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上网历史记录:艾灸疗法汇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7:18:03
慢性结肠炎灸疗配穴图

取穴:
主穴:天枢、足三里、脾俞、章门。
配穴:肾虚者加灸肾俞、命门。
        
艾条温和灸:艾条火头距离穴位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火力温和缓慢透入穴下深层,皮肤可有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每次4-5穴,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即可。每日艾灸1次,5-7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56例,结果临床治愈37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4%。
扁鹊玉龙经之艾灸歌
《扁鹊玉龙经》
中风瘫痪经年月,曲鬓七处艾且热。
耳聋气闭听会中,百会脱肛并泻血。
承浆暴哑口喝斜,耳下颊车并口脱。
偏正头疼及目眩,囟会神庭最亲切。
风劳气嗽久未痊,第一椎下灸两边。
肺疼喘满难偃仰,华盖中府能安然。
喉闭失音并吐血,细寻天突直无偏。
瘰疬当求缺盆内,紫宫吐血真秘传。
霍乱吐泻精神脱,艾灸中脘人当活。
食积脐旁取章门,气癖食关中脘穴。
脐上一寸名水分,腹胀更直施手诀。
关元气海脐心下,虚惫崩中真妙绝.
呕吐当先求膈腧,胁痛肝腧目翳除,
肩如反弓臂如折,曲池养老并肩髃,
泄泻注下取脐内,意舍消渴诚非虚,
气刺两乳中庭内,巨阙幽门更为最。
忽然下部发奔豚,穴号五枢宜灼艾。
肺俞魄户疗肺疾,疟灸脾腧寒热退。
膏肓二穴不易求,虚惫失精并上气.
五痔只好灸长强,肠风痔疾尤为良.
肠痛围脐四畔灸,相去寸半当酌量.
赤白带下小肠腧,咳逆期门中指长.
大敦二穴足大指,血崩血衄宜细详。
项强天井及天柱,鼻塞上星真可取。
人门挺露号产疒贵,阴跷脐心二穴主。
妇人血气痛难禁,四满灸之效可许。
脐下二寸名石门,针灸令人绝子女。
肩髃相对主痿留,壮数灸之直推求。
腹连殗殜骨蒸患,四花一灸可无忧。
环跳取时须侧卧,冷痹筋挛足不收。
转筋速灸承山上,太冲寒疝即时瘳。
脚气三里及风市,腰痛昆仑曲月秋里。
复溜偏治五淋病,涌泉无孕须怀子。
阴中湿痒阴跷间,便疝大敦足大指。
癫邪之病及五痫,手足四处艾俱起。
风拄地痛足髃疼,京历付阳与仆参。
心如锥刺太溪上,睛痛宜去灸拳尖。
历节痛风两处穴,飞扬绝骨可安痊。
脾虚腹胀身浮肿,大都三里艾宜燃。
赤白痢下中膂取,背脊三焦最宜主。
臂疼手痛手三里,腕骨肘髎与中渚。
目骨更取穴譩嘻,肩背痛兼灸天柱。
腰俞一穴最为奇,艾灸中间腰痛食。
醉饱俱伤面目黄,但灸飞扬及库房。
',1)">
腰腿痛灸疗配穴图

腰腿痛灸疗配穴:
主穴:肾俞、阿是穴、环跳、殷门、阳陵泉、悬钟、昆仑。
配穴:气血虚加足三里、血海。
    
疗效:共治106例,痊愈81例,显效15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达97.2%。
来源:吾爱艾炙网
失眠灸疗配穴图

失眠灸疗配穴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虽不属于危害生命,但常妨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眩晕、头痛、中风等病症。顽固性的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又可以引起医源体疾病。中医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不引起药物依赖,更不会引起医源体疾病患,因而受到广大患者欢迎。
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的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醒后不能在寐。重则彻夜不寐。由于失眠时间的不足或失眠不熟,醒后常见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悸健忘及心神不宁等。
失眠的虚症分为三种:难寐多梦、或彻夜不寐,心悸健忘,头晕目眩,面色无华,饮食无味,心烦不寐,噩梦纷坛,善惊易醒,
失眠的实症:难以入睡,腹胀不舒,大便不畅。
取穴:神门、三阴交、百会、心俞、脾俞、足三里每次每穴灸5~10分钟,10次为一疗程。睡前灸治效果较好。
来源:吾爱艾炙网
?
面瘫灸疗配穴图

