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5.48客户端下载:关注言语形式才能逼近语文本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1:30:06
关注言语形式才能逼近语文本质(2011-11-27 16:17:18) 转载标签:

美国

林肯

鞋匠的儿子

语文

语言文字

教育

分类: 走近名家 ——《鞋匠的儿子》一课三改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读写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说到底就是让学生彻底地融入丰富的语言世界、语文生活,在自身的亲近、体验、感受和实践中,逐渐成长起自己的语文素养,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最近,笔者在不同地方三上《鞋匠的儿子》,一课三改,收获颇丰。
    第一稿设计
    一、理清文脉,感知“伟大”
    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们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
    二、品词品句,感悟“伟大”
    1.第一段话: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1)读一读第一段话,你觉得这段话中最有分量的是哪句?(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2)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3)小结:这三个“永远“,层层递进,道出了感激之因。这普普通通的话语却耐人寻味,每一句每一字都重重地敲击在每一个参议员的身上。林肯对这种羞辱,报以感激,而且自豪,这是一位宽容、谦逊的总统。
    (4)启发想象:当林肯说完这番话后,参议院一片静默,当然也包括那位态度傲慢无礼的参议员,此时的他们在想些什么?
    2.第二三段话。
    (1)读了这两段话,你关注了哪个词?(伟大)
    (2)小结:同学们关注到了“伟大”这个词,“伟大”在这儿出现了两次,让我们读读这两段话。
    3.引读这三段文字。
    面对参议员的嘲笑,林肯这样说——
    对那位傲慢的参议员,林肯坦然地说——
    对所有的参议员,林肯动情地说——
    小结:同学们,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鞋匠,给予了自己孩子仁爱、宽容、真诚、坦荡的胸怀,正是凭着这些,林肯总统领导人民打赢了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三、拓展延伸,升华“伟大”
    1.学习第六节。林肯,美国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曾这样说过:“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这段话读懂了吗?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2.介绍南北战争。林肯一生最大的作为就是解放了黑人奴隶,为推动美国社会向前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了美国人民的崇敬,在美国人民的心中,他的威望甚至超过了华盛顿。
    3.小结:这是林肯生前的一段演说词,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的成就征服了世界。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在林肯总统遇刺后说:“他的地位相当于音乐中的贝多芬、诗歌中的但丁、绘画中的拉斐尔和人生哲学中的基督。即使他不曾当选总统,他也将无可争辩地和现在一样伟大!”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名字——林肯!他是鞋匠的儿子!一位伟大的总统!
    【反思】
    语文是言语化的思想,形式化的内容,同时也是思想化的言语,内容化的形式。这个“化”,就是语言形式与思想意念的相似匹配与互构。如果说其他各科教学都是以获取语言文字所载荷的思想内容为主要目的的话,语文课程则是立足于探寻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方法。也可以更加直截了当地说,语文课程的目标指向和研究对象是言语现象或言语事实,而不是思想品德;其任务是教人学会破解语言文字,体验和品评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的思想感情,或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意识中酝酿的“思想观念”表达清楚,以便与人交流;而不是撇开语言文字,让人去接受某种外加的思想感情,或先向人灌输某种“正确”(甚至“高尚”)的思想,然后让人运用语言文字去表达别人灌输的思想。
    在课堂浓浓的“人文”氛围中,笔者总感觉有点“悬空”,离“语文实践”四个字仿佛远了一些,与品德社会课似乎也没有本质的区别。于是在第二次公开课前,我对第一次的教学设计几乎推倒重来,力求简省、务实。
    第二稿设计
    一、初读文本
    1.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得对,不但做到朱熹所说的不错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还要做到不读破句。认读生字词,让学生描红生字。
