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局域网内ip:追寻广州十三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1:56:09

《广州十三行》(局部)

□牧羊儿
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铿主创的油画长卷《广州十三行》(1m x 33.6m),最近在澳门首展,参加“万佛佑澳门”盛会。目睹气势磅礴的油画长卷《广州十三行》,不由得追思,四百年以来,广州这片土地,如何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为何地球各处的水路,都汇集到中国南方这座大城市?
【借“进贡”名义】
这是17世纪的一个场景———南中国的海面上,航行着一艘腓特列国王号瑞典商船,这是那个时代大型的帆船。从欧洲出发,经过一年多的航行,即将到达Canton(广州)。进入17世纪,欧洲社会展开了遍布全球的探险活动。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是个丝国、瓷国、茶国,还有无数美不胜收的工艺品。瑞典的这艘船幸运地逃过了好望角的惊涛骇浪、马六甲的海盗劫掠,以及船上流行疾病的威胁,在高达20%减员的情况下完成了航行。一同出发的帆船,只有一半能够到达。如此代价高昂,是为了开辟中国和瑞典贸易的首航。
腓特列国王号在离开哥德堡之后,到西班牙换取中国通用的白银,后航行到达了广州地区的伶仃岛。停在广州的四个月当中,向中国十多个洋行订购的货物共计49906件。其中有茶叶、丝织品、棉织品、清漆家具、白铜等杂货,再经过八个月回到瑞典。
每年,有上百艘这样的商船远航,通过漫长的水路进人南中国海域。广州,是进入中国的惟一的口岸。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首先利用澳门开通了欧洲以及亚洲的日本、印度、马六甲、菲律宾等航路,把各地商品带进了古老的中国的同时,也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运往各地,始发地和终止地都是广州。明朝时候,与外国做生意是借“进贡”名义进行的,外国来的就叫贡使,带来奇珍异宝“称臣”。明皇“回赠”更贵重的“礼物”,如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外贸易就这样开始了。
明清共禁海三百年,但保留了广州的管理船只的机构———市舶司,起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
【谁建起十三行】
当康熙统一台湾、平定三藩之乱后,开始考虑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税收平衡问题,他派内阁大学士石柱到广东福建考察,为开海贸易做准备。因为走私风行,朝廷有人反对。康熙问石柱:“你到过广东几府?”石柱回答:“肇庆、高州、雷州、琼州、广州、潮州等,那里的百姓说,离开故土二十多年,现在皇上削平寇盗,可以回故土了。”康熙再问:“那么,百姓都乐于住在海边,你们为什么又不准呢?”石柱回答:“海是明朝就封的,我们也只能照例。”康熙十分不满,说:“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今虽禁海,但私自贸易的人也一样出海谋生;实在话,你们不准,就是自图便利而已。”石柱一时也没有了话。
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朝廷终于开辟了中国四个港口通商:广州、宁波、舟山、厦门。但当时商人经营华、洋贸易时两者不分,也没有专营的外贸商行。开关初期,遇到西方大船来,官员手忙脚乱,洋船常被堵在港外迟迟不得贸易。1686年春,即粤海关开关的第二年,广东的官府终于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法———
两广总督吴兴祚、广东巡抚李士祯和粤海关监督宜尔格图共同商议,将国家税收分“住税”和“行税”两类,“住税”是本省内陆交易一切落地货物,由税课司征收,称“金丝行”;“行税”是外洋贩来货物及出海贸易货物,由粤海关征收,称“洋货行”即“十三行”。
