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中药有毒:自我统整,走上高效的专业发展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1:43:09

自我统整,走上高效的专业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杨磊/文图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有两位专家的观点早已为广大教师所熟知:一位是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她认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另一位是新教育实验的领军人物朱永新教授,他干脆开办了“教育保险公司”,公开承诺,一个教师坚持写10年教学反思,如果不能成为一位名师的话,教师可以向他索赔巨额保金。但是,即便道理已经如此明白,真正能坚持写3年、10年教学反思的教师却还是少数,很多教师不能坚持反思、系统学习、持续发展。那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克服制约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近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于泽元教授。
教师专业发展为什么存在低效重复现象
   记者: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也越来越明晰,很多教师能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其中。现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已成为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主要途径,深刻改变着越来越多的教师的教育生活方式。但是,教师专业发展仍然存在低效重复的现象,一些教师受情绪化的影响很大,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和价值目标。您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于泽元:新课程改革的确给教师带来了不少变化,“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也确实是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主要途径。但是,这三种方式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曾经分析过这三种方式在当前表现出来的症状:首先,专家引领,往往是“听报告激动,回去后不动”。其次,同伴互助,结果往往是“萝卜煮萝卜,还是萝卜味儿”。很明显地表现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上,大家会觉得教研会只是在消磨时间,没有什么意思。再次,自我反思,反思来反思去,还是老套路,没有什么新东西。
    为什么这三种途径都很低效?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我们对教师内在的疆域忽略有关。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疆域。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内在的疆域就好像是电脑的软件,每一个软件就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息处理系统,输入相同的信息,经过不同软件的处理,最后出来的结果就不一样了。专家一般很难顾及到教师的内在疆域,他所讲述的只是自己所理解的现实,只是他自己信息系统处理的结果,自然在教师那里难以“兼容”。同伴互助呢,则是内在疆域趋同化的结果。很多研究发现,在同一所学校呆久了,大家的思维方式都发生了趋同现象,即使出现了个别的“另类”,也往往成为大家排挤、打击的对象。这个时候同伴互助,你的意见和我的意见都差不多,只好“萝卜煮萝卜”了。自我反思本来可以触及自己内在的疆域,但问题在于,你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你信息处理系统产生的结果,你还用这个系统来进行反思,能够反思到什么呢?有些时候你可能抓住点什么,但是处于维护这个信息处理系统稳定性的需要,你会本能地抗拒对这点东西的深究。所以,我们的反思往往没有深度。
    重建坚定的价值体系和强大的精神家园
    记者:以前提出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和途径,如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同伴互助等等,更多的是在技术操作的层面上来引导教师进行外在行动方式的改变,以此来引发内在发展的需求。我们可否这样说,您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社科青年基金课题《自我统整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就是尝试从教师内在的心灵秩序和价值体系的构建入手,重建强大的精神家园,进而逐步由内而外地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于泽元:你这个说法很正确。我们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确是从操作层面、从行动层面、从技术层面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不过,这些外在的发展方式,如果没有引发教师内在的需求,那么它们对教师的作用就很有限。教师的内在需求,实际是从教师内在价值体系中引发出来的。今天的教师已经过度技术化了,这样的教师只能培养出技术化的学生,只有具有内在价值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内在价值的学生,因为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向学生展示自己内在的价值,让学生体会内在价值的意义、形成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从而避免让学生成为只会技术的机器。因此,从教师的心灵入手,重建教师坚定的价值体系,重建教师的精神家园,是教师专业发展所不可回避的,甚至说是最为迫切的一个发展内容,自我统整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要承担起这个使命。