    2.理解生词“羞辱”、“尴尬”。方法是读读查查。即一边读一边查。
    3.把这两个新词带入课文,联系课文谈感受,并指导学生朗读一位参议员羞辱林肯的话。
    4.在感悟的基础上,读好“羞辱”、“尴尬”,并让学生边听课文朗读,边思考这两个词语的后面可以续写哪三个词?
    二、美读文本
    1.启发学生读得好,即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把作品的感情读出来。要求是学生自己读得有滋有味。“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主要方法是读读比比,即一边读一边有选择有重点地通过对课文言语的增、减、换(包括字词、句子、短语等),与原文进行对比,以求在词语的层面上品味它的声音、分量,在句、段、篇的层面上品味它的情调、语脉、文势。
    2.导读,加深学生对林肯爱父亲的感悟,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三个“永远”所在的语句;抓住一个“好”字,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林肯父亲做鞋匠的“好”;在深入体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相关语句。
    三、熟读文本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并抄写课文,自然而然烂熟于胸,使课文不知不觉间渗透进学生的心里。
    四、课堂练笔
    读题,如果你就是那位议员,一开始读课题,跟现在读课题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现在积淀在你内心的一句话是什么?动笔写写。
    【反思】
    教学时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把握准,给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探究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阅读、感悟、质疑、运用贯穿始终,听、说、读、写训练有序。语文课堂建立在扎扎实实的语文实践基础上的,纵观整堂课,老师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让学生畅游在自主阅读、自我感悟,听、说、读、写、训练扎实到位,课堂成了真正意义上学生的舞台。
    但教学后我发现,许多学生把看起、看不起鞋匠看作议员与林肯之间矛盾冲突的焦点。殊不知,“知人论世”的标准,即“价值观”的不同,才是问题的本质所在。议员们看人的标准是出身和地位;林肯看人的标准是做事和奉献。教师的“引导”之功,就在于学生的功力未到之处,点破迷津,促其得到认识上的飞跃。只有让语文的“情”与“理”和谐相容的课堂才是美丽的——既有情趣之美、文字之妙,也不乏理趣之魅。
    第三稿设计
    一、说故事,知选材
    1.讲。读了一节课,故事里有谁?能不能讲讲什么故事?快速浏览课文,按顺序讲一讲。哪些词是必不可少的?
    2.评。主要故事情节,关键词语,做到简洁明了,说清来龙去脉。议员是羞辱,林肯用演讲来回应。
    3.小结。写一个大总统的一件名人轶事,一次演讲中刹那间的小镜头。
    二、找变化,理文脉
    1.承上:议员在林肯演讲前后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前:尴尬、羞辱、嘲笑——中:静默——后:赞叹)
    2.点拨:表达顺序。在这个故事里有个针锋相对的矛盾,矛盾的双方一方是议员,一方是林肯;起因是“尴尬”,过程是一个“羞辱”,一个动员;一个挑事,一个回应;结果是化解矛盾,由羞辱变为赞叹。
    3.林肯凭什么本事?说了什么大道理?让参议员的前后态度出现这么大的转变?我们还要细细品味课文。
    三、悟原因,品词句
    1.自主品味。这节课我们来讨论、研究矛盾双方这两种人的言行,看看是怎样造成的,如何发展的,最后怎样解决的?仔细读,抓住文中人物的言行,找到关键词,看看能透露出他们什么心理?这些话语什么意思?自己找一句话,一个关键词,哪些词句分量最重?我们待会交流。
    2.抓关键词,互动点拨。
    (1)议员:是尴尬。“尴尬”懂多少?(字典意义)什么事使他“尴尬”?为什么“尴尬”?他们“尴尬”的是否有道理?究竟是什么使他们“尴尬”的?
    板书:
    名门望族——优越标准
    鞋匠的儿子——卑微
    ——出身、地位
    (2)林肯:
    A.指读第一段演讲词,读后评价。在这个特殊时间,重要场合,面对这么多人,听了议员的话,如果是你会有怎样的态度?(勃然大怒)林肯呢?(感激)感激他羞辱自己?是真感激还是假感激?(感激他的提醒,不然的话真忘了,谁会把出身挂在心里呢?)“永远记住”参议员让他记住什么?(鞋匠的儿子)林肯“永远记住”什么?(鞋匠的儿子)
    理解“忠告”:——你理解“忠告”了吗?什么是忠告?那么,参议员忠告林肯什么?这是忠告吗?(这不是忠告,是警告!是讽刺、挖苦、羞辱林肯的话!)
    这段演讲林肯记住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做得好)最担心的是什么?(做不好)
    B.是真伟大还是唱高调?理解“伟大”:一个鞋匠能不能用“伟大”来形容他?林肯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什么?指生说。师据说的情况小结:对工作尽心尽责、有责任心、力所能及地服务大众,这就是伟大。
    伟大:做得好——无人能比、自己做总统自叹不如。
    C.流泪:为何?佩服什么?还有什么原因?(惭愧、鞭策、做总统诚恳、发自肺腑、真诚、深情)
    3.领悟内涵。
    议员:卑微——(标准)出身、职业、工种——做什么。
