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三国志什么时装好:谈自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3 02:31:01
发布者:chenpeng 发布时间:2009-11-21 17:10:00
自醒,就是对自己的理性分析。学会自醒的人,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会发现自己身上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性格不够开朗、成长不够顺利、发展不够理想等等。
没有自醒的人会认为这就是的命。有句俗话叫“人不能跟命争”,认命的人,内心多了一份冷静和认可,应该说这也是一种幸福。
自醒的人会发现自己经历的由来,和命运中许多坎坷的必然,甚至认为是自己生命的定数。有的人会因此而自悲,有的人会时常让负性记忆敲击着自己旧时的伤口,最为残酷的是,人们会明白生命中的哪些人、哪些事让自己成为了今天的样子。而恰恰又对今天的自己不那么满意。如,过于胆小、过于内向、过于急燥、总是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影响了成长、影响了学业、影响了发展等。自醒的目的不是让人推卸成长的责任,也不是让人去报复那些给自己造成问题的人和事,而是为了释怀、改变和更好的成长。
自醒后人们会发现,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当初是无能力改变的,岁月的痕迹会自然而然的停留在我们身上。我们只能接纳自己的过去。这些经历所形成的痕迹,会常常带在我们身上,变成一种习惯、一种风格、一种特征。在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在我们的后代中传承。特别是当这些习惯、特征和风格以一种付出和爱的形式出现的时候,就更加让人不容质疑它的正确性。
比如女人当家的问题(不是对女性解放的否定,只是就事论事),最初可能因为女人在原生家庭里母亲就是强势,或者在家庭里为长女,而恰好男人在原生家庭里,又是一个没主过事的人,这时女人当家就顺理成章了;有的是经过一番权力和力量的较量,因男人不愿再争或女人太强,而形成了权力一边倒;也有的是出于男人对女人的崇拜。关系经过磨合期后,人们会发现,这样的家庭女人真的挺累。再后来,全家都认为女人是这个家里的功臣,于是生活在这种女人身边的男人变成了小男人,孩子也永远是小孩子,甚至他们长大成人,娶妻生子后,也仍然是妈妈的好孩子,直到妈妈离世。当这些人享受着女人的付出时,特别是如果这个女人的付出再以一种温柔的方式给予时,有谁会说这样的女人不是呢?谁能说一个身正影直、吃苦耐劳、操心受累的女人有什么不对呢?所以她在家里家外,永远是一个被尊重的权威。
还比如亲子关系里,有的亲子间连接的太过紧密,在核心家庭里,大家确实感觉到了一种其乐融融的亲情。但有的家庭却可能导致亲子未来分离上的困难,表现为结婚后的孩子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原生家庭,致使其配偶被边缘化,有一种被忽略的感觉(指那些感觉自己象外人的媳妇和敢怒不敢言的姑爷)。这些人往往以孝心来表现与原生家庭的不正常的连接,中国人历来讲究孝道,正是孝道掩盖了这种人的非正常行为,所以其它相关人,虽然觉得不舒服,还不能为自己说话,因为谁能说一个讲究孝道的人的不是呢?
前者传承的是强女人、弱男人,从那种家庭里出来的女人,一般能力较强,在新的家庭里很容易再成为家庭的核心,当家主事对她们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种家庭里的男人则一般没有主见,胆小怕事,习惯于听别人的指挥。后者传承的则是一种病态的爱,表面上看人情味很浓,但家庭里被边缘化的人则有着一种难以表达的愤怒。直到上一代人去世后,新的核心才能形成,那些被长期边缘化的人,并不能随着新的核心的形成改变他们的命运。而这种家庭里的后代,在无意识中,会把这种过度连接再一次和孝心混为一谈,依然存在着与父母在分离上的不顺利,一个家庭的传统往往就这样被传下去。
由此可以看出,所有的家庭都在无意中传承着自己的习惯和风格和特征,而这些东西,只有通过认真的思考、公正判断,即通自醒才能认识到。
自醒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勇气。因为自醒后,我们不仅认识了自己,最重要是那可能颠覆着我们原先的价值判断。你会发现,原先被尊重的人可能正是用自己的付出和爱,影响和限制了家庭其他成员发展的人,而那些坐享其成对家庭没有贡献的人,也许是应该被同情的。同样那些以孝传家、孝心至上的人,也许是家庭关系的破坏者,而家庭中的叛逆者,也许是受害者…….
