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keyauth 破解教程:学会对孩子说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23:01:30
学会对孩子说话:责备的分寸——最该说的话(转载)
sallypeng 收录于2006-12-09 阅读数:
公众公开
学会对孩子说话:责备的分寸——最该说的话 作者:左岸读书 日期:2006-03-31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1、好好的一杯牛奶被打翻了,真可惜。   看着初通人世的孩子越来越淘气越来越神气,做父母的,怜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但是,   当孩子的淘气在不知不觉间越过了某种界限、甚至犯了“错误”的时候,身为父母,你就难免要责备或批评孩子。   责备和批评孩子是父母必须掌握的一门艺术。在孩子的天真无邪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天然,本无所谓对错;但是我们的成人世界却制定了许许多多的规则,这些规则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自觉或不自觉地去遵守。因此,为了让孩子长大后能够适应这个世界,做父母的一个基本责任,就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地把这些规则施加于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越了轨”,又在什么时候“犯了错误”。这样,就可以使孩子从自己所犯的小过失中,学会如何对一件事物作正确的评价、采取正确的态度。   责备和批评孩子是父母的一个基本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责备和批评可以滥用。谁都知道,有的批评使孩子心悦诚服,有的批评却招来孩子的敌意和愤怒。因此,批评或责备是有分寸的。   批评的分寸应该如何把握呢?换句话说,什么时候的批评是建设性的?什么时候的批评是具有破坏性的呢?在这里,我所能够提供的答案就是:建设性的批评是完全抛开孩子个人品行上否定特点,而仅限于只指出必须要做的该如何去做。越过了这个临界点,批评便完全招致你根本不期待的结果。   比如,五岁的小宁不小心把一杯牛奶打倒在饭桌上了。这时妈妈便忍不住责备说:“你这么大了,连杯子都不知道该怎么拿!我说过多少遍了你要小心!”   而爸爸则附和:“没办法,他生来就是笨手笨脚的。你怎么说,他都改不了。”   小宁只不过打倒了一杯五毛钱不到的牛奶,就招来了这样的一堆刻薄言语,这对孩子的自信心方面的伤害,是用再多的钱也难以弥补的。因此,在事情出了差错的时候,不是就一个人的品行来批评的恰当时间。这时,最好是就事论事,而不论及他个人的品格。相反,下面这个例子就具有建设性:   六岁的小宇漫不经心,把妈妈刚给他倒好的牛奶打翻在了桌子上。这时,妈妈忍住怒火,镇静地对他说:“牛奶打翻了。我去给你再倒一杯来,快拿抹布。”妈妈起身去拿了一块抹布递给儿子,然后再给他倒了一杯牛奶。惊慌的小宇这才放下心,不相信地望着妈妈,呐呐地说:“啊,妈,谢谢你。”在妈妈的帮助下,他擦干净了桌子。妈妈没有再补充修正的意见,也没有作无益的训诫。但是,小宇在缄默中却对她充满了感激。   轻微的过失或不幸,应该以下列方式向孩子表示:“啊,你又丢了你的手套。这真教人烦心,因为又得花钱去买。好好的一双手套丢了,真可惜,不过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手套丢了,就是丢了,不必为了丢掉的手套而触发你的脾气。衬衫撕破了,也用不着拿撕破了衬衫做题目,演出一场你自编自导,高兴怎么演就怎么演的剧目。然而不知道为什么,有的父母在看到一个打破了的鸡蛋的时候,所产生的反应就如同是断了一条腿;看到一扇打破了的玻璃窗,就如同是砸碎了自己的心。对这样的父母来讲,确实应该问问自己,你究竟是更爱你的物品呢?还是更爱你的孩子?   2、你这样做,妈妈心里很不高兴。   责备和批评孩子的分寸之所以很难掌握,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做父母的既要传递自己的情绪感受,但又要适度克制自己的愤怒。   在责备孩子的时候,父母很难有不生气的。而生气到了一定的程度,也就成了愤怒。父母应不应该对孩子的过失行为表示“愤怒”呢?从儿童教育的角度来看,显然是应该的,甚至它还是儿童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课。因为假若有时候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一律表示忍耐而不发怒的话,它所给予孩子的印象不是慈爱,而是冷漠。因此,凡是关心子女的人,都不能逃避愤怒。   但是,愤怒是一种代价颇高甚至危险的情感,要使它发得有价值,做父母的就不能只有付出而没有收获。也就是说,对父母而言,你可以对孩子发怒,但是你又不能随情绪的波动而随意加重你的愤怒。