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发送arp请求:一代诗宗钱谦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6:17:15

一代诗宗钱谦益:
新妆才罢采兰时,忽见同心吐一枝。 珍重天公裁剪意,妆成敛拜喜盈眉。《 咏同心兰四绝句 》面对美人早妆的钱谦益诗情勃发,爱情的力量常常可唤出内心的潜能,所以爱情诗总是社会生活的主题,当然一般地说,能够以诗感人的高手并不多,首先要有灵感生成的素养,包括赋诗的才华和情种,并且有真诚相爱的伴侣,例如钱谦益,至于现代那些文墨不通的、无病呻吟的所谓情歌王子辈不与此例。

一)钱谦益和柳如是的爱情是真诚的:

二)冲突封建礼教的爱情:

三)钱谦益和柳如是的爱情具有丰富的内涵:

又过于凡夫俗子一筹:三.红豆意象的第三层意义
  明遗民的故国之思
  明末清初遗民诗人群体,充分地开发了红豆象征爱国这一虽故犹新的资源,创作出一大批隐喻象征忠爱故国的红豆诗,宛如百花怒放。
  明末清初红豆诗,往往具有诗人亲自参与复明运动的背景和内容,故不同于一般单纯抒情的遗民诗。
  红豆相思的本义,在明末清初红豆诗中也同时获得表现。女性爱国志士参与反清复明的政治活动和文学活动,使明末清初红豆诗兼有象征男女相思和故国之思的双重意蕴。明末清初红豆诗因此而格外鲜艳夺目。
  明末清初红豆诗的代表诗人是钱谦益。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三十二《朱云子小集引》云:“人谓(唐)伯虎如李龟年流落江潭,红豆一曲,使人凄然掩泣。”33可知牧斋早在明代时已熟谙李龟年唱红豆诗的故事。这是牧斋在明亡后创作红豆诗的资源储备。《云溪友议》虽非僻书,可是如牧斋留心到李龟年唱红豆诗的故事及其可象征故国之思的人似乎并不多。
   
  1.钱谦益注杜中的红豆意象
  杜甫《秋兴八首》第八首:
  红豆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钱谦益《钱注杜诗》卷十五注:
  沈括《笔谈》及洪兴祖《楚词补注》,并作“红豆啄馀鹦鹉粒”,当以草堂本为正。《云溪友议》:李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34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钱注杜诗》卷十七注:
  《云溪友议》:“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李龟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又‘清风明月苦相思’,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歌阕,合座莫不望南幸而惨然。”35
  钱注《江南逢李龟年》引《云溪友议》所记李龟年唱红豆诗的故事,其中引出“歌阕,合座莫不望南幸而惨然”这一细节,尤其原本作“望行幸”而钱注作“望南幸”,这一异文,值得读者留意。

  钱注以前,宋人注杜,在杜诗此二处,并没有这一引文。
  《秋兴八首》“红豆”,《九家集注杜诗》卷三十、《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卷六、黄鹤《补注杜诗》卷三十,作“香稻”,自不注“红豆”。蔡梦弼会笺《集注杜工部草堂诗笺》卷三十二,虽作“红豆”并注释之,但未引《云溪友议》。
  《江南逢李龟年》,《九家集注杜诗》卷三十四、《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卷十六、黄鹤《补注杜诗》卷三十四均未引《云溪友议》,蔡梦弼会笺《集注杜工部草堂诗笺》卷三十七虽引《云溪友议》,但并未引及“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
  要之,宋人注杜,在此二处大多未引《云溪友议》,或虽引《云溪友议》,但未引及“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钱注引出《云溪友议》此语,实为首创36。
  按《四部丛刊》影印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明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云溪友议》,皆作“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二《秋槐诗支集?闽中徐存永陈开仲乱后过访各有诗见赠次韵奉答四首》第三首“南国歌阑皆下泣”,及卷四《辛卯春尽歌者王郎北游告别戏题十四绝句》第八首“可是湖湘流落身,一声红豆也沾巾”,钱曾注两次引《云溪友议》此条,亦皆作“望行幸”。可见明代善本《云溪友议》,皆作“望行幸”。唯有明万历年间商浚刻《稗海》本《云溪友议》,作“望南幸”。
  复按明皇行幸蜀中,其地理方位位于湖南长沙之西北,自长沙望蜀中,若作“望南幸”,便是欲望西北反而望南。若“望行幸”之“行”为方位词,亦当作“望西幸”,方向才对。可见《云溪友议》《四部丛刊》影明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以及钱曾注两次所引之本作“望行幸”为不误,《稗海》本作“望南幸”则误。《稗海》本《云溪友议》卷首无范摅自序,各条无三字标题,又有文字讹误,可见并非善本。
  钱牧斋精于目录版本之学,引《云溪友议》不至于不引当时善本,而引文字讹误之《稗海》本。牧斋精于历史地理之学,亦不会不辨地理方位,误以“望南幸”为是。尤要者,钱曾注谦益红豆诗两次所引《云溪友议》亦作“望行幸”,而钱曾为牧斋族孙,又为牧斋之学生,所学来自牧斋,钱曾引此书不误,牧斋亦必不误。
  然则牧斋注杜,何以要作“望南幸”?
  按牧斋在明崇祯十六年所刻《牧斋初学集》卷一百六至一百十《读杜小笺》、《读杜二笺》,未注杜甫《秋兴八首》“红豆”,亦未注《江南逢李龟年》。据《钱注杜诗》卷首季振宜《序》述钱遵语:“我牧翁笺注杜诗,……极年八十书始成”37,可知《钱注杜诗》完成于牧斋八十岁,是年为南明永历十五年,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可见,牧斋注杜甫《秋兴八首》“红豆”,注《江南逢李龟年》,是在明亡之后的清初顺治年间。
  当身在江南的钱牧斋注杜甫《秋兴八首》“红豆”,注《江南逢李龟年》之时,正是永历政权延续明朝一线命脉于两广云南之日,亦正是牧斋心魂萦思永历政权之时38。职此之故,钱注《江南逢李龟年》引《云溪友议》李龟年唱“红豆生南国”,“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而作“望南幸”,与其说是从不善之本之异文,不如说是有意改“望行幸”为“望南幸”,以寄托牧斋及其志同道合者莫不南望远在南国之永历政权的今事今情。如陈寅恪《柳如是别传》论《钱注杜诗》所说:“细绎牧斋所作之长笺,皆借李唐时事,以暗指明代时事,并极其用心抒写己身在明末政治蜕变中所处之环境。实为古典今典同用之妙文。”39《钱注杜诗》此条,则不仅是“借李唐时事,以暗指明代时事”,借注杜而“极其用心抒写己身在明末政治蜕变中所处之环境”,而且是有意改变古典之细节,以确指今典40。
  在《钱注杜诗》此条,红豆意象潜在地象征了明遗民的故国之思。
  《钱注杜诗》此条,同时亦是留下解开钱谦益《牧斋有学集》、《投笔集》众多红豆诗暗藏之意蕴的一把钥匙。换言之,牧斋笺注杜诗,与自己所作诗歌之间,存有互证、互补的密切关系。此点特别值得读者注意。
  在此当提出一个问题:杜甫《秋兴八首》“红豆啄馀鹦鹉粒”,钱注引《云溪友议》李龟年唱红豆故事,何以未引及“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
  原因当在于此处杜诗中有“红豆”二字。如果注出了唱红豆而“望行幸”,使“红豆”意象与“望行幸”之象征意义发生直接联系,则《牧斋有学集》、《投笔集》众多红豆诗暗藏的故国之思,将容易被满清统治者及其耳目所发现。牧斋于杜诗“红豆”之句不注“望行幸”,而于杜诗无“红豆”之《江南逢李龟年》注出“望行幸”,则使其红豆诗暗藏之意蕴难以被满清统治者及其耳目所发现。
  牧斋自期盼后世读者能发现自己红豆诗暗藏之意蕴。《牧斋有学集》卷三十九《复遵王书》论己所作诗云:“居恒妄想,愿得一明眼人,为我代下注脚。发皇心曲,以俟百世。”41足见其用心之苦,用意之深。
  不久之后,康熙年间,仇兆鳌亦注杜。《杜诗详注》卷十七《秋兴八首》“红豆啄馀鹦鹉粒”,仇注引钱笺引《云溪友议》李龟年唱红豆故事,自未引及“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42。《杜诗详注》卷二十三《江南逢李龟年》,仇注引蔡曰引《云溪友议》李龟年唱红豆故事,亦未引及“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43。仇氏注杜诗“红豆”引钱笺,注杜诗《江南逢李龟年》则不引钱笺,避开了唱红豆而“望行幸”这一钱笺的关键文字,原因何在?当是出自避祸心理。
  
