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贷款哪个好贷款: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0:42:43
建设创业大省——浙江创业现状研究
孙裕增    2003年12月15日

浙江是中国创业[1]最活跃的省份。按国际通行的创业观察指数(CPEA)[2]衡量,2001年,浙江创业指数31.89,除上海、北京外,居各省市区第一。每万人拥有的产业活动单位数,浙江亦列各省区第一。当前,浙江实现了由生存型创业向机会型创业的转变,创业者有一定的商业经验和专业知识积累、创业领域拓展、规范性增强。形成了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居民创业意愿强烈、新生代创业者走上舞台等趋势。
创业活动激发当前经济社会活力,决定未来发展潜力。全社会对创业者的尊重、对成功者的敬仰、对失败者的宽容,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和开放的标志。激励创业、扶持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是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责。
浙江当前创业环境相对较好。在创业资金获得、政府政策支持、创业进入、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社会和个人支持创业(文化与社会规范)等方面,获得了创业者和学者的较高评价。但在金融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与开发的转移条件及效率等方面,还比较薄弱。特别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在创业环境方面尚有明显差距。
及其积极变化
改革开放前,创业主要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进行,民间自主创业受到严格限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间自主创业逐渐成为主体。
(一)早期创业不拘形式
20世纪70年代末期,乡镇集体经济逐渐开始投资办厂,一部分“能人”脱颖而出。个人创业由于政策尚未完全放宽,不得不采取“挂户经营”或戴集体“红帽子”等做法。
早期创业的主要特点:地域上集中于乡村,创业者主要出身于农民;创业规模较小,创业领域主要是纺织、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低技术、低档次产业;创业方式是随机形的,缺乏计划,缺乏明确的目的。杭嘉湖一带主要是集体企业,以少量的集体资产为基础,大量贷款发展生产经营;温台一带主要是个体私营企业,主要依靠民间信用
(二)创业活动全面提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进一步扩大,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民间个人成为全社会创业主体。一方面,改制后的国有、集体企业由私人、民间经营,形成二次创业;另一方面,独资、合伙、股份制等成为新办企业的基本形式,企业产权关系和经营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化。
浙江创业由个体户为主进入私营企业为主。改革开放至1999年,以个体户为主,数量较多,规模较小、地域分散;1999年至现在,个体户总数开始下降,私营企业数大幅增加,创业主体有所减少,但规模扩大,开始向城镇集中,大企业脱颖而出。2001年私营企业注册户数比1998年翻了一番,2002年又有较大增长,达到24.7万户。
早期创业企业获得巨大成功。2003年省工商局公布的浙江非公有制企业100强,其中列于前10位的10家企业,均创办于1980年代和1970年代或更早。这些早期创业的企业基本属于生存型创业,进入90年代后,一般都经历了“二次创业”,在制度、技术和管理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到21世纪初期,企业经营规模都已相当可观,100强中的列最后一位的,年销售收入也已经超过7亿元,这些企业作为“财富榜样”,对新一代创业者产生巨大影响。
图表 2  浙江私营企业100强行业分布
行业
比重(%)
服饰、鞋帽、纺织
29
纸业、包装、能源化工
18
汽配、机械、五金
17
建筑、房产
17
电器、通信产品
16
其他
5
资料来源: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报告,2003年7月。
(三)创业活力全国最强
2000年以来, 浙江创业活动进一步活跃。2000年,浙江拥有私营企业17.88万户,2001年增加到20.88万户,2002年末达24.73万户,平均每年增长8.8%。2001年,浙江平均每万人拥有产业活动单位93.4家,列三个直辖市之后,居全国第四,高于广东的68.7家,江苏的65.5家。据清华大学创业研究中心的创业观察研究,1999年,浙江创业指数为16.97,2000年为25.45,2001年上升为31.89,列北京、上海之外,居各省区第一位。创业活动有力地推进了经济快速增长,除个别省份外,创业指数居前的省市,近3年GDP增长幅度也比较靠前,经济运行质量较好。
另外,中国创业活跃程度在全球有较高评价。2001年,中国全员创业指数为9.32,在37个被观察的国家和地区中列第9位。在亚洲地区,中国创业指数低于韩国、印度和泰国,高于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属于中等水平。从全球角度看,浙江创业活跃程度显然也是比较高的。
历经20多年的创业实践,浙江创业活动发生了一系列积极的变化。