面瘫灸疗配穴
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起病突然,常为单侧。一般以睡醒或清晨刷牙时发现一侧眼睑不能闭合和歪斜。
取穴:阳白、下关、地仓、颊车、合谷、颧髎、风池。每次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灸至1~2次。5次为1疗程。休息1~2天,再继续第2疗程的治疗。
来源:吾爱艾炙网
高血压灸疗配穴图

高血压灸疗配穴
取穴:足三里、绝骨。
治法:用灸疗直接灸,两足两穴交替使用。每穴连灸7壮后,第一疗程每月灸1次。8次为1疗程。第二疗程分季节灸,即二分、二至、四立(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立春、立秋、立夏、立冬),各灸8次。
疗效:共治26例,结果显效20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100%。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仅灸后对降血压有效,且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亦明显下降。表明化脓灸对高血压具有积极的防治作用。
来源:吾爱艾炙网
灸疗抗衰配穴图

灸疗抗衰配穴
◆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数(LVSWI)稳定增加。艾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脱肛、疝气、遗精,白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
◆灸气海穴
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据们《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当有人问其养生之术时,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作喜怒,气海常温耳。”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据《窦材灸法》记载:“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认为灸气海能预防治疗糖尿病。日本代田文志(现代日本针灸学家)认为用艾灸气海可预防阑尾炎,他说:为顿挫阑尾炎而灸  20~3O 壮。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
◆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导气下行,补虚强身的作用。《甲乙经》载:“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外台科要》载: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医说》羹: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针灸大成》载:中风预防灸,若有中风先兆时“便宜急企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疮为妙。《江间式心身锻炼法》载:“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现代研究认为艾灸足三里穴.能调节高血压病初期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降血压的作用.能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滞度.并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铜、锌代谢.减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艾灸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溃疡、胃下垂、腹泻、便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意外,对呼吸系统的感冒、肺结核,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调节神经,有较强的延缓衰老的作用,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 命门
健康提示:命门穴是人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所住宿之处,可以发挥人与生俱有的体力并加以强化的功能,具有补肾壮阳之功,为保健强壮要穴。
◆肾俞
肾俞:在背部第二、三腰椎之间旁开1.5寸,是肾脏的背俞穴。肾为先天之本,作强之官,藏精与志,通于脑,肾主水,主一身之元气。有滋补肝肾,益精填髓,调理肾气,调整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主治肾炎,水肿;用激素的副作用;肝肾阴虚,腰痛等。
来源:吾爱艾炙网
癌症灸疗配穴图

癌症灸疗配
取穴:大椎、肺俞、脾俞。
治法:以灸疗仪施灸出瘢痕灸疮,每星期灸2次,每次灸1穴。背俞穴双侧同取,每穴灸3壮,灸后在穴位皮肤上留下一个小的烫灶,5个穴位均灸毕停灸,1月后复查免疫指标。治疗期间,原服用中药不停止。
疗效:共观察9名癌症患者,采用上法灸治,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壮况。结果表明:
①艾灸对接受过化疗、白细胞数明显数低下者有一定的升提作用。
②艾灸对癌症患者的K细胞ADCC活性似有双向调节作用。
③艾灸可提高癌症患者的淋巴细胞转化率。
④艾灸可使本组癌症患者明显低下的NK细胞毒活性得到显著增强。表明:瘢痕灸能提高癌症患者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御肿瘤的能力。
来源:吾爱艾炙网
便秘灸疗配穴图

