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n store:国学启蒙教育在兴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6:39:20
我们经历“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先后15年,在11个省的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走过了一条:德育—道德—美德—文化这样一条道路。到“十五”结题时,才悟出了一条相反的路:文化--道德--德育。书已经出版了。离开了文化,何谈道德和德育?
下面讲几个观点,仅供诸位教师和校长参考:
第一个观点,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认同是国民身份认同的前提。
任何一个民族的存在,都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传统、风俗、历史、哲学等等;有自己的服装、节日等等。一句话,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一个民族的生成和发展、或繁荣与衰败,都与它的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文化的繁荣和衰败是同步的。民族的繁荣,其文化也在繁荣;民族的衰落,其文化也在衰败。当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存了,这个民族也就消亡了。
中华民族之所以存在五千年,就是因为文化没有断。那些已经不存在了的古老民族,就是随着民族文化的衰败而消亡了。像我们去考察过的埃及,有过七千年的文明,现在就根本没有了。埃及人都没有了。现在那里的文化已经是伊斯兰文化。埃及的文化没有了,民族也没有了,原本意义上的埃及人也就没有了。我们中国,还是原来意义上的中国,中国人,是原来意义上的中国人,就因为原来意义上的中国文化没有间断。历史证明,文化的消失,必然亡国灭种。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可以我国台湾为例。1895年的“甲午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清朝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本人占领了台湾之后,台湾人反抗日本人占领台湾,日本人进行了极其残酷的屠杀和镇压。日本人发现光靠屠杀和镇压是不能征服这块土地的,就转为从文化入手。日本人的第一个法律就是,在这块日本的领土上,只许讲日语,只许用日文,谁要再说中国话就抓起来。接着日本人在台湾建立了一套教育制度,完全是日本的。从孩子开始学日语、用日文。教科书来自日本。从1895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整整五十年的日本“皇民化”的教育,把台湾人培养成日本人的教育。结果使得两代台湾人变成了日本人,不会说中国话,不识中国字,成了日本的皇民。当1945年日本投降,按照开罗宣言,日本要把台湾归还中国。当中国的军队踏上台湾, 接收这块土地的时候,台湾的“皇民”起来,反对中国人“占领” 台湾!懂吗大家? 反对中国人“占领” 台湾。可见“皇民化”教育的成效。
1949年蒋介石败退到了台湾,最困难的是语言不通、文字不通。那里不说中国话,不用中国字。于是,蒋介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立法说,这块土地是中国的,只允许讲国语—中国话,只允许用国文—中国文字。谁再讲日本话、用日本文字就抓起来。接着就重新建立了中国教育。到台湾的一批学者、教育家,包括当时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校长、王云五等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知识分子,重新建立台湾教育,用“中国化”取代“皇民化”。建立中国的语言、中国的文字、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地理、中国的哲学、中国的传统、中国的文学、中国的艺术、中国的科技,一切都是中国的。就这样,又经过五十年,1949年到1999年李登辉当政。又是两三代台湾人用“中国化”取代了“皇民化”的中国人,就是现在台湾五十岁到七十岁,或者说,四十五岁到六十五岁,这五十年成长起来的两代人。前两年,连战,宋楚瑜,到大陆来,听他们的演讲,看他们的言谈举止,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现在台湾坚持统一、坚持一个中国的人,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根基上成长起来的。
上个月,我们刚从台湾考察他们的小学、中学回来。这是第三次去考察。在那里,第一个感觉是,睁眼所能看到的所有文字都是繁体字,报刊书籍的版式都是竖排,都是文言文或半文言文,相当精彩。
