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经理日志:刘云山: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和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11:57:51
 刘云山: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和启示 2008年第四季度以后,我们经历了上世纪30年代世界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有效应对这场危机、巩固业已出现的经济复苏势头,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也是中越两党两国面临的紧迫课题。这次研讨会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就有关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交流研究成果,相互学习借鉴,进一步探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策,对于深化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好地促进两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两党两国人民加深了解、增进友谊、扩大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党和政府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认识和判断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出现以后,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世所罕见。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形势险象环生,增长明显减速,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深陷衰退;国际金融市场跌宕起伏,美欧金融体系陷入融资功能严重失效和流动性短缺的困境;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资金大量外流,经济形势严重恶化;全球范围保护主义抬头,在贸易、资金、技术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和摩擦加剧。经过各国一年来的共同努力,目前世界经济出现企稳回升的积极迹象。但总体上看,这场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好转的基础并不牢固,推动世界经济全面恢复增长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

  分析这场危机的原因:从表面现象看,这场危机源于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大量违约和金融衍生产品泡沫破裂,引发全面信用危机。从直接起因看,这场金融危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不当、虚拟经济过度扩张、政府监管缺失造成的,是长期负债消费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结果。从内在本质看,这场危机暴露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固有弊端,暴露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深层次结构矛盾,暴露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特别是国际金融体系的严重缺陷。这场金融危机演变为一次深度的世界经济衰退,进一步反映了以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为主要特征的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危害。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外部需求明显收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订单减少、销售不畅、利润缩减的状况,从沿海向内地、从中小企业向大企业、从出口行业向其他行业蔓延,亏损企业和亏损行业增多,一批出口型企业破产倒闭。城镇失业人员增加,农民工返乡现象突出。整个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GDP增速急剧减缓,2009年第一季度下降到6.1%,为17年以来的最低。可以说,我们遇到了新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国际国内都有一些人担心,已实现了长达30年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还能不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我们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作出了这样几个估价。一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我们能够争取一个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会因这场金融危机而发生根本逆转。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牢固物质基础,体制机制改革带来的较强内在动力,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中的巨大需求潜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进步和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巨大发展空间,使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是这场危机给我国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特别是外部需求大量减少,客观上为我们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等提供了巨大的倒逼机制压力。只要我们政策得当、措施得力,善于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就能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二、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政策和措施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党和政府确定了“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总体思路,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着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着力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强调信心是战胜危机的前提,信心比黄金、比货币还重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以增强信心为主线的宣传教育,着力统一思想、提振士气、振奋精神,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共克时艰。

  1.以扩大内需为基本立足点,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扩大消费需求。在国际市场需求大量减少的情况下,积极扩大国内需求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我们启动实施总额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两年投资计划,其中中央政府直接投资1.18万亿元人民币,重点投向重大民生工程、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并积极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民间资本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增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社会合力。与此同时,我们坚持多措并举,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培育消费热点,完善消费政策,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我们还特别注重开拓农村市场,在全国范围实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补贴措施,完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大力促进农民消费,努力使广阔的农村市场成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支撑。

  2.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大范围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国际金融危机同我国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期而遇,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对于解决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有效应对外部冲击至关重要。我们着眼增强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发展后劲,制定并实施了汽车、钢铁、装备制造等十大重点产业的调整振兴规划,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我们把农业作为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大幅增加对“三农”的投入,针对国内粮食市场价格走势存在下行压力的情况,增加农业补贴,扩大补贴范围,确保农业特别是粮食安全不出问题。我们专门制定了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29项扶持政策和措施,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发展环境,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我们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强化重点领域、区域污染防治,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我们积极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加大对中部地区优化结构的支持力度,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金融危机凸显了文化的特殊功能和特殊优势,我们制定并实施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着力推动重点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发展。3.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大强度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改革是动力,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我们着眼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发展活力,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实现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的改革措施。我们深化价格体制改革特别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预算体系,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新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货币政策和金融发展、金融监管相协调的机制,改善金融结构和服务,加强金融监管和创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集中,全力提高国有企业应变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4.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大力度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创新是克服金融危机的突破口和有力武器,历史经验表明每一场大的危机常常伴随一场新的科技革命,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我们着眼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大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研究。我们选择带动力强、影响面大、见效快的项目特别是核心电子器件、核能开发利用、高档数控机床等16个重大专项,集中力量攻关,着力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我们积极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新的社会需求。我们注意发挥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在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节能环保汽车等方面开展研发和推进产业化,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实现保增长和增效益相统一。

  5.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中国党和政府强调,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我们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集中力量办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利民惠民的大事实事。我们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开辟新的就业岗位,提高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农民工就业,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妥善安置。我们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扩大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落实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城乡医疗救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我们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工作力度,抓紧地震灾区永久性住房建设。我们在改善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同时,还注意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大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城乡基层文化,丰富社会文化生活。

  这些政策和措施,是针对中国实际和国际经济形势新变化实施的,突出的特点是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坚持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增长目标有机结合,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坚持改善民生与扩大内需内在统一,既着眼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又致力于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既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注意体现政策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为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进展和成效

  经过一年多来的努力,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已取得积极成果,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取得明显成效。

  1.经济增长下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回升向好势头逐步增强。2009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从产业发展来看,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国夏粮产量连续6年增产;工业生产回升速度逐月上升,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2%。外贸进出口虽然同比下降,但环比逐月提高,11月份实现年内首次月度同比正增长。从财政状况来看,自5月份止跌回升后增速明显加快,1—11月全国财政收入6.3万多亿元,同比增长9.2%。从信心指数看,企业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连续攀升。可以说,中国经济实现8%的增长目标已无悬念。