便秘灸疗配穴
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硬而不畅的病症。
便秘在临床上的表现分为实证和虚症两种。实证的表现为大便干结,三五日一解,身热烦躁,口干口臭,腹胀疼痛,苔黄脉滑。虚症的表现为老年人、产妇、久病后大便干燥难解,面色无华,头晕心悸,苔薄脉细。
取穴支沟、大肠俞、天枢、神阙、照海每次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至1~2次,灸至便通为止。
来源:吾爱艾炙网
不孕症灸疗配穴图

不孕症灸疗配穴
女子婚后夫妻同居两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采取避孕措施而未受孕者;在临床常见有肾虚、肝郁、痰湿、血瘀等
肾虚可见婚后久不孕,月经不调,经量或多或少,颜色淡黯,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平时白带量多,性欲淡漠。
肝郁型可以见到多年不孕,月经不调,量多少不定,经前乳房胀痛,小腹胀痛,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舌红,苔薄。
血瘀型可见到多年不孕,月经后期,量多少不定,色紫黑,有血块,经行不畅,甚或漏下不止,少腹疼痛拒按。治疗时以化痰解瘀益肾为只要原则。
取穴:关元、气海、三阴交、神阙、命门、肾俞,太溪每次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灸至1~4次。10次为1疗程。
来源:吾爱艾炙网
月经不调灸疗配穴图

月经不调灸疗配穴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月经颜色、月经量等发生异常,并伴有其他全身症状而言。月经不调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这三种情况。
月经先期常见的分型有气虚和血热,气虚包括脾气虚、肾气虚;血热包括阴虚血热、阳盛血热、肝郁化热。
月经后期常见的分型有肾虚、血虚、血寒、气滞和痰湿。
月经先后期常可以发展为崩漏,其病因机是冲任气血不调,血海失常。其分型有肾虚、脾虚和肝郁。
取穴:气海、三阴交、归来、行间、涌泉、每次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灸至1次。7次为1疗程。
来源:吾爱艾炙网
遗精灸疗配穴图

遗精灸疗配穴
遗精是指不引性生活而精液频繁遗泄的病症。多因肾虚精关不固,或君相火旺,湿热下注等,有梦而遗精,称为梦遗,无梦而遗精,甚至清醒时精液流出,称为滑精。
梦遗:遗精频繁,1月数遗,多伴有梦境,阳事举而易泄。兼有头晕目眩,腰酸耳鸣,精神不振等证。
滑精:睡眠中无梦而精液自遗,或白天动态则精液滑出,头晕心悸,畏寒肢冷,阳痿等
取穴:主穴关元、肾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每次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至1~2次。10次为1疗程。
来源:吾爱艾炙网
阳痿灸疗配穴图