    林肯:伟大——(标准)工作的好坏——怎样做。
    看来,感激是真实的,伟大也是真实的。到此为止,你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做什么不是最重要的,做到最好才是伟大的。出身、职业也许我们无法选择,但干得最好才是衡量伟大卑微的试金石。)
    所以,这简短的话语才有力量,才使傲慢的参议员改变了态度,发出由衷的赞叹。师生引读,齐读。
    你觉得林肯用什么打动了参议员?(真情、诚恳、智慧——言语、生活、政治)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4.小结:同样说“鞋匠的儿子”,一个是卑微,一个说伟大,仅仅是用词不同吗?(知人论世的标准不一样。)
    议员:出身 ——这是个人无法选择的。
    林肯:做得好——这是个人可以努力达到的。
    四、重朗读,巧内化
    诵读体会。要想把课文读得有感情,就要必须把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去,一边读一边想,不光要注意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还要注意每个人物角色的主要表现,言行态度,设身处地和他们面对面一起参加活动,这样才能打动自己。这就要集中精力抓住每一个关键词语,进行认真体会。
    写文章的人,抓住人物的言行表现,动作、神态,就能把文章写得生动;读文章也要抓住描写人物言行表现、动作神态的关键词语,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想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同样必须处理好这些关键词语,让人听起来觉得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五、求验证,学表达
    1.默读最后一段,写什么?演讲的故事叙述完了,可以结束了。不要行不行?(以上是口头上的,最后一段是行动上的。说明林肯不光是能言善辩,他做总统也是做得最好;不在于当不当总统,在于能不能做得最好。)
    2.最有用的是哪句话?(维护了国家统一)
    3.最后一句话的作用:事实证明,决定一个人伟大的不在出身,没有因为鞋匠的儿子,而是做得好,成为有名的总统。
    六、扣文本,促历练
    1.“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赞叹的掌声……”你听到了什么?光有赞叹的掌声,但没有赞叹的话语。如果你就是那些议员,此时此刻你会写些什么?(可以忏悔,可以写一二句林肯的评语,联系最后一段的林肯。)
    2.小结:人不在于选择什么职业,关键在于选择的路怎么走。
   反思
    在语文课程诸多的矛盾关系中,最突出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或者说,在语文课程所具有的多种教育功能中,哪一种才是它所特有的、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功能?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成功从事人际交往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或“言语”能力)。教课文,就要扣紧字词句。只有扣紧了字词句,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只有扣紧了字词句,语言因素的教学才会落到实处。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从语言的角度看,就是要学会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离开了经典课文,离开了典范语言,离开了具体的字词句,谈何感受?谈何理解?谈何运用?因此,字词句是教一篇课文的“总抓手”,离开了它,语文教学就会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成为“空中楼阁”。比如:“记住”一词,议员和林肯“记住”的是不一样的。“尴尬”:学生能懂多少?它的本义是下不了台,两难境地,情态不自然。他为什么尴尬?什么事让他尴尬?尴尬的是否有道理?究竟是什么使他尴尬?(文化传统、信仰、价值观)原因是出身?出身有什么尴尬的?总之,语文的“思想”、“人文”之魂,必须附于言语实践之体。通过丰富多彩的言语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特征所在。语文教学的关注重点本来就当是语言文字,重视精神感染,也要由文字来引发,由文字来贯穿,最终落脚于文字。即“着意于精神,着力于文字”。语文老师首先应是语言文字之师。他们应当有本事让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标点,都能在孩子的心灵中活起来、具体起来、生动起来。
    语文课堂的特殊性在于要关注的教学内容和“研究对象”是:关注学习对象——学生,关注言语现象,关注语文事实。《鞋匠的儿子》的语文事实(事件)是要宣讲一个名人轶事,从名人轶事中汲取怎样对待人生、树立信仰和担当责任。它的语文手段就是借名人轶事对人产生喻示。学语文,究竟学什么?就是让学生更好地接触这一语文成品。要抓住两个核心:(1)课文写什么故事?写什么人?(2)这个角色是怎样言说的?言语行为是什么?由说什么转到怎样说是一个语文学习的飞跃。既要把握文中人物是怎样言说的?也要关注作者是怎样言说的?这才是与语文有关的东西。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作者:阎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