  2.内需拉动成效显现,居民消费需求逐渐旺盛。投资增长势头强劲,2009年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6.8万多亿元,增速处于历史高位,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额同比增长49.4%,为中国经济进入下一轮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扩大消费政策取得明显效果,一些领域的消费出现旺盛势头,1—10月,家电下乡累计销售产品2787多万台,预计全年将拉动消费1500亿元;1—11月,汽车销售量超过1200万辆,产销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在外需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好的拉动作用。

  3.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总体质量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进一步得到加强,国民经济中急需发展的部门,如农业、铁路、道路交通运输、水利等得到较大发展。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取得重要进展,钢铁、汽车、船舶、有色、纺织等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装备制造业和新一代移动通信、软件、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增长幅度明显超过工业平均增速。一批优质能源重大项目开工,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保持下降趋势。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快速发展,一批具有重大示范作用和产业拉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实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发展协调性有所增强,2009年1—11月,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工业生产增速均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主动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在推进转型升级、自主创新和提升竞争力上取得新的进展。
4.金融监管明显加强,抵御风险能力提高。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财政和金融风险得到控制。银行流动性充裕,资产质量和抗风险能力提高,全国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都有较大增加,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资本充足率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创业板市场主要制度基本确立、首批企业正式上市,股市交易活跃程度提高。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5.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各项改善民生措施取得成效,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整个社会继续保持了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居民收入继续增加,2009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0.5%和9.2%。就业形势好于预期,1—10月,城镇新增就业940万人,全年有望超过1100万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取得积极进展,就业形势保持总体平稳。社会保障得到加强,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同比增长29.2%,对城市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贴支出分别增长50%和150%以上,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继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甲型流感疫情防控等取得显著成效。

  总之,在国际金融严重动荡、世界经济深陷衰退、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能够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确实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既为我们克服当前经济困难、实现经济进一步回升创造了条件,也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世界经济前景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复杂,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增大。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和充实完善一揽子计划,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我们坚信,在中国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从容应对,一定能够推动中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启示与思考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也是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中国党和政府在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的同时,也从各个方面对这场危机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思考。在应对这场金融危机的实践中,我们获得了很多宝贵的启示。

  1.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坚持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是中国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根本保证。一个国家应对风险挑战能力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其是否有适合本国国情、反映时代进步要求的发展道路和制度基础。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们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能够使中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提高、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发展道路,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一系列重大挑战面前,我们的发展道路经受了考验,我们的社会制度凸显出自己的优势,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显示出指导实践的强大威力。特别是在这场世界性金融危机面前,中国党和政府迅速反应、科学决策、果断部署,从推出一揽子计划到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从拉动经济增长到不断改善民生,从促进改革发展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全国范围形成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强大合力。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灵活高效的决策执行体系和全国一盘棋机制得到进一步展现。实践充分证明,我们选择的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我们坚持的社会制度是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亿万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在未来的征程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将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2.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进一步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作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是世界经济发展诸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因素长期累积下的一次总爆发,反映出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理念的局限性,反映出照抄照搬西方发展模式的危害性。面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标本兼治、远近结合,把坚持以人为本、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契机,把统筹兼顾作为谋划和推动工作的根本方法,既注意解决突出问题又注意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应对挑战中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取得了新的发展成就,也使科学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可以说,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就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实践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之策。在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长期过程中,我们将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始终不渝地走科学发展之路,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进一步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坚持和平发展、和谐发展是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实现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国与国相互依存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在全球性挑战面前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国党和政府始终认为,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使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与此同时,我们大力倡导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共克时艰,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积极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复苏。我们积极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推动完善国际金融机构现行的决策程序和机制,着力提高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我们在面临巨大困难的情况下,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对维护国际贸易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公司贸易融资计划,参与东亚区域外汇储备库建设,设立“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并同有关发展中国家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与包括越南在内的多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互利互惠的合作协议,这些都有力促进了地区和世界的发展稳定。事实充分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是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积极推动者。一个充满活力、更加开放的中国,不仅有利于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且有利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不管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什么风险挑战,我们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为推动世界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4.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是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面对执政方位、执政环境、执政条件的深刻变化,我们党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党的执政地位得到巩固,党的先进性得到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面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驾驭,及时作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重大决策;各级党组织坚决贯彻中央部署,雷厉风行、步调一致,切实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广大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与人民群众一起解难事、渡难关,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迅速转化为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力量。事实充分证明,中国所以能够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良好发展局面,得益于有一个坚强成熟、善于驾驭复杂局面的中央领导集体,得益于党的建设形成的深厚执政资源和群众基础。无论前进道路上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我们党就一定能够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2009年9月,我们党召开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我们将认真按照全会部署,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际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新的发展。
谈谈对中国水资源危机的应对措施?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如何应对? 请举出灵活应对危机的事例!!谢谢!!!!! 中译英:国际反倾销制度对我国应对反倾销的启示 经济文化工农兵的国家如何建立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对我们的启示 和女朋友的危机 谁能给我提供主流经济学派货币金融理论用于实践的实例和启示 “什么是货币危机?货币危机如何冲击国际金融市场?” 简述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过程及特点。美国是如何应对危机的? 明清之际的中国面临那些危机 中国如何应对未来的国际挑战 求论文资料《中国IT产业的市场竞争和应对策略》 请问97年金融危机是怎么样产生的,国际金融机构是怎么样搞跨亚洲的? 美国西部开发对中国的启示 空想社会主义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前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是什么? 启示和启事的区别 农村包围城市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谁知道水门事件的政治影响和对中国法制的启示? 浅谈秘书如何应对信任危机 原东欧各国社会主义实践和改革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启示? 关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的提纲 谁有“循环经济的国内实践及对云南的启示”这篇文章帮小弟一把! 运用跨国公司理论分析国内外某一个企业跨国经营实践及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