假如一个家庭中没有一个自醒的人认识到这一切,也没有一个比这个家庭中所有人更有力量的人进来绞扰的话,家庭将在数代里秉承着类似的传统。
平时工作中我们讲究越做越好,那么经营一个家庭和做人,也应该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自醒和改变。还以前两种情况为例,女人要懂得让权和示弱,那样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才有发言和主事的机会,那样的结果必将是“养棵大树好乘凉”。而男人们要学会争取权利和使用权利。在一个病态的爱的环境里长大的人,要试着放手下一代的事,尽量不让下一代介入上一代的是非,让家庭里的每一个人自己去“跑”,而不是把所有人的腿绑在一起再去跑。
改变是痛苦的,因为那是在新生前的一种自我否定,但是改变又是必须的,因为那是自醒者对自己以及对家庭的一种责任。最值得一提的是,一个人的改变,会带来所有相关人的改变,那是一种新的家庭传承的建立和生命的不断完善。
论自醒能力对公共管理者的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朱进芳,女,1972年生,汉族;工作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自醒能力是一种自我认知能力,就是一个人对自我情绪、情感的体验,对自己行为的动机、目的、过程策略及结果的认知,进而能够对自我进行有效地控制和驾驭的能力。自醒能力有利于提高一个人的洞察力;有利于个人的自我完善;有利于提高一个人的预测能力。
论文百事通
公共管理者是受国家和公民的委托,行使公共权力,负责运用资源,达成政府施政目标的人。公共管理者既有公共的性质,又有管理者的性质,他的一言一行将关系到人民的甚至是国家的利益得失,因此自醒能力对于公共管理者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自醒能力有助于公共管理者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
(一)自醒能力有助于公共管理者的自我剖析
自醒能力越强,就会有一个清晰的意识,明确的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特长是什么、适合做什么,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性格、知识水准、技能程度、智商、情商、思维方式及方法、道德水准等等。只有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扬长避短。很多时候我们都逃避审视自己,模模糊糊地觉得自己好像就是这个样子,也说不出来有什么不对或者优秀的地方,很难对自己进行一次剖析或者总结。这样你连自己都不了解自己,怎能让这个社会来了解你呢。因此自醒能力的作用尤为重要。
(二)自醒能力有助于公共管理者了解自己所面对的环境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很多时候并不是你想做什么,你就能做什么的,因为有环境的制约,你必须要考虑周围的环境,他们制约着你所拥有的机会。“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什么是“东风”?其实就是要达到目的的条件。如果你并不具备你所要做的事的条件,而你一定要去做的话,那么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在此,自醒能力就担当起此重任,它会利用其功能对自己周围的一切作出客观的分析,以便找到“我想往那方面努力?我能往那方面努力?我可以往那方面努力?”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最终对自己作出正确的定位。
二、自醒能力有助于公共管理者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一)自醒能力有助于纯洁公共管理者的需求
公共管理者的自醒能力越强,他就越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和安全需求,然后是被爱和尊重的需求,接下来才是自我实现的需求。[1]当一个人的自醒能力欠缺时,他可能只对眼前的利害得失更为关注,而最终却忽视了更为长远的东西,因此才会出现诸如决策的短期效应,贪污腐败、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等很不正常的现象。当一个人的自醒能力足够强时,他就能够不断地审视自我,觉察出自己的优缺点,最终理解自己需要什么,自己应该朝什么样的方向努力等问题。
作为公共管理者,不论职位高低或功劳大小,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安危和利益得失,更多的是关系到人民的利益得失。当他的自醒能力足够强的时候,他就不会将自己的眼光仅局限到自我,而会以全心全意为宗旨,把关心人民的疾苦当作自己最大的需求,他就会广泛联系群众,尊重人民的权利,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甘做人民的公仆,认真倾听、搜集、分析、接受、和采纳群众意见,自觉、主动地尽一切努力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始终不渝地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做不调和的斗争,以致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二)公共管理者的自醒能力有利于强化公共管理者人本管理的理念
人本管理是以人为中心,采用种种手段,充分挖掘自然进程赋予人的各种潜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提高管理绩效。人本管理是一项多目标、多因素、多功能的复杂系统工程。实现人本管理,包括实施一系列互相协调、互相配合的子系统工程。人本管理的原则有:个性化发展准则、引导性管理准则、环境创设准则、人与组织共同成长准则。