  2.钱谦益等明遗民的红豆诗
  红豆诗云兴霞蔚。与钱谦益注杜中的红豆意象一样,在明末清初红豆诗中,红豆亦象征了明遗民的故国之思。在中国诗歌史上,这是红豆意象的第三层象征意义。
  明末清初红豆诗,以钱谦益作品为最多、最佳。《牧斋有学集》,是钱谦益入清以后的诗文集。《牧斋有学集》一书中,包含《红豆诗初集》、《红豆诗二集》、《红豆诗三集》,其中往往一道红豆诗题,就有十首八首之多。
  《牧斋有学集》卷四《辛卯春尽歌者王郎北游告别戏题十四绝句》第八首:
  可是湖湘流落身,一声红豆也沾巾。休将天宝凄凉曲,唱与长安筵上人。
  钱曾注:
  范摅《云溪友议》:“李龟年奔逐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词》,合座莫不望行幸而凄然。”44
  辛卯为南明永历五年,即清顺治八年(1651年)。“一声红豆也沾巾”,这是牧斋诗第一次直接用李龟年唱“红豆生南国”,“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的古典,隐喻自己以及志同道合者心向南明的今典45。

  《牧斋有学集》卷十《红豆二集?后秋兴八首?八月初十日小舟夜渡惜别而作》第八首:
  临分执手语逶迤,白水旌心视此陂。一别正思红豆子,双栖终向碧梧枝。
  盘周四角言难罄,局定中心誓不移。趣觐两宫应慰劳,纱灯影里泪先垂。46
  永历十三年即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率水师入长江进攻南京,钱谦益将与水师随行时,特作此诗慰别其妻河君柳如是。陈寅恪《柳如是别传》第五章《复明运动》云:“《八月初十日小舟夜渡,惜别而作》乃专为河君而作,……主旨实在河君一生志事。”47柳如是不仅全力支持钱谦益投身反清复明运动,自己亦积极从事反清复明运动,如南明隆武二年即清顺治三年(1646年)亲至海上犒劳黄毓祺义师48,永历八年即顺治十一年(1654年)尽橐捐资助饷姚志卓义军49。牧斋《后秋兴八首》第四首:“闺阁心悬海宇棋,每于方罫系欢悲。”能写出这位女爱国志士的品格。钱柳夫妇爱情的根基,正是反清复明之共同志事。

  《柳如是别传》解释牧斋此诗全篇意旨云:“第捌首言此时虽暂别,后必归于桂王也。‘碧梧枝’不独用杜诗‘凤凰栖老碧梧枝’之原义,亦暗指……顺治三年丁魁楚瞿式耜等迎永历帝于梧(州)等事。……‘两宫’者,指桂王生母马太后及永历后王氏也。”50所言极是。但是,寅恪先生从未解释红豆一词之意义。
  “一别正思红豆子,双栖终向碧梧枝”,是用王维诗、李龟年故事及杜甫诗的古典,隐喻自己对柳如是的别后相思和夫妇双方共同的故国之思(上句),以及夫妇双方对于反清复明事业的必胜信心(下句)。红豆意象成为钱柳夫妇爱情与爱国两重相思的精诚凝聚之象征。钱诗此二句,可说是明末清初红豆诗的经典之句。
  柳如是题红豆山庄望海楼联云:“日毂行天沦左界,地机激水卷东溟。”51上联隐喻明朝亡于满洲,下联隐喻郑成功兴起复明运动。其爱国志向,有如精卫之志,不可磨灭。柳如是联语,可以媲美牧斋红豆诗。
  永历十五年即顺治十八年(1661年)五月,牧斋家园江苏常熟白茆港红豆山庄的红豆树开花,九月,结红豆子一颗。这是二十年来红豆山庄的红豆树第一次开花结子。在钱柳心目中,二十年来红豆树第一次开花结子,真是老天对满怀红豆相思之人的回报。九月,正是牧斋八十生日。如《柳如是别传》第五章云:“河君于牧斋生日,特令童探枝得红豆一颗以为寿,盖寓红豆相思之意,殊非寻常寿礼可比。”52这红豆相思,原来是爱情与爱国赤诚凝聚的两重相思。五月和九月,牧斋及其志同道合者迎来了红豆诗的两次高潮。
  今存作品,有钱谦益《遵王敕先共赋胎仙阁看红豆花诗,吟叹之馀,走笔属和八首》、《红豆树二十年复花,九月贱降时,结子才一颗,河君遣童探枝得之。老夫欲不夸为己瑞,其可得乎?重赋十绝句,示遵王,更乞同人和之》,陆贻典《红豆花诗和韵》、《东涧先生村庄红豆树二十年复花,时当季秋,结子一颗,适八十悬弧之月,有诗纪事,奉和十首》53,冯班《和牧翁红豆花诗八首》,钱曾《红豆树二十年不花,今年夏五忽放数枝,牧翁先生折供胎仙阁,邀余同赏,饮以仙酒,酒酣命赋诗,援笔作断句八首》54、《奉和红豆诗十首》,以及方文《红豆诗》八首55。
  《牧斋有学集》卷十一《红豆三集?遵王敕先共赋胎仙阁看红豆花诗,吟叹之馀,走笔属和八首》第四首:
  红豆春深放几枝,花神作意洗妆迟。应知二十年渲染,只待催花数首诗。56
  后两句,咏叹红豆树二十年不花、二十年酝酿,只待今日之红豆花开、红豆诗成。言外之意,是遗民故国之思、爱国之心,历久不渝,能感动天地。