1、生存型创业向机会型创业转变。生存型创业是在无目的状态中,被动地根据市场状况创业,直接改善个人福利状况;机会型创业则是有明确的创业目的,主动捕捉商业机会,甚至创造商业机会进行创业。根据我们对浙江1999年以来公开报道的75位创业者的调查分析,属于机会型创业的约占60%。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机会型创业约占2/3。从全国看,生存型创业约占60%,仍是中国创业活动的主要类型。浙江机会型创业的增加,典型地反映了浙江创业活动具有较高水平。
2、创业者由白手起家向资金和经验积累型创业转变。1990年代以后,一部分创业者在经商等基础上积累了较多的资金和商业经验,开始办厂或工贸并举,实现了由贸易向制造业的转变。在诸暨市和余杭区,2002年以来新注册的私营企业的投资者,约2/3是曾经在市场租摊位、租店面做生意的个体工商户,多数经商5年以上。这些新注册的公司,除少部分继续以贸易为主外,大多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工厂。在诸暨大唐镇,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新办公司,多数新建了上规模的厂房,引进了一批先进设备和技术。浙江永新集团公司父子在大唐袜业市场经商起家,2000年新建工厂,此后陆续投资扩建,到2003年初,工厂占地面积已达100亩,建筑面积达4.8万平方米,注册资金扩充到5018万元。
3、创业者文化程度由较低向较高转变。早期创业者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约占八成。近3年来,创业者文化程度普遍有较大提高。据浙江省私营企业协会的2002年抽样调查统计,浙江私营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具有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64.3%。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603家科技企业,其中70%是民营企业,其创办者一般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2003年上半年,余杭区新办企业的法定代表或负责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1%。
4、就地创业向就地与出省创业并举转变。早期创业主要在本地进行,2003年春季公布的浙江私营企业100强中,约85%的创业者,最初是在本地创业。21世纪初期以来,就地创业与出省创业都相当活跃。全省平均每天新创办的私营企业,2000年为138户,2001年增加到150户,2002年达到190户,比2000年增加37.7%。出省创业继续活跃。2002年末,浙江人在上海创办企业累计约5万户,注册资本约500亿元,其中约三分之一是近3年创办的。目前,浙江在江西、安徽两省有创业投资的企业约37000家,投资额超过20亿元。1997年起,浙江兰溪灵洞乡一批办厂能人先后在新疆、广东、贵州等10多个省市创办经营60多家水泥企业,年生产水泥达500余万吨,其中赵有友组建的新疆博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年产水泥达30万吨。出省创业的群体中,多数在浙江本地拥有实业,有较完备的商业计划,较明确的预期目标,力图发现和掌握新的市场和商业机会。
5、创业形式由工厂为主向公司制企业为主转变。早期创业以工厂为主,形式单一,章程简单,权责利划分和经营方式、财务关系等比较模糊。近几年新办的企业,绝大多数采用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再加上原有企业改制,符合《公司法》要求的企业组织形式不断增加。2002年末,私营有限责任公司达到14.6万户,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59.0%,比2000年增加11个百分点;注册资本1809.9亿元,占全部私营企业注册资本的83.9%,增加8.1个百分点。余杭区2000年私营有限责任公司为1905家,2001年为3070家,2002年增加到3951家,有限责任公司已成为创业者对企业组织形式的首选。
6、创业领域由窄向宽转变。新办私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到2002年底,全省私营工业企业接近15万家,主要集聚在以特色产业为基础的各类园区。现代农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创业者。2002年新开业的私营农业企业1037家,比上年增长64.6%,全省2002年有150个农业产业化项目列入市级以上“星火”计划,其中由私营企业承担的约占3/4。私营房地产业、旅游业、社区服务业、信息服务业、融资担保等逐步兴起。2002年末,在私营企业总户数中,第三产业占38.6%,比2000年提高3.6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信息咨询机构达到4453户,比2001年增长54.7%。科技型企业快速增长。在2002年科技创新企业中,每3家企业有一家是私营企业。浙江虹桥动力制造有限公司研制成功国内首辆水冷摩托车,通过了德国TVU、美国DOT等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填补了6项国内空白。
图表 5  浙江私营企业户数按产业分布(%)
2000
2001
2002
第一产业
1.56
1.00
1.13
第二产业
63.29
61.84
60.32
第三产业
35.15
37.16
38.55
资料来源: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年度统计报表。