从1999年到现在,从2000年陈水扁当选,又是近10年了。他们要用“本土化”取代“中国化”。“文化台独”开始了。现在台湾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系,又挂上了一块牌子:台湾语言文学系。高中有一门必修、高考必须考的课程,叫《中国文化基本》。从1953年至今,凡是上过高中的人,都读过这套《中国文化基本》教科书。其基本内容是《四书》。高中一年级,用一年的时间,高中二年级再用半年的时间,共用三个学期,把《论语》读完。然后是《孟子》用两个学期、《中庸》、《大学》用一个学期。五十多年了,五十多届高中生,十五到六十五岁的人,都受到过这样系统的严格的训练。大陆有吗?大陆谁在高中阶段如此读过?去年,陈水扁说这个课不能做为必修课了。陈水扁的教育部做出规定,改成选修课。当我们大陆有人说这个举措是去“中国化”的时候,台湾的朋友说话了:你们大陆的同仁发言要谨慎,陈水扁把《四书》必修课改成选修课,就是去“中国化”了,那么,大陆这几十年《四书》就从来没有进入过学校,你有什么发言权。听了此话,真是令人尴尬。
令人兴奋的是,本月初,由我们新华出版社,将这套最具权威的国语必修课本引进大陆。这是大陆首度引进台湾国学教材。(08-3-2《文化日记》
台湾九十年代有一项对中学生、小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的调查。三项选择:我是中国人;我是台湾人;我是中国人又是台湾人。让孩子们去划勾。大概九十年代以前,划下来,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不到20%,承认自己是台湾人的不到20%,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又是台湾人的有40%左右。这40%很重要,他既是中国人又是台湾人,首先是中国人。这40%加20%就是60%。直到陈水扁上台的2000 年,承认自己是台湾人的占30%左右。但是,经过8年的台独教育,现在做同样的调查,台湾小学生中,已经有96%以上的孩子在“我是台湾人”那项上面划了勾。台湾人经历了前两个五十年,现在开始新的五十年,都说明,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认同是国民身份认同的前提。
可以想象,一个人不会说中国话、不会写中国字、不懂中国历史、不懂中国传统、风俗和习惯,什么都不懂,他还是中国人吗?他能爱中国吗?可见,文化教育太重要了。教育是承传文化的载体。中国的教育,就要承传中国的文化。有这个意识吗?感到了文化危机吗?中国文化,面临着各种文化的挑战。一个广告说:“英语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是英语重要还是母语重要?是英语值钱还是母语值钱?值得教育部门冷静思考和应对。台湾的例子告诉我们,要教育下一代知道以至亲近自己民族的文化,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成为中国人。这是我们教育的历史责任,关乎中华民族兴衰的历史责任。
近代西方列强的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列强---帝国主义有一个逻辑:要占领一个国家,军事上占领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根本上占领、根本上消灭,是文化上的占领、文化上的消灭。2003年春,美国在伊拉克得手。4月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表文章说:今年暑假新学年开始的时候,伊拉克的孩子走进学校,会惊喜的发现,他们的课本是美国的叔叔帮助编写的。从此,伊斯兰文明将逐渐被基督教文明所取代。厉害吧!美国在军事上占领了伊拉克,还要用他的文明—基督教的文明取代伊斯兰文明,让两三代人变成亲美的伊拉克人。
这是我讲的第一个观点,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文化认同是国民身份认同的前提。教育,要“目中有人”,心中要有“文化”,离开文化,何以化人?从“文化自觉”的意义上,去理解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以便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弘扬中华文化。不断强化这种文化意识,国学启蒙教育就会有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二个观点,近代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近代的中国,从1840年起已经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中国越来越弱,成为东亚病夫。过去讲,穷国没有外交。那么,弱国的文化有地位吗?近二三百年来,西方是强国,西方文化也是强势的文化。中国是弱国,中国文化在世界上也从来没有地位。只有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国际上召开哲学、宗教等会议,才有中国学者参加。弱国没有外交,弱国的文化也没有地位!这就是近代史。19世纪末,西方的一些学者发表了很多文章,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中国文化的落后,没有像西方那样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是因为中国的道教、儒教没有经历过西方那样的“宗教改革”。这是马科斯韦伯的《中国的宗教—道教和儒教》那本书的结论。