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大趋势,过去的那种靠强制、压制进行管理的历史已经过去,也是根本行不通的,因为无论何种管理工作都要靠人去实施,不重视被管理者的需要的管理只能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当管理者的自醒能力欠缺时,他就无法正确而深刻地体会到被管理者的行为特征和要求,他就不会顾及被管理者的感受,从而忽视人本管理的理念,而只把管理无效的原因归结到其他方面。反过来,当公共管理者有足够强的自醒能力时,他就能以己推人,能够深刻地认识到人本管理的重要性,并且有能力进行有效的人本管理。
(三)自醒能力有助于公共管理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公共管理的性质
自醒能力强的公共管理者能够清晰的认识到自己不仅肩负着公共和管理者双重的责任,还担负着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能承担从内心主观上认为应该担负的责任,主要包括忠诚、良心和认同感;还能承担客观责任,包括由制度和职业关系所决定的责仁、为了公众利益所应当和必须负有的制度和社会方面的责任。他的每一个决策和实施的过程都有重大的意义,必须慎之又慎,必须做出科学的的判断并制定相应的措施,避免主观臆测。公共管理者只有具有相当强的自醒能力,才能担此重任。
三、自醒能力有助于公共管理者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公共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就是从事公共管理工作的人们在其工作中或劳动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主要包括奉公、守法、忠诚、负责、政治坚定、实事求是、清正廉洁、勤奋敬业、公正行政。自醒能力强的公共管理者通过对自我需求和自己工作性质的正确认识,就能以公共利益为己任。
(一)自醒能力可以使公共管理者秉公办事、勤奋敬业
自醒能力强的公共管理者能够认识到公共管理的神圣与崇高。在认识到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则后,就会按照公共利益原则和公共理性的要求去处理公共事务。做到一是办事公道,断事公心,不徇私情,不枉国法;二是为人正派,是非分明,不虚美,不险恶,不拉帮结派,不趋炎附势,不阿谀奉承;三是光明正大,襟怀坦荡,不歪曲人意、不隐瞒己见,不文过饰非,不搞阴谋诡计;四是在日常工作中竭尽忠诚,兢兢业业,不潦草塞责、无所用心;五是艰苦奋斗、不畏艰险、任劳任怨,视所负职责如生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浅谈学生自律的重要性
作者:郭文利 王德丽
现代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道德方面的主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自由的发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独立自主的道德能力与素质,即自觉自律的能力与素质。在当前新形势下,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和素养,对于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自律是相对于他律而言的,指道德判断具有主观性。作为主体的人依靠理性、信念和伦理,靠内心的自省、自觉和自为,通过自我教育,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来调节自己,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言行,既不用外部强制和监督,也不需自己意志力的控制,而形成了习惯,油然而生的道德情感和判断。具有自觉性、自教性、内控性等特征。学校道德教育应着重从提高道德认识水平、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和加强道德行为训练来培育学生的自觉自律精神。
一、自律教育是发挥学生德育主体作用的有力保证
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意味着道德价值的根本在于人自身。真正品德的产生,是来自人们意志的自愿,不受外界的约束,可以自主规范来约束自己,故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活动,其核心是思想品质教育。要使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必然要充分认识受教育的对象——学生。学生是人,是个体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是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承担责任的主体。如果我们不能教育和说服学生应该自育,而又想塑造学生优良品德,那只能是徒劳无功。因为个体道德的形成和提高,不同于一般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外在的道德观念必须为道德主体所认同,才发挥作用,它强调的就是“回到自身”的反省和感悟,也就是说道德在本质上讲应该是自律的,是人内心中对自我的自觉要求,是一个自主性越来越高的升华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道德发展阶段越高,道德自主性越强,自律水平也越高。对当今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相对比较活跃,在价值选择的过程中,很自然地会站在最前面,主体性、主动性更明显。因此,道德教育中,必须树立学生是主体的观念,从他们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他们在道德能力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先想到依靠自己的道德思维、判断标准,而非依靠外部的标准和力量去解决。对于各种有意义的校内外活动,启发他们自愿地、主动地作为活动主体来参与,以此培养和发展自主意识、自律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集体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强调的是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的行动。实践证明只要遵循了学生的自我发展的基本规律,具备了切实可行的教育途径,符合实际的教育方法,相信学生可以自己管理好自己,他们道德的自我锻炼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陶冶能力会不断提高,履行社会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本领也会逐渐增强。
