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arp攻击原理:中国人为何大多数基本不信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1:37:44
中国人为什么基本不信教?——从中,西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比较所得出的探索性答案


在世界现存的古老文明民族中,唯有炎黄子孙是基本不信宗教的民族(道教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其它外来宗教也从未成为主流文化)。“礼乐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主流。
但这种独特的文化怎样形成的呢?难道华夏先民就没有经历过全人类都曾经历的原始宗教时代吗?假如我们的祖先也曾有过原始宗教这个人类童年阶段,那它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为成熟的宗教文化呢?至今尚未有令人信服的解释。本人尝试着应用唯物史观,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民族之间战争关系的角度去作一探索。
从现在已发现的考古文物资料可知,不仅夏,商存在原始宗教,远在它们之前,中国大地上早就存在原始宗教文化,例如河姆渡,三星堆文化就是明证。尤其是三星堆文化,更达到了原始宗教文化的很高程度。从历史年代看,它们不仅早于夏,商,也早于古希腊文明!它们应是和古巴比伦文明同时代的东方文明的杰出代表。
成书于汉代的神话传说集《淮南子》,其实就是流行于周王朝之前的华夏神灵崇拜文化的
民间“文化化石”。只是因它不符合统治阶级“独尊儒术”的标准要求而被归入异端邪说之类。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女娲补天,精卫填海,西王母骑乌等,是多么神奇瑰丽的神灵崇拜文化!这也正是在长达2000多年“儒教”文化占统治地位条件下,顽强生存于民间的迷信的文化源头
中,西方都曾经历了原始宗教的蒙昧时期,但为什么中国走向了不信神灵的“礼乐文化”;而西方则发展成一神教的宗教文化呢?答案如仅仅从维持社会秩序和改朝换代角度去寻找,显然是不够充份的。
如果让我们将目光移向广阔的北半球的地理气候环境差异,也许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观察问题的角度。众所周知,整个东亚及中国大陆处在全球唯一的大陆性季风区,每年的光热条件配合最适合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夏季高温潮湿,冬季寒冷干燥)。大约以北纬40度线为界,该线以北属温带季风草原区和寒带苔原区,而北温带草原季风区是适于游牧的地域。该线以南则属温带,亚热带阔叶林季风区,宜于农耕和鱼猎。中国大陆整个西部,除了高原就是荒漠,阻断了和亚洲西部和欧洲的交往之途。特别在远古时期,这种地理上的阻碍基本是不可逾越的。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同样独特的华夏文明。每年按时而至的雨水及大河的泛滥(和古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相似),同样准时而至的寒冬冰雪,太阳和月亮的东升西落,井然有序。明朗夜空中的北极星恒定不移。这些呈现明显规律性的自然现象,很容易动摇原始文明中的鬼神宠拜心理。处在草原季风区的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逐水草而居,按季节流动的生活习惯。 而处在温带,亚热带阔叶林区的先民,则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秋收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种天赐的优越的自然条件下,人们逐渐看到了人自身力量的作用,淡化了对不可预测的自然界破坏力的崇拜,也就随之减弱了因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鬼神崇拜。同时,游牧和农耕部落之间战争及胜负结局,也影响着人们的原始宗教信仰。黄河流域地区正好处在农耕和游牧的交错地带。两种不同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特点,决定了当人口增长超过了草原承载极限,或牛羊遭受特大冰雪灾害时,游牧部落对农耕部落的侵扰,抢掠就是必然的。在冷兵器时代,由于体格差异和马上作战的明显优势,在这种冲突中,获胜的往往都是游牧一方。任何形式的鬼神崇拜,占卜,巫术(众所周知,殷商曾盛行占卜和巫术。举世闻名的甲骨文最早就是龟壳或牛骨占卜的符号而已)都不能改变这样的胜负结局。农耕一方只有组成强大的部落联盟,充分利用地形地势才能有一定胜算。作为游牧一方,战争的目的只是为了掠夺生存资料,攻占土地不是目的(适宜农耕的土地不宜放牧),实行打了就跑的战术,基本都能奏效,也不用去乞求鬼神的帮助。广阔的草原,养育着着肥美的牛羊,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和谐和悠闲,无须向神灵乞福。偶而遇到天灾,去农耕区抢些生存资料就能度过难关,无须向上天和鬼神乞求。这样的情景使游牧一方也不需宗教的庇荫。残酷的战争现实迫使农耕一方更注重发挥人,特别是部落首领的才能来赢得战争的胜利,以保生存;同时,在抢掠,侵扰的过程中,游牧一方也深感农耕文明的先进,在心理上由衷崇敬农耕文化。这样,鬼神崇拜的衰落就成为必然的趋势。夏,商的鬼神文化向周的“礼乐文化”的过程正是上述史实在文化转型方面的客观反映。 无论是殷代夏,周伐商的战争结局都证明了游牧,农耕文明之间的这种武力侵扰和文化同化的复杂,微妙的关系。
综上所述,正是游牧,农耕两大民族的生产,战争的现实需要,促使原始宗教文化向“圣人”崇拜的转变。炎,黄二帝,尧舜,周文王就是“圣人”的典型。
而在地球同纬度的另一端——古希腊,自然地理条件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起复不平的山丘,一面临海的地貌,相对贫瘠的土地,独特的地中海式气候(夏季干热,冬季湿润),光热条件配合不佳,不是农耕的理想环境。上苍赐给古希腊人的并不是“伊甸园”。
但爱琴海却为古希腊人提供了捕鱼,航海的有利条件。变幻不定的气候;收获难料的生产方式,群山的屏护,最终培养了古希腊人的泛神教文化(这和我们长江流域远古文明的情形颇有类似之处。如河姆渡,三星堆文明都具有多神论的特征。甚至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仍带有浓厚的“巫”神的色彩)。
在古希腊人所处环境的山脉北面,是由西风带控制的温带阔叶区和寒带针叶林区(欧洲大平原),没有适宜游牧民族生存的条件。而比古希腊文明更早的古巴比伦,则是较典型的农耕,鱼猎文明。由幼发拉底河与低格里斯河哺育壮大的农耕,鱼猎文明则很可能是古希腊文明的催生因素。这些客观的自然地理条件,很明显是和华夏文明的产生条件是迥然不同的。古希腊城邦间也经常发生战争。但这种战争基本上是在相同生产方式的城邦小国之间发生,其胜败结局不是预先可料定的,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土地及其资源,神灵崇拜,特别是英雄崇拜则是取的战争胜利的强心剂。同样是由于生产和战争的客观需求,使古希腊文明呈现出多神教和英雄崇特色。他们创造了奥林匹亚山上的诸神:该亚,乌洛诺斯,普罗米休斯,宙斯,赫拉,阿波罗,雅典娜......;创造出众多的英雄:赫拉克尼斯,阿硌琉斯,伊阿宋,奥德休斯......。
多神教,人神相通,英雄崇拜,最终发展成一神教——这就是以古希腊文明作为摇篮的西方文明的变化轨迹。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类社会的文化类型的影响是很大的,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遵循这种思维方式,结合具体的中西方文化特征,使用科学的比较方法,作者从自然地理,生产方式,战争结局的探索角度,对“为什么中国人基本不信教?”的课题给出了以上答案。
当然,这只是一种探索性的结论。愿和关心此课题的学界朋友共同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