中国为什么落后、为什么贫穷,就是因为中国道教和儒教束缚了中国人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进步。这本书大约在1905年左右,在中国翻译出来,成为1919年“五四”时期的一些精英们的理论武器。于是,“打倒孔家店”就从这时开始了。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中国的文化就越来越不被中国人和世人所认同,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越来越失去了自信。“打倒孔家店”全盘否定中国文化的另一面就是全盘西化。五四运动开启了全盘西化的新时代。一百年来,中国的文化成了被否定、被取代、被边缘、被批判、被打倒、被革命的对象。近一百年中国文化就是如此命运。几代人的文化心理、文化思维定式,一说中国的,就是落后、保守的;一说传统的,就是与现代格格不入的,必须扔掉。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只看到糟粕,不看到精华。不断的否定、不断的批判,而且连续上百年,哪个民族干过?幸亏中华文化有强大的生命力,现在又在文化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
第三个观点,中国文化四十年,再次走向世界。
四十年前的今天,1967年,文化大革命正在如火如荼,扫除“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对于中国的文化的大破坏,是史无前例。今天的年青人没有看到。比如曲阜的“三孔”,被砸得多惨。孔老夫子的坟,都要挖出来;孔府、孔庙里那么多的碑,皇帝立的碑,太大了,人工砸不断,用五十五匹马力的拖拉机,拴上钢丝绳拉倒,再砸断。现在能看到的碑,都是重新粘上的。破坏“三孔”,是北京师范大学谭厚兰带领红卫兵干的。使得整个曲阜老百姓都恨她。好了,大家有机会上网,看看文化大革命对文化的破坏,看看破坏了多少文物古迹。记得齐国在“文革”的时候有几件事。第一,青岛把康有为的墓扒开,把尸骨拉出来游行,在尸骨上插个旗子:打倒保皇派!还有蒲松龄的尸骨,也被挖出来,在大街上被“游斗”。莱阳有一个孔庙,历史资料说,那是非常有特色的孔庙,也被砸了!拆了!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文化的破坏,是几代人也很难把它挽回的。
十年“文革”是破坏、毁坏中华文化的十年。“文革”已被历史否定,中华文化又重登历史舞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以后,我们又经历了三十年。
第一个十年,从1978年到1989年,是中西文化比较的十年,也是文化选择的十年。在大学生和知识精英的群体里,出现了中西文化比较热。这个比较是以牺牲和否定自己的文化、黄色文明为代价,以肯定西方文明,接纳蓝色文明为价值取向的十年。这种文化比较的背后,是对政治制度的一种比较与选择。1989年的政治风波,就是在这种思潮左右之下群体行为的失控。应当说,这十年,是中国人在比较、选择之中,苦苦求索“摸着石头过河”的十年。
第二个十年,1989年到1997年,是文化定向的十年。以1992年南巡讲话精神为指向的十四大,确定了中国要走自己的路。既然选择这样一条中国的道路,那么中国文化也必然被重新关注和认同。选定了走中国自己的路,也就选择了中国自己的文化。这十年已经不再是西方文化热,而是东方文化开始逐步升温。季羡林先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论断开始被实践所验证。
第三个十年,1997年到2007年,是文化建设的十年。从十五大到十七大,进入文化建设的十年。十五大报告提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这是执政党自建国以来,第一次提出文化建设的新任务,它为文化“革命”的历史画上了句号,标志着中国文化进入“文化建设”的新阶段。它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以五千年的文明为根基,进而提出了振奋民族精神。记得1997年十五大后,我们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开过一个“文化反思与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大家为中国从文化革命走向了文化建设无比兴奋。这是一个重大的文化转折。从十五大到十六大,国人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和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十六大,提出了承接中华美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得国人对于中华文化有了新的认同、自尊和自信。
十年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华文化的发展一日千里。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与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华文化再次走向世界,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形成一个历史空前的中华文化热。中华文化正在摆脱“弱势文化”的历史阴影,开始向着强势文化的方向迈开了步伐。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中华文化。