  第六首:
  金尊檀板落花天,乐府新翻红豆篇。取次江南好风景,莫敎肠断李龟年。57
  “金尊檀板落花天”,“取次江南好风景”,用李龟年唱红豆诗故事,及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之古典,指百花飘零、红豆花开之今典。“乐府新翻红豆篇”,“莫敎肠断李龟年”,则是反用李龟年唱红豆诗,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的古典,言今日之新红豆故事,不同于昔日之旧红豆故事,今日之主人公乃满怀信心,不同于昔日之主人公肠断而已。言外之意,是深信反清复明之大业必定成功。

  《牧斋有学集》卷十一《红豆三集?红豆树二十年复花,九月贱降时,结子才一颗,河君遣童探枝得之。老夫欲不夸为己瑞,其可得乎?重赋十绝句,示遵王,更乞同人和之》第一首:
  院落秋风正飒然,一枝红豆报鲜妍。夏梨弱枣寻常果,此物真堪荐寿筵。58
  秋风飒然,秋气肃杀,隐喻满洲之暴虐59;一枝红豆,鲜妍夺目,象征遗民之心不死。河君采来的这一颗红豆,殊非寻常果品可比,其中寄寓的红豆相思之深意,不仅是为牧翁祝寿,更是为南明祝寿也。

  第三首:
  秋来一颗寄相思,叶落深宫正此时。舞辍歌移人正醉,停觞自唱右丞词。60
  “秋来一颗寄相思”,“停觞自唱右丞词”,用安史之乱后李龟年唱王维红豆诗,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的古典,暗指今日遗民面对这一颗红豆,思念明朝故国的今典。

  第五首:
  斋阁燃灯佛日开,丹霞绛雪压枝催。便将红豆兴云供,坐看南荒地脉回。61
  “佛日”指南明62。钱柳入清以后诗文中的“佛国”、“莲花国土”,往往字面指印度,借指王维红豆诗的“南国”,暗指南明或明朝。“佛日”,即佛国之日,借指王维红豆诗的“南国”之日,亦暗指南明。“佛日”之“日”,并射明朝之“明”,因为“明”字从“日”从“月”。钱柳诗文中,往往一个微言隐语,具有多重隐喻,寓意则只有一个:故国之思与复明之志。

  此诗前二句,言南国日暖而红豆花开(参阅注释第14条引《广东新语》述红豆花色白,中有红心一缕),是用“红豆生南国”的古典,暗指永历兴起南方的今典。此处绾合佛日、红豆,便见巧思。后二句,言云物兴起,供奉这一颗红豆,诗人面对红豆,期待春从南国复苏大地。隐喻遗民馨香祷祝,期盼明朝自南方复兴。
  钱谦益红豆诗精深华妙,超逸出尘,真不似八旬老人之作。
  当时常熟遗民诗人与钱谦益唱和红豆诗,亦多佳作。
  陆贻典《红豆花诗和韵》:
  花前今昔事难陈,不饮真辜头上巾。试问湘潭歌一曲,相思至竟为何人?63
  冯班《和牧翁红豆花诗八首》第一首:

  廿载方看白玉丛,人间桃李几回空。何因结得相思子?应为当心一线红。64
  陆诗后两句用李龟年唱红豆诗故事,追问故事中人是为谁而相思。冯诗后两句则借问为什么结出红豆子,直指红豆花中之一缕红心。两诗皆借吟咏红豆,寄寓故国之思,有深情高致。

  钱曾《奉和红豆诗十首》第四首:
  万国兵尘草木前,止留红豆向江天。水村路与仙源接,花合花开不计年。65
  万国草木蒙尘,红豆独向江天,隐喻满洲武力征服天下,遗民之心只向南明。“花源”即陶渊明之桃花源,暗指奉永历正朔的郑成功之台湾。“水村路与仙源接”,隐喻长江边的白茆港红豆山庄,可由长江水道通海连接台湾。句中潜藏红豆山庄主人曾策应郑成功水师进攻南京之今典66,及随时准备再次接应水师之志事。钱谦益《投笔集》卷下《后秋兴之十二》第七首“莫笑长江空半壁,苇间还有刺船翁”67,即是自述这一志事。“花合花开不计年”,用《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及《桃花源诗》“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隐喻世外桃源之台湾及红豆相思之遗民永不奉满洲之正朔也。

  第九首:
  秋院萧晨香母微,疏窗佛日影辉辉。莲花国土真无恙,一颗相思寄雪衣。68
  秋气萧条,香火稀微,而南国佛日,仍光辉照耀,隐喻明朝看似灭亡其实未亡,永历之正朔尚存也。“莲花国土”即佛国,“雪衣”代指岭南69,皆暗指南明政权。莲花国土安然无恙,红豆一颗遥寄南方,隐喻遗民祝愿南明政权安然无恙,和对于南明之无穷相思。

  康熙三年(1664年),钱柳夫妇相继去世。黄宗羲作《八哀诗?钱宗伯牧斋》哭之,诗中云:“红豆俄飘迷月路”70。红豆相思,一时黯然飘零。
  红艳艳的红豆,红豆象征的明遗民火焰般燃烧的爱国热情,实已进入历史之永恒。
  