我们过去的教育主要是靠外力来驱动,不以学生为本体中心,是被动而不是主动地发展人,单项度地对学生提出道德规范要求及目标,属于外在的教育形式,借助他律性的方法引导学生遵守和践行道德规范、提高道德能力,而对如何去习德、自育、践行,即自我教育、自律能力的培养研究不多。尤其很少引导学生自我认知、自我选择和自我践行。这种方法和模式在教育中虽然是不可或缺的,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们的教育必须由学生被动接受逐渐转向他们的自觉行为,知行统一,这是主体向最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和要求,所以对学生自觉自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以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主动性、能动性特征、需要及其规律为基础的,是人的价值全面自由实现的召唤。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以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学生身心发展比较快,与社会接触也逐渐增多,受外界环境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影响,知识面扩大、求知欲增强,世界观、人生观也逐渐趋于健全,与他们的同龄人相比,自我意识明显、自主意向增强,独立自主的行为倾向更明显,他们的共同愿望是:渴望获得自尊,希望老师尊重自己的人格;要求有更多的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希望开展丰富多彩而有特色的活动,在活动中愿意自己设计和组织,反对包办代替、指手划脚;厌恶空洞无味的说教,希望与老师进行民主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等等。他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明显增加。这些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该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对学生的独立自主倾向不能简单以好坏、优劣来判断,关键在于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对他们进行帮助和教育,做到唤起学生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教育的潜能,使其表现出一种良好的、稳定的心理状况,引导他们将自尊与自觉、律己与律人相结合。相信通过我们的引导教育,以及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能够促使学生走向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所以对学生进行自觉自律教育,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促进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
二、自律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
以往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从德育目标、内容到方法,以及实施过程中总是带有不同程度的必须服从的他律特征。在实施德育目标以及执行国家所颁布的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及管理条例时,往往使用“管”、“卡”、“压”的手段,而衡量和评估学生的思想品德,又往往以是否接受并服从这些规定为主要标准。这样的道德教育不利于把他们培养成有自律精神的“创造型”人才。
学校德育的核心任务是为学生将来的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奠定基础。所以,除应对学生实施公民素质教育外,还必须重点进行道德素质的培养。做人与做事等的多重性注定了学校德育对学生的高标准、高要求:即学生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的文化知识结构,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这种结构和素质,体现为道德上的责任感和行为上的自觉性和持久性。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培养学生有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和高度的觉悟,训练他们具有调整、约束、控制自己行为习惯的能力。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德育工作要与关心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与加强管理相结合……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四自”是对所有学校的普遍要求,意义重大。“四自”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和作用,着力于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需要和内趋力,而自觉自律教育则为学生形成并发展需要、增强内趋力提供了可能。