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需要中华文化。
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制造的商品,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载体。历史表明,商品就是文化,商品流通就是文化的流通,商品市场就是文化市场。商品大国,往往就是文化大国。
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被越来越多国家列入政府的日程,正在成为展示中华文化及其成就的新时空。
中国的语言文字,正在成为全世界新的共同语言。世界上有3000万人系统地学中国文化,2000余所大学设有中国专业。中国语言有希望成为世界语言。
孔子,再次成为中华文化的名片。到现在为止,世界上已经成立了210所孔子学院,3年之后要达到500所。这使我们齐鲁大地、山东人骄傲与自豪。孔子学院,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新平台。各个国家就地培养的新一代“中国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盛世”。
国学热在知识界的兴起,为凝聚中华文化再繁荣的智慧与力量,开辟了新径、创造了条件。
上千万青少年诵读经典与“于丹热”遥相呼应,为中华新生代注入了中华文化的新基因,为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培育着一代后备力量。
当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今正转向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这种手段与目的的交融与调整,为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物质与精神的坚实基础。
这一切,都是在中国大地上、世界舞台上,近百年来所仅见。它表明当代中国人对于自己民族文化有了新的认同、新的自觉和新的主动。此种历史潮流已经势不可挡,它必将推动中华文化奔向伟大复兴。
中华文化,经历如此四十年的变迁,是中华民族文化失误、反思与新觉醒的四十年。党的十七大必将引领中华文化进入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
第四个观点,学校是文化实体,是承传文明的驿站。
胡锦涛同志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看到文化的价值,文化的重要。越来越看到一个民族文化上不能独立,经济上也不会独立;一个民族没有文化上的复兴,就不能有完整意义上的伟大复兴。这给当今的教育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中国教育似乎要有新的定位。
近50年来,我国教育实践中的失误,给国人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学校不是政治实体,学校不是经济实体,学校应是文化实体,应当成为承传文明的驿站。
当国人对于民族文化缺乏自觉与主动,文化何有发展与繁荣?
一个民族失去了文化主体性,就失去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学校教育失去了民族的主体文化,何以培育新一代的民族精神?
教育的主权,首先是文化的主权。
中国教育应当尽快摆脱殖民地、半殖民地教育的思维与阴影。
五千年的文化教育大国,应当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形象、品牌和尊严!
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在教育定位上转变观念,而且要加紧补课。
2002年,我们在山东招远市,举办全国一百个中学校长培训班。清华大学钱逊教授讲《读论语,学做人》。钱先生第一句话说:诸位,我先做个调查,哪位读过《论语》请举手!大家知道有多少人举手吗?只有一位,是北京市昌平四中的。这能赖校长吗?因为在他们上学的时候,《论语》、国学早就被赶出了学校,几代人都没学过!前天,我来的时候,一位邻居,他在临淄退休,告诉我一个笑话:前几年,到中学去监考,让孩子填空: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有一个孩子竟然填了“孔老二” 。我说这就不错了,还知道个孔老二,还知道春秋时代有个教育家,名字写得不妥那是他爹告诉他的。他爹在文化大革命时就知道个孔老二,不知道孔丘,不能怪孩子,孩子没有责任。
我2000年去韩国,那里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祭孔。因为他们全国还有二百多所孔庙,孔庙周围的老百姓,到每月初一、十五自动地去祭孔。每年春季、秋季,有两次全国大规模的祭孔。我曾经参加过两次全国性的祭孔。我第一次在汉城成均馆孔庙,同来自全国代表五百人,隆重地祭拜。穿着宋代的礼服,跪下磕头,令人感动。中国人对孔子有这样的感情吗?
