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视通24小时客服电话:向妈妈提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5:38:58

向妈妈提问

亲子间的提问与回答,蕴藏着“爱与相爱”、“理解与相互理解”的深切含义。

 

不仅仅是“我问了”就行

 

性别是天生的,性格也是天生的。这话在我拥有了一对龙凤胎后得以充分体会。

 

儿子朝朝从小爱提问,而且提问方式属于将父母逼至“水穷处”,却见不到“云起时”的那种,单维度执拗型。比如他可以从“为什么天上会下雨”,一路沿经“空气里的水分从哪里来”、“为什么水会变成水蒸汽”、“为什么水蒸汽会变成小水珠”、“为什么云托不住水珠了”等等一路追问下去,无论你回答什么,他都会把你的答案加上“为什么”,再扔回给你。

 

女儿暮暮却很少问问题。我常常问她:“暮暮,你没什么可以问的吗?”她起先回答说“没有”,被问得急了,就干巴巴地问一句:“妈妈,你希望我问什么呢?”仔细揣摩后,我发现暮暮并非没有问题,她属于将疑问隐藏在非疑问句式中的那种孩子,顶多辅以眼神或语气暗示。

 

转眼间,朝朝暮暮上小学了。关于提问这件事,两个孩子在学校里也自然而然地延续一贯风格。用老师的话说:朝朝在课堂上非常活跃,爱提问,但许多时候只是下意识地揪住字词往下追问,体现不出思考和理解;暮暮却从不发言,更不提问,不知道她懂还是不懂。

 

身为母亲,我可以“强迫”自己拿出十二分的耐心来应对朝朝穷追不舍式的提问,给予他需要的知识信息,欣赏其中的闪光点,对他有意无意捉弄我的无厘头玩笑式提问抱以宽容态度。而暮暮呢,我会体谅她的“沉默”,并通过我对她的了解及时发现她的困惑,并给予解答。

 

然而孩子们在一天天长大,他们走出家门走进学校走向人群,绝无可能遇见的每个人都像妈妈那样关注他、倾听他、体察他。

 

当过妈妈的人都知道,对孩子讲大道理,提出操作性不强的步骤要求基本没效果。于是,我给朝朝暮暮布置了一份每天必做的家庭作业—向妈妈提问

 

解答问题,更了解孩子

 

《向妈妈提问》由两个拼写本制成,每人一本,封皮上花花绿绿地贴些他俩喜欢的贴画。我的要求是:每人每天向我提两个问题,问题不限。

 

朝朝自然是兴致盎然,他提问题的形式很简单,基本属于“十万个为什么”型,什么“树獭的祖先是什么”、“土星和地球哪个重”之类。问得久了,一时想不出该问什么了,他就去翻家里成套的科普书。

 

我也不急不躁,由着他去,每天都认认真真地上网百度,然后“噼里啪啦”地给他写上一堆。并且我坚信,如此折腾一段时间后,他一定会如我所愿觉出单调,慢慢地尝试别的提问思路。

 

暮暮却很苦恼,没几天就提问:“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怎么办?”我正等着她问这个呢,回答她说:“不懂的知识可以问,不理解的事情可以问,你觉得自己懂得但没有经历过的,也可以问问妈妈的想法。总之,妈妈知道你每天小脑袋瓜里有无数的问号,但因为你很聪明,所以大多自己解决了,那么只需要把剩下的或者你最感兴趣的说出来说好。”

 

暮暮最初的“找问题”途径是问作业,小丫头很狡猾地把较难的作业当作问题抛给我,比如“把‘十’加一笔,可以变成哪几个字”,比如“蜗牛每天爬三米掉一米,需要几天才能爬出21米的深井”。

 

我时不时让他俩交换着看对方的《提问集》,自己在旁边不失时机地点评一番,比如“取笑”朝朝哪几个问题都选自同一本书,未免太偷懒了,并现场翻书为证;或者自嘲将暮暮的作业做错了,妈妈解决不了老师的难题。这倒是有据可查,比如写“竖心旁”的笔顺,当前教育大纲的要求就与我们小时候学的不样。我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暮暮,学业上的问题还是问老师比较靠谱。

 

就这样,为了完成“向妈妈提问”,并且要问得有趣、问得有质量、问得妈妈煞费脑筋、问得让另一个孩子钦佩,朝朝暮暮较上劲儿了。

 

我心里暗笑,终于走上提问正轨了。朝朝懂得消化理解答案里的字字句句,读的过程中去记忆去想象去体会,就不至于像对话时那样随意。比如朝朝提问会说:“为什么用棉袄可以保暖,还可以让冰棒不化?”这表明他是思考之后才归纳出来的问题。

 