从此,洋货十三行成为经营外贸的专业商行,由国家管理,防止中外商民自由交往。1715年,厦门发生英船“安尼号”事件,中国商人欠英国商人2600两白银贷款,并勾结官员准备赖账,将“安尼号”赶出港口。为此,英国将一艘开往巴达维亚载货的中国商船扣留,希望以此追回贷款。中国水师派人夺回货船,与“安尼号”又发生冲突。从此,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下令,以后全部货船转向广东。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从紫禁城下旨:“口岸定于广东,洋船只准在广东收泊贸易。”其他三个口岸统统关闭。
【外国多“广州”】
“一口通商”之后,广州通向世界的航线也日益发展,除明朝已经通行的至印度洋航线、南洋航线、日本航线、欧洲航线外,还增加了通过好望角到北美航线、大洋洲航线、俄罗斯航线。
十三行商馆区各国商贾穿梭,江面上万舸竞舤。尽管按政府规定,外商不能住在城内,只能住郊外或黄埔港,但休息日,商人或水手们也可以进市区。
一口通商的广州,成为清朝开关后西方商船的“黄金口岸”,出口的当然是丝绸瓷器茶叶土布类,而从外国进口的是毛织品、棉花、金属、香料等。
1984年,英国潜水员在新加坡发现1751年触礁沉没的荷兰“海尔德马尔森号”商船,那次它从中国返航时带了黄金147条、瓷器203箱、茶叶687000磅,还有纺织品、漆器、苏木、沉香木等等。
到广州的外国商人非常踊跃,除俄国商队要跨越西伯利亚到中国北方边境恰克图、葡萄牙商船在澳门贸易外,参加对华朝贡贸易的周边国家以及欧美各国,包括荷兰、西班牙、英国、法国、瑞典、奥地利、普鲁士、意大利、美国、秘鲁等国,在广州十三行商馆进行贸易。
在德国柏林钱币博物馆,有一枚银币,正面是普鲁士国王头像,背后是一位穿清朝服装的广州商人,身后还放着一箱茶叶,这是乾隆十七年为首次远航广州的普鲁士商船打造的纪念币,是欧洲惟一有清朝人像的货币。
来华的洋船中,还出现了“广州号”、“中国皇后号”等中国名称。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的Canton市、乔治亚州的Canton县等都是以“广州”命名的城镇,俄亥俄州东北部的“Can-ton”是美国最大的“广州”。
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每年来广州的外国商船有数十艘,最多的时候有八十多艘。到19世纪初,已经增至一两百艘。美国“中国皇后号”拿到一张海上通行证,在美国独立第二年,带着长袍皮毛以及西洋参等共12万美元的货物,来到中国。1785年5月11日,“中国皇后号”回到美国,轰动全美,船上货物被抢购一空,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也选了一只飞龙图案的茶壶,现被博物馆珍藏。
【冒出世界首富】
在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政府也从广州得到巨大的收益,从道光元年到十七年,每年在广州收税152万两白银,全部由皇帝支配。洋行还要为天子输送洋货,象牙、珐琅、鼻烟、钟表、玻璃器、金银器等,1738年的清单中,102件贡品中有88件是新奇的洋货。1754年,北京故宫要建养心殿,需要南洋贵重的木料,广东为其进口56400斤。1708年,康熙突患重病,喝了洋御医罗德配的红葡萄酒,很快止住心跳。他认为喝葡萄酒“如同婴儿吸入人乳”,每当洋船入港,他就询问有否葡萄酒,要火速运京。
不久,世界葡萄酒汇聚广州,京广之间形成一条葡萄酒热线。在1758年乾隆一道谕旨中指示“买办洋钟表、西洋金珠,奇异陈设或新鲜器物”,“皆可不必惜费”。十三行成为皇家惟一可以依靠的洋货供应地,也被称作“天子南库”。
十三行也培育出一批中国巨富,如潘振承、伍秉鉴、卢观恒等都是大富,其中伍秉鉴成为那时候的世界首富,美国当时最有钱的人才拥有700万元,而他拥有2600万两白银,相当于今天50多亿元,收入是清朝政府的一半。他儿子在美国投资铁路,每年仅利息一项便有20多万两白银。这批富豪成为中国最早一批买办。中外文化也在十三行得到交流,中国的瓷器、外销画以及民间工艺从这里出口,外国的西医、宗教甚至管弦乐都从这里传进来了。
十三行在全世界贸易中巨大的影响,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才停止。探询因由,那个时代,西方最强而最看重的是商业,而中国最弱最轻视的也是商业,这种巨大的反差,决定了十三行贸易体制的衰落,也宣告行商制度的崩溃。
牧羊儿
(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金羊网 -- 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