7、创业规模由小向大转变。依靠相对充裕的民间资金,创业规模不断扩大,从小规模创业向规模实力型创业转变。近几年,仅以注册资本看,新办企业起点大都较高。1997年,户均注册资本51.3万元,2002年达到87.2万元,比1997年增加70.1%。其中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3348户,有68家企业注册资本超过1亿元。到2002年末,雇工100人以上的私营企业超过7万家,私营企业集团已达342家。
8、创业心态由浮躁向稳健转变。早期创业重开业轻经营,有的投资者一年内注册2—3家企业;有的投资者看到其他行业发展势头好,在已有企业尚未步入正轨情况下,立即注册新企业,其中一部分企业常年没有经营。现在投资者逐渐趋于不图虚名,不在多而在强,不图杂而图专。反映在面上,就是新办企业与注销企业处于相对均衡状态。2000年以来,浙江私营企业年注销户数占新开业户数的比重,稳定地保持在40%左右。这几年,每年注销企业一、二万家,其中因违规经营而被注销的每年约3000家左右,多数属于主动性注销。主动注销的原因比较复杂,如经营亏损、主动退出、易地创业等,反映了市场竞争的激烈和创业者的成熟。
图表 7  2000—2002年浙江私营企业新办与注销情况
2000
2001
2002
新开业户数(户)
50519
54615
68582
新注销户数(户)
19707
21327
29345
新开业净增数(户)
30812
33288
39237
新注销户占新开业户比重(%)
39.0
39.0
42.8
资料来源: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年报。
二、浙江创业的较好发展趋势
随着浙江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创业机会不断增加。传统工业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以改造,形成较强的全球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依托浙江机制优势加快技术转移,形成快速壮大发展格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推动服务业形成新的发展态势。
——民间资金积极寻求出路。浙江民间资金积累日益可观,到2002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5233亿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亿元。据人民银行杭州支行2002年的调查,初步估计,两三年内浙江可以形成超过8000亿元的民间资金,这些资金除了必要的消费储备和预期保障外,不可避免地需要寻求出路。
——知识快速增长。浙江受教育人口不断增加,受教育年限不断增长。2002年,全省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9多万人,平均每万人口85人,比1999年的34人增加1.5倍。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毕(结)业生,也由1999年的2.6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4.7万人,几乎翻了一番。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增强创业所需的文化、知识储备,推动创业心理、创业观念的积极变化。
——社会支持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各级地方政府持续清理相关政策规定,进一步消除不利于创业的做法和限制,努力降低创业的制度成本,营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高等院校积极支持学生创业,宁波万里学院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鼓励学生模拟创业;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制定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奖励措施》,规定创业大学生可享受休学、免修等政策,休学期限最长可达2年。大众媒体、社区居民支持创业,肯定创业成功经验,容忍创业失败。自2002年秋季开始,《今日早报》、《钱江晚报》、《浙江市场导报》等媒体开辟专栏,大量报道创业故事。到2003年秋季,据初步统计专题报道的各种创业人物已达上百个,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意愿不断增强
在社会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下,不同群体均表现出较强的创业意愿,尤其是大学生、留学归国人员等群体。
——个体户积极转型。近几年,浙江数量庞大的个体工商户对创办独资、合伙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表现出了极强的意愿。1999年以来,个体工商户注册数逐年减少,1999年为164万户,2002年减少为153万户,减少了6.7%。减少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大型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的冲击和大规模旧城改造的影响,注销了一部分批零贸易为主业的个体工商户;另一方面是转为创办私营企业。如2000年底,余杭区共有314户个体工商户转为私营企业,此后,每年都有一批个体工商户转为私营企业。2003年5月,在诸暨市大唐工商所召集的一次个体工商户座谈会上,到会的数十位个体工商户代表要求尽快转为私营企业。
