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脸后直接敷面膜嘛:文言文四部教学法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教学纪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1:26:01
         注:文言文四部教学法即“初读、解读、思读、悟读”。

一、导言:

        一次,汉高祖刘邦与大臣论得天下时说: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及

张良,论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及萧何,论战必克、攻必取,我不及韩

信。刘邦这番高论是在强调人和的重要。唐太祖李世民与魏征论君臣关系时,

魏征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意思是说百姓能

使这艘大船扬帆远航,发怒时波涛汹涌,也能颠覆这艘大船。《雍正王朝》主

题曲“得民心者得天下”,那么怎么能得民心呢?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这样的文

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二、新课

(一)、解题。

    1、板书课题并解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意思是施仁政的君主就会得到很多人帮助,不施仁政的君主就很少有人

帮助。

   2、作者简介:孟子名柯,字“子舆一”,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所

著的《孟子》和《大学》《论语》《中庸》并称为“四书”,《孟子》一书

包括《梁惠王》《滕文公》《公孙丑》《万章》《离娄》《尽心》《告子》

七篇。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是儒家大师,他生活的时代是统治

者“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他们是厩有肥马,疱有肥

肉,百姓是“仰不足侍父母,俯不足蓄妻子”。因此孟子主张“仁政”反对兼

并战争,这和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的作者的思想主张是相同的。(墨子的《公

输》)。

     3、体裁介绍。

      这是一片说理散文,这种体裁就是运用散文的语言特点表现议论文的内

容,它有议论文的要素。

(二)、阅读理解。

1、“读书之法,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我们学习本文按照“文言文四

部教学法”学习,就是“初读、解读、思读、悟读”这四个环节。

        首先进入第一步——初读,同学们看教材155页。

        A、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同学们注意字音、停顿、语速、语感。

       B、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语速、停顿恰当、体会语感”。

       C、学生齐读,在没读之前,教师出示小黑板,上面书写指导文言文停顿

的规律方法,指导如何停顿。

                           文言文阅读停顿规律方法

   (1)、按短语、句子结构停顿。

         例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句子开头发语词、关联词处停顿。

         例如:夫|环而攻之。      然而|不胜者。

   (3)、转折处停顿。

         例如:环而攻之|而不胜者。

   (4)、两个单音节词不能读成双音节词。

         例如:可|以一战。

      (5)、固有名词不能分开读。

         例如:地利|不如|人和。

    D、指名读。知道语速、语感。

    F、竞赛读。评比计分。

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你理解课文了吗?下面进入第二步

“解读”。

    A、解词。

       道:仁政                寡:少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之:的                   郭:外城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环:包围       而(1):顺接连词       人和:人心所向 上下团结

       夫:发语词    而(2):却                兵革:武器装备

       米粟:粮食      故:所以       之:到          至:极点       以:凭

       域:使、、、限制         固:使、、、巩固              威:震慑

       畔:同“叛”意思是“背叛”          是:这            池:护城河

      委:放弃          去:离开

  B、译文。遵循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遵循的五种方法是“留、

        扩、补、换、调”。本文没有特殊句式,以直译为主。需要补得地方就

      补,例如: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

3、韩愈说: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这就告诉我们多读、多思。孔子也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进入第三步“思读”。

     (1)段、首先思考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2)段、思考:

          采用了什么论据?

         交战的是哪两方?各有怎样的有利条件?作战的形式、结果、原因如何?

          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3)段、由上文的论战过度到写什么?(论政治)

        找出过度的词语。

        运用什么修辞?作用。

       躲避的上方是什么?

       运用了什么推理方法?

       以上几段是什么结构关系?

  4、“学有所得、似有所悟”,感悟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下面进入第四步“悟

       读”。“书到疑处翻成悟”我们就从疑问处入手。同学们提出自己的疑

        问。

      (1)一名同学提出——本文的论点为什么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而不是“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同学讨论

       结论是:本文所举得事实和所讲的道理都是支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的论点,而最后一段是上文的引申部分,由上文的论战引申到论

       政治,所以“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不是论点。

     (2)又一名同学提出——再举正面、反面的事实论据。

     正面:李世民是“扰扰群雄事战争,既谈仁义又谈兵”,所以李世民才有

                贞观之治的盛世。

                《曹刿论战》因为“以民为本”才有了以少胜多的战例。

      反面:商纣王不顾民生疾苦,最后他只能慨叹“凤枕已无藏玉日,鸳衾难

                再探花眠”,然后跳进火堆自焚。

                秦始皇暴政,失去民心,“秦灭何须匕首现,仁义亡施自丧钟”。

    (3)又一名同学提出:讲人和,为什么学校还制定那么多的校规呢?

     万物皆规律,有法则有和。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解释,矛盾

     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用校规是约束那些不和谐的因素,都变成和谐因素。

三、总结

     我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思考、读中品味、读中感悟的过程中学习了本文。

      这是一篇散文,它的说理性在于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的论点,然后采用摆事实的论据,用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支持论点,接下

   来采用演绎推理的逻辑方法,推出另一个结论“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它的散文性在于缜密纯熟的技巧和气势浩然的文风——(1)形式灵活、

   骈散相间。(2)逻辑严密、韵味无穷。(3)修辞运用、气势磅礴。(4)

     文字简约精雕细刻。全文仅170个字,可谓增之则语赘,删之则意疏。

         这篇文章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学习本文真是没的享受、艺术

   的熏陶、情感的升华、人性的洗礼。苏轼说孟子的文章是“观其文章宽厚

   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足见孟子文章的思想艺术的光辉。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说:“让我们在先圣的思想光芒下学习成长”,

   同学们要谨记老师送给你们的几句话:“纵横风云淘千载,濯洗仁字未曾   

   改,亘古义里透和谐,气宇轩昂写慷慨。”

                                       附   板书设计

                        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

               |攻:不胜---|                     |                        逐层深入

       论据|                                        |

               |守:去-----------------------|

       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