  3.馀论
  在明末清初红豆诗中,红豆意象有时出自用典,有时则出自兴。当红豆是兴象(眼前景物)时,仍然具有红豆典故的象征意义。
  红豆意象所象征的两种相思,男女相思与故国之思,有时并存一诗,融为一体。但是,在明末清初红豆诗中,红豆意象的主要象征意义,是从男女相思转移到了故国之思。
  明末清初红豆诗多以传统的红豆相思为古典字面,而以明遗民的故国之思为今典实指。
  两种红豆相思之间具有一致性:红豆象征爱心对双方之间的阻隔的超越。这使以第一种红豆相思隐喻第二种红豆相思成为可能。
  随着红豆意象的象征意义从爱情到爱国的转变,与红豆相关的其它意象,如王维红豆诗中的“南国”,由此引伸出来的“岭南”、“佛国”、“佛日”,杜甫红豆诗中的“碧梧”等,亦皆转而借用以象征南明。
  随着红豆意象的象征意义从爱情到爱国的转变,与“红豆”结下不解之缘的“相思”一词词义的主要义项,亦从男女之间的相思,或唐朝人的故国之思,转变为明遗民对故国明朝、对南明朝廷的相思。换言之,中国诗歌史上的红豆“相思”已经“脱胎换骨”,如果不是“点铁成金”的话。
  红豆意象的象征性、隐喻性,和抒情内容的深藏不露,是明末清初红豆诗的基本艺术特色。
  明末清初红豆诗所表现的故国之思、爱国之心,不仅超越于明遗民与明朝及南明之间迢远的时空阻隔之上,亦超越于生死之上。可说是第二种红豆相思的典范。
  后记
  本文写成后,承刘梦溪先生指出,红豆之“红”,射朱明之“朱”,红者,朱红也。梦溪先生之说甚是,可以补充本文未尽之义。然则明遗民诗之红豆,又多一重暗指故国明朝之隐喻。谨补书于此,并志谢忱。
    
  
  33《牧斋初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中册,第937页。
  34《钱注杜诗》,卷十五,下册,第511页。
  35《钱注杜诗》,卷十七,下册,第604页。
  36《钱注杜诗》卷首钱谦益《草堂诗笺元本序》,借钱曾语自述:“草堂笺注,……皆吾夫子独力创始。”(上册,第4页。)此并非虚言。《钱注杜诗》的学术性格,是以史证诗,作出重要发明,若无发明之处,即不作笺注。
  37《钱注杜诗》,卷首,上册,第1页。
  38 如明永历三年即清顺治六年(1649年),谦益致书南明吏兵两部尚书、桂林留守瞿式耜书论救国大计“三局”,式耜将谦益所论救国大计上奏永历帝,即是突出例证。详见《瞿式耜集》卷一《报中兴机会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04~107页。参阅陈寅恪《柳如是别传》第五章《复明运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下册,第1014~1016页。
  39《柳如是别传》,第五章,下册,第1000页。
  40唐皎然《诗式?诗有四深》:“用事不直,由深于义类”,肯定灵活用典,是对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篇不许“改事失真”之说的突破。这一文学理论的突破,反映了改变古典细节以确指今典的诗歌艺术发展。但是,在诗歌注释中改变古典细节以确指今典的作法,这也许只能是特例。
  41《牧斋有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上册,第1360页。
  42《杜诗详注》,卷十七,中华书局,1979年,第四册,第1497~1498页。
  43《杜诗详注》,卷二十三,第五册,第2060~2061页。
  44《牧斋有学集》,卷四,上册,第126页。
  45庚寅明永历四年即清顺治七年(1650年),牧斋所作《闽中徐存永陈开仲乱后过访各有诗见赠次韵奉答四首》第三首“南国歌阑皆下泣,山阳诗讔倩谁传”(《牧斋有学集》卷二《秋槐诗支集》,上册,第78页),已使用这一典故,但诗句中尚未直接出现“红豆”二字。
  46《牧斋有学集》,卷十,上册,第518页。“趣觐两宫”原作“归院金莲”,此从《投笔集》。
  47《柳如是别传》,第五章,下册,第1173页。
  48 清祝纯嘏《愚[孤]忠后录》:“(顺治)四年丁亥,……黄毓祺起兵海上,谋复常州。(五年)正月,毓祺纠合师徒,自舟山进发。常熟钱谦益命其妻艳妓柳如是至海上犒师。”(张元济藏旧钞本,第4页;范景中、周书田辑《柳如是事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95页。)
  金鹤冲《钱牧斋先生年谱》丙戌隆武二年鲁监国元年谱:“江阴黄毓祺自舟山起师,先生使河君至海上犒师(江阴祝氏《孤忠录》)。《秋兴》诗所云:‘闺阁心悬海宇棋,每于方罫系欢悲。乍传南国长驰日,正是西窗对局时。’盖指此事。”(民国三十年线装铅印本,第6页。)
  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第三册《顺治朝卷》钱谦益《后秋兴之三》条:“按金《谱》所云,事本《孤忠后录》,足以征信。”(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34页。)其说为是。
  49《柳如是别传》,第五章,下册,第1040~1042页。
  50《柳如是别传》,第五章,下册,第1176~1177页。
  51柳如是手书联语,旧为常州刘靖基先生所藏;周书田、范景中辑《柳如是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卷首照片。
  52《柳如是别传》,第五章,下册,第1200页。
  53近代徐兆玮辑《芙蓉山庄红豆录》,辑自《海虞诗苑》卷五;范景中、周书田辑《柳如是事辑》,第447页。
  54《牧斋有学集》,卷十一,《红豆诗三集》附,中册,第539~540页。
  55清方文《嵞山续集》;《钱遵王诗集笺校》引,第257页。方文此诗为翌年作。
  56《牧斋有学集》,卷十一,中册,第538页。
  57《牧斋有学集》,卷十一,中册,第539页。
  58《牧斋有学集》,卷十一,中册,第549页。
  59同时期王夫之《读文中子》第二首云:“天下皆忧得不忧?梧桐暗认一痕秋”,以秋气肃杀象喻满洲之暴虐,象喻相同。船山此诗,见《王船山诗文集》,《柳岸吟》,中华书局,1983年,下册,第298页。
  60《牧斋有学集》,卷十一,中册,第550页。
  61《牧斋有学集》,卷十一,中册,第551页。
  62柳如是《依韵奉和二首》第二首:“佛日初辉人日沉。”(《牧斋有学集》卷二《秋槐诗支集》附,上册,页76。)陈寅恪《柳如是别传》第五章解释云:“河君……以‘佛日’指永历,‘人日’指建州。谓永历既起,建州将亡也。”(下册,第931页。)寅恪先生所言极是,但犹有可以进一步言之者。
  《牧斋有学集》卷二十二《赠愚山子序》云:“印度为梵天之种,佛祖之所生。脂那为君子之国,周礼之所化。南曰月邦,东曰震旦,日月照临,礼敎相上。波斯轻礼重货,猃狁犷暴忍杀,区以别矣。”(中册,页901。)印度为南邦,故可曰南国。佛祖之所生,故可曰佛国。印度、脂那,皆礼敎相上,故可以借印度喻中国。由此可见,钱柳入清以后诗文中的“佛国”、“莲花国土”,字面指印度,借指王维红豆诗的“南国”,暗指南明或明朝。由此而来的“佛日”,即佛国之日,借指王维红豆诗的“南国”之日,亦暗指南明。
  《牧斋有学集》卷二十五《石林长老七十序》:“抑又闻之,佛法五百年而一兴,法运将隆,宗镜再阐,汉东粟散之邦,涌现为莲华佛国。余固尚父之耳孙也,愿与公炷香佛前,翘勤以俟,以斯文为告报焉其可也。”(中册,页970。)此是以佛国暗指明朝。
  《牧斋有学集》卷三十七《莲蕊居士传》:“人亦有言,旧国旧都,望之畅然。子羽栖神莲花国土,巡回藏识,殆未能舍然于此。余为斯传,循念崇祯故事,若夫鸟兽之号鸣,燕雀之啁噍,而不能自已也,其亦子羽之志也夫!”(下册,页1285。)此是以莲花国土暗指明朝。
  63近代徐兆玮辑:《芙蓉山庄红豆录》,辑自《支溪小志》卷六《艺文志?诗》;范景中、周书田辑《柳如是事辑》,页444。
  64清冯班《钝吟集》,卷中,常熟二先生集本;谢正光笺校《钱遵王诗集笺校》引,香港三联书店,1990年,页258。
  65《牧斋有学集》,卷十一,《红豆诗三集》附,中册,页553。
  66请参读钱谦益《投笔集》;陈寅恪《柳如是别传》,第五章《复明运动》,下册,页1014以下。
  67《投笔集》,卷下;转引自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第三册《顺治朝卷》,钱谦益,《后秋兴之十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页1341
  68《牧斋有学集》,卷十一,《红豆诗三集》附,中册,页553。
  69按《太平御览》卷九百二十四《羽族十一?白鹦鹉》引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开元中,岭南献白鹦鹉,养之宫中,岁久,颇聪慧,洞晓言词,上及贵妃皆呼雪衣女。”(中华书局,1992年影印上海涵芬楼影宋本,第四册,页4103。)可知白鹦鹉“雪衣女”出自岭南,故钱曾诗以“雪衣”代指岭南,暗指南明。
  70清黄宗羲《南雷集?南雷诗历》,卷二,《八哀诗》,《四部丛刊》影原刊本。
 
