当年客家人筚路蓝缕,艰难跋涉,饱经风霜,依恋故土的种种故事,因而,这一组天然石岩群雕又有“回望中原”之称。  
  恋人石和母子象 入山门,抬头可见两块矗立相向、中间有缝隙相隔的崖石,像一对沉浸于爱河、依依难舍的伴侣,人称恋人石。再走几步后,侧看恋人石及其背后山峰,则又变成一头母象背负着小象蹒跚而行的景观。  
  巨蟒吞螺和神蛙照镜 云仙庵横侧山坡上,有一块黑色山石,花纹形状似田螺;不远处坡顶上,半悬一石,如蟒蛇,口作欲吞螺状,故称巨蟒吞螺。故称巨蟒吞螺。山脚,有一块数米高天然石碑,拔地而起,像一面镜子,又似一块无字碑。从山脚仰望蟒蛇头,又像一只蛙头,正对无字碑,所以有人称为神蛙照镜。  
  云仙庵 在竹安寨前山上。清咸丰年间为五谷真仙庙,后被太平军烧毁。1984年村民集资重建,改为云仙庵,供奉五谷真仙、罗仙公、赖仙公等道教神仙。  
  劲节亭 在山坡亭平缓处。1998年,厦门大学教授沈持衡为纪念其父沈毅民当年追随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廷、建立民国而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的高风亮节而兴建的一座六柱圆亭。  
  右坑门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构筑的外寨门。它墙体厚实,设有雉堞、箭孔,便于防守。  
  女儿涧 走过护栏险道,来到峡谷底,只见一条清澈的小溪在这里汇成一潭,称女儿涧。是当年筑寨时,女眷们为修寨汉子洗衣、做饭之处。  
  摩天峰 过女儿涧,沿着人们顺陡峭山脊开凿的365级石阶,可以直达竹安寨内寨。站在女儿涧边,仰望摩天峰,有直插云霄与天比高的气势。石阶两侧全是悬崖深涧,其中有一段百级回音阶,游人经过这里,只要跺跺脚,就会听到“啌啌”声响,所以又称响鼓石。峰顶是一寨门,为厚实的石砌墙体和残缺的雉堞,有预留的瞭望孔、箭窗或射击孔,十分坚固。此峰石阶原是驻寨人员天旱时的取水之道和危急时的退路,现成奇险景观。  
  猫驮天池 上山梁,南侧有大猫、二猫、三猫三座山峦。二猫山顶有在岩石中凿成的一方塘,用以承接雨水,终年不涸。  
  寿星岩与雄鹰展翅 竹安寨东北侧,有一座山,山形酷似一老者,眼、鼻、眉、须栩栩如生。其南侧一座山,山形极像要展翅高飞的山鹰,人称雄鹰展翅。  
  古屋场遗址 进入前山竹安寨寨门,可见一片平缓的山凹。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保安社社众在此兴建围屋、厅堂、书斋、厨房、仓廪、蓄水塘、小菜园等,历5年而成。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四植竹木,为隐居读书幽静之所。民国22年(1933年),因战争被焚,今存残垣断壁。  
  水门墙 竹安寨堑门前有一峡谷,谷底为山涧溪流,在岩石矗立的断壁上流过,称水门。这堵岩石形似端整的墙壁,长约200米,高约70米,墙顶端宽约8米,具有非凡的气势,被称为水门墙。 _  
  修竹屏 前山峡谷间,当年曾遍布竹林,二扁石如屏风耸立其中,故有修竹屏之称。  
  龙舌泉 出前山路口,有一叠石头天然组合成龙头,呈张口形状,内有一颗龙牙、一条龙舌,一泓清泉从其中涓涓流出,故称龙舌泉。