——大学生创业意愿高涨。据对浙江工业大学等的抽样调查,大学生毕业后有创业打算的约占65%左右。浙江财经学院对180名大学生问卷调查中,有创业想法的占71.6%[3]。大学生创业想法充分反映了创业活动的多样性,有想开速录公司、宠物用品店的,也有想开漫画吧、钟点幼儿园、亲子俱乐部的,还有想在写字楼里开特色店的。部分大学生已开始创业实践,据浙江省教育厅在2003年7月的统计,当年已办妥营业执照的新毕业大学生有22名。大学生新办的企业,注册资本较少,主要靠家人借款,集中于知识性的服务行业,但他们具备新时期创业的一个重要特点,事前均做过较细的市场调查,订有创业计划。
图表 8 浙江四家大学生创业公司一览
企业名称
天猎网络有限公司
科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宁波红旗技术培训中心
深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行业性质
IT行业
IT行业
服务业
服务业
创始人数
2人
4人
1人
4人
资金来源
向家里借款
自有资金每人2.5万
自有
自有
注册资本
10万元
10万元
10万元
5万元
毕业院校
浙江万里学院
浙江万里学院
浙江万里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
公司地点
宁波
宁波
宁波
杭州
已有成果
给余姚一家企业做了
一个中英文网站、
与外贸企业合作推出
电子商务服务B2B
宁波海曙区“数字
海曙“81890软件
设计项目、华宇
工贸软件设计项目
大批学生交费
参加其组织的
IT认证工程师
培训
已接到广告公司
订单
资料来源:《今日早报》2003年8月。
——海归创业颇有成就。1998年12月,浙江省建立了留学人员创业园区杭州高新基地,吸引了一批留学归国人员创业。以UT斯达康为代表的留学归国人员创业成功的典范,在浙江产生广泛影响[4]。2001年6月,这个基地被列入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示范建设试点。同年底,进区创业的留学归国人员达230人。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一批新留学归国人员具有较强的创业意愿[5]。留学日本6年的经济学博士西安人林晨,2001年在杭州创办神田川面馆,两年内开出三家分店。
——正在迈入大众创业时代。日本从明治维新到1960年代,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每万人口的法人单位才达到90余家,这是日本经济增长最活跃的一个时期。浙江只用20多年时间,就接近了日本1960年代的水平,虽然有后发地区的不可比因素,但足以表明浙江创业活动的活跃性和广泛性。目前,日本每万人口的法人单位已达200多家。如果我省法人单位每年能够保持在6%的增长幅度,到2020年,每万人拥有的法人单位就可以达到200家左右,达到目前日本的水平。
——新生代创业者不断涌现。大中专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城乡个体工商户成为新生代创业者的主体。创业者年龄跨越区间扩大,18—35岁之间的创业者成为主角。创业者受教育年限越来越长,据对2000—2002年之间75位创业者调查分析,受教育年限在12年以上的约占42%。宁波保税区2001年科技型私营企业新开业50家,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创业者有80余位。创业者文化素质和知识积累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创业能力快速增强。
——成熟企业的一部分继承者加入创业队伍。这批自主创业者具有文化程度高、创业资金较多、商业经验丰富等特点。据余杭区工商管理分局抽样调查,2001—2002年度,年经营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0%的企业创始人将决策权交给子女。诸暨市的这一比例为8%。随着早期创业者年龄的增大,这一比例还将增加。在这批继承者中,除一部分承担企业创新发展的使命外,另一批人主要是自主创业,独立发展。浙江新昌26岁的潘晓峰,1997年中专毕业,在父亲的汽车维修公司做配件采购和基本管理。2002年10月离开父亲,自主创办龙卷风数码彩扩店,共在杭州设4家店,总投资150万元。
——良好的创业平台加快创业者集聚。由于经济技术社会服务条件和其他创业服务条件率先改善,创业地域越来越集中于大中城市、小城镇以及各类经济技术园区。据对2000—2002年之间的75位创业者调查,95%的创业活动在城市和小城镇进行。创业者集聚创业,可以促进各类市场资源在空间上不断集中,增强竞争与合作,并不断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加入进来。
——创业观念不断更新。早期创业主要是为了养家糊口、摆脱贫困,新时期创业则以追求个人价值、获得事业成功等为主。观念的转变,带来持续的创业激情,不怕失败、勇担责任、敢冒风险。观念的转变,还减少了创业束缚,冲破行业壁垒,全面进入法律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加快科技型创业和“新经济”创业。观念的转变,还表现在对创业资金的筹措上。据《今日早报》2003年春季对3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63.8%的受访者愿意通过向银行贷款等市场化途径筹措资金。
图表9  创业资金筹措途径问卷调查
筹措渠道
比重(%)
向银行贷款
45.0
向父母借款
15.6
利用创业基金
15.0
风险投资商
3.8
其它
20.6
资料来源:《今日早报》2003年8月。