【原载】 《中国文化》,第21期,2002年出版;《中国古代文学高层论坛论文集》,中华书局,2004年11月出版;收入邓小军《诗史释证》,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

四)寂寞嫦娥舒广袖:今天,柳如是的坟就在田头,坟前亭子上镌刻着她的笔迹,让你觉得她一定美得脱俗,温婉而又坚贞。其实我对她极无知,但这一联告诉了我,她是个什么样的人——“浅深绿水琴中听,远近青山画里看”,她其实是个艺术家,把自己对万物的感受寄托在琴画上。矛盾是暂时的,永恒的是爱情,生死不改的爱情。大约一百米开外是钱谦益家的墓,热热闹闹三座坟头,中间是父母,一边是正房妻子,一边是钱公子,偏偏他的坟在最明末,江南名妓柳如是,琴棋书画,兰心蕙质,吸引了很多翩翩公子。那个时候的秦淮名妓,并不像今天这样下流,正如那个时候赢得青楼薄幸名的公子,也绝不像今天的嫖客,他们其实心里比较健康。这些人中有一位,名叫钱谦益,家学渊源,是当时的诗人学者。柳如是从风尘中跟着钱谦益回家了,回到他的家乡常熟,回到他的家庭。古人形容爱情有句话,叫“生不同衾死同穴”,想来他们两人在书房里玩着文人游戏的间隙,一定也聊过这事,但柳如是却不能跟丈夫死在一处,因为她的社会地位是妾。

荣膺“江左三大家”之首的钱谦益,以白居易、苏轼、陆游为楷模,以诗为载,“诗史”为义,于忧思之际蔵诗风于雄厚,发悲愤之时抒情怀于酣畅。
清人邹鎡为钱谦益的《有学集》作序,评钱氏诗之文华:“牧斋先生产于明末,乃集大成。其为诗也,撷江左之秀而不袭其言,并草堂之雄而不师其貌,间出入于中晚宋元之间而浑融流丽,别具炉锤”;清人 凌凤翔在《初学集序》称“前后七子而后,诗派即衰微矣,牧斋宗伯起而振之,而诗家翕然宗之,天下靡然从风,一归于正。其学之淹博、气之雄厚,诚足以囊括诸家,包罗万有,其诗清而绮,和而壮,感叹而不促狭,论事广肆而不诽排,洵大雅元音,诗人之冠冕也!”;
而论及钱氏诗史之义曰:“《传》称‘三不朽’。太上立德, 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推崇钱诗达于最高境界。诚如邹鎡言:“古之人三合为一。今仁义道丧,子勋希微,独有立言耳。”这个评论与陈寅恪评王国维之论相同,强调的都是独立思想,独立人格,如濂溪先生《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所谓独立人格即为孟子的义,是仕文化的核心理念。
格调与境界互为表里,邹鎡对钱谦益是极为欣赏与推崇了,以“北地为之降心,湘江为之失色矣。”为钱氏定评。

著作有《牧斋集》、《初学集》、《有学集》等。

《初学集》又称《牧斋初学集》凡一百一十卷,其中诗二十卷、文八十卷;又《太祖实录辩证》五卷、《读杜小笺》三卷、《读杜笺》二卷,(两集皆作者亲自编定),是其书体例异于一般诗文集处。该集由钱之门人瞿氏耜刻成于明崇祯十六年癸未九月。诗集别有钱曾的《初学集笺注》二十卷,刻于清初,与瞿本略有出入,词句也互有异同,后有翻刻本。乾隆时书遭禁毁,清末宣统二年,邃汉斋始以明瞿刻本与笺注本两相对勘,作了校订,并加按语,合两本为一,以铅字排印。二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影印明刻《初学集》,列入《四部丛刊》。

《初学集》是钱谦益入清以前的诗文结集,为明亡时之作。其诗在内容上突出表现了对东北边祸的关切(如《寄东江毛总戎》、《和范致能燕山道中绝句八首》之《白沟河》等),也有的诗表现了对宦官和权奸的痛恨(如《九月十一日次固镇驿恭闻泰昌皇帝开遐途次感泣赋挽词》之四、《和范致能燕山道中绝句》之《琉璃河》、《文状元文起》、《昌平州唐罚去华故里》等)和对抗敌将相忠正人物的赞扬。集中的一部分诗是对山水景物的描绘(记游诗),如黄山游诗。另外,颇以风流自赏的钱谦益,当然也不会忘记在诗中描述其与名妓柳如是的交往,凡此种种,可见题材是多样的。在艺术上古近体皆工,并能作百韵以上的排律,继承了杜子美、元稹、白乐天的传统。总论之,其诗七言胜于五言,律体胜于古体,具有雄伟、奇诡、温婉、丽等各种风格。从古乐府到唐宋名家大家,无所不窥,无所不取,无所不舍,终自成一家。