阳痿灸疗配穴
阳痿是指青状年男子,由于虚损、惊恐或湿热等原因,致使宗筋驰纵,引起阴茎软不举,或临房举而不坚的病症。
阳痿可表现为房事不举,但睡梦中易举;也可表现为举思交合,但临房即痿;还可以表现为举而不坚,不能持久。阳痿常与遗精、早泄同时并见。阳痿若以命门火衰为因者,常兼见头晕耳鸣,面色惨白,腰膝酸软,精薄清淡,舌淡苔白。阳痿若以心脾受损为因者,常兼见精神不振,面色不华,夜不按寐,胃纳不佳,苔薄腻;阳痿若以肝郁不舒为因者烦躁易怒,苔薄脉弦等。
取穴:命门、肾俞、关元、腰阳关、中级、每次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至1~2次。10次为1疗程。
来源:吾爱艾炙网
定义
凡男子阴茎萎弱不举,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不能正常性交者,统称阳痿。本病多有贪色纵欲,或思虑伤心,或惊恐伤肾,或湿热蕴蒸,致使宗筋失养,缓纵不用。西医的性神经衰弱和某些慢性疾病表现以阳痿为主者,可按本病灸治。
病因病机
一、命门火衰
多因贪色纵欲,房劳过度,或年少之时,频繁手淫,以致肾亏精竭,命门火衰,引起阳事不举。
二、心脾受损
《内经》说:“二阳之病发于心脾。”思虑忧郁,损伤心脾,则病及阳明冲脉。脾胃为水谷之海,生化之源脾胃虚必致气血不足,宗筋失养,而导致阳痿。
三、恐惧伤肾
《灵枢。本神》说:“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恐则伤肾,恐则气下,渐至阳痿不振,举而不刚。
四、湿热下注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湿湿热不攘,大筋缨短,小筋驰长,缨短为拘,驰长为萎。”湿热下注宗筋弛纵,可导致阳痿,所谓壮火食气是也。
临床所见,以命门火衰较多,湿热下注者较少。
辨证
一、命门火衰
症见阳事不举,精薄清冷,头晕耳鸣,面色皓白,精神萎靡,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胆苔白,脉象沉细。
二、心脾受损
症见阳事不举,精神不振,夜寐不安,胃纳欠佳,面色失华,苔薄腻,舌质淡,脉象细。
三、恐惧伤肾
阳痿不振,举而不坚,或梦遗滑精,胆怯多疑,心悸易惊,寐不安宁,舍苔薄腻,脉象弦细。
四、湿热下注
症见阴茎萎软,阴囊潮湿、臊臭,下肢酸软,小便黄,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治疗
多取任脉、督脉、腧募穴、少阴经、厥阴经腧穴。
一、命门火衰,恐惧伤肾
治法:温补下元、补肾宁神。
处方:关元、神阙、中极、肾腧、腰阳关、命门、心俞、。
方义:关元温肾壮阳,神阙温阳益脾胃,中极壮元阳、理下焦,肾腧益肾气、强腰脊,腰阳关温下元,命门培元温肾,心俞清心安神。气血亏虚者加脾腧、足三里以补益气血。
温和灸:每次选用3-6个穴位,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一次,7-10次为一疗程。
二、心脾受损
治法:补益心脾
处方:脾腧、心俞、足三里、气海、肾腧。
方义:脾腧、足三里健脾和中、扶正培元 ,心俞补心安神,肾腧益肾气,气海益气培元,补肾固精。
温和灸:每次选2-4穴位,每穴位灸10-30分钟,每日灸一次,7-10次为一疗程。
三、湿热下注
治法:清化湿热
处方:关元、三阴交、阴陵泉、然谷、曲泉。
方义:阴陵泉健脾化湿;然谷益肾,与三阴交、曲泉相配能清化湿热;关元通调冲任、培元固精。
温和灸:每次选用3-4个穴位,没穴灸10-20分钟,每日灸一次,5-9次为一疗程。
艾灸丰胸效果很出色
乳房体现的是女性美的重要标志,胸部的丰满程度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生长发育期间的营养吸收以及女性自身的激素水平。但凡胸部发育不良的女性,从中医角度看,一般都会存在脾虚或肾虚的情况。脾虚表现为脸色发黄没有血色,易疲劳,肌肉松软无力,消化吸收能力差,身体瘦削或虚胖,月经量过少或过多。肾虚表现为手脚冰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健忘、免疫力低下等。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二者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肾气充盛、脾胃强健的女性,面色红润,体型健美,丰满而不臃肿。
艾灸丰胸效果出色
艾灸疗法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外治疗法,具有温通经脉,补益气血,健脾益肾的功效,尤其适于各种虚损性疾病和慢性迁延性疾病。在韩国、日本以及很多欧美国家,艾灸被普遍应用于养生保健领域,因其在抗衰养颜方面效果显著,而备受求美女性的欢迎。艾灸可以增强女性的脾肾功能,使女性气血充盈,冲任调和,经常做艾灸,不但可以使女性身材丰满健美,还可以延缓衰老,祛除黄褐斑,防治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女性疾病。
丰胸取穴:
1、关元
定位:脐下3寸。腹中线上。
