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lipse更换主题:桥修好了,孩子不用溜索上学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00:57
桥修好了,孩子不用溜索上学了 不一样的生活(746842386) 发表于 2011-11-10 00:51  

 

.pcb{margin-right:0}    观看    《走路上学》片花视频    请点击此处    《走路上学》是一部“大命题的小电影”,大命题所指它是以希望工程为背景,以贫困山区儿童艰难求学为题材的电影,而这个小电影,则是仅以云南怒江峡谷福贡县马吉乡一个普通家庭为原型展开叙述。      故事情节很简单,云南怒江大峡谷福贡县马吉乡地貌险峻,湍湍江水之上很少有桥可通行,坐落在其中的几户山寨人家孩子只能靠自制滑轮溜索过江上学,走路上学这样如此简单的事在他们看来是遥不可及的梦。         娜香和瓦娃这对姐弟就是这样一户普通人家的孩子,姐姐娜香溜索上学,弟弟瓦娃却因为不能有外出打工的父亲陪同溜索,无法上学,这对于聪慧过人对上学充满无限渴望的瓦娃来说,实在是再也等不及的大事。因此,瓦娃纯真的面庞上呈现着一片不属于孩子的忧伤。     这里的孩子要溜索上学,这里的孩子穿不起棉鞋,深圳来的支教女老师将一切看在眼里,为孩子们添置雨靴。怎奈姐弟情深,穿上红靴子的娜香多么希望不能上学的弟弟也能拥有一双新鞋,女老师再次伸出援手。就在这小小的幸福来临的时刻,娜香为了挽救即将落水的那双弟弟的新鞋不幸落水……从此,瓦娃一言不发,直到峡谷通桥那一天,直到他可以走路上学那一天……      现实版的《走路上学》故事就发生在马吉乡马吉米村。马吉米村距福贡县62公里,隶属马吉乡,马吉米村与乡政府隔江相望,辖马吉米、木克基等10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02户,715人,国土面积107平方公里,海拔最低处1370米,最高处4320米。因深处世界第二大峡谷,山高坡陡,耕地极少,人均仅0.61 亩,2010年农民人均毛收入1330元。村民分散居住在怒江西岸,去田里劳作、看病、带孩子上学均靠溜索来往怒江两岸。村委会所在地马吉米小组已于1993年修通了水泥吊桥,但木克基和桥玛嘎小组的村民至今仍用溜索渡江。老人们说,以前的溜索是用竹子编的,竹绳不经磨,很危险。解放后,竹绳逐步由更结实的钢绳替换。但钢绳溜索使用久了,也会断裂、起毛,过溜索稍不小心,就会划伤手指,偶有村民因溜索打滑而掉入汹涌的怒江,葬身鱼腹。而60多个孩子因为读书,频繁来往怒江两岸,更是命悬一线,很多老人,因为过不了溜索,生病只能熬着。几十年来,村民一直期盼修座桥,方便来往怒江两岸。     2007年10月的时候,这两条溜索就被政府明令禁止使用,但是村民和孩子依旧靠这条溜索过江,因为他们没有别的过江工具。       溜索由于使用频繁,加上年久失修,没有什么保养,用了几年后,钢绳就会磨断,翘起来,在这样的溜索上渡江,稍微不小心,就会划破手掌。如果失去平衡,掉到湍急的怒江里,那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      相对来说,从江西往对岸滑更危险些,因为坡度比较大,掌握不好容易撞到对岸的大石头上。每次我到木克基小组走访贫困户回来,都是村支部书记带我过溜索。我和他一起拴着用滑轮挂在溜索上,脚一蹬,眼睛一闭,生死由命。      用溜索最频繁的就是上学读书的孩子们,这里差不多有60多个孩子需要靠溜索渡江求学。当地的学校现在已经集中办学,每上七天课,休息3天。因为溜索危险,所以学生放学回家时,都要候在溜索的这头,等父母从对岸划过来,接他们回家。等三天后,再由父母带着他们滑过来上学。小学六年漫漫求学路,就在这么溜过来,溜回去中度过。                                                           排队过溜索。     孩子们上学心切,一串地用滑轮把自己挂在溜索上。这里的孩子是勇敢的,以勇气坚守着求学梦,这样一个简单朴素的愿望,于他们而言却要负累许多。    溜索是附近60多个学生上学必经之地,经常看到学生排着队来回横渡怒江。胆大的学生滑轮一挂,刷的就滑到江对岸。      胆子小的孩子,就由其他孩子带着过,这对兄妹一起在马吉上学,因为家庭比较困难,父母要劳作,所以每次回家,都是哥哥把妹妹捆在溜索上,挂着滑到对岸。城市游乐园里惊险刺激的溜索体验,在这里却是命悬一线的艰难求学之路。年复一年,不知道这条危险的溜索成全了多少孩子渴望知识的梦想,知识在彼岸,梦想就在彼岸,彼岸近在咫尺,却远似天涯。在艰难读完小学和初中后,这些孩子又得为高中学费发愁,很多学习刻苦的孩子,因为读不起高中而辍学。其实,他们高中每学期只要1000块钱的学习费用,但在这个年人均收入即使算上低保只有1300块的贫困山区,是件让人发愁的事情。虽然我竭尽全力通过网络为这里的高中学生联系一对一资助,但是贫困的孩子太多了,真希望有更多人关注他们。