你不能让孩子们承受凶暴而残酷的愤怒洪流,但是你可以让孩子明白:“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由于发泄愤怒的目的是松弛自己因忧虑和痛苦而引起的紧张感,让孩子产生内心的自省,同时又不至于产生副作用,给双方带来新的伤害和痛苦;因此,当父母对孩子发怒时,所要掌握的分寸就是,既要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意图传达到对方,但又不至于引起新的、无休止的侮蔑、仇恨和愤怒。做父母的当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下述三个步骤的训练既简单,又实用。   第一步,就是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做父母的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惊涛骇浪是随时可能到来的。这时,我们要接受的三个假定是:   一、承认孩子们会使我们发怒是不可避免的;   二、我们有权发怒。对孩子发怒并不是一种无能的表现,也不是什么耻辱;   三、我们有权在安全的限度内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但是这种表露决不会伤害到孩子的人格。   当这些假定在我们的内心根深蒂固之后,一旦遇上必须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便可以判明自己情感的强烈程度,并对孩子警告说:   “我心里很不高兴了。”   “我生气了……”   如果我们的简短声明和“马脸”不能制止孩子的行为,那么,我们就可以以增加语气的强度来表达我们的愤怒:   “我很生气了。”   “我气得不得了!”   “我冒火了!”   大多数时候,这样的说明便可以压制住孩子了。但有时候这么做还不行,这时,我们便必须进行到第三步,清楚地说明我们愤怒的由来和感受,并采取适当的行动:   “我一看到你把鞋子和袜子乱丢我就来气,忍不住就想冒火。我真想打开窗子,把你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扔到楼下去。”   “看到你一放下筷子就看电视,把脏盘子脏碗留给我一个人收拾,我就很生气。我真想把电视机卖了,教你压根儿就看不成!”   这种接近孩子的方式可以使父母的愤怒找到一条发泄的通道,又不至于引起伤害的后果。孩子们在其中也可以了解到,哪些愤怒是安全的,哪些愤怒则可能带来毁灭性的结果。   总之,幼儿期教育的基本原则是要培养孩子对父母的信赖感。如果孩子真的做了不该做的事,而妈妈也因为这件事情不愉快的话,就应该把这不愉快的心情传达给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情。而孩子也能因此感受到:“啊,原来妈妈不喜欢这样呀!”然后重复去体验那些感受,逐渐了解哪些行为是不能做的。   3、你这么晚回家是不对的,你知道妈妈有多担心和焦急吗?   责备和批评孩子既是做父母的必须掌握的一门艺术,那么,这一艺术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告诉孩子并让他明白: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帮助,来辨别什么事情只是令人不快的或烦恼的,什么事情是悲剧或灾祸。因此,承受责备和批评也是孩子必须主修的一门功课。   如何让孩子坦然地承认错误并承担责备和批评呢?关键的一点就是,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做父母的一定要把事情本身与做事情的人分开――这样,你的孩子就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在批评孩子的同时告诉他“妈妈爱你”,这样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分清对错,而不是处罚他。如果能这样想,你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错误面前保持冷静了。   比如,有的小孩子很贪玩,有时候玩到很晚都不回家。这时,若妈妈一见到他便给他一顿指责甚至辱骂:“你也知道还要回家?”、“你就干脆别回家了!”效果肯定不会理想。相反,假若这时妈妈所传达的信息是,“你这么晚回家是不对的,你知道妈妈有多担心和焦急吗;妈妈太爱你了,怕你出了什么意外”,那么,接下来的情景就大不一样了。   不过,在谈到孩子因贪玩到很晚都不回家这一现象时,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超越了单纯的父母对孩子的安全的担忧,超越了单纯的责备孩子的技巧,它所蕴涵的丰富内涵催人泪下。   小埃弗雷特?阿尔瓦兹是越战期间第一个被俘的美国飞行员,在经受了8年的铁窗之苦后,1973年被释放。在漫长的监狱生涯中,为了驱除孤独,狱友们组织了一个“面包老板俱乐部”。在这个俱乐部里,每个人都必须准备一个故事,然后向大家作演讲。轮到阿尔瓦兹的时候,他讲的故事如下:   8岁那年,我们和祖母一起生活在加利福尼亚的萨利纳斯。