归庄曾说:“(钱氏于诗)除榛莽,塞经窦,然后诗家始知趋于正道,还之大雅”,实为约言。其古文,在《初学集》中占八十卷,主要内容包括经学的阐说,时政评论,史实考订,文论以及叙跋书札、传记碑志、山水游记、讽刺杂文等,气魄宏伟,局格恢张,如其所写孙承宗(抗清爱国将相)之行状,为明清古文家中仅见的巨制。他为文思追归有光,而规模实过之。黄宗羲称其“主文章坛坫,几与(王世贞)相上下。其叙事必兼议论而恶夫剿袭,词章必贵乎铺叙而贱夫雕巧,可谓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其弟子瞿式耜说:“先生之诗,以杜、韩为宗,而出入于香山、樊川、松陵,以迨东坡、放翁、遗山诸家,才气横放,无所不有。忠君忧国,感时叹世,采苓之怀美人,风雨之思君子,饮食燕乐,风怀谑浪,未尝不三致意焉。”

崇仰之情,溢于言表。钱谦益熟悉经史,旁及佛道,可谓通人。其治学“轻经籍,而重内典;弃正史,而取稗官”,著述不遵成法。所有这些,都能从其文中体会到。其著文也,有物有序,远高于后来极力诋毁他的桐城派古文家之作。阎若璩说:“吾从海内读书者游,博而能精,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仅仅得三人焉,曰钱牧斋宗伯也,顾亭林处士及黄南雷(宗羲)而三。”真可谓推崇备至了。集中后十卷为《太祖实录辩证》(五卷)、《读杜小笺》(五卷),体例稍殊,从中亦可了解钱氏考古的独特路径和深厚功力。

清朝皇令禁其书。

据说,乾隆皇帝看了《初学集》后,题诗一首:“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真堪覆酒■,屡见咏香囊。末路逃禅去,原为孟八郎。”这位“十全皇帝”诗写得可谓平庸,可是皇帝们要臣子讲气节的传统却依旧,天变了道亦不变。

乾隆皇帝于三十四年六月下令销毁《初学集》,并谕曰:“钱谦益本一有才无行之人,在前明时身跻无仕。及本朝定鼎之初,率先投顺,氵存陟列卿。大节有亏,实不足齿于人类。朕从前序沈德潜所选国朝诗别裁集,曾明斥钱谦益等之非,黜其诗不录,实为千古纲常名教之大关。彼时未经见其全集,尚以为其诗自在,听之可也。今阅其所著《初学集》、《有学集》,荒诞悖谬,其中诋毁本朝之处,不一而足。夫钱谦益果终为明朝守死不变,即以笔墨腾谛,尚在情理之中;而伊既为本朝臣仆,岂得复以从前狂吠之语列入集中?其意不过欲借此以掩其失节之羞,尤为可鄙可耻!钱谦益业已身死骨朽,姑免追究。但此等书籍,悖理犯义,岂可听其留传?必当早为销毁。其令各督抚将《初学》、《有学集》于所属书肆及藏书之家,谕令徼出。至于村塾乡愚,僻处山陬荒谷,并广为晓谕,定限二年之内,尽行缴出,无使稍有存留。钱谦益籍隶江南,其书板必当尚存,且别省有翻刻而售者,俱令将全板一并送京,勿令留遗片简。朕此旨实为世道人心起见,止欲斥弃其书,并非欲查究其事。通逾中外知之。”

详究销毁令,可以看出许多问题来。表面看来,乾隆皇帝之所以下令禁毁钱书,是因为鄙薄钱谦益的人品,认为他既为明臣,又附清廷,于人臣大节有亏,并“为世道人心起见”,才做出这一决定的。理由冠冕堂皇了,为了政治的需要,横加指责其为人。清皇室夺取政权之初,用胡萝卜加枷锁的手段,迫明室旧臣入朝为官,以笼络汉人,巩固王权。而一俟天下太平,皇帝们又要求臣民们对自己忠心不贰,于是,对于像钱谦益这样的人采取鄙视的态度,并且还加上儒家纲常名教的审判,以戒效尤。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命修《清史》者增立《贰臣传》,并下令特列钱谦益名于《贰臣传乙编》,以使其不得与投顺清朝后屡建功业的洪承畴等人相混。这种“卸磨杀驴”的手法是所有的封建统治者惯用的驭臣之术。由此,谁还敢小看那些出身关外骑射游猎民族的满族封建皇帝呢?

 

钱书被禁也不是完全无辜的。所谓集中“诋毁本朝之处,不一而足”,并没有冤枉他。如第四十七卷所载孙承宗行状,以洋洋四万余言,详细叙述了孙承宗赴辽东抗清的事迹,并记下了清军攻城破地以及杀人的史实。更让满族皇帝不能容忍的是,文中多次大不敬地对满洲兵使用“奴”、“虏”、“夷”、“胡”、“腥膻”之类的污蔑性语言,一篇之中,类似处凡上百处。行状中甚至把矛头直指清太祖:“万历四十二年,建州酋努儿哈赤叛,袭抚顺清河。”有人说,乾隆帝之禁钱谦益诗文,是由于他认为钱降清为权宜之计,并不是心甘情愿的。

 

钱谦益七律:《吴门春仲送李生还长干》 
阑风伏雨暗江城,扶病将愁起送行。烟月扬州如梦寐,江山建业又清明。
夜乌啼断门前柳,春鸟衔残花外樱。尊酒前期君莫忘,药囊吾欲傍余生。
――评论:写尽病中愁予,直露离别情真,可谓情至。

钱谦益七绝《迎神曲 十二首选四》: 
被发骑龙事渺然,栾公立社自年年。臂鹰老手还余我,伏腊鸡豚掠社钱。
三年蜀血肯销沉?我所思兮在桂林。却望苍梧量泪雨,湘江何似五湖深。
日蚀麒麟格斗余,山河两戒眇愁予。兰沧渡后无消息,且坐前潮伴子胥。
真王异姓指河山,箫鼓丛祠报赛间。咫尺灵飞催后命,红云仍押祝融班。

钱谦益七律:《西湖杂感 二十首选六》 
板荡凄凉忍再闻?烟峦如赭水如焚。白沙堤下唐时草,鄂国坟边宋代云。
树上黄鹂今作友,枝头杜宇昔为君。昆明劫后钟声在,依恋湖山报夕曛。

