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办幼儿园计划书:大众传媒与文艺新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8 18:09:19
肖云儒
2006年09月14日 07:43:55  来源:人民日报


大众传媒与文艺生态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先进科技手段为基础、大众传媒和现代市场联姻的时代。传媒、市场、科技,当代世界三大强势元素纠合一体,交叉覆盖,在人类的头顶笼罩了一层传播文化网膜,造成了一种比实态真实还要强大的拟态真实。文艺家和他们的作品如果不通过传媒,不构成传媒现象的一部分,不进入拟态真实的天空,已经很难与民众、社会见面。文艺的作者、传者和受者,都只有经由传播文化网膜的折射才能确证自身的存在,不在网者即不在场。
大众传媒的拟态文化膜,会引发文艺生态和文艺生产、传播、接受方式大幅度的整合和构建。传统的传播手段,如印刷出版、演出展览、影视发行,本来便是通过文化市场运作的,现在纷纷整合自身,搭载或纳入现代大众传播网络。文艺原有的生态环境,如艺术生产环境——艺术创作和艺术家的精神空间、社会环境和生存条件,以及各文艺门类之间的生态平衡;艺术传播环境——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传播机制的科学化、传播产业的规模化;艺术接受环境——观众读者的数量、质量与爱好,消费能力和稳定程度等等,无一不受到大众传播网膜深刻的影响和改造。
总的看,当代大众传媒使文艺生态进入自为的市场调节,出现了更为丰富多彩、动态平衡、良性循环的新局面,却也有种种偏斜。大众传播和文化市场合谋,制造一波波欣赏和营销的热点,用眼球机制亦即利益机制诱使文艺家去写什么、怎样写、用什么样式写、迎合什么情趣,从而改造文艺的生态。你不这样,不通过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传播网膜,便会失去传播、营销高地,失去社会空间和利润空间。没有传媒虚拟态的认可,真实态的你便将淘汰出局。要警惕文艺迎合传媒,传媒取悦市场,市场追逐利润这样一条生态链的出现。
大众传媒与文艺走向
大众传媒的价值在“眼球”,目标在利润,必然会催生以市场为主体的大众文艺的强劲崛起。娱乐文艺、网络文艺、手机文艺、视听文艺、休闲文艺、无厘头的戏说“恶搞”文艺,以及种种名目繁多的、具有广泛大众性和强烈行动感的文艺,出尽风头。大众文艺的价值观对整个文艺、整个社会审美和文化心理的影响,也是势头方盛。而高雅的、思考的、深虑而具有悲剧感的、用于陶冶和文化积淀的文艺,则日益边缘化。传统的文艺形态正在更新,比如为了好看易传,出现了戏剧、歌舞、杂技和现代舞台科技多样式的渗透组合,音乐剧、人偶剧、杂技芭蕾、小剧场艺术应运而生。
大众传播的当下性和即时性,使文艺对心灵美学的重视,转向倚重眼睛和耳朵的美感和快感。大众审美的日常形象被夸张的视觉化、听觉化了,成为凌驾于心灵体验、精神追索之上的视听性存在。赏心被悦目、悦耳替代,读图时代来到。“美丽”不在心灵,而成为画在美女浓妆上的媚态;“诗意的栖居”也不再是精神的栖居,而成为别墅的代称。审美被物化,被悉心经营和强化的色彩、构图、光影等可视的物象所替代。这种由视听表达与视听满足所构筑的美学现实,颠覆了注重非功利要求的传统美学,营造了一种更具官能诱惑力的实用美学,使追求感官享乐有了理性说法。
当代大众传媒还给文艺带来其他一些新的质地和因素。比如,文化价值坐标由过去的政治认同、社会认同、群体认同,已经大幅度转向媒体认同、眼球认同、市场认同。现在传媒对文艺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的作秀炫示,远甚于对艺术成果、艺术质量的科学评断。传媒在文娱报道中走马灯似地导演了各式各样的热点、冰点、亮点、黑点、晦点、黄点、拐点,组织了庞大的娱乐“哄客”群体。他们制造偶象,又以“呕像”取代偶像,以“愚乐”取代娱乐。一切都为的是吸引眼球,以带来丰厚的广告效应和经济回报。