创业环境是激发创业活动,促进创业成功的关键。结合实地考察和访问,可以对浙江创业环境和政策做一个基本评估。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创业环境包括金融支持、政府政策和支持项目、教育与培训、研究与开发转移、商业基础与有形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文化与社会规范7个方面。浙江的创业环境与各省区相比,总体具有相对优势。根据调查,浙江在政府政策支持、创业进入、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社会和个人支持创业(文化与社会规范)等方面,获得了创业者以及相关专业人士较高评价。而在金融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与开发的转移条件及效率等方面,评价不高。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尚有明显差距。
图表 10 浙江创业环境评价与全球创业观察国家和地区比较
浙    江
GEM成员
金融支持
当前的融资途径
缺乏权益、债务资本来源,
私人投资占绝对主导地位,创业投资比例极低
有非正式私人投资、创业投资和首次公开发行(IPO)三种途径。以非正式投资为主
政府政策和政府项目
政府效率
政府效率较高,新创企业管制成本较低
发达国家政府效率高,新创企业管制成本低
税收优惠
较为明显
新创企业税收负担较大
政府政策制定
地方政府政策制定优先考虑
但政府采购不足
政府政策和政府采购对于新创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政府具体项目
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项目有优势,政府提供创业服务的组织不足
政府提供创业服务的组织较多
教育与培训
中小学教育内容
相对落后
对创业以及市场经济规则的教育需要加强
管理与创业教育
有一定的管理与创业教育
商业和管理教育有相当水平,但创业教育不足
研究开发转移
技术成果转移
转移条件较弱
新创企业难以接触最新技术和承担高技术研究开发,技术转移难度较大
知识产权保护
有一定程度重视,但实施力度不够
总体重视,措施较有力
商业基础与有形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
主要基础设施较完备
总体水平较高
商务与法律环境
有较高的服务水平,一些专项服务不足
总体水平较高
进入壁垒
市场变化
很快
不明显
进入壁垒
市场进入成本较低,存在少量限制
市场进入成本高,反垄断法律实施有一定难度
文化与社会规范
创业文化
有明显的个人优势,但团队精神不够
需要改善
资料来源:GEM资料来自《全球创业观察2002中国报告》,浙江资料来自本所调查与访谈。
(二)创业支持机制逐步形成
——政府加快改善政策支持和项目支持。除了较好地实施国家《公司法》、《企业登记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贯彻落实中央政府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外,地方政府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还制定实施了不少促进地方创业的政策意见[6]。具体体现在新企业设立过程中,企业注册登记明显加快,如名称核准登记只需5个工作日即可完成,登记后6个月内有效。正式注册登记时,其它省份平均需要24个工作日(2001年),但浙江在资料准备齐全情况下,规定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实际只用3—5个工作日。还制定了一些简化措施,如资金不要求一次性到位,可以“分期注入”等。相关部门普遍实行并联审批、设立审批大厅等,简化审批程序,提供“一站式服务”,试行“电子注册”,为重要公司注册登记提供上门服务等等。一些地方政府还相继推出创业资助项目。
——私人投资占GDP比重较高。在浙江创业中,私人投资占主导地位。据诸暨市、余杭区抽样调查,近3年新增注册资本90%以上来自私人资金。近3年来,浙江私营企业新增注册资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每年为6—7%之间,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浙江创业者负债较少,创业成本较低,但也反映出创业融资不如人意。
图表11  浙江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占GDP比重
年份
新注册资本(亿元)
占GDP比重(%)
2000
342
5.7
2001
463
6.9
2002
541
6.9
2003年1-6月
354
8.6
资料来源:浙江统计年鉴、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资料。
——创业投资集中于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自2000年起,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了科创中心、软件专业孵化器,推进城区科技创业孵化网络建设,政府与企业联手组建了杭州高新投资担保公司,地方财政每年按不低于5%的比例设立了杭州高新区产业扶持资金。2001年,高新区各项财政扶持资金达6325万元,主要用于培育中小科技企业。高新区科创中心还建立了区级科技创业分中心7个、孵化基地13个,孵化基地面积达10万平方米。杭州市各区财政,也出资资助科技创业。创业投资开始成为浙江创业的融资途径之一,全省2002年末已有各类创业投资公司34家,注册资本26.2亿元。
