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促进法:瀚民:涨停板背后的三大秘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4 22:11:38
打开行情,先看指数是涨是跌,再看成交量的大小,接着多数要看涨跌幅排名了。随着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涨停板和跌停板成为一种常态,一年250个交易日,一些极端的情况除外,几乎每天都会有股票涨停或者跌停。

  我国的涨跌停板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在“老八股”时代,市场严重供不应求,于是,上证所推出了最早的涨、跌停板制度。但有涨跌停以后,另一个问题产生了,没有人卖,结果天天涨停。为了修正这种缺陷,又搞出一个流量控制,一只股票持有达到一定的成交量,第二天才能继续涨。不过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要达到一定的成交量,就形成了最早的“对敲交易”。总之,涨跌停板制度的推出,跟抑制投机有关系。全国范围内的正式的涨跌停板制度,是在1996年12月13日发布、1996年12月26日开始实施的。

  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有涨跌停板制度,即使施行这一制度的,具体细节也有很大不同。对涨跌停板制度到底是好是坏,可以说是毁誉各半。有人认为,它扭转了股价的正常走势,也有人认为它有利于大资金利用其实力来控制股价等等。不管你是爱它还是恨它,只要它存在,我们就只能适应它。关键是我们要看懂涨停板背后到底蕴藏什么“秘密”。

  首先,涨停板说明供不应求。买进的人要排队才能买进,卖出的人想抛就能抛掉,这是涨停板给市场带来的最客观的感受,也是涨停板背后第一个“秘密”。

  供不应求,对价格来说,是好事情。所以,在大部分情况下,涨停的股票都会有继续上涨的惯性。造成供不应求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是大盘好,有时是热点对路了,有时是上市公司有利好消息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纯粹的庄家“做盘”。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说明股价上涨产生了强大的动力。

  其次,涨停的出现会使市场被迫以时间来换空间。从物质层面上讲,时间和空间是不能交换的,但在市场里,情况就不一样。空间被限制住了,然后通过时间的延长,寄希望于市场各方面心态发生变化。所以,涨停板的背后就是用时间换空间,这是它的第二个“秘密”。

  时间换空间,有换得成和换不成两种情况。如果通过时间的延长,买进的冲动被抑制了,卖出的冲动被鼓励了,这时,时间和空间就实现了交换,涨停板制度的目的就实现了;如果通过时间延长,买进的冲动进一步发酵,卖出的冲动变成了惜售,那么涨停板就成了一个蓄积买盘的“蓄水池”,一夜之后,涨势会更加汹涌。所以,时空不能实现互换,对价格上涨来讲,是好事情。

  第三,涨停板背后总有一些虚假的“买盘”。我们经常看到出现涨停之后,买盘越堆越多,出现巨量封死涨停的情况。可以肯定地说,大部分涨停板的背后,都会有虚假买盘在里边挂着。明明买不到,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买盘在那里排队呢?哪怕是等到收盘也不会成交,但就是挂在那里,这种买盘一定是假的。所以,每一个涨停的背后,都要想一想多少买盘是真的,多少买盘只是挂出来“骗人”的。这是涨停背后的第三个“秘密”。结论不是所有的涨停都是迷人的天使,恶魔就站在天使的背后。

  毕竟,涨停板是一个重要的市场现象,观察这个现象,对提高我们的看盘和操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涨停板家数的多少,跟大势强弱有直接关系。极端的情况是所有的股票都涨停,这个时候市场之强,就强到极致了。聪明的投资者可以通过比较今天涨停的家数和昨天涨停家数的多寡,对市场的强弱得到一个直观的感受。毫无疑问,涨停家数多,说明大势强;涨停家数少,说明大势弱。如果我们以时间为横轴,涨停家数为纵轴,画一条曲线,大势的强弱就一目了然了。

  (2)涨停个股关联度越高,说明市场越强。涨停板的背后有时候是主力刻意做盘造成的,但如果同一个板块或者同一个概念出现许多股票纷纷涨停的局面,就不是庄家做盘可以做出来的了。所以,涨停的个股之间关联性越强,说明市场越强,热点越明确;反之,如果彼此之间毫无关联,市场强度就大打折扣。

  (3)涨停时间的早晚与走势的强弱成正比。这一点跟前面我们提到的“时空互换”有关系。开盘半小时就涨停,接下来它能够用于交换空间的时间就多,相应的走势就强;如果最后半小时才涨停,能够用于交换空间的时间就短,相应的走势就弱。听上去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只是人们经常忽略它,喜欢在尾盘追涨。尾盘追涨停,股价以涨停收盘的概率是大了,但第二天的续涨能力就弱了。总之,越早封住涨停的股票走势越强。

  (4)涨停封单的大小跟走势的强弱成正比。尽管巨量封死涨停的背后有些封单是假的,就像房地产公司卖房子的时候找来的“托”一样,但不能否认的是,封单的量越大,其中的真实买盘相对来说就越多。如果只是稀稀拉拉的买盘,最后封住涨停,这种股票的走势通常是让人捏一把汗的。在计算涨停家数的时候,这种情况可以剔除。

  以上我们分析了涨停的情况,其实跌停板的实战意义也很强,只是所有的逻辑跟涨停板颠倒一下,在这里没有必要赘述了。

  (作者为市场资深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