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01医院主治什么:从《三国》谋士的故事谈应聘面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14:07:34
职业经理人在整个应聘过程中,面试无疑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环,事关成败。但由于主考官的性格、专业水平不同,以及各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的差异,求职者依然感到难以应付。 历代谋士谋求发展,无不将“一等谋士为帝师,二等谋士为帝友,三等谋士为帝臣”奉为圭臬,这个宗旨仍可为现今的职业经理人应聘所借鉴。
 一、诸葛亮 诸葛亮以著名的“隆中对”顺利通过第一次面试,使刘备“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重任”,一举得到重用。
诸葛亮无疑是《三国》谋士中面试最成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镜先生“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言和徐庶的举荐。徐庶的谋略已使刘备佩服得五体投地,而在谈及诸葛亮时,徐庶竟然说自己与之相比“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可见名气(或既往成功业绩史)在面试中相当重要,往往会使主考官先入为主。2、仿照周文王见姜子牙之典故,使村夫先唱其所作歌曲打动刘备,歌词内容显示其高深莫测。 3、须让刘备三顾才和其见面,提高其自我身价和考查刘备访贤决心。 4、面试时注重仪表、着装。《三国演义》形容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5、面试时作了充分准备。诸葛亮在作著名的“隆中对”时,曾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说“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可见诸葛亮是为面试作了精心准备的。 6、面试者对企业的规划取得企业领导人的赞同。“隆中对”三分天下论得到刘备同意,诸葛亮指出曹魏和孙吴都已成气候,若兴汉室需先成鼎足之势再图中原,令刘备如大梦初醒顿开茅塞。 二、庞统 庞统的面试是非常失败的,致使其职业生涯走了一段弯路。 1、在孙权面试时,因为他“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孙权本来就心中不喜。加上他性格恃才傲物,出言不慎,说其才学“不必拘执,随机应变”(简直无所不能)、“与公瑾大不相同”(破坏周瑜在孙权中形象),被孙权视为狂士。虽有连环计之功,被弃之不用。 2、在刘备面试时依然不改,“统见玄德,长揖不拜”,刘备“心中亦不悦”。庞统又不肯拿出诸葛亮和鲁肃的推荐信,即便有水镜先生“卧龙凤雏”相提并论一说,刘备还是派他去做耒阳县令。
 
3、后来庞统不得不采取了半日处理积压百日余的公务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才能,才被刘备拜为副军师中郎将。 从庞统两次面时失败可以看出其不能克服自己的性格障碍,去和主考官很好的沟通与交流。尤其第二次面试时,仍采取“欲以才学动之”的策略,不拿出推荐信是因为“若便将出,似乎专籍荐书来干谒矣”,又有自尊心在作怪的因素。 三、陈宫和徐庶 二人一去一留,是他们对企业领导人看法所致。 1、陈宫
曹操刺董卓失败后,于逃亡途中在中牟县被捕。陈宫在曹操慷慨激昂地宣称谋刺董卓是“欲与国家除害”,回家乡则要“发矫诏于四海,使天下诸侯共兴兵诛董卓”时被其所感动,他毅然放弃了向董卓邀功请赏的机会,抛弃了县令职务,连夜与曹操一起出走。
后因曹操由于疑心病重,杀死了吕伯奢全家八口,又有意杀死吕伯奢本人,并宣称“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使陈宫认为曹操“原来是个狠心之徒”,最后“弃而他往”。 2、徐庶
徐庶面试时也是作了精心准备的。首先,徐庶初见刘备时先以歌“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来打动刘备,“玄德暗思,此人莫非水镜所言卧龙、凤雏乎?”,可见其唱歌水平和歌词内容是有点意思的。仿照的也是周文王见姜子牙模式。其次,徐庶见到刘备后,出主意让刘备将坐骑的卢马先妨过别人后,自己再骑,用以试探刘备为人。刘备说,你刚到此就不教我正道,却教教我损人利己,不敢领教。徐庶说“向闻使君仁德,未敢便信,故以此言相试耳”,后其留下充当刘备军师。  由二人例子可以看出,职业经理人和企业领导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一致,也是非常重要的。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不一致,职业经理人即使勉强留下来就职,企业领导人也不可能言听计从,合作不能长久。此二人是深谙其中道理的。 四、二荀、郭嘉等 曹操在事业刚起步时(企业发展阶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招聘,共招进来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毛玠等八名谋士。 就面试来看,曹操对荀彧的面试是比较认真的,“操与语大悦”,认为荀彧是“吾之子房也”。其余人的面试,有点“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意思,来了就用。这是因为曹操事业刚起步,人才短缺,况且又有这些人相互推荐,一个人不差,“人以群分”,其他人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除了荀彧在面试后,一步任职到位,得到曹操信任与重用,其余都是逐渐在工作中崭露头角。