——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的功能不断增强。2002年末,全省各级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协会和分会有546个,覆盖面超过50%,涉及工业、餐饮、服务、运输、商业等行业,有会员小组13800个。2002年,省个私协会主办了“21世纪浙江个私经济发展高层论坛”、“长三角民营企业发展论坛”等会议,就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和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省个私协会还在2002年筹建新加坡浙江中心,组织私人企业赴新加坡创业。温州市共有行业协会330家,服务功能突出,作用明显。余杭区云会乡布艺协会成立一年多,即被创业者誉为“企业之家”。会计、法律、人才交流机构等专业性中介服务组织发展较快,为企业创新和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前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金融支持不足,创业培训滞后,研究开发的转移效率较低等方面。
1、金融支持不足
在调查中,一些创业者认为资金不足是创业的主要障碍。尤其是大学生创业对资金不足反映更为突出。大学生们认为,创业点子很多,但自己没有本钱,一般也不会有像样的固定资产。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则认为,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大学毕业生以及其他人群办理创业贷款的优惠措施。
创业基金缺乏的问题比较突出。从各地调查看,除了科技部门掌握的技术创新基金和博士基金,可以适当弥补创业资金的不足外,缺少专门的创业基金。已建立的少量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一般很少为新办企业贷款提供担保。2002年,国有商业银行在完善授权授信制度的基础上,扩大了基层机构的授信额度和贷款权限,出台了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措施,但主要面向成熟企业,还没有向新创办企业延伸。
风险投资业发展不快。现有的风险投资公司,组建时间较短,资金规模不大,低的8000万元,高的也只有3亿元,尚未形成大规模风险投资态势。即使是高技术产业的创业项目,要获得风险投资也相当困难,更不用说大量低技术产业的创业项目。针对创业的其他金融服务产品也屈指可数。
2、创业教育与培训滞后
重就业技能培训,轻创业能力培训。各县(市)区重视开展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但缺少创业培训。余杭区私营企业投资者中原为下岗职工的,2000年仅有23人,只占新开业私营企业投资者的1.5%;2002年增加为113人,也只占新增投资者数的5.8%;2003年6月上升到351人,占新开业私营企业投资者数的9.2%。这批原为下岗职工的投资者均属首次创业,普遍反映没有经过创业培训。创业培训不足,有时会造成创业损失。开化县年届50的汪旭阳,2001年4月创办制水厂,仅由于在销售的桶装水瓶上标注公司而不是工厂,受到查处。水销量由每天150桶急剧下降到4、5桶,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不少类似事例。在公开的各类学习培训招生广告中,也鲜见创业培训的内容。对某晚报2003年8月份的培训招生200则广告的分析表明,95%以上是学历、就业技能、任职资格、外语等培训,少量培训介于就业技能与创业之间,纯属创业培训的仅2则广告。
大专院校缺少创业教育课程。在大专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中,由于缺少师资、教材,多数院校还未能开设创业课程和组织创业实习。在高等院校中,职业技术学院由1999年的4所增加到2002年的29所,在校生由4200人猛增到10.5万人,2002年,职业技术院校数和在校学生数分别占高等院校的48.3%和26.7%,理应成为创业教育的主体,但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教育仍大大滞后于学历、职业技能教育及训练。其他院校也存在着重学历教育、轻创业教育的现象。长此以往,很可能会形成一种全社会创业能力与较强创业意愿、较多创业机会不相适应,创业主体缺少相应能力的局面。
3、研究开发的转移效率较低
在创业早期,由于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对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转移要求不高,客观上造成产业、产品技术层次提升不快。进入技术、知识经济时代,创业效率与研究开发转移密切相关。人们在总结硅谷创业成功经验时,充分注意到了研究与开发转移条件的重要性。认为“领先的研究型大学与本地企业的关系非常重要”,“大学、研究机构与产业界的互动”是硅谷创业成功的奥秘之一。在硅谷创业,具有良好的研究与开发转移条件[7]。
研究与开发基础比较薄弱。浙江R&D经费总额,1999年居全国第15位,2001年上升到第9位,增幅较快,但总体水平仍低于其他经济发达省市,低于浙江GDP在全国的排位。在专利授权量中,发明专利较少,2002年仅188项,列全国第9位。除了高新技术园区形成一定的研究与开发转移机制外,其他区域研究与开发成果的转移活动还不活跃。典型表现是缺少一个专业化、市场化的经济技术社会服务体系,未能为创业提供较完备的服务。浙江目前在工业园区和商品市场设有81家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如按全省28.2万家私营企业计算,每万家私营企业只能得到2.87家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的服务。
