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p2p理财利率排名:张培刚传:期待明年7月出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4:20:40


 
 

 
池莉接手 “80后”先锋作家胡坚执笔
张培刚传:期待明年7月出版
胡坚:用这种特殊的方法来纪念张老
 
 
 
 
 
 
 
 
 

    “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仙逝。他那传奇的一生,还有什么不为人们所知?人们期待着他的传记,打开一个新的“宝藏”。

    张老夫人谭慧介绍,由张培刚口述的传记《哈佛岁月》,已写就2万多字。现在,传记工作已交给著名作家、武汉市文联主席池莉。池莉表示:“正在组织撰写张培刚传记,希望把这个工作继续下去。”

    池莉日前正在北京参加全国文代会,在她的引荐下,记者采访了参与传记策划的著名作家李修文,及执笔者、有“先锋作家”之称的青年作家胡坚。

    记者  周璐

    “为张培刚先生立传的想法,最初纯粹源于我们对张老的仰慕和崇敬。”著名作家李修文说:“池莉很多年前就和我谈到过张培刚先生。一次,我问她最近在读什么书。她说,在看张老年轻时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非常震撼。当时,她就有了为先生立传的想法。因为这样的学者大师太少了。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一个真正的学者和大师的风骨和精气神。”

    “张老不仅仅是一位经济学家,也称得上是一位预言家,一位先知。中国现今的发展进程,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就早已预见。作为发展经济学奠基人,他之于中国,之于武汉,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李修文介绍,一年来,传记工作一直在酝酿和收集资料中进行:“因为张老这个人对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时代太重要了。而且他的身份很特殊,朋友、学生中多有高官和著名学者,收集资料、采访难度较大。我们需要有十分的把握才能动笔。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传记,不仅仅再现张老的一生,也再现中国这一代大师学者的命运。”

    之所以请青年作家胡坚执笔,李修文称,这是经池莉深思熟虑后提名,与张老夫人谭慧及华中科大领导沟通后确定的。“胡坚是位非常有才华的青年作家,他在南方报系开了多个专栏,充分展现了他文学上的才华和思想的深度。他的涉猎面很广,在接手为张老立传之前,胡坚对张老个人史、思想史、经济学史都有很深刻的研究和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不仅仅是他的兴趣所至,也是下一代人对上一代人的崇敬之情。他为张老写传是不二的选择,没有人能比他更合适。”李修文对胡坚执笔写传充满信心,“我个人有这样的期许,我希望这部传记不仅对中国,乃至对全世界都有意义。”

    几个月前,胡坚开始接手武汉市文联布置的这项任务。“能有这样一个契机,近距离接触张老的生活和学术思想,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在与张老的夫人谭慧老师,华中科技大学领导等人接触中,我一直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殷切希望和全力相助。”

    胡坚介绍,约三四个月以前,传记的前期资料搜集,采访工作就已启动。目前,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张老夫人谭慧,华中科技大学和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都提供了大量珍贵素材。其中,就包括《哈佛岁月》。

    胡坚说:不论是张老的人生,还是他的学术思想,都受到时代的影响,又反过来照应时代,甚至成为历史的先声。他希望能在传记中梳理并再现那一代知识分子和他们所经历的那个时代。

    在与张老夫人谭慧的交流过程中,胡坚深深被张老的严谨治学和为人品质折服。“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初次见面,谭慧老师就提出希望,传记要简明扼要,在十万字以内,不要做成一定数量的资料堆砌。就在张老去世当天晚上,我赶到谭慧老师的住所,她在悲痛之余,又再次提到这点。其实,这也是张老的风格,大家都不愿意看到一本资料堆砌,冗长乏味的传记,摆在书架上无人问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传记将变成一本通俗的,简单介绍张老一生历程的书。张老身处剧变的时代之中,并由于其自身的奋斗和研究的方向,具有了远比一般人更为深刻的、观察时代的视角。他基于这种观察和思考作出的种种选择,种种牺牲,以及后来的种种态度,构成了映照这个时代的一面特殊的镜子。”

    经济学是一门经世济民的学问。胡坚认为,作为读者,也许对经济学没有研究,但是没有一个人不是身处这个时代,并被时代的发展裹挟其中的。通过传记对张老一生进行了解,对自己所亲身经历的这个时代进行观察和思考,是颇有意味的。

    张老辞世,让胡坚万分震惊和悲痛。“当时大家有一个愿望,即在明年7月,张老百岁寿辰(虚岁)之际,将这本传记作为一份小小的礼物献上。现在,我们的这本传记,也变成了一份特殊的纪念。这几天,会有许多张老的亲友和学生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赶来,对张老纪念、追思。我也想通过这个机会采访到更多鲜活的材料。作为传记的作者,只有更加努力地写好这本传记,用这种特殊的方法来纪念张老。”

    金庸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也在张老的书柜上。

    (朱建华 摄)

    1984年,张培刚教授伏案工作。

    张老《唐诗宋词一百首》里的标注。

    (朱建华 摄)

    他不在暖阳下读书了

    ——本报记者探访大师书房副题引题题一题二

    大师走了,冬日的阳光依旧和煦,只是他不在暖阳下读书了。

    张培刚教授晚年的大部分时间,在华中科技大学一号楼招待所二楼顶头的两个房间里度过。

    记者昨日走进这两个房间。这是两个普通的单人间,并不大;一个用来做卧室,另一个用来做书房和会客室。

    房号为201的那间房,是书房和会客室。推门进入,满墙的书柜上摆满了书。眼见得金庸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也在其中。

    单人沙发对面的茶几上,摆有上十本书。

    茶几上的《唐诗宋词一百首》早已泛黄。是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的,定价0.34元。这书被包了一个封皮,里面加了很多字条。书里的每首诗词,都被张培刚做了很多标注。这些标注有的是符号,外人看不懂。

    “他的书,我们一般不敢动。”今年已77岁的谭凡,坐在姐夫张培刚生前常坐的沙发上,陷入沉思。按虚岁计算,亲属本准备明年为张老过百岁生日。

    屋里的书很杂。

    一本《世界地图册》上,有张培刚的签名,落款日期为1996年10月。其中几页,被翻得有些散落了。里面,还贴了一张从2007年12月19日《长江日报》上剪切下来的新闻——“国办对明年节假日作具体安排”。他在最顶端写了一行字——“本日报纸留存”。旁边,有一些符号。

    这些书,只是张老晚年所读的一部分;校内的家里,还有很多。

    记者朱建华
 
 
 
详情请看:http://cjmp.cnhan.com/cjrb/html/2011-11/27/content_49261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