潋艳西湖水一方,吴根越角两茫茫。孤山鹤去花如雪,葛岭鹃啼月似霜。
油壁轻车来北里,梨园小部奏西厢。而今纵会空王法,知是前尘也断肠。

方袍潇洒角巾偏,才上红楼又画船。修竹便娟调鹤地,春风蕴藉养花天。
蝶过柳苑迎丹粉,莺坐桃堤候管弦。不是承平好时节,湖山容易著神仙。

冷泉净寺可怜生,雨血风毛作队行。罗刹江边人饲虎,女儿山下鬼啼莺。
漏穿夕塔烟烽影,飘瞥晨钟鼓角声。夜雨滴残舟淅沥,不须噩梦也心惊。

建业余杭古帝丘,六朝南渡尽风流。白公妓可如安石,苏小湖应并莫愁。
戎马南来皆故国,江山北望总神州。行都宫阙荒烟里,禾黍丛残似石头。

冬青树老六陵秋,恸哭遗民总白头。南渡衣冠非故国,西湖烟水是清流。
早时朔漠翎弹怨,他日居庸宇唤休。苦恨嬉春铁崖叟,锦兜诗报百年愁。

《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己亥七月初一作 之一》
龙虎新军旧羽林,八公草木气森森。楼船荡日三江涌,石马嘶风九域阴。
扫穴金陵还地肺,埋胡紫塞慰天心。长干女唱平辽曲,万户秋声息捣砧。
《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己亥七月初一作 之二》
杂虏横戈倒载斜,依然南斗是中华。金银旧识秦淮气,云汉新通博望槎。
黑水游魂啼草地,白山新鬼哭胡笳。十年老眼重磨洗,坐看江豚蹴浪花。
《和盛集陶落叶》
秋老钟山万木稀,凋伤总属劫尘飞。不知玉露凉风急,只道金陵王气非。
倚月素娥徒有树,履霜青女正无衣。华林惨淡如沙漠,万里寒空一雁归。 
《碧云寺》
丹青台殿起层层,玉砌雕闹取次登。禁近恩波蒙葬地,内家香火傍掸灯。
丰碑巨刻书元宰,碧海红尘问老僧。礼罢空王三叹息,自穿萝径拄孤藤。
《告别戏题十四绝句》
江南才子杜秋诗,垂老心情故国思。金缕歌残休怅恨,铜人泪下己多时。
《棹歌十首为豫章刘远公题扁舟江上图》
扁舟惯听浪淘声,昨天危沙今日平。唯有江豚吹白浪,夜来还抱石头城。
《雨不止题壁》
凭仗鞋尖与杖头,浮生腐骨总悠悠。天公尽放狂风雨,不到天都死不休!

 

 

********************************

一代诗宗钱谦益
钱谦益与红豆
钱谦益学问淹博,泛览子、史、文籍与佛藏。论文论诗,反对明代复古派的模拟、竟陵派的狭窄,也不满公安派的肤浅。他一面倡情真、情至以反对模拟;一面倡学问以反对空疏。所以他既说:文章者,天地英淑之气,与人之灵心结习而成者也。(《君实恬致堂集序》)又说:根于志,溢于言,经之以经史,纬之以规矩,而文章之能事备矣。(《周孝逸文稿序》)总的主张,是认为写作必兼具独至之性,旁出之情,偏诣之学(《冯定远诗序》),深情蓄积于内,奇遇薄射于外,轮□结□,朦胧萌析(《虞山诗约序》),然后流露;既要能陶冶性灵(《范玺卿诗集序》),又不能抹杀古人之高文大篇,所谓铺陈始终,排比声韵者(《曾房仲诗序》)。所以他的文章,常把铺陈学问与抒发思想性情糅合起来,纵横曲折,奔放恣肆,其意图是合学人之文与文人之文为一体。从具体作品看,虽内容比较驳杂恢诡,但规模阔大,足以转变明文的衰微格局,振作明末清初的文风。《汤义仍先生文集序》、《游黄山记》、《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孙公行状》、《忠烈杨公墓志铭》、《徐霞客传》、《答唐训导汝谔论文书》、《读苏长公文》、《新刻震川先生文集序》、《梅村先生诗集序》、《楞严志略序》等篇,都可以看出他的文章气格和论学与评诗文的见解。

 

钱谦益的诗初学盛唐,后广泛学习唐宋各名家,转益多师,不拘一格。他学杜甫、元好问诗以树骨力,学苏轼、陆游诗以行气机,学李商隐、韩□诗以运用词藻与比兴,加上他才学兼资,藻思洋溢,往往写成庞大的组诗。明亡后的诗篇,寄寓沧桑身世之感,哀感顽艳与激楚苍凉合而为一,尤有特色。《徐州杂题五首》、《狱中杂诗三十首》、《己酉岁宴集连宵,于时豪客远来,乐府骈集,纵饮失日,追欢忘老,即事感怀,慨然有作四首》、《读梅村宫詹艳诗有感书后四首》、《西湖杂感》20首、《哭稼轩一百十韵》、《左宁南画像歌为柳敬亭作》、《后秋兴》13叠104首等,可为代表。著作有《初学集》110卷、《有学集》50卷、《投笔集》2卷、《苦海集》1卷及外集等多种。各集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校点本为最完备。此外有《钱注杜诗》20卷。另编选《列朝诗集》77卷(顺治间刊本作81卷)。《吾炙集》1卷。又钱陆灿节录钱谦益所作诗人小传为《列朝诗集小传》一书另刊).

一代诗宗钱谦益

清初“江左三大家”之一钱谦益,是当时公认的诗坛领袖、开风气之人。他论诗,推重“诗史”之义,称扬白居易、苏轼、陆游,诗风雄厚,于悲愤忧思之际,尤能感慨淋漓,见于笔端。同时代的邹镃赞誉他说:“牧斋先生产于明末,乃集大成。其为诗也,撷江左之秀而不袭其言,并草堂之雄而不师其貌,间出入于中晚宋元之间而浑融流丽,别具锤,北地为之降心,湘江为之失色矣。”(《有学集序》)但是,由于钱谦益在明热中于进,势利熏心,晚年又丧失民族气节,投降清廷,人格遂为后人所鄙;再加上他的著作后被乾隆严旨禁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流传受到限制,这给全面地了解钱谦益的为人和作品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作为诗人,他开创了有清一代诗风。当时人称“前后七子而后,诗派即衰微矣,牧斋宗伯起而振之,而诗家翕然宗之,天下靡然从风,一归于正。其学之淹博、气之雄厚,诚足以囊括诸家,包罗万有,其诗清而绮,和而壮,感叹而不促狭,论事广肆而不诽排,洵大雅元音,诗人之冠冕也!”(凌凤翔《初学集序》)


作为史学家,钱谦益早年撰《太祖实录辨证》五卷,立志私人完成国史,他于弘光元年、顺治三年两次欲修明史,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但人们认为“虞山(钱谦益)尚在,国史犹未死也”,可见对他史学才能的极度推崇。

作为文章家,钱谦益名扬四海,号称“当代文章伯”,黄梨渊《忠旧录》称他为王弇州(世贞)后文坛最负盛名之人。


作为收藏家,钱谦益尽得刘凤、钱允治,杨仪、赵用贤四家书,更不惜高价广肆购求古本,构筑“绛云楼”,收藏宋元孤本书于其上,“所积充牣,几埒内府”。
他的主要著作有《初学集》、《有学集》、《杜诗注》、《吾灵集》等,另外曾辑明人诗为《列朝诗集》。

可鄙的人格?