主治:有强壮和保健的作用,可增强腹部肌纤维的弹性,更可调节女性内分泌平衡,治疗月经不调、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
操作:使用单孔艾灸盒作用在该穴位上,艾灸时间:每穴位15-20分钟/次, 每天一次。
2 、肝腧: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经验取穴:在膈腧穴直下的两个棘突既是。
主治:皮肤色素沉积及血液循环障碍,对肋痛,黄疸、目赤、背痛、目眩等。
操作:使用双孔或三孔艾灸盒作用在该穴位上,艾灸时间:每穴位15-20分钟/次,每天一次。
3、鹰窗:
定位:前胸第三肋间,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肋胀痛、乳痛等。
操作:使用单孔艾灸盒作用在穴位上,或直接手持艾条悬灸,艾灸时间:每穴位15-20分钟/次,每天一次。
4、膻中穴:
定位:胸部并行线上的中心点,正对到胸骨上的位置。
5、乳根穴:
定位:双乳中心点向下,乳房根部的正下方处,一边一个。
6、天溪穴:
定位:位于乳头向外延长线上,将手的虎口张开,正对乳房四指托住,拇指对着乳房外侧两处(第四五肋间)即是天溪穴。
艾灸是治疗痛经的好方法。
艾灸疗法可以治疗女性痛经,月经不调,效果显著。女子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的小腹疼痛,并因痛而影响生活及工作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艾灸治疗痛经需辩证论治才能提高疗效。痛经多数是由于寒胀痛或镇痛属气滞,剧痛,有血块属瘀,刺痛属热,冷痛属寒,喜按者属虚,拒按者属实,痛经以治本为主,如有慢性妇科疾病需积极治疗。艾灸治疗痛经通过燃烧的艾草将热力和药力渗入经络腧穴来到达祛湿散寒,痛经活络,理气活血,暖宫强肾从根本调理脏腑功能从而缓解和治疗痛经。
痛经是“因经而痛”,故痛经的发生,是致痛病因与月经期或其前后,机体内气血剧烈变化这一特殊的内环境相结合,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临床常见的病因病机有:气滞血瘀,寒凝胞中,湿热下注,气血虚弱和肝肾不足等。
艾灸治疗痛经辨证首辨虚实,以实证为多见。可根据痛经发生的时间、痛的性质、部位以及痛的程度,结合月经的期、量、色、质及兼证舌脉,辨其寒、热、虚、实。一般在经前、经时小腹剧痛,经色紫黯有块者属实,经后小腹绵绵作痛,经色淡者属虚;绞痛、冷痛者属寒;灼痛者属热。痛经还要辨原发与继发。若继发则需结合辨病。
艾灸治疗痛经的治疗原则,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根据不同的证型,灵活运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清热除湿、调补气血,滋肾养肝等法。
艾灸治疗痛经的辩证论治:
气滞血瘀型
【证见】 经来小腹胀痛。或阵发性绞痛难忍,坐卧不安,恶心呕吐,肢冷汗出,甚或昏厥。或经前胸胁、乳房胀痛,烦躁易怒。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出痛减,或有膜样物排出后疼痛缓解。舌质紫黯或舌尖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或弦滑。
艾灸治疗痛经原理: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寒凝胞中型
【证见】 经行小腹冷痛或绞痛。得热则痛减。月经推后,经量少,经色黯,有小血块。面青唇白,形寒肢冷,便溏。舌质青紫,苔白,脉沉紧。
艾灸治疗痛经原理: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湿热下注型
【证见】 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拒按,伴腰骶胀痛。多为平时下腹胀痛不适,经期加剧,或有低热起伏或小腹灼热感,白带较多,色黄质稠,有臭气。舌质红、苔黄或腻,脉弦数。
艾灸治疗痛经原理: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气血虚弱型
【证见】 经时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按。或月经推后,经量少,经色淡,质稀。面色自光白无华,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弱。
艾灸治疗痛经原理:补气养血,调经止痛。
肝肾不足型
【证见】 经水将净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腰膝酸软。月经后推,经色淡黯量少,质稀薄,或头晕耳鸣,或潮热,眼眶黯。舌质红少苔,脉细弱。
艾灸治疗痛经原理:补气养血,调经止痛。滋肾养肝止痛。
痛经与精神因素关系很大。故必须调节情志配合治疗。同时经期注意适寒温,节生冷。不少痛经治愈后,由于七情内伤,或生活失调,可再复发。
艾灸治疗(附穴位图)
盆腔炎、盆腔积液、附件炎、宫颈炎
八髎穴