三、自律教育是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需要
自律教育完全不同于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闭门思过,更不是清教徒式的自省自讼。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利益追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也严重影响着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党中央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应该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哪一项的建设和保障都离不开道德能力的提升。因为和谐始于内心。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所以,至关重要的应该使人们的精神心理秩序或状态要和谐宁静。这是一个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久安的重要前提。学校培养的是新世纪的人才,教育应该而且必须与时代需要、时代发展相适应,教育在本质意蕴上就是追求和谐,严格地说,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和谐,这是教育的价值所在。作为和谐精神的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特殊的身份地位和功用。自律精神的培养是当今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的课题。以民主、科学、个性化为原则,采取一切可行措施,创造良好氛围,积极改进过去的道德教育滞后的问题,努力构建既呈现时代特征又符合教育规律的和谐道德教育体系。强调“以人文本”,倡导诚信理念,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和手段,逐渐提高学生的境界和品位,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通过营造和谐自我的发展环境,使学生能靠自己内心的自省、自觉和理性,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用和谐的心理分析问题,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从而使我们的社会形成团结友爱、积极进取的良好风尚。
总之,学生自律精神的建构需要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更需要个体自觉、自为的行动。自律精神的塑造不仅要使学生冲破他律束缚、完成和实践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状态,达到道德美的崇高境界,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有助于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
(责任编辑 孙晓雯)
李学山:由吴官正的家书谈加强领导干部自律自醒的重要性
中国煤炭新闻网2010-12-23 17:13:56    一事一议
近日,国内多家著名媒体先后刊登了关于吴官正同志廉洁自律的文章,有代表性的有《吴官正家书“不近人情”是面镜子》、《谁读吴官正家书最惭愧?》、《吴官正的几封家书为何如此令人感动》、《决不容忍亲属违法乱纪》等。这些纪实报道从各个角度赞扬了吴官正的一身正气,尤其是品读到家书中吴官正同志的反复强调“不近人情”,确实是让我们深深感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一个国家高层领导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徇私情的高风亮节,以及严以律己、严格要求亲友及当地领导依法依纪办事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怀,这些看似不近人情的家书就是一面面镜子,不仅映照出某些所谓的“官老爷”的种种丑行,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央高层根除腐败的决心,作为企业管理人员,我们也同样产生极大思想震动。
也就是今年四月份,记录吴官正同志主抓廉政工作的一部专著——《民贵泰山》公开发行,全部内容都围绕着“爱民、为民、富民、安民”为思想主线,有着鲜明生动的教育启示意义,对促进党员干部加强“自律自省、”“自我检讨”、“百姓情怀”是一本极好的教材。
可能有部分共产党员,对根底和人品自我感觉良好,没当官时,也曾有一腔热血,发誓一生要有所作为,给人的印象是“会来事、会办事、德才兼备”,但一旦到了领导岗位,就开始慢慢变了,学会了“摆架子、使脸子、玩票子、坐轮子”,疏远人民、狐假虎威,直至背离党性、背离人民,沦落为五毒俱全的社会蛀虫。据公开的媒体报道,就有部分官员为抖威风,不惜警车开道,前呼后拥,生怕别人不知,要待遇、要面子。原则只对别人,对自己降低要求,对亲属不加管束,直到最后锒铛入狱,又是悔恨,又是泪水,丑态百出,令人作呕。试想,若是向吴官正同志那样,不管官有多高,权有多重,甘心一辈子“像猴子那样,夹着尾巴做人”,做到“政声人去后,人走茶也凉”,相信无论历史怎么书写,在人民群众中的美好声名肯定会留下永久丰碑的。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不求索取,只求奉献,做一时之官,做一世之人,这应该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的毕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