一天,她把我叫到一边小声提醒我那天是妈妈的生日。我想给妈妈买点好东西,可我一分钱也没有。只有一个办法:拣空汽水瓶,一分钱一个卖到拐角的废品站。   于是,我就开始拖着我红色的小货车,在邻居的垃圾里找瓶子。每装满了一车,我就拖到废品站去。   天气很晚了,我估计我已经凑够了,就拉着小货车到了山上的杂货店,拿出我亲手挣的硬币。这些钱除了买一个生日卡外竟然还有点富裕。   我的眼睛盯住了棒糖,剩下的钱刚好还能买一块。我把糖塞进裤兜里,把生日卡叠好放进衬衣,便向家跑去。   这时,天已黑下来。当我绕到拐弯处时,看见妈妈正在找我。她一定很担心,甚至很生气。   “你干什么去了?让我到处找你!”   我很紧张,当被拉进屋里时,我哭了起来。   “你去哪儿了?”妈妈大声说。   我哭得更厉害了,欷歔着:“我拣瓶子卖钱给你买生日礼物了。”   我从衬衣里拿出还没签字的生日卡,只有脏手在上面留下的黑印。我又抽出几乎断成两半的棒糖:“还有这个。”   妈妈什么也没说,扑过来紧紧抱住我,把脸埋进我的头发里,嘤嘤地哭了。   那天晚上,邻居们问窗台上怎么有块糖?   “儿子送我的生日礼物!”妈妈自豪地说,眼睛湿润了。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什么呢?它让我想到,在责备和管教孩子这一方面,那种父母与孩子所建立起的至真至纯的情感联系,或许是任何技巧性的东西都无法媲美的。   4、对于你来讲,家庭作业就等于是你的工作。   尽管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得到父母的帮助、责备和教导,但是做父母的切莫就此认为自己可以对孩子“事事关心”、“事事监控”。事实上,在从成长到成熟的过程中,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独立和自治的意识,才是更为重要的。因此,在责备和批评孩子的时候,父母须掌握的另一个分寸,就是要对孩子的独立和自治的领域,加以适当的维护。   比如,以孩子上学和做家庭作业为例,如果父母对他在学校里的记录表现得过于热心,孩子就会觉得他的自治权利受到了剥夺。如果家庭作业和高分数成了父母心目中的王冠和钻石,孩子就可能会在下意识里准备带一顶草帽回来,让你看看他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许多天资很好的孩子懒于做家庭作业,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也低于他们所能获得的成就,很有可能他就是在这方面下意识地反抗父母。这样的小叛徒是以不达到父母的期望,来作为他维护自己的独立感的手段的。从这方面看,不管父母责备和批评得有多厉害,压力有多大,孩子本身所需要的独立和自主意识也会驱使孩子走向失败之途。有一个孩子说:“他们可以把电视搬走,不给我零用钱,但是他们对我的成绩却毫无办法。”   很显然,孩子抗拒父母的批评和责备,而不肯读书或不肯做别的什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能只靠严厉和宽厚就能解决。因为对孩子增加压力,可能会增加孩子的抗拒;反过来,如果采取放任的态度,又可能助长孩子的不成熟和不负责任。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什么简易而方便的办法,只能耐心地培养孩子自身的责任感和独立意识。   如何在责备和批评孩子的时候,逐步让孩子发展出自主意识呢?关键就在于父母要善于区分“责任领域”:哪些是自己应当负责的,哪些是应由孩子自己负责的。还是以学业为例,从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开始,父母的态度就应该明确:家庭作业或学业“纯粹”是应该有孩子自己和老师负责的。父母不应该为了家庭作业跟孩子唠叨,更不应该突击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如果父母负起了督促家庭作业或学业的责任,孩子也愿意这么做,那么,做父母的就永远别想在这个束缚里得到自由。相反,如果父母对家庭作业或学业的兴趣表示得稍微淡泊一点,而是以肯定的语气明白地告诉孩子:“家庭作业或学业是你应承担的责任。对你来讲,家庭作业就等于是你的工作,这跟我们的工作是一样的。”可能会避免许多的冲突,给家庭生活增添一分快乐。   总括而言,父母必须认识到,就像其他许多家务劳动一样,家庭作业的主要价值是在于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获得工作的经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孩子在懒于做家庭作业的时候,父母只能给他安慰和支持,而不可对他说教,或者帮他的忙。我们偶尔帮他解决一两个疑难是可以的,但是以下列方式批评他,则绝对不可:   “如果你的心不是那么野,你就会想起你的作业了。”   “如果你上课的时候真用了一点心听老师的话,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我们给予孩子的批评不仅出于爱怜,而且出于同情。我们要多听,少说教。我们只能指出路来,但真正到达目的地,却要靠旅人自己去走。
