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数据 my cloud:品格决定命运〔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0:59:00

品格决定命运〔中〕

 

古代先哲说过,人无公德“不能群”,无私德则“无以立”。人“知耻”而具个体品格品质,又有个体形成良好品格素质的内在动力。这种认识通过一定思想形式和社会途径回到人的社会的生活实践,达到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品格体验加深了内化过程,事业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友爱、同情、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等,认知转化为情感。品格体现通过行动表现,强化、巩固品格认知和品格感的作用,促进品格的内化过程。品格体现是构成个体品格内在品质的重要成分,是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行”由“知”来,“知”由“行”生,这里是一个辨证的关系。“行”增强了品格认知,“行”又增强了品格意向,因此从实际意义上说,“行”比“知”更为重要。孔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因为“行”本身是实实在在的,能够为自己和他人所感知的,而“知”是口头的、肤浅的,只“知”不“行”,或只有意愿而无行动,则成为虚伪的“品格”。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包含了个体品格的多种内在品格成分,也只有通过品格体现,才能加强人际沟通与交往,加深情感的内心体验,达到内心与外表的相统一。作为知觉体单个的人,受知觉意识主义与兴趣的限制,品格体现往往是某些突出、某些忽略,有的只是机械反映、简单相加,规范“变形”更是在所难免。作为品格体现的个体品格行为,正是在外化过程中展示内化表现,并且在反馈过程中再次提高品格信念、理想、习惯的更高层次的品格意识阶段,而且是在反复多次的认知——体验——行动中得到有序发展,提高个体品格,逐层深化个体品格的内化过程。品格激励是个体品格心里积淀的机制。现代社会是建立在平等交换的原则基础之上的,因此,社会的人际关系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交换关系,这个关系的相互补偿才使得人际活动与人际关系得以正常运行。按照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都具有荣誉感和成就感这种高层次的需要,社会的肯定和尊重使人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受到鼓舞,而发出更大积极性,这种积极性形成定势而长久保持,产生重要影响。需要是品格内化的原动力,品格情感是道德内化的催化剂。个体既是社会关系的主体,又是社会关系的客体,作为课题,以自己的外在价值来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作为主体,自己的需要又要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满足。社会和他人的尊重,激发更大的社会情感,形成一种理解与信任的氛围,产生一种心理“共振”频率。作为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总和的品格,既是人的行为规范,又是评价人的行为的标准,这个标准又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多层次性,还因人的文化修养、思想水准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造成品格体现的层次性,然而它的深化向善背恶、慕正厌邪的品格感情却是相同的。品格激励正是在品格认知与品格行为的多次转化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在物像——情态——理想境界运转中心理相容、交互作用,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促进品格形成。以理解为内涵的信任,是更高层次的默契。品格激励是给予品格体现者的赞赏、表扬、表彰、友谊、尊敬和授予荣誉称号等精神鼓励,也有物质的经济形式奖励。社会品格与舆论上的鼓励措施,是创造一个谴责和制止少廉寡耻行为大环境的重要方面,大力宣传社会上的正面典型,弘扬真、善、美,其社会激励作用不可估量,然而,其宣传表扬的本身,也是对正面典型人物的极大激励。对品格体现者的激励,使品格的火焰燃得更旺盛,他的基础就是信任与理解,这种纯粹的感情渗透,加深了品格情感的心理积淀,不仅促进了客体的品格内化过程,而且也同时促进了主体的品格内化过程。社会环境的信任与理解,正是个体品格内化的助动力。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物质奖励也是品格激励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城市设立的“见义勇为奖”、“助人为乐奖”、“廉政举报奖”等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全面地看待利益的作用,改变以往单一的精神激励的方法,合理理解人对利益的需求,运用好品格激励这个方法,深入地、持久地、全面地促进人的品格内化的过程。
        品行训练的第一步是服从。服从是纪律,它不单纯指的是服从上级。服从既是责任,服从也是荣誉。对组织的服从既是对事业的忠诚,也是对自己负责。所以责任和忠诚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服不服从。团队从服从中诞生。训练服从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你可以有意见,在上级没有采纳时,你可以提建议。但是你不可以不干,不可以消极怠工,不可以违命,更不可以抗命。这叫 “ 各负其责 ” 。
品格由生活习惯构成。在孩童时期和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习惯往往会贯穿于成年时期。这意味着需要从长远来看问题。父母现在所做的一切会在将来影响孩子的品格。当孩子们长大成为男人和女人以后我们希望他们具备怎样的品格?他们会努力工作、慷慨大方并且做个有责任心的成人吗?他们会成为有爱心的丈夫和妻子,有能力的父亲和母亲吗?为人父母的方式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人生旅程呢?训练品格需要爱。爱的最高原则就是把自己毫无保留地付出给对方,通过对方的意识获得对自己的认可。爱的质量常常可以归结于沟通交流的质量。良好的沟通不会仅仅因为安排了时间就会有。总是需要刻意做些事情以便创造有意义的思想和经验的交流。        如果说谦逊对于单个人来说是一种良好品格,那么它对一个民族来说更是如此。可以肯定的是,人们对道德和精神危机的认识各不相同。那些处于理想右端的人不大可能意识到由于经济上的不公平和财富日益积聚在少数人手里,民主在腐化,家庭在破裂。那些处于理想左端的人不大可能意识到由于堕落的性文化,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的品德都在遭受腐蚀。大多数处于中间地带的人往往不能意识到在近年里家庭生活正在发生恶化。我们才开始关注这些问题。然而,我们正越来越清醒地认识这些问题并着手去面对,这使我们有理由抱有希望。         我们国家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由来已久,积重难返。它们需要那种社会各阶层都能支持的解决方法。至于为了建立一个更和谐、更公正、更友爱、更体面的社会,我们是否拥有国家的意志力去做我们确实应该做的,这还不清楚。 不过,品格教育是该做的一件好事,一件意义重大的事。在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关注品格培养,将会产生不同效果——对于那些身在其中的人来说结果已经不同。如果这种努力普遍扩展,那么对于整个国家也会不同,说不定到哪一天我们将成为一个更好的民族,那时候世界也将变得不同。“品格”也许并不具备经济上的直接、实用价值。但是,它又是深植在每个人内心无穷的力量源泉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基础。它让我们的努力有长远的方向,让我们明确自己的价值观,从而善待我们身边每一份资源,与他人共创和谐与共赢的社会。“一个国家的兴盛,不在于国库的殷实、城堡的坚固或是公共设施的华丽,而在于公民的文明素养。也就是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掀起宗教革命的马丁路德,五百年前的一席话,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听起来格外震撼。没有品格,权力可能就是灾难!韩愈在1200年前说过:“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萨穆尔·斯迈尔斯在130年前也说:“一个伟大的国家领袖在他身后留给国家的财富是,一个毫无瑕疵的生活楷模,是所有后人在形成自己品格时仿效的榜样”。如果家庭、学校、社会、政党,从来就不曾把品格和教养看作教育的关键内容,如果政府,从来就没把公民素养看作国家的教育大计,如果有了民主制度,但是制度里的人民本身是一个对于品格根本不在乎的群体,那么品格将会沦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