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咖微信提现:《以生为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研究》——银川市二十六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3:13:30

《以生为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课 题 实 施 方 案

           银川市二十六中    杨 辉  


一、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成因分析


(一)课题提出的现实意义


1、新课程是一场以教育价值观转换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过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提出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中介和课堂教学的基础也必须进行创新。贯彻和实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因此,本课题研究是在课程文化转型这一现实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展开的,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的研究。


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倡导自主合作、体验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作为研究的重要目标,强调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反思等进行活动和相互交流、深化认识,在自主的参与和体验中,习得道德素质。而好的教学设计是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一般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基本上是忽视学生情感的,以致学生被动地学、机械地学,很难形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设计必须立足于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通常,在教学设计中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在教学目标设计上:①课堂教学设计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只关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和冷落了对学生进行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②在课堂设计中,虽然既关注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又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但因没能以生为本,缺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2、在教学策略设计上:①还停留在对教师“如何教” (教学方式)的设计上,忽略对学生“如何学”的设计,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②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虽然对学生的“如何学”(学习方式)作了充分的设计,但对课堂生成和教师对学生的应有的引领缺乏充分的预设。


3、在教学过程设计上:①对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的设计还局限在教师活动上,忽略了设计学生的活动以及师生互动活动。②虽然重视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但却停留在表层,甚至有的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体验和活动的实效性。有活动形式,却没有实质性效果。


4、在教学评价设计上: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侧重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问题的正确与否都是老师说了算。


二、课题核心概念及界定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重要领域,也是一门新兴的具有技术特性的教学科学。教学设计是指在一定的课程观和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过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系统思考、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及各要素所进行的系统的设计。从设计范围来看,它包括对一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也可以是指某个具体的教学活动环节和教学情境的设计;从教学设计的过程来看,包括课前进行的教学设计(或称预设性的课堂教学设计,相当于备课)和课堂教学中进行的设计(或称生成性的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好的教学设计一定是“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


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学生学习实际和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设计核心,重点解决学生 “学什么”“怎么学” “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并使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的教学设计。它考虑的是学生“如何学”。课堂中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学生来展开,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理论强调的是:学不等于教,教也不能代替学,但教必须促进学,要以学习者为焦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因此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展开设计。


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把对外部的信息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行加工和改造,建构新的知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只有充分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活动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学活动才能发挥其效果。


既然是以生为本,必然应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这里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指本研究是在新课程理念、理论的指导和引领下;其二,指本研究是在新课改的现实、动态的实践背景下展开。与我国以往的教学改革不同,新课改实质上一次深刻的课程文化的变革。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申请了此课题实验。本课题旨在综合运用和借鉴现代课程教学论、认知心理学、系统论、教学设计理论、学习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并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应用性理论和教学设计的一般操作方式。以揭示教学活动过程、结构、方式与提高教学效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具体关系和规律,并形成若干学科的可供教师学习、借鉴的教学设计案例和指导性材料。以更好地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意识与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不断探索教育的有效途径,积累成功的经验,丰富理性认识,让每一次的课堂经历都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过程中,正确认识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基于学习者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使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是对学生个体具有个人意义的内容,课堂的教学活动也应该灵活多样化,以适应学生的课堂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


2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理念,利用学生潜在发展的优势,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体验探究中建构、体认、感悟、形成道德;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情趣,浓厚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寻求以生为本的和谐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多种智能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在自主自动中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育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享受。让学生在他们自己的世界中亲历与实践,使学生在生本课堂中,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得到真正锻炼,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3、改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通过培训、探讨、实践,更新教学理念,完成角色转换,形成正确的课堂观、教师观、学生观,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以学情为“基”,研读文本,优化教学设计,变教案为学案,关注学生的“学”。力求从教师的教的方式来研究如何促进学生的学。教师要善于总结反思,形成系统的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策略。


(二)研究内容


1、以生为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性理论研究。


收集有关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结合新课程理念和有关理论对以生为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涵义、特点、理念、思路、内容、一般过程、与传统课堂教学设计的区别与联系等,进行理性分析和归纳,形成基本的理论框架,并在指导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


2、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和操作方法研究


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对现有七——九年级课堂教学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和归纳。形成若干以生为本的各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及操作方法。指导自己和同仁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和研究。并在思想品德课堂设计实践中不断验证、调整、丰富和发展。具体如下:


(1)开展对学生学情、教师教情的研究


调查了解本校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效果等真实情况;调查了解本校思想品德教师备课现状,分析存在的弊端、表现及其成因。


(2)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研究


    教学设计综合了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在内的诸多基本要素,并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过程加以模式化。从学生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就应该从以上方面来设计教学,展开有序的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习者的能动发展。


(3)消除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教学目标间的差距策略研究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确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学生的实际是教师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现实依据。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具体的需要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分析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并且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如何。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教师才能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区分出知识的重难点,从而才能从教学的真实起点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


(4)教学设计具备一定的弹性的研究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以及预计目标与现实结果之间可能的差异,使教学设计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设计的教学方案要具有弹性,从而为学生的发展预留出空间。在问题的


设置上应该是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不断提高学生的潜能。


 (5)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设计的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教学情境是教师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的创设的教学环境。教师应努力创设多样化的课堂环境,增加课堂的活跃气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挖掘教材之外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步骤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以系统论和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新课程改革为导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围绕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依托七——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进行研究,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3月)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


2、研究阶段(2011年4—2012年12)


(1)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本课题相关资料, 征集本课题组成员的意见,形成较具体、较完善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案。


(2) 拟订实验计划,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不断完善方案。


(3) 学习相关理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各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现状,邀请专家作讲座,提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初步设想。


(4) 收集有关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成果,形成基本理论框架。


(5)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操作,作好个案记录及分析工作,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讨论、交流、反思及小结。在校内开出探索课,并选取优秀的课、论文在市、区汇报交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改善方法。认真分析数据、收集实验资料,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策略,提炼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


(6)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12月)研究资料,整理、收集优秀典型品德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并撰写研究报告。并将优秀课堂教学设计汇编成册,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三)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不断学习、查阅相关资料,对有关教学成功经验的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并作比较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的教学经验为本课题借鉴。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了解本校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活动现状及成因,分析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环节,了解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评价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3、案例研究法:广泛收集与以生为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有关案例,或研究教师个人教学的案例,有针对性地积累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依据。也可研究学生个体在实验过程中的发展轨迹,对有代表性学生作跟踪研究并写出个案研究报告,并运用相关理论对其表现出来的现象和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揭示其特性,从中获得可以借鉴的结论。


4、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和分析,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认真撰写经验总结,使实验更趋系统化、理论化。


5、行动研究法:通过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分析与研究,制定出课堂教学设计的计划,开展实践与研究,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研究同时重点写好教育日记(教学后记)、教学案例、教学随笔等等。


五、课题研究成员分工及可行性条件分析


(一)成员分工


总负责人:杨辉,中学一级教师,银川市金凤区学科带头人,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曾经参与过子课题研究,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意识,多次参加校内外各项参赛课,并撰写了有关教学论文和案例,受到同行们的好评。负责组织课题的实施,方案的起草、修订、收集,整理实验实施的有关资料并撰写阶段计划总结。


课题负责人:张炜,中学高级教师,银川市金凤区骨干教师,多年从事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学经验丰富,曾经参与过课题研究,业务能力强,有多篇论文发表。负责课题的实施,整理实验实施的有关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其他课题组成员:马宝国,学校政教处副主任,中学一级教师,多年从事德育教育,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积累案例,成果展示。根据教学实际,制定具体实验内容、计划,并在实验班级组织实施。负责课题的实施,整理实验实施的有关资料,协助撰写阶段计划总结。


(二)条件分析


1、时间保证


  本课题确立后,课题组成员将花费更大的精力,利用每周四教研组活动时间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业务辅导和研究课题实施进展情况,每月对课题研究情况一次调研,布置研究工作,每学期对课题组教师的研究情况做一次总结考核,切实保证课题研究深入、有序的进行。


2、设备保障


学校在每个教室里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在每间办公室里配备了电脑,随时上网查阅资料,学校图书室有各种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供实验教师借阅,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六、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性报告


 2、教师专题论文集(论文、教学随想、教学日记)


 3、汇编初中各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4、汇编思想品德课优秀教学课件集(初中各年级,ppt形式)


七、主要参考文献


  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教学行为策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③《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  光明日报出版社


  ④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