曹操第一谋士郭嘉,在曹袁大战前夕,发表的著名“十败十胜”论,详细分析、对比了曹袁双方实力,显示了其过人的才华,逐渐得到曹的重用。 由此可见,面试双方如不了解透彻,会影响求职者职位。 五、贾诩 《三国》谋士中,贾诩是很特殊的,他不仅足智多谋,并且是跳槽高手。无论在哪个企业就职,都能做到让企业领导人接纳自己并言听计从,实属难得。 贾诩以其自身的绝对实力,似乎不需要经过面试,基本上是他在选择别人。其很多计谋都是公私两便,在规划企业时,也规划自己的人生。 《三国演义》中贾诩唯一一次面试是在张绣第一次降曹时,“操见诩应对如流,甚爱之,欲用为谋士”,贾诩以张绣言听计从,“未忍弃之”的理由拒绝了。 贾诩为了自保,先是劝李、郭二人取长安。后是收拾李、郭混战残局,决定投张绣。在劝张绣舍袁绍二次降曹操时,虽有曹操使者刘晔说项在先(刘先见贾,可见贾对双方的重要性),贾诩对曹操的接纳和能给予的待遇已心中有数,使劝说带有倾向性。但其对袁绍“兄弟尚不能容,何能容天下国士乎!”和“从操其便有三”的分析也绝对是为了张绣考虑。 纵观贾诩一生,其就业根本不成问题,不经过面试就得到重用和他本身的绝对实力与以往成功业绩是分不开的。 六、周瑜与二张 周瑜被孙策起用是因为二人原本是世家,二人“交情甚密,因结为昆仲”,孙对周的才能知根知底,所以也就用不着面试了。 对于周瑜推荐的“江东二张”张昭、张紘来说就不一样了。孙策先是使人礼聘二人,二人“俱辞不至”,为的是争取一次面试机会,也是因为孙策没有出面,手下人一请就出难免被人看轻。结果是,“策乃亲到其家,与语大悦,力聘之,二人许允”。 周瑜与“江东二张”的聘用是孙策刚回江东的创业阶段,这时候使用的人才往往是和创业者有各种关系的人,面试也会不那么严格。 七、张松 张松虽然被旧主重用,但是却察觉到以刘璋暗弱的性格,根本不能保证自己所代表的部分益州势力的利益,同时也不能确保益州的平安,势必很快就会被其它割据势力所吞并。因此他决定另择新主,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1、曹操面试时,张松选择的时机不太好。《三国演义》说“原来曹操自破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饮宴,无事少出”,大凡人在得意时是不大听得进别人意见的。加之张松“人物猥琐”、“语言冲撞”,使得曹“拂袖而起”,面试不欢而散。从张松卖弄过目不忘的才能来看,他也是有些自负的。 2、刘备面试时,张松吸取了教训,及时调整了面试策略,不再出言莽撞。说刘备“便代正统而居帝位,亦非分外”,甚至有些奉承了。结果双方一拍即合,应聘成功。张松的例子和庞统有些相象,都是自恃才高,不把主考官放在眼里,致使第一次面试失败。不同的是庞统本性难改,第二次又受挫;而张松克服了自己性格缺陷,及时作出了调整。 八、陆逊 陆逊是《三国》后期重要谋士,曾被两次拜将,未经面试就得到重用,重要原因是得到重量级人物推荐。 九、姜维 姜维的面试比较特殊,因为是从敌国招揽人才,诸葛亮不可能约他过来面谈。但诸葛亮在双方相拒中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考察,也是面试的一种形式。 1、谋略:诸葛亮在取天水时曾派蜀将诈称魏将求救,想赚得魏兵出城,好乘虚而入。此计被姜维识破,并将计就计,使诸葛亮惊问“此是何人,识吾玄机?”。 2、武艺:《三国演义》中姜维首次出场时力敌赵云。 3、诸葛亮观姜维带兵评价道“兵不在多,在人之调遣耳,此人真将才也”。评价极高。经过多方考察,诸葛亮亮决定收服姜维,将平生所学传给姜。 总结与分析 从《三国》众多谋士形形色色的面试中,我们可以总结分析出以下有益的东西: 1、名气的重要性:诸葛亮在未出山时,没有任何业绩,无从考察,起用他要冒极大风险(安知不是纸上谈兵?)。他应聘成功主要依靠的是名气和别人的评价,类似的还有庞统。但目前企业领导人把企业重任赋予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新手可能性不大,此类型不好效仿。对与既有名气又有工作经验的,应聘成功率可大大增加。 2、一份很好的简历是面试前必须准备的,贾诩是其中代表。《三国》谋士面试时,虽然没有书面简历,贾诩以过去良好的业绩,书写了一份众所周知的简历。 3、名人推荐是可取的方式。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大多数谋士是得到过名人推荐的。名人对人才的识别力是超过常人的,况且名人结交的也不会是一般人,等于为企业选才把了第一道关。 企业在招聘高级管理人才时,通过好的猎头公司来做中介,对企业和求职者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起到名人推荐同样的效果. 4、面试时未能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职务不能一次到位,须在后续工作中多次展示自己,才能有可能获得升职机会。 5、毛遂自荐型(目前应聘多采取此种方式)如徐庶、张松,企业能给予的考察期较短,不象名人推荐型可逐渐展露才华。被录取者应在短期内为企业作出突出贡献,获得企业的认同。 6、克服自己的性格缺陷,尽量和主考官作全面沟通,展示自己的全部才能,避免象庞统、张松那样面试失败。 7、企业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领导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和自己的人生观吻合是必要的,求职者应对应聘企业的文化事先有所了解,否则就职后会显得格格不入。 8、主考官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在话不投机时放走人才,否则会使企业损失潜在收益。如果曹操录用了张松,就极有可能收取西川五十四州,“三国鼎立”的故事也许就要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