文艺的潜在人称、心理人称,上世纪80年代经由了“我们”到“我”的内在转化,即社会价值坐标由群体认同转向个体自足,审美价值坐标由仪态万方转向放浪形骸。现在,又开始了从“我”向“我们”转化的新动向,即个性的前卫的“我”的艺术,经由大众传播的辐射宣扬,得到粉丝族群乃至全社会的认同,转化为“我们”的即大众的艺术,大面积向市场向社会铺盖。     现代市场使经济日益一体化,大众传媒则力图将精神一体化。我们看到,文艺的欣赏群体在生活中常常组合成各种族类,引发各种文化思潮甚至社会行为,诸如粉丝团、网虫、e族和短信强迫症患者群之类。他们未必是审美知音的聚合体,主要是找乐族的俱乐部,有时还有可能构成社会思想和情绪的潜阶层。而这种物质和文化消费方式的区隔系统,极容易转化为一种身份指认系统,形成族群等级,甚至潜在的社会阶层。事实上,这种以文化消费档次和文化价值观念划分社会阶层的新动向,在现实生活中是早都有了苗头。
大众传媒与娱乐造星
传媒所以能覆盖社会、俘获大众,靠的就是文化工业的批量生产和文化网膜的全维传输。没有批量生产和网膜传输,形不成规模性的社会关注和社会影响力。
不妨说当代文艺是一间“股份公司”,由文艺、传媒、市场三方共同投资。传媒投资的是眼球,市场投资的是利润,文艺拿什么投资呢?除了拿有精神、文化和审美含金量的作品参股,更要拿因取悦眼球和取悦利润而形成的大众阅读市场份额来参股。
文艺取悦传媒和市场,目前流行两大法宝,一是娱乐,一是造星。
娱乐是一种有价的艺术消闲和消费,娱乐化作品常常将审美价值转化为传播价值和市场价值,将审美亮点转变成传媒热点和市场卖点。文艺在某种程度上由精神的营养品变成了精神的消费品甚至欲望的消费品,艺术欣赏过程也就常常与传媒叫卖交响,与市场营销共鸣。
制造娱乐偶像,推进造星运动,其实为的是打造市场和商品的人格化品牌。以所谓“大众情人”,即能够吸引眼球的、或靓或酷或谑的熟脸,使冷酷的市场人性化,使陌生的商品变得熟悉而亲切,从而大面积拉动消费。明星以自己高端消费作示范,给了物质追求和民众消费一个极为文化化、情调化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明星其实就是活商标活广告,“大众情人”不过是“市场情人”。
大众传媒对文艺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当代文艺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文化全面进入市场、形成产业之后的新事物,总体上应该定位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历史进步。大众传媒对当代文艺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常常掺杂在一起,构成一系列二律背反现象,比如:
一是大众传媒的自娱、互动功能和文化市场的选择功能,使人民群众能以前所未有的广泛深刻程度参与文艺。民众以传媒市场和文化市场主体的身份,拥有了对文艺更大的发言和取舍权,而文艺作为产业和商品,也会更自觉、更机智地贴近大众,服务大众,争取大众即市场的选择。文艺的人民性增添了传媒时代的新内涵新特色,文艺民主也在市场的公平竞争中多了一重保障。但是,由于大众传媒的诱导和遮蔽,拟态真实有时并不真实,传达民意难免出现偏差,市场又诱使文艺一味关注利好的产品,对娱乐、消闲甚至庸俗趣味一边倒地迎合,这又潜伏着文艺偏离人民根本利益和基本价值坐标的危险。
二是大众传播价值观对文艺的介入,会以各种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要求和相应的名利回报,来激发文艺的创新热情、创新思维、创新成果,这为文艺发挥创造性、文艺家弘扬创造精神提供了一个新的动力源。但值得注意的是,传媒和市场对文艺创新的要求,常会流于新异、时尚、娱乐、作秀等层面,这容易使文艺泡沫化,陷入浮躁和浅薄,更会对国民精神和文化人格的深层构建起负面影响。
三是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联姻,文艺能够因为传媒的宣扬而增值,从而得到前所未有的财力支持,逐步强健起来。比这更重要的是,文艺作为文化生产力的一个要素,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本身已经成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别忘了,利润无可阻遏的诱惑,拜金主义和唯物质、唯技术、唯营销主义的腐蚀,也给予文艺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就像费瑟斯通说的,“具有崇高艺术规则的、有灵气的艺术,以及自命不凡的教养,都被‘折价转让’了。”我们眼皮底下,已经发生过多少这样令人痛心的事!(肖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