治疗盆腔炎、盆腔积液、附件炎
   
取穴:中脘、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足三里、三阴交、
   
宫颈艾灸穴位:关元,子宫,归来,三阴交和八髎穴。

-
关元:当脐中下3寸。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的前皮支的内侧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
【主治病症】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痿,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并有强壮作用。可以用三眼艾灸盒同时插两根艾条或三根艾条施灸,每次灸15-20分钟.这期间要根据自己对温度的感应而适当调整艾条的高度及热度。
子宫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主治病症】子宫下垂,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不孕症。主治妇女不孕,月经不调,痛经,阴挺,及阑尾炎,盆腔炎,鼻丸炎等等。
归来:属足阳明胃经。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疾病〗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
归来和子宫属于临近穴位,所以再灸子宫穴的时候就免不了灸到归来,这样就可以用三眼艾灸盒同时扣住两个穴位,在此艾灸10-20分钟。
三阴交: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行,遗精,阳痿,阴茎中痛,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膝脚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等。
这个部位可以用单眼艾灸盒两个同时艾灸,比较节省时间。每穴艾灸10分钟。
八髎穴:位置:骶椎。又称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主治病症】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等病症。可以用三眼艾灸盒同时移动艾灸,每次艾灸20分钟。
中医艾灸补益的常用穴位
◆灸身柱穴

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实验观察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
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数(LVSWI)稳定增加。艾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脱肛、疝气、遗精,白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
◆灸气海穴

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据们《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当有人问其养生之术时,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作喜怒,气海常温耳。”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据《窦材灸法》记载:“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认为灸气海能预防治疗糖尿病。日本代田文志(现代日本针灸学家)认为用艾灸气海可预防阑尾炎,他说:为顿挫阑尾炎而灸 20~3O 壮。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
◆灸神阙穴

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至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
神阙穴多采用隔盐灸,还有一种叫做神阙灸脐法的保健灸法,其法是,先以生五灵脂24克、生青盐15克、乳香3克、没药3克、夜明砂6克(微炒)、木通9克、干葱头6克、麝香少许,研成细末备用(以上诸药在中药店有售)。施灸时取面粉适量,用水调和作圈置于脐周。取药末6克,另用槐树皮剪成圆币形,将脐上的药末盖好,每岁一壮,灸治一次换一次药末,每月可灸1次,午时灸为宜,多用于身体虚弱者,并可强健脾胃功能,预防疾病。
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皮肤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导气下行,补虚强身的作用。《甲乙经》载:“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外台科要》载: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医说》羹: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针灸大成》载:中风预防灸,若有中风先兆时“便宜急企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疮为妙。《江间式心身锻炼法》载:“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足三里穴.能调节高血压病初期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降血压的作用.能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滞度.并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铜、锌代谢.减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艾灸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溃疡、胃下垂、腹泻、便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意外,对呼吸系统的感冒、肺结核,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调节神经,有较强的延缓衰老的作用,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灸三阴交穴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三阴交是足三阴经(脾经、肾经、肝经)的交会穴,对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的功能。中医学文献记载,三阴交能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痹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小便不利,疝气,梦遗失精,脐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经》载:足下热胫痛,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外台秘要》集验:灸丈夫梦泄法,灸足内踝上名三阴交二七壮。
《千金要方》载:内踝上3寸绝骨宛宛中灸五十壮。主咳逆,虚劳寒损、忧恚,筋骨挛痛…疵气、痔血……凡二十二种病,皆当灸之也。《眼科锦囊》载:上睑低垂轻证者,灸三阴交。
现代医学认为灸三阴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肾炎,睾丸炎,阳痿,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产后血晕。艾灸三阴交对神经系统的失眠、神经衰弱、心悸,心脑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压,消化系统的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