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ium 获取设备的ip:台灣人都想做農民 - 胡同台妹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1:00:25

台灣人都想做農民 

姑且說之 2010-07-20 03:51:50 阅读2697 评论10 字号:大中

 

曾經接受新京報專訪時,我說“北京是一個農村氛圍的城市”。這篇報導引來潮水般的撻伐,都說,“你這個台灣女人憑什麼污衊北京?”我很是意外,不理解農村怎麼就“污衊”了。後來我才知道,原來,農村這個概念,兩岸大不同。


耗時多年、受到探索頻道專題報導的“雪山隧道”通車時,位於台灣東岸的宜蘭,房價高漲,據說是許多台北有錢人跑去那裏置產。因為長期受到雪山山脈與中央山脈的阻攔,台灣東部始終保持著天然且原始的風貌。雖說影響了經濟的收入,但這片淨土在那個只追求錢的歲月裡,得以因“不便”而保留了大自然恩賜。就是這樣的田園美景與悠閒,使得台北生活圈將之納入。其實在台灣,什麼叫做有錢?不是擁有都市中心的豪宅、也不是Benz、BMW甚或什麼勞斯萊斯,而是在鄉下有棟透天厝,甚至再有個小田地。


因此,農村,在台灣人心中那是一個都市人在奮鬥多年以後的想往,那是一個過盡千帆之後的回歸,對自然、對人性、更是對精神與靈魂感受的一種“時尚流行”。所以,農村在台灣人心目中,絕非一個傾向負面的名詞。


為何農村這個在定義上、兩岸完全相同的名詞,卻在人們的理解中有著天差地別的不同?


台灣,一個蕞爾小島,沒有天然資源,地震、颱風頻仍,在這小島上艱苦的生存,糧食恐怕是第一要務。因著日治時代的“以台治台”策略,日本人在籠絡台灣人心選擇的是地方士紳,給予的除了那個皇民化的姓氏,還准予這些士紳子弟可以讀書,但類別必須限制在農業、醫學。其中,農業因為擔負著提供日本本土所需農產的前提,因此,從那個時候,就已經為台灣的農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其後,蔣經國先生所施行的三七五減租乃至耕者有其田政策,使得佃農成為自耕農,擁有農田並為自己耕種。而這也使得如何在有限土地上創造最大價值的思考,成為每個農民所重視的。加上臺灣在國際社會裡的依憑,所以早期的台灣農耕隊肩負著協助友邦發展農業的任務,而這許多的農耕隊,在行遍世界之際,如何在當地的天然條件下,有效的產生各種農作物,也為台灣的農業技術提昇,加了一把重要且必須的勁!


後來,李登輝時期,此人本身就是學農的,知農、為農的責任心驅使,農村現代化、精緻化農業等等各項政策的推廣,使得在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的地區,農業仍然能與時俱進,與時代同步脈動。


所謂農村現代化,就是利用最新的科技、機械、乃至生物技術,培養出各種新品種。台灣的農業改良技術世界聞名。舉個例子來說,有種熱帶水果叫“釋迦”,我很愛吃,但這水果很嬌貴,非常容易因為熟透而爛,磕碰一下也不行,因為甜度高又容易滋生蠅蟲,因此,距離產地太遠就無法享受。也因為易爛,所以除了產期的很短時間可以一快朵頤,基本很少見。


但是,台灣農民卻想到了一個好方法,將堅硬不易爛的“鳳梨”(大陸稱菠蘿)與之雜交,生出了一個新品種─鳳梨釋迦,不但籽變小了,果肉相對變多了,最重要的是,不易壞,不怕磕碰,大大提高了這種水果可銷售的範圍。而在今年春天我去海南時,也看到這種水果在當地的攤上,到處都是。


至於農村現代化,由於經濟的發達加上國際貿易的流通,糧食作物已經無法符合台灣本土所需。從許多農業地區購買其成本可能遠低於自己耕種,因此,不種植糧食作物的台灣農村,開始發展經濟作物,並且延伸農村價值與經濟,所以,彰化有大片花田。據報導,台灣種植的鬱金香可以外銷到鬱金香之國─荷蘭,而各種與農村、農產品的文化創意活動也應運而生,例如台灣花卉節,就是在經濟作物的發展下,衍伸出的休閒活動。農村不只是靠著農產品賺錢,還可以因為旅遊人口的吸引,而更增加收入。


此外,因著生物科技的發達,農產品有了其他方向的運用。譬如,曾經在大陸也知名的美容類節目“女人我最大”中介紹的“菜瓜水”就是將原本價值低廉的菜瓜,製成了女人保溼用的化妝水,天然好用又便宜,等於提高了農作物本身的價值。


並且,政府輔導農村建設成為“度假旅遊點”,因此許多精緻有特色的民宿應運而生。假日時,台灣人大多會帶著小孩,舉家到農村享受脫離城市喧囂的寧靜與大自然,也讓小孩在接觸大自然的過程中,增加知識、接近土地、並且感受環保的重要性!


因此,我感覺,在這樣的一股風潮中,也讓台灣人更加深愛自己所在的這片土地,對於土地、家鄉的熱愛,已是台灣社會普遍的氛圍,這與農村與都市的親近,且保有農村的特性,有著緊密不可分的關係。


回到文章主題:台灣人都想做農民,這是一種人類在過度物質科技之後的一種反思,一種出於人為動物想要返樸歸真的內心渴望。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乃至身邊的朋友們都羨慕著,在鄉下有個住所,假日可以回去種種東西、在太陽底下耕作的這種愜意。其實農村不必然代表著貧窮與落後,如果能在維持風貌卻又相當程度透過政策方向、創意巧思與城市結合,那麼,農村恐怕才是人們最適合也最需要的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