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类词汇用英语怎么读: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教师用书 梳理探究 文言词语和句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6:51:48

文言词语和句式

  编写意图

  一、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是为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结合所学过的五个必修模块中的文言文,掌握积累并梳理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三、尝试以专题研究和小论文写作的方式,探究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现代汉语修养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建议

  一、在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教学中,不必过多地讲解文言知识的概念和术语。要让学生明确,教材已经提供了一个“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知识框架,学习的重点应放在利用这个框架积累、梳理文言知识,掌握方法,养成习惯上。

  二、文言实词的教学,要指导学生关注那些在古文中经常出现,而且容易跟现代汉语相混淆的词语,提高对这些词语的敏感性,注意把握它们和现代汉语的细微差别。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其中的“速”字,古文中有“迅速”的意思,如:“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尽心上》)也有“召请”(不速之客)、“招致”的意思,“迅速”在现代汉语中使用最普遍。“始速祸焉”中的“速”字当“招致”讲,但学生一不留神就容易理解成“迅速”。这就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明确只有讲成“招致”,才能准确地把握苏洵对燕国灭亡原因的看法。而对那些没有普遍意义的字词则不必追求字字落实。

  三、文言虚词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虚词用法的理解上。要帮助学生懂得常见虚词在上下文里的具体作用,并能进行分析和比较。学生对某一虚词的用法能随口说出几个课文中的句子加以解释,这最能表现出学生的文言虚词掌握情况,教师不要要求学生凭空地去历数哪些虚词具有哪些种用法。虚词的教学常常借助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指导学生深刻准确地理解古文的原意。例如,比较“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归去来兮辞并序》)与“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遂”字。“遂”一般解释为“于是、就”,带入前一句,顺理成章;带入后一句,粗看似乎也行,细看则不足以表现屈原的精神品格。指导学生再查工具书,“遂”字还有一个解释,那就是“终于、竟”,《屈原列传》一例正是这一解释的最好体现。

  四、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句式的语法结构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作为两千多年前的句子形式,自然会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不同,文言句式教学的重点就应放在这“不同”上。目前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也在日渐贴近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实际,不少试题都涉及到文言句式的知识。如2004年广东卷中有一题要求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中一句是:“不识吾子奚以知之?”这就是一个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句子,“奚以知之”翻译时应按“以奚知之”的顺序,全句的意思是“不知道您根据什么知道这件事呢?”像这样一些内容都为一般文言文所常见,具有典型的意义,值得学生认真掌握。

  有关资料

  一、部分练习参考答案

  1.《孔雀东南飞》中的“相”字

  (1)副词,互相:“相见常日稀”,“六合正相应”,“黄泉下相见”,“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2)副词,单指一方:“登即相许和(她,代媒人)”,“会不相从许(你,代仲卿)”,“嬉戏莫相忘(我,代兰芝)”,“誓天不相负”(你,代兰芝)

  (3)名词,相貌:“儿已薄禄相”

  2.名词用如动词的用法

  (1)“吾师道也。”(《师说》)师,学习。“师”和“道”两个名词连用,根据句意,不能构成主谓或并列的关系,则可能是动宾关系。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游水。紧跟在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常用如动词。由此推论,用在副词后面的名词常用如动词,如“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3)“以叔隗妻赵衰,生盾。”(《重耳之亡》)“妻”,给……做妻子。紧跟在介词结构后面的名词常用如动词。

  (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舍”,修筑房舍。后面紧跟着介词结构的名词常用如动词。

  (5)“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之”,尊他为王。后面紧跟着代词的名词常用如动词。

  3.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用法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疑问句中,代词作谓语动词的宾语,常前置。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疑问句中,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常前置。

  (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否定句中,代词作谓语动词的宾语,常前置。

  (4)“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否定句中,代词作谓语动词的宾语,常前置。

  (5)“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当强调宾语时,常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加“之”作标志。

  (6)“率师以来,惟敌是求。”(《左传》)当强调宾语时,常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加“是”作标志。

  4.文言文中省略句的用法

  (1)“相如前进缶,(相如)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语承前省略。

  (2)“权起更衣,肃追(权)于宇下。”(《赤壁之战》)动词宾语承前省略。

  (3)“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以(蛇)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主语承前省略,介词宾语承前省略。

  (4)“秦时,(项伯)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主语蒙后省略。

  5.文言文中被动句的用法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用“见……于”表示被动。

  (2)“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用“见”表示被动。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用“为”表示被动,“七庙隳”,无标志被动句。

  (4)“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用“为……所”表示被动。

  (5)“使不辱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用“于”表示被动。

  二、关于“课外延伸”

  1.这是一个探究性的练习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虚词在表达中的作用。学生可直言己意,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当以鼓励。一般地说,“朱雀之门”较之“朱雀门”,语气舒缓,有强调“朱雀”之意。

  2.这一题通过断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熟悉虚词的使用规律。

  参考答案: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孟子·梁惠王下》)