屈大均曾于《南都死节诸臣传》中用一段妙文详记其丑态。

在晚明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钱谦益早年为东林党魁,晚年依附权臣马(士英)、阮(大铖),不惜卖身投靠,逢迎谄事,为时人所鄙。《南明野史》记载,“钱(谦益)声色自娱,末路失节,既投阮大铖而以其妾柳氏出为奉酒。阮赠以珠冠一顶,价值千金。钱令柳姬谢阮,且命移席近阮。其丑状令人欲呕。”在一般仕宦心目之中,钱谦益“首鼠两端,居心反复”,大家“薄其为人,遂与之绝”。]
最为可鄙的是,顺治二年五月,多铎统率清军至南京,钱谦益率先迎降,代为招抚江南,自谓清朝大功臣,接着,又北上接受清廷礼部右侍郎的授职。南京陷落之前,钱谦益的爱妾柳如是曾劝钱以身殉国,钱佯为应允,率家人故旧载酒常熟尚湖,声言欲效法屈原,投水自尽。可是直到夕阳西下,钱谦益凝视着西山风景,探手摸了摸湖水,说:“水太冷了,怎么办呢?”终于没有投湖。史惇《恸余杂记》记:“豫王(多铎)下江南,下令剃头,众皆汹汹。钱牧斋忽曰:‘头皮痒甚。’遽起。人犹谓其篦头也。须臾,刚髡(kūn,音昆,剃去头发)辫而入矣。”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诗,讽剌和抨击钱谦益的投降行径:“钱公出处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闻。国破从新朝北阙,官高依旧老东林。”钱泳《履园丛话》评论说:“虞山钱受翁,才名满天下,而所欠惟一死,遂至骂名千载。”
可叹的结局?

钱谦益降清之后,并未得到满清统治者的赏识与重用,他借口年老多病,乞归乡里,在此之后长达十八年的隐居生活之中,靠卖诗文度日,晚年甚贫。在他去世那一年(康熙三年)的夏天,钱谦益卧病不起,而丧葬费用尚无着落,恰好盐台顾某来求文三篇,答应给润笔一千两白银。此时,钱谦益已无力为文只好求来访的黄梨洲(宗羲)代笔。黄梨洲略显推辞之色,钱谦益竟将黄反锁于书房之内,逼迫黄宗羲连夜写完了三篇文章,得以解决了丧葬费用。黄宗羲《南雷诗历》《八哀诗》(之五)写道:“四海宗盟五十年,心期末后与谁传。凭裀引烛烧残话,嘱笔完文抵债钱。红豆俄飘迷月路,美人欲绝指筝弦。乎生知己谁人是?能不为公一泫然。”钱谦益的凄凉晚景,于此可见一斑。

更为可叹的是,钱谦益身后百余年(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清乾隆帝亲自点名,查禁钱谦益的著作,说他“其人实不足齿,其书岂可复存,自应仔细查明,概行毁弃”,乾隆非常鄙视钱谦益这类“贰臣”,在审核应毁书籍的上喻中曾说:“我朝开创之初,……创大一统之规模,不得不加之录用,以靖人心而明顺逆,今事后平情而论,若而人者(指钱谦益之流),皆以胜国臣僚,乃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辄复畏死幸生,靦颜降附,岂得谓之完人?”更特别指斥:“降附后潜肆诋毁之钱谦益辈,尤反侧佥邪,更不足比于人类矣。”钱谦益的《初学集》、《有学集》遭毁板,甚至凡有钱的序文或列名校勘之书,统在禁止之列。很显然,乾隆帝之所以严禁钱谦益著作,旨在彻底清除钱谦益一类降臣故作故国之思、忠贞之态的诗文在士林中的影响。

可悲的情怀?

《有学集》收录了钱谦益降清之后的诗文,其中有些篇章自怨自艾,抒发了他被迫参加外族政权之后痛苦矛盾的复杂感情,对故国的思念、对清朝的低斥、个人失节的耻辱、外族统治下人民的痛苦,悲绪万端,历来打动过不少读者的心。

归庄在钱谦益死后不久即一针见血地指出:“窥先生(指钱谦益)之意,亦悔中道之委蛇,思欲以晚盖,何天待先生之酷,竟使之赍志以终。”当代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也客观地说:“牧斋之降清,乃其一生污点。但亦由其素性怯懦,迫于事势所使然。若谓其必须始终心悦诚服,则甚不近情理。”
《有学集》所收诗作,除去应酬一类作品以外,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类作品,反映了他降清之初希图得到清帝重用,以实现他在明王朝未能如愿的美梦一一身为宰辅,位极人臣的投机心理。例如《丙申至日为人题华堂新燕图》:

主人堂前海乳燕,差池上下衔泥语。依约呢哺唤主人,主人闻歌笑相许。主人一去秋复春,燕子去作他家宾。新巢非复旧庭院,旧燕喧呼新主人。

新燕频更主人面,主人新旧不相见。多谢华堂新主人,珍重雕梁旧时燕。

诗中的“华堂新主人”显然是指清帝,“雕梁旧时燕”则是自喻。钱谦益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清帝的厚望。

另一类作品,则是钱谦益在他对清帝寄托的希望破灭之后,所表达的对故国的眷恋之情。

如《告别戏题十四绝句》之十一首:

江南才子杜秋诗,垂老心情故国思。金缕歌残休怅恨,铜人泪下已多时。

]
这类作品,大多忧思沉郁,真挚感人,得到许多人的理解和同情。

第三类作品,表达了钱谦益失节之后忍辱偷生的惶恐不安心情,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身事二朝所感所感到的屈辱。例如《次韵茂之戊子秋重晤有感之作》:

残生犹在讶经过,执手只应唤奈何。近日理头梳窗少,频年洗面泪痕多。神争六博其如我,天醉投壶且任他。叹息题诗垂句后,重将老眼向关河。

最后一类作品,则是钱谦益面对凄凉晚景而发出的叹老嗟卑的哀鸣。《病榻消寒杂咏》之一为其代表作品:

衰残未醒若干年,穷鬼揶揄病鬼缠。典库替支赊药券,债家折算卖书钱。陆机去国三间屋,伍员躬耕一耜田。欲息古人曾似我,破窗风雨拥书眠。

钱谦益的学识才华使他名满天下:但“一失足成千古恨”,全无志节的人生选择,使他长久地失去了人们的尊敬,他的后半生也陷入了惶惧,耻辱和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