对于经典,对于《三、百、千》和《四书》等经典,至今仍然有人持否定态度。
有的人认为,让孩子读经典是“复旧”,甚至有的人说,《论语》是“亡国灭种”的书,怎么还让孩子读啊?对于这种怪论,我反问:您读过《论语》吗?他没词了。我说,请您读读再说吧!是因为我们多少年来否定和批判《论语》,才造成一两代人,对自己的文化、对经典的无知。而无知,就会大胆,大胆就会妄为,就会砸,就会骂。这种对于中国文化的无知和缺乏情感,对中国文化的不认同、不自信,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这种历史的教训,我们这代人应该冷静、清醒地去总结了。不然再下去,我们这代人再不起来,再不弘扬中华文化,要再往下承传与创新,就更困难了。如果我们的子孙,只知道孔老二,那就太惨了。到那个时候他们不仅会再砸“三孔”,就是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成果也会砸的。这是我们有民族良心的中国教育工作者,不能不思考的问题。
对于中国的语言文字要有敬畏之心。
2007年年底,第二届世界孔子学院大会,在北京召开。开幕式的报道,“来自世界各国孔子学院的院长,有一共同的理念,就是“说好普通话,朋友遍天下”。这句话对吗?“普通话”这个概念,面对国内是约定成俗的一种表述,然而面对世界,没有显示它的时空性及其民族或国家的文化主权。不像“英语”“日文”那样鲜明。至少不如“华文”、“汉语”的表述之确切。能否大胆喊出“学好中国话,朋友遍天下”呢?
在台湾,不讲“普通话”,称“国语”,中国人说的话。那里也不叫“汉字”,称“国文”,中国人用的文字,并且使用中国的繁体字。
近日,台湾当局去“国”字,“国语”改“汉语”,“国文”改“华文”,“国剧”改“京剧”,“国乐”改“民乐”,“国术”改“武术”,“中国”改“大陆”,“”“中国人”改“华人”等等。对此,你能指责他们“去中国化”吗?有话语权吗?
我们新中国成立不久,推行文字改革。这种改革,不知道是否受到当年日本人提倡“脱亚入欧”和汉字“阿拉伯文字化”的影响。我在读高中时听到的理由是好意:“因为繁体字太难写,孩子们写起来太吃力。”现在看来不是了。中国字一简化,原有的文化内涵都没有了。最近在北京大学任课的台湾学者龚鹏程,写了一部《国学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已经出版发行。其中有一章专门讲中国的文字。他的最大特点是讲了中国的文字和西方文字的区别,十分精彩。建议大家看看。
最近,文化批评家朱大可撰文认为,拯救古文字,应该倡导繁简共存,这样繁体汉字才不至于沦为惨遭遗弃的“历史文化遗产”。他认为,汉字所包含的东方思维方式是中国文化及其传承的核心。例如,繁体“國”字包含着明确的国土定义:将一个区域用围墙圈定起来,便是国家。其字形包含着最简洁明快的文化密码。简化为“国”之后,以围墙包裹一“玉”,跟民族国家之“国”失去语义关联。“中华”之“華”,是枝繁叶茂之象,但简化成华,丢失了会意的智慧与神韵,令原有语义荡然无存。
1993年,海峡两岸学者在北京开会,内容是国语、国文、国学 “三国”研讨会,是一场激烈的争论!比如,他们坚决反对简化字。认为简化,把中国的文化,内涵都舍了。此后,见到台湾的学者常有半开玩笑的几句话:爱无心,亲人不见。产无生,厂内空空。门楣不正,走向陷阱。愛、親、產、廠、門、進(进)。还有唱戏的“戏”字,左边一个虚字,右边一个戈字,非真刀实枪。现在换个又字,砍了一刀又一刀,这还叫戏吗?中国文字太精彩、太深刻了,每个字都是唯物的,每个字都有一个故事,每个字都有深刻的内容。中国孩子学了中国字,智力会得到开发。一个偏旁部首,可以拼成很多个字。昨天,我们看了几所学校,包括这里的月湖小学,都要孩子练习软、硬笔书法,写得非常好!就是要他们咬牙切齿的练习中国字。书法,就可以写繁体字,训练孩子“识繁用简”的功夫,将终生受益。在母语和外语之间,要先在母语上多下功夫。打好母语的基础,有利于学好其他功课。母语不好,也难以用好外语。有谁把外语置于母语之上,有意无意地降低新生代的母语水平,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韩国学校有“书艺”课程,不是中国“书法”,也不是日本“书道”,是“书艺”,练习写毛笔字,大都写的很好。韩国教育部规定,高中毕业生必须学会2000个繁体汉字。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不学繁体字,看不懂韩国历史。因为韩国的史书典藉都是繁体汉字书写印刷的;第二,不懂繁体字,连自己爹妈的名字都不认识。韩国从总统到老百姓,所有人的名字都是繁体汉字。
作为繁体汉字故乡中国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在运用2000个繁体汉字上,与韩国的同龄人比试高低吗?