技术市场发展滞后。技术市场的活跃程度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研究开发转移的效率。2002年,浙江技术市场成交额为44.1亿元,占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额的4.9%,既低于北京、上海,也低于广东的8.2%、江苏的6.0%、山东的5.4%。在技术市场中唱主角的技术贸易机构的经营,处于不稳定状态,有的年份项目成交还出现下降。如2000年按卖方分,技术贸易机构成交的技术项目为13630多项,比1999年下降17.9%。技术转让合同量偏少,全省2002年技术转让合同总数为458项,合同金额17509万元,分别占合同总数的1.2%和合同总金额的4.5%,技术转让合同项数在合同总数中的比例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大学、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互动局面远未形成。作为技术产出源,2002年全省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交易的合同金额分别为38561万元和37165万元,两者相加,仅占全省技术贸易额的19.4%。余杭区2002年对50多家新办企业的调查显示,60%以上的创业者认为即使手里有较多的资金,也无法找到好产品进行投资,缺少正常渠道引进新技术、新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这一调查结果反映了浙江许多地区创业者所遇到的状况。
4、市场进入仍存在着限制
在市场进入方面,总体看,创业者创办企业比较便利,创业“门槛”逐步降低,但在一些具体领域还存在限制。据省体改办2003年5月的初步统计,目前在私营企业设立过程中,前置审批事项共有145项,涉及卫生、公安、环保、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农业、林业、水产、交通等近50个部门。
在经营范围方面,除了国家产业政策禁止项目外,对外资开放的许多行业,私营企业仍被不同程度地禁止经营。有的行业允许私营中小企业经营,但准入“门槛”很高。如经营种子、农药、化肥、药品、音像制品、托运业、金银首饰、成品油、盐业资源开发等等。在金融、保险、证券、租赁、典当、拍卖、邮政、电信、铁路、民航、港口、电力、烟草、无线电等行业,以及出租车运营、城市轨道交通、自来水供应、管道煤气和管道天然气供应、汽车维修、消防器材、废旧金属回收、民用爆破器材经营、图书出版发行、大众传媒、进口电影电视引进、技术出口、电视与数据传输、卫星通信、殡葬业等领域,禁止、限制或不允许私人控股经营。如有关部门规定,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生产企业必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水陆运输服务企业必须是法人企业,对从事船舶代理、客货运输代理或兼营的企业,注册资本要求较高,限制了创业者和小型企业的进入。
四、简要的建议
创业改变人生,创业带来就业,创业强化竞争,打造创业大省应当成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全面系统地研究全省创业战略,科学系统地提升全省创业活动,应该尽快摆到政府部门的议事日程上来。当前,亟需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上改善创业环境,进一步培育和创造创业机会,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能力,满足创业者的创业需要。我们现在仅做初步研究,下一步将继续进行深入研究,下面先提出若干简要建议。
(一)遵循创业规律,打造创业大省。打造创业大省,首先是数量上的要求。争取通过近20年的努力,将每万人拥有的产业活动单位,从70多家增加到200家左右,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现有的平均水平;每万名成年人(15—64岁)中的私营企业数由32家增加到150多家,创业者比例达到全球创业观察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最高为19,最低为2,平均13)。其次是质量方面的要求。各地区创业普遍活跃,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多数创业能够创造新的市场,推进中小企业的二次创业,大企业不断做强、做大。通过全社会积极的创业活动,加快全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抓住创业机遇,激发创业积极性。21世纪头20年,既是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浙江快速展开创业活动的重要时期。浙江区域经济高度活跃,具有大量的创业机会。接轨上海、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国内市场一体化,以及按照国际惯例参与对外投资和贸易,全球科技进步,更为浙江创业者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进一步大力鼓励和支持全社会创业,增强创业氛围,降低创业壁垒和创业成本,逐步形成创业失败的退出机制,不断激发创业者的创业积极性。
(三)改善创业环境,强化创业服务。在创业机会不断增加、民间创业意愿较强的情况下,创业环境在若干领域需要进一步改善、补充,重点是加强政府支持力度,消除创业限制,着力改进金融支持和服务,提高研究与开发转移水平,加强创业教育与培训。