  三、参考资料

  关于词语教学

  1.实、虚词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比重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文言文教学目的是:“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培养阅读能力过程中,首先接触到的是词汇。所以词语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杨树达在《词诠·序例》中说:“凡读书有二事焉:一曰明训诂,二曰通文法,训诂治其实,文法求其虚。”也正是这个道理。而在词语教学中又应该以实词为主,历代的词汇工具书从《说文解字》的九千多字到《康熙字典》的四万七千多字,主要收集、训释的是实词,这正说明了实词数量多,而且难于掌握。如果不了解一个句子中实词的意义,那就根本没法看懂这句话的意思。课文中这类例子甚多:“捐失成功,稽度时日”“视端容寂”“苫蔽成丘”“陟罚臧否”“先达德隆望尊”“子墨衰绖”等句中都没有虚词,不理解其中某个实词,就看不懂整句的意思。即使是带有虚词的句,如果不懂其中实词的意义,也仍然看不懂句意。反之有些句子如果不了解虚词的用法,还能大致理解文意。“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去掉“之”“而”并不影响文意,可是如果不懂“产”“异”“质”“章”四个实词就没法理解这句话。又如“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中的“以”,只要知道是连词,句意自明,至于在这句中到底表示什么关系,却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从另一方面说,实词多而且难,虚词数量远较实词为少,而且有一定规律性可寻。有些人强调虚词的研究,主要是看到近、现代研究虚词的书多,其实实词的研究,早已是“前人之述备矣”。我们这里说的比重,是指多少难易而言,而不是重要与次要的问题,在培养阅读能力中两者是并重的。

  2.常用词的积累和掌握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言的三要素之一。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无论是学汉语还是外国语,也不管是学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必须积累、掌握一定的常用词,这是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

  传统积累词汇的方式,一种是通过诵读几百段、几百篇文章,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通过语感而理解若干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种是阅读古代有关语言文字的书籍,如《尔雅》《说文》《广韵》《广雅》等,取得充分的理性认识,通过综合、例证也可以掌握若干词义。特别是后者,是培养扎实的掌握词汇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必要的阅读能力的基本功。两者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前者耗时费力,后者不适用于中学生。因此就中学语文教学来说,为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词,要在吸取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一些比较科学的并有实效的方法。

  教师对教材中的文言文必须胸有全局,对每一课的常用词要了如指掌,克服文言词语教学中的盲目性。现在多数语文教师是分为初中、高中两个阶段,进行小的循环。但即使在小循环中或因工作需要,或因目前水平所及,有的人也只能教某一两个年级而不能一直跟到毕业,这就使达到上述要求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在一册书中,某课书要让学生理解或掌握哪几个常用词,全册书中又应当理解、掌握哪些常用词,教师总不能心中无数。推而广之,一册一个安排,一年、两年直到三年都该有个具体安排,即使只教一个年级,也应该了解其他两个年级的教材情况,了解并熟悉这些篇目和各篇中的常用词。正因为词汇需要长期不断地积累,如果每个教师教文言词语只管自己的一段,而没有一个长远的全局观念,那么学生在词语方面的所得,只能是支离破碎,学此忘彼。高中二、三年级的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不少常用词,可是无论是从教材还是课外文章中提出一个学过的常用词,学生往往是似曾相识,有的甚至瞠目不知所对,这就是在常用词的教学上,缺乏整体观念、缺乏系统性的结果。不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词就谈不到培养阅读能力,当然也就谈不到鉴赏,更谈不到研读。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有层次地教会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词,对于学习文言文实在是至关重要的事。

  如何积累、掌握常用词?基本步骤应当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以新带旧,以旧证新),扩展延伸(就义项说)。

  综上所述,词语教学应当做到有一定的系统、层次。这个系统的依据有三:第一依据教材中出现的频率;第二依据常见的义项;第三依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为学》中的常用词有“为”“难”“易”“贫”“富”“语”“欲”“恃”“钵”“足”“犹”“越”“明年”“自”“知”“至”“顾”“鄙”“乎”“之”“矣”“也”“以”“何”“焉”等。这么多的常用词,学这篇文章,对初中的学生来说,应该理解掌握多少个,就需要教师在统观全局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在上列词语中的“贫”“富”“足”“自”“知”“至”等词义和现代语义相同或接近,不必作为重点。而“钵”“恃”在教材中出现次数不多,在实际阅读中也不经常出现,也不必作为重点讲的词语。此外就只有“为”(这里是实词)“语”“欲”“犹”“越”“顾”“鄙”“明年”几个常用词了。至于“乎”“之”等出现频率极大的虚词,要依据课文,依据全册文言文,有所侧重,有所选择。本课只选讲“乎”“以”,还有“之”,就够了。这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到了高中,例如《六国论》新出现的常用词不过是“赂”“率(大略义)”“厥”“厌(满足义)”“弥”“判(判断义)”“洎”“爱(吝惜义)”“劫”几个了。

  当然积累词语不是孤立的,解释词语必须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有重点的积累归纳,否则,也容易把语文课讲成了语言课或古代汉语课。

  (选自《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电子书下载 哪里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的 MP3免费下载 感激不尽!!!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的单词课文的MP3 急!急!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英语朗读与听力录音 请问普通高中课程新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一的听力哪里可以下载?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八年级 下册 哪能看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四年级下册 第四课天山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四年级下册 第四课天山 哪里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八年级 下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教师教学用书多少钱一本 有谁可以给我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1生物必修2教参答案拜托!!急用!! 谁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的全部资料? 谁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的全部资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第8册 语文 第三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资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自读课本七年级下册 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成都市哪有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日语 谁能给我把语文八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全部古文发过来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一册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1和必修二上都有哪些修辞 高一语文必修3问题 在那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