四、九龙湖景区
  九龙湖景区位于连城东北部,与竹安寨景区毗连,距城6公里。  
  九龙湖景区面积11平方公里。境内东山溪有18公里长,在流至文川溪途中有8条较大溪流汇入,东山溪与文川溪汇合处因此被称为九龙潭。境内几十座峰峦秀丽多姿,花草树木茂盛,石崖上石柏尤多,为其一大特色。1999年春,为发展旅游业并解决部分农田用水,在九龙潭筑坝拦水,建成水面面积1200余亩的九龙湖景区。  
  九龙湖内水道弯弯曲曲,曲径通幽,山回水转,如水上迷宫。在这珊瑚状的湖泊中泛舟漫游,景点依次为:  
  九龙献瑞 这里是九条溪水的汇合处,又有大小九条山脉在此聚合,犹如九条猛龙相会。其景栩栩如生,称为九龙献瑞。  
  如意璧 有一座山峰的正面,天然造就一块壁立端正、棱角分明的长方形丹霞石壁,犹如关闭着的山门;后半部则是圆鼓鼓的山腰。阳光照射在石壁上,显出红彤彤光芒,使人联想到壁内藏似有无数金银财宝,金光灿灿。  
  灵蚌献珠 有一裸露山丘,活像一个硕大的灵蚌,丰满的蚌体,如在孕育众多珍珠。
  百仙洞 在一峭岩中部,松软的沉积岩因水流、风化剥蚀,出现众多大小圆洞,人们喻为神仙居地。  
  八仙岩与大龙潭 游船进入大龙潭坑,弃舟上岸,是为小八仙岩。侧旁原有大八仙岩洞,洞约四五百平方米,现已毁。今剩小八仙岩,相传铁拐李多次至此,指点号子两兄弟烧炭、学武。  
  再往前行不足半里处有大龙潭。这是一座拔地而起的丹霞石山,被造物主劈成两半。从上游下来的溪水,经劈口处分为前、后两段跌落,前段高约10米,后段高约23米。前段岩体被溪水旋冲成一口直径约7米的圆形深潭。溪水在上潭旋转后,又从23米高处陡壁上飞泻而下,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下水处又形成一口更大的深潭,气势磅礴,飞流壮观。尤其在大雨天,更似巨龙腾身。传说,这里是九龙孩居地。  
  此外,还有石燕岩、鲸鱼号海轮、木鱼清音、飞龙峡、狮头岩、金鼠岩、神豸峰等许多景点。  



五、云霄岩景区
  云霄岩,又称虫乔蛸寨、蜘蛛寨,位于九龙湖东北侧,距城10公里,在塘前乡迪坑村境内,面积15.3平方公里。  
  这是一纵列山脊群,其一侧为直立的丹霞深谷和陡崖壁。  
  云霄洞是云霄岩的标志。云霄洞洞顶有十多个同心圆形凹坑,如同蜘蛛网状石纹,因而被当地百姓称为蜘蛛岩(土话虫乔蛸岩)。
  