力度。进一步提高创业的审批效率。加快改革审批制度,科学制定审批程序,积极向创业者提供全程咨询服务,及时制定公布各种创业指南;进一步消除创业限制。对法律没有禁止的领域要积极允许创业者进入,放宽对新创办企业在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等方面的限制;强化政府对创业的项目资助。政府要通过各种途径,定期推出一些带有资金资助的创业项目,如报刊亭、早点车等,统一布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吸引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以及其它有能力的人来经营发展;建立和发展创业服务组织,政府要有相应部门来专门推进全社会的创业活动,建议中小企业局、劳动厅、民政厅、教育厅等部门设立相关的创业推进机构,增强全社会创业活动,积极发展非政府、非盈利性的创业中介组织。
。着力改进金融支持与服务,拓宽创业的融资途径。在改进和完善50万家企业信用公共查询系统的同时,要尽快建立各金融机构间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逐步发展对个人的创业贷款。对新办企业积极开展票据融资,特别是发展承兑汇票市场。争取在一些优质的新办企业,发行债券、信托投资产品等金融产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业,满足优秀创业者特别是高新技术创业者的融资需要。积极营造面向风险投资的企业文化,促进风险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开通多层次的风险投资退出通道,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培养和引进风险投资职业经理人队伍,提高风险投资项目的管理水平。政府要设立相应的创业基金,通过科学的、公开的程序,向创业者提供创业贴息和担保。
。加快地方立法,奠定研究与开发转移的重要基础。建议尽快审议通过《浙江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进一步明确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行政指导、扶持、服务、政策优惠等方面的职责,规范科技成果转化各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构筑科技成果拥有者的利益分配机制,允许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参与兴办企业。加快发展技术服务的中介服务组织。创新中介服务的形式,提升中介服务的手段,加快网上技术市场发展,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提高技术转移的效率。
。增强大专院校和成人职业技术学校的创业教育,提高工商管理教育水平。大学尤其要将培育创业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基本要求。培养和引进师资,编写合适教材,加强案例教育、课堂练习、模拟场景、实习以及商业计划竞赛等,增强创业思维训练。在大学以下的教育体系中,增加创业教育内容,培养青少年的创业意识和基本技能。鼓励举办面向社会的创业教育和活动,在各类教育体系中渗透对创业精神的培育和弘扬。
[1] 创业活动的含义,通常是指参与了企业的创立(并不要求是发起人,可以只是参与者);或者是新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新企业指创立至今不超过42个月,即3年半的企业。
[2] CPEA指数按全球创业观察(GEM)研究项目确定的含义,是指某地区每万人(年龄为15—64岁)拥有新创私营企业的数量。另一种测算方法是每万人拥有的产业单位数量(不包括农民、个体工商户)。两种方法的测算有一定差别。
[3] 见《钱江晚报》2003年3月26日。
[4] UT斯达康2002年营业收入高达71.26亿元,列浙江省私营企业前10强的第4位。在众多传统创业成功企业中,以其留学背景、从事现代产业、推行现代科学管理而特别显眼。对留学归国创业人员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
[5] 2003年8月,笔者访问中福瑞达公司CEO乔森。这位在欧洲生活、工作10多年,2000年来浙江创业的国际职业经理,认为留学归国人员的创业意愿普遍强烈。一些创业成功的“海归派”,通常有以下因素:充分了解国情;制订一个相对严谨、完备的创业计划;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募集足够的资金;有一支过硬的管理团队。
[6] 1991年,浙江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强城乡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管理的通知》;199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通知》;1998年,浙江省政府召开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通知》。提出四个不限: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三有:私营业主“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2002年,浙江省工商局颁布《参与百万企业信用工程,开展“诚信企业”认定公示活动的决定》。杭州市颁布了《杭州市私营企业保护条例》。绍兴市专门成立了发展个私民营经济领导小组。
[7] 参见李锺文、威廉·米勒等主编:《硅谷优势——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版,特别是第2章“地区之谜:硅谷的知识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