      2010年8月3日,在母亲失踪1个月后,省里通知我去腾冲参加云南省新农村指导员工作座谈会,还要做大会发言。发言过程中,回想起几年农村工作的艰辛,想起生死未卜的母亲,几度哽咽。省委李纪恒书记认真听了我的发言,点评说到:谁无父母,谁不是娘生父母养的......这时,我的眼泪像珠子哗一下流出来,止也止不住。此时纪恒书记又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他对我的嘘寒问暖,让我心头一热,脱口就说:恳请纪恒书记帮我们村修一座桥......他一愣,问明原委后,指示省里某部门领导负责跨江桥梁修建。会后,我才意识到当着那么多个州市长面,不该向纪恒书记提要求,这样做有失体统,可能是通过很多渠道仍无法解决村民过江难问题,我一直很焦心,一见领导关心,就下意识的脱口而出了。

    云南省新农村指导员会议结束后三天,县交通局技术人员就绘制出桥的设计图,因为是在新农村指导员交流会上立项的,所以就命名为新农村指导员桥。去年年底雨水很多,所以桥在2011年3月才动工。

                          桥墩就建在陡坡峭壁上,工程难度不小。

                  桥墩建设过程。

                  为了方便村民过桥,从陡坡上修了排石梯。

      桥已初步成型,修建对岸的桥墩很是麻烦,因为对岸是光滑的大石头,需要钻机在石头上打孔,再用炸药炸开石头。所以说对岸修建桥墩的地方,是用炸药炸出来的。

               施工人员在安装护栏。

      因峡谷多南北风,还需分别在桥左右两侧做四个水泥墩子,拉四条钢绳,固定住桥面,在起风时候,桥摇摆的幅度就不会很大,能保证行人安全地过桥。

      有一侧是悬崖峭壁,90°的垂直崖面无法修建水泥墩子,施工人员只得在石头上钻出一个洞,固定钢绳。

溜索和桥的对比。

        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

    县委领导主持竣工典礼。新农村指导员桥全长120米、桥面宽2米、载重量为1吨的人马吊桥,工程总投资70万元。工程于2011年3月10日开工建设,工期6个月,于2011年9月28日进行了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

      有了桥,村民背建房用的水泥、空心砖方便多了。在桥的那头,短短的时间内,冒出三幢新房。

         残疾的村民,合伙投资买了一匹马,靠提供搬运服务赚些收入。

        新农村指导员桥石牌前面的学生。 


      天真的孩子好奇地打量着钢绳。一个孩子说,这钢绳咋比溜索粗很多呢?另一个孩子说,笨!因为这是桥啊。我说还记得两年前你们掰起指头数14000只鸡的事情吗?这个就是需要卖那么多只鸡才能修起来的桥。村里的孩子很多都不穿鞋,要么一年四季就穿双拖鞋,问他们走在山路上脚底板不疼吗?他们说习惯了。

      村里的学生们第一次踏上桥面,止不住的兴奋。他们在桥面上欢快地来回奔跑着。危险的溜索已彻底成为历史,书包里不用再背着沉甸甸的滑轮。能让村里孩子求学之路走得容易一点,是我的心愿,看着他们喜悦的样子,感觉真好。

      后记:站在这个桥上,看着村里孩子欢快的背影,想起这五年来农村做志愿者的艰难,想起可怜的母亲,我不禁五味陈杂,感慨万千。福贡县作为全省倒数第一,全国倒数第二的贫困县,整个县9万多人,财政收入才2600万,历届县委、政府均努力发展经济,但这需要一个过程。目前,福贡县自身财力无法解决建桥的资金。直到2010年8月3日,云南省委在腾冲召开新农村指导员工作座谈会上,时任省委副书记的李纪恒了解到村民过江靠溜索的困难后,才得以修建这座70万的跨江人马便桥。这个桥来得不容易,也许来得有些迟了,但是终归来了,来了就好啊。谢谢李纪恒省长,谢谢各位领导,谢谢很多关心马吉米村的爱心人士。除了这座七十万元的桥外,省扶贫办还安排了马吉米村350万元的沪滇帮扶整村推进项目,有安居房,有道路硬化,有村委会科技培训室,有技术培训,有黄连和草果种植项目,扶贫互助资金项目。爱心网友帮我们解决了孤寡老人和辍学孩子这些弱势群体的帮扶问题,省委领导帮我们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剩下的就是我负责的产业开发问题。马吉米村民贫困原因是没有找到一条稳定的收入渠道,我认为种植草果、黄连、养殖野生蜜蜂是我们马吉米村的前途所在。 

我在怒江大峡谷的小山村做志愿者快5年了,这里有很多需要帮助的村民,如果你们有不穿的旧衣物,或者愿意资助读不起书的孩子,请加我QQ228517986   我的手机13508866270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