学会对孩子说话:赞美的效力——最不该说的话(转载)
sallypeng 收录于2006-12-09 阅读数:
公众公开
学会对孩子说话:赞美的效力——最不该说的话 作者:左岸读书 日期:2006-03-24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1、你好乖啊!你真聪明!   大多数父母都坚信称赞孩子,可以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得到安全感,树立起正面的积极意识。因此,当我说不适当的称赞会使孩子产生紧张和恶劣的行为时,理由何在呢?理由就在于,孩子们经常具有想破坏人家的冲动意识。在父母对一个孩子说“你好乖啊!”“你真聪明!”的时候,他很可能会因为他心目中的自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而不能接受你的称赞。在他的眼里,你很有可能用一种称赞的方式来“讥刺”他,希望他成为父母所希望的样子。因为大多数时候,他可能都不是“乖孩子”,也不“很聪明”。因此,他听到的称赞越多,为了表现他真正的“自我”,他的行为就会越恶劣。   事实上,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当他们刚刚称赞过孩子的好行为之后,孩子们接着就会撒野,好像孩子对他们的称赞不满意。这可能是孩子们演的“哑剧”,是他采取的表达方式,表达他有个“公开的形象”之外,还有一个更真实的“隐藏的自己”。在这方面,我也曾有过如下的亲身经历。   我的宝宝刚满月的时候,朋友阿萍带着她的四岁女儿小雨来看弟弟。一见到我儿子,阿萍便把他抱在自己怀里,端详了好一阵子。而小雨则表现出了少有的安静,独自在一边玩,就好像妈妈不存在似的。于是,我们便跟小雨开玩笑说:“小雨,妈妈把弟弟带回家,你同意吗?”见小雨不说话,我们又说:“要不,干脆叫妈妈给你生一个小弟弟?”见小雨还是不说话,于是,我们便讨论起阿萍再生一个儿子的可能。   又过了好一阵子,小雨仍一个人在安静地玩。这时,我意识到可能冷落了小雨,便对小雨说:“小雨今天表现真乖,真是一个乖孩子!”哪知这一说不要紧,只见小雨站起身,随手就把茶几上摆着的一个小花瓶推倒在地,摔得粉碎。   过了几个星期之后,小雨自己在无意中透露了这次风波的秘密。原来在她妈妈逗小弟弟玩的时候,她一直就在心里嘀咕着,妈妈平常总是责备我,原来她喜欢的是弟弟。如果妈妈真的给我带一个弟弟回家来,那么,我的玩具是不是就要全部被他霸占了呢?要是真的这样,我一定要把那个弟弟“整掉”。或者,我干脆生一场大病,这样,妈妈为了照顾我,就没有心思再要小弟弟了。正当她想到这个坏主意的时候,我就为了她的表现好而夸奖她。我的夸奖提醒她不该有这种坏想法。她拼命想表示她不该得到我的夸奖,于是东张西望,看到了小花瓶,就立刻发生了以后的事。   2、你真是个了不起的孩子。   尽管赞美通常来讲具有神奇的效力,但是经验告诉我们,赞美有时也像青霉素一样,不能随便拿来就用。运用药效强烈的药品有一定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如像剂量、间隔时间,以及注意可能产生的过敏反应等。使用情感的强效药品——称赞——的时候,也要注意此类规则。不能超剂量使用,要注意时机,防止过敏性反应等。   比如,在孩子把房间打扫干净以后,最自然的评论方式是只说他工作得如何辛苦,房间有多干净。最不相关、最不适合的是说他有多乖、多自觉。父母对孩子所用的夸奖字眼应该是一面镜子,给孩子的“成就”提供一个“真实”的影像;而不应该是一个扩及他个人如何的夸大影像。   下述例子提供了一种适当的称赞方式:   旅行回来后,妈妈和爸爸忙着上班,八岁的儿子在家把房间收拾得很整洁。他扫除了地板上的垃圾,擦干净了桌上和窗户上的灰尘,并把凳子摆放得很整齐。妈妈回家见了非常高兴,就表示赞赏儿子的成就和努力:   妈妈:房间那么脏,我真不相信只花了半天工夫就清理得干干净净。   儿子:这是我做的!   妈妈:房间里满是灰尘,你爸爸的杂志、报纸又到处都是!   儿子:我把该擦的都擦了,该放好的都放好了。   妈妈:这工作可不简单。   儿子:是啊!   妈妈:房间里好整洁,看起来就叫人心情舒畅。   儿子:是整洁多了。   妈妈:谢谢你,儿子。   儿子:不用谢。   妈妈的话使儿子因为自己的工作而高兴,因为他的成就而得意。这天傍晚,他几乎是迫不及待地等待着爸爸回家,要让爸爸看了整洁的房间,好在暗地里重温一下因为工作完美而带来的得意心情。   比较起来,下列赞美方式对于孩子的个性培养来说,就没有如此大的效应:   “你是个了不起的孩子。”   “你真是妈妈的小帮手。”   “要是没有你,妈妈真不知该怎么办。”   这一类的评语可能威胁到孩子,引起他的焦虑。他可能会认为自己还达不到这么高的标准,而且不能长久保持这种光荣记录。因此,他为了免得老是担心,最终会报露出自己的“马脚”,他就会立刻坦白地采取恶劣行为,以减轻心理上的负担。   这种情况使我联想到,有时候,直接赞美一个孩子的品性,就好像是直射的阳光,会让人感到不舒服,会刺伤眼睛。因此,要尽量避免直接告诉一个孩子,说他有多么了不起,像天使一般美丽、可爱、诚实,以免使他的眼睛受伤,从而产生心理上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