暮暮则学会了每日梳理一天的思绪,选取她最没有把握也最渴求妈妈看法的,表达出来。有一天暮暮问我:“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声音大一点,心里不害怕?”如果没有这个“向妈妈提问”,她很有可能一直苦恼着却不向我求助,而我除了严厉批评或空泛鼓励没想过具体的指导。现在我明白了阻碍她上课举手发言的现实障碍,就能采取相应的举措:先是回答她的问题,以自己为例教她些小技巧:“站起来的时候深呼吸,停顿一秒钟后开口,语速不需要太快,回答问题时不要直视老师,为了表示礼貌可以看着老师上衣的第二颗纽扣,这样老师会错以为你正看着她,而你也不会因为与老师对视感到紧张……”接连一个月,每晚我都会带着暮暮模拟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场景,每一个小细节都考虑到训练到,终于,暮暮不再害怕上课举手发言了。

 

正因为可以从提问中体会到你来我往的乐趣,获得实惠收益—玩具书等或无形帮助,可以向同学“显摆”、解决实际困难,“向妈妈提问”对朝朝暮暮来说不再是不得不完成的家庭作业,而成为他俩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了。

 

现在的朝朝暮暮越来越擅长提问,需要明确唯一答案的,就直截了当地问;不太明白的,会整理自己的知识储备后,再向我请教原理;还有更多关于与老师互动、与同学相处、生活中困惑不解、情绪上难以处理的问题,点点滴滴渗透进五花八门的“提问”中告诉我。

 

亲子互问,让爱流通

 

“向妈妈提问”迄今已经坚持一年多了,在走过最初与表层的平淡乏味之后,我才发现内里藏着大乾坤:它可以明示或暗示我,在每天未能陪伴朝朝暮暮的时间里,他们经历了什么,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面对了什么又抗拒了什么,他们为什么欢喜又为什么担忧。

 

有一次,朝朝问:“我的生日是哪一年的7月19日?”“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我下意识地回答“2004年”,后一个则认认真真地科普了半页纸。隔天他看到答案后大大地“嘲笑”了我,并告知正确答案是“每一年”、“因为眼睛在前、耳朵在后”。我回过神来,这是“脑筋急转弯”啊。我有意识地问他相关情况,很快弄明白了:班上正流行这个,而他因为从未接触过,所以对只能被告知答案感到不爽,也有些无法融入伙伴的挫败感。于是,那几天朝朝的提问,我都兢兢业业地去网上搜相关题库,同时给他买了两本“脑筋急转弯”的书。问题迎刃而解,朝朝不再难为我,同时捧书狂读,以便有资本与班上的同学交锋逗乐,而“向妈妈提问”很自然地就再换其他思路。

 

有一天检查作业时,我发现暮暮的周记上老师只批了一句话:“主题思想不好。”细细去读,原来是以“秋天”为题写篇日记,暮暮讲了个小故事,大意是秋天来了,松鼠、蚂蚁、土拨鼠、燕子等都忙着干活、储存粮食或飞向南方,只有小鱼自由自在地游泳玩耍。她结尾更是来了一句:“秋天里,小鱼玩得太开心了!”老师觉得暮暮是在夸赞“小鱼偷懒”,当然属于“中心思想不正确”了。

 

也就在那天,我突发奇想:为什么只能朝朝暮暮给妈妈提问,妈妈不能向朝朝暮暮提问呢?

 

于是,我重新订了两本《妈妈不明白的事》,虚心向朝朝暮暮请教。

 

暮暮是这样回答那篇周记的:“别的小动物太忙,只有小鱼发现秋天也可以好好地玩。”写了这么一句后,她怕我不明白,又加了几句对我进行科普教育:“小鱼不怕过冬,因为冬天冰层下水里还是很暖和,也有小虾吃,所以它不用像别的小动物那样忙这忙那。”

 

我简直惊叹了,如果我没有向她提问,也许只能像老师那样误会她;还也许我只是口头问问,她来不及细细思考自己的想法并字斟句酌地表达,很可能言不达意,我也就此失去了了解她孩童般纯真心思的机会。

 

某一天,我同时向朝朝暮暮提问:“你们为什么喜欢向妈妈提问这项作业呢?”朝朝老老实实地说:“因为很好玩儿。”暮暮则很俏皮:“妈妈的问题问错了,因为这不是作业,是除了画画、看动画片之外,我最喜欢的事。”

 

第二天,两个小家伙商量好似的将同样问题抛给了我:“妈妈为什么喜欢向我们提问呢?”我的回答是一样的:“因为看到你向我提问,我解答你的问题,同时我向你提问,你解答我的问题,我们彼此更了解,更懂得对方。”

 

“向妈妈提问”和“妈妈不明白的事”现在同时进行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还将持续。我想,这会是我与朝朝暮暮之间最好的沟通方式,是我们仨相互理解、相互体会并且相爱的最佳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