    如今是一个多元价值社会,这种多元价值其实也渗透到我们心灵中来,引发了很多矛盾。为什么今天的教师很累?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累,内心有很多矛盾的东西在争斗,有限的能量都耗费在这上面,怎么能不累?自我统整就是通过自我分析,把这些矛盾一一厘清,然后用适当的方式整合起来,让心灵朝向一个价值体系,并通过信念和行动使之坚定起来。通过这样的过程,一个人就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现在做的事情有什么意义。随着自我的清晰,教师知道自己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劣势在什么地方,就会沿着自己的优势进行自我发展,让发展与快乐相伴;随着自我的坚定,教师的自我防御就很少了,因此可以更加开放地对待他人、对待外部环境,能够更好地利用任何成长的机会,专业发展就会进入一个快车道。最后,一个有内在价值、美好心灵,又能够快速进步的教师就会脱颖而出了。
   自我统整要从教师个体出发
   记者:自我统整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首先把教师看做一个人。这意味着,教师并不仅仅是一个职业,一种社会身份,其首要的属性在于“人”本身。这也意味着,对于社会上任何行业的人来说,自我统整都是个体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乃至个人幸福的必要过程。那么,对于教师职业来说,自我统整的专业发展模式经过两年多的实验,是通过什么样的具体内容和程序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
   于泽元:的确,自我统整具有普适意义,我们曾经把这种模式介绍给保险公司推销员,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为什么这样?因为这是一个唤起人性、丰满人性、提升自信的过程。当然,人的发展只有与职业的发展相配合,才能够在本职工作中获取不断发展的动力。
   对于教师来说,自我统整模式实际上包括了三个层次的统整。第一个层次是自身的统整,我们称做身、心、灵的统整。身就是我们的言行,心就是我们的知识、信念、个人理论等,灵就是我们的价值。自身统整就是把教师的言行与内在的信念统一起来,做到言为心声,行为心意;把内在的信念与价值统一起来,信念与价值不相违背。身、心、灵的统一让教师认清了自己,有更多的心理能量来关注外部世界和自身发展,而不是消耗在自己内在的矛盾上。第二个层次是自我和外在现实的统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一系列的思维策略。通过这些策略,教师可以很好地改善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三个层次是走向专业,把个人发展与教育生涯结合起来。教学有四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自我统整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实现教师与自我、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教师与教学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其中的关键,就是教师能够真正从自我的优势出发,从自己的心灵出发去领会自己、学生、教材和环境,以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教师的姿态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的心灵,在对话中生成和创造,最终让自我融于课堂这样一个文化场景当中。
   上述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最为基础的,只有自己内在的问题解决了,自信心才会真正生发起来,自我才会真正强大起来,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和他人、和社会相处;第二个层次是环境保证,没有一个和谐的环境,任何人都难以得到最好的发展;第三个层次则是行为保证,只有把自我的思想、优势落实到现实的行为当中,这些思想才能真正树立起来,自我才更加有力量。内在完善、外在和谐、行动巩固,三者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具体的程序上,由于上述三者是循环的,所以可以从任何一个环节切入展开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事件的流程也不相同,关键是要根据发展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切入,然后在三个层次中循环往复。总之,要立足于个体内在的心灵现实和外在的现实困境,从教师个体出发而不是从某个固定的程序出发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固然给这个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也给它带来了更多的灵活性。

编后:《自我统整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课题组在于泽元教授的带领下,经过两年多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教授也用这个课题获得了全国博士后科研基金一等奖。在实践中,有不少教师从中受惠。他们认为这个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启发了他们的智慧,让他们能够以开阔的眼光、富有创造性的见解重新认识教育,展开行动。从下期开始,《创见》版以自我统整模式的操作流程为主题开设专栏《自我统整走向卓越》。教授将系统地为我们讲解如何形成一个清晰的自我以及清晰自我出现之后教师的行动策略、反思策略。敬请关注!

于泽元,邓州市人,1989年至1999年在邓州市先后任初中教师、小学教导主任、小学校长。1999年在西南师范大学攻读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后留校后,到香港中文大学攻读课程与教学论博士学位,2005年获得学位。现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发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工作人员。

 

学体系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