第五个观点,道德是文化的灵魂。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那么道德就是文化的灵魂。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灵魂。中国道德是中国文化的灵魂,西方的价值是西方文化的灵魂。中国从古至今就没有“价值观”这个概念。价值和价值观是这些年进口的概念。道德在中国延续几千年。中国的文化是道德文化,是做人的文化。“文以载道”,我们现在进行的是国学经典启蒙教育,诵读的每一部经典,都蕴含着道德。所有中华美德,都源于中国的经典。《弟子规》来自《论语》,所有美德都能在经典中找到。
我们在13年前,从中国核心的道德之中选择了“八德”:忠、孝、诚、信、礼、义、廉、耻,以建构中华美德教育的内容体。
当时,我们参照亚洲“四小龙”的经验。
韩国的“ 八德”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韩国首都汉城,现在改名首尔,四座城门各有其名,东门---兴仁门,西门---敦义门,南门---崇礼门,北门---弘智门,城市中心---普信阁。普天之下都讲诚信。这就是仁、义、礼、智、信。现在韩国道德教育重点是忠、孝、礼“三德”。忠于大韩民国。韩国人讲孝道,韩国是当代礼仪之邦。
新加坡的“八德”: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是国家的道德。
我们台湾是“四维八德”。“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台湾共同的校训是礼、义、廉、耻。3000年前齐国的管仲就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支持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作为道德教育核心内容进行试验。孝悌忠信是汉代以下提出的,宋代提倡,孝悌为首,建构纵横交错家庭伦理十字架,家固则国兴。
13年前,我们确定“八德”: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当时有咨询专家判断,一旦市场经济有了发展,一定需要诚信,故加上了“诚、信”。1999年,我们请八位博士每个人一个德目写成一部书。共写八本书,叫《大众道德丛书》。2000年由红旗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给所有参与中华美德教育实验的教师,编写的参考书。为了让读者知道此书的通俗性以及现代转化,每本书加了一个副标题。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   孝──生生不息的爱心
诚──求真务实的品质   信──立身兴业的基点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   义──人间正道的向导
廉──清白正气的根基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这一套美德教育内容体系,在各地教育实验中又有许多创造。一是朝着“层次性”方向深化,一是与诵读童蒙经典相结合。为建构21世纪学校新德育开拓新路。以便逐步摆脱“应付德育”、“应景德育”、“应试德育”的被动局面。
我对第一线从事这项教育的同行,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从学习国学切入,认识祖国文化。要给孩子国学启蒙,教育者首先接受启蒙。
第二、从文化经典切入,发现中国智慧。包括修己、待人、治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
第三、从学习历史切入,了解自己的责任。历史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教育,它是一种历史意识、历史情感、历史责任的教育。要学好经典,必须了解历史。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