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如何做谷歌优化:石亚利:走进张严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6:07:05
一切优秀作品,都源于心灵,心灵的高尚与否决定着作品的质量。这是我拜读张严平老师的作品后,从心底感悟到这一点。
张严平是新华社国内部高级记者。认识她之前,我就读过她的作品《爱因信仰而璀璨》、《永远的向日葵》、《索马花为什么这样红》、《山沟沟里的共产党人》,郭秀明、王顺友、汪洋湖、张云泉、杨上功……一大批先进、英雄人物,通过她的笔端走向我们,通过她的笔端写出的感人事迹打动着每一位读者。读张严平的作品,你会发现,在她作品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真诚、真情。我深深地感到,她是怀着一种信仰、一种追求、一种真诚和不屈不挠的工作作风,把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正是因为这样,她才是一个让人钦佩的人。记得在央视《东方之子》访谈中,张严平说过这样一番话:“我深深地感恩新华社记者这份工作,它让我一直停不下脚步的原因是:它让我有机会走进一个又一个优秀的、高尚的、平凡而伟大的心灵中。正是这一颗颗心灵,让我领悟着生命的意义,感受着民族的灵魂,并成为了我一生美好的追求。”是的,她就是带着这份美好的心愿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因此她笔下每个看似普普通通的人物,才感动了无数的老百姓……
我认识张严平是在今年的四月份。宝塔区一个乡卫生院的院长因公殉职,在当地领导和干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张严平受新华社委派前来采访刘易的事迹,我有幸陪同她一起采访。几天后,当长篇通讯《农民为乡村医生立碑》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后,果然引起了强烈反响,国家卫生部部长高强看后批示:事迹感人,催人泪下。
这次采访,新华社来了两位名人,一个是张严平,一个是刘书云。
我们每天都穿行在刘易曾经走过的山间小路上,进出于刘易走过的小村子和刘易生前治过病的每一个农户家里。我发现,每一个采访对象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小动作甚至每一个表情,以及现场的每一个细节,她都要记在本子上。每一个相关线索,她都要一一寻找到,不愿放过一丝一毫需用的东西。她的采访本子几乎就没有离过她的手。
记得在采访的第二天,贯屯乡卫生院的余杰医生给我们讲述他和刘易徒步几十里在杜家山村绘制村民居住图的情节时,张老师执意要走一圈原路。在小余的指引下,我们穿行在这条刘易曾经不知走过多少次、流过多少汗的山间小路上……
每天采访的时间很紧,早上七点多出发,中午只是余一点吃饭的时间。有时我担心她的身体,想安排她多采访一天,可她每天都要坚持采访完当天的人物。记得那一天我们从杜家山下来,已经是晚上七点了,本想让她回来第二天再采访,可她执意要去一下贯屯乡最偏僻最远的一个村子——云山寺。云山寺距离乡政府有三十多里路。那里的村民听说我们来采访刘易,一下子围住她,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个不停。看着她和农民的那份热情,对工作的那份执着和对采访对象的那份真情,我从心底里感到羞愧。采访完最后一个村民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半了,我们驱车走在回城的路上,张老师好像没有一点倦意,她不时地将头伸向窗外,望着那座座寂静的大山,还不停地询问着我关于刘易的故事。
车子驶入喧闹的市区,几个人随便在农家小院里吃了点便饭,张老师回到住处后又开始整理采访素材。我回到家后,已是晚上11点多了。累了一天的我,一头栽倒在床上,虽然感到疲惫不堪,却无法入睡。我想,这时候的张严平,正伏在灯下写稿,一个与采访对象毫无关系的人,细致地采访,伏案写作,怀着的是怎样的一种热情和激情?
五天的采访过程,像电影回放一样,不停地在我的脑海里闪现着。刘易,大山里的一名普通医生,用自己的一颗亲民爱民之心,做了一些看似平凡的事情,却让贯屯全乡的老百姓铭心刻骨的怀念;张严平,一个新华社的高级记者,深入基层,扎实采访,她扎扎实实的采访作风又怎么能不令我感动呢?更难能可贵的是,广大的读者,通过她采写的《农民为乡村医生立碑》,知道了刘易,知道了一个普通的乡村医生亲民为民,立足岗位默默奉献的高尚品质。
由于工作的关系,这些年来,我接待过各种各样的记者,但令我从心底里敬重、感动的,张严平是第一人。她朴实得像一块石头。她对新鲜的事物总会有一种好奇的向往,总会有一种冲动,会不顾一切地向前冲。记得一次闲谈时,她无意中告诉我,多少年来她从没有享受过休假,大部分是晚上九点到十点才能吃饭,干通宵是常有的事。“但是喜欢能够抵消一切!”她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也许正是她把青春和心血奉献给新闻事业的真实写照吧。她的写作,已经超越了通常意义上的写作,变成了对真理、正义、永恒法则的追索。
短短几天的相遇,使我认识了张严平,也认识了一颗执着、美丽、善良的心灵。因此我对自己说,应当靠近这些尊师的心灵,靠近她们高尚、纯洁、质朴的心灵,能使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得到浸润和升华,不再麻木和冷漠,从而对人的生命和世间的一切充满爱、同情和尊重。(完)(作者:石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