  云霄岩属处女地,许多景观、景点至今尚未进行科考和命名。历史上流传下的仅有高石(又称将军石、三毛石,是冠豸山风景区的最高点,海拔661米)、一线天、石砌古道及两旁古木、楼梯岭等景点。  
  云霄岩景区气势恢宏,奇、险、幽、秀,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六、旗石寨景区
  旗石寨又名旗石峰,在县城东南3公里处。景区面积为4.06平方公里,由石门湖沿溪涧到赖桥水库。东南侧有一组石崖拔地而起,丘壑相间,远望如旌旗迎风拓展,折叠自然,故名旗石峰。上山需攀登250余级石阶直线而上。四周怪石嶙峋,如虎、豹、狮、象、剑、戟、兜、矛等,形象逼真,若隐若现,远近环列,峰顶称“百丈岩”。山顶岩壁峭立,深涧直落山底,高悬百丈,十分险峻。旗石寨怪岩峭,山道崎岖,荆棘丛生,许多景点尚未标名和开发。  
  旗石寨景区已有名称的景点,从江坊正面登山所历依次为:  
  狮子岩 迎面大山象一只腾跃的狮子,古称狮子岩。其狮头、眼、鼻活灵活现,一腿伸出似扑球状;正好正其前面有小圆墩山、大圆墩山,浑如一小、一大两球,古人称为狮子滚球。  
  朝天神鼓 狮子岩北侧,毗邻着累叠的上鼓石、下鼓石,山体浑圆,两层鼓面朝天,似向天穹发出激越的响声,又似在为狮子滚球助威,称朝天神鼓。再走几步,此景又换成象鼻拔笋,因山形似大象,象鼻伸向面前的一座尖顶、浑圆的笋状岩石,一幅大象闲游拔笋的图画活现在眼前。  
  露水石岩 沿山路登寨,有兀突石岩,如大腹便便老者的肚子,当地百姓称露水石岩。  
  老人峰和弥勒寿星岩 沿石阶拾级而上,从岩旁上至岩顶,迎面有一山峰,形如秃顶老人的前额,是为老人峰。峰与岩二者相合,恰似端坐的弥勒寿星佛,故名弥勒寿星岩。
  泪翁亭遗址 登120级楼梯岭,至老人峰顶。过去,这里曾建有泪翁亭。相传,江坊有一江姓老人,因子女不孝,经常到此亭中哭泣。其悲状感动过路神仙。经神仙善言开导,其子女幡然悔悟,终成至孝之人。此亭故称泪翁亭。  
  棋盘石 弥勒寿星岩侧,有一山脉呈三层叠,上至棋峰庵。其中第二层处有一块平地,地上有一石,四方如棋盘状,旁有石块可坐。相传,古时常有和尚在此对弈,故称棋盘石。
  游仙谷 在狮子岩与朝天神鼓之间,有一窄长狭谷,高约50米,宽约15米,状如刀切斧砍。传说,仙人畅游旗石寨时,必由此狭谷抵仙人桥,再经百丈岩登上山巅。因而此谷称为游仙谷。  
  三望岗 沿游仙谷登200余级石阶达谷口,见一高阜,名三望岗。岗上平缓处建有佛教观音庵和道教旗峰庵。  
  仙人桥 过三望岗向东南,到一大峡谷,谷中突兀一座形象逼真的拱桥。桥形斜翘,东南低而西北高,似一道彩虹在峡谷间凌空升起。桥长200余米,形似鲤鱼背脊。桥拱洞呈半圆形,高约15米,跨度约30米。桥墩旁有一泓清泉,泉水清洌甘甜。如此天然拱桥,当地百姓称之为仙人桥。桥下方为一处能遮风挡雨的穿心岩洞,洞内可容上百人,古为避乱之所。桥面上端昔日砌有一道寨门,延伸处有泥垒城墙,现已坍塌。  
  百丈岩 虾公井 一线天 旗石洞 在旗石寨背面,有深不见底的百丈岩,岩上有形似吊睛白额的老虎头。虎头下有灵泉,其水质甘甜,相传有清心润肺之功效;昔有城区富绅雇工专挑此水煮茶。因其泉中常有小虾游弋,故又名虾公井。灵泉旁有一亭,是为棋石垄亭。昔时由连城通往姑田、永安的古道经过其间。往东200米,经旗石垄凹,两侧山石高近百米,窄处仅5米,人经其间,仰望苍天只有一线,称一线天。此谷长约300米,至一山涧独木桥,为出垄桥头。这漫长的奇险峡谷,因在旗峰山下,故称旗石洞。一洞四景,景景奇观。

七、布地森林公园

  布地森林公园位于石门湖景区和九龙湖景区东南部,辖区在揭乐乡布地、小珠地、魏寨3个行政村界内,总面积31.5平方公里,是九龙湖、石门湖、赖桥水库的主要水源地。它是冠豸山风景区内惟一不属于丹霞地貌的景区。该景区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高,尤以三个成片的稀阔叶林别具特色。植被除阔叶林外,主要为竹林及人工再生林。区内珍稀动植物众多。景观景点除已知的布地村瀑布外,其余尚待考察,也是一处未被开垦的处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