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第5集在线播放:散文阅读专项训练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37:31

参考答案
(一)1.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古人的浪漫情怀;并为“语文,从远古走来,从蛮荒走来,从我们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作铺垫,同时,与上文的“遥远”和标题中的“天生”一词相照应。
要求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其作用,回答出一个角度且言之成理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若与答案不同而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①语文从浪漫的心灵出发,汇聚了浪漫又传送着浪漫;
②浪漫的语文呼唤着浪漫的情怀,唯有具备一些浪漫的情怀,才可能真正地理解语文,热爱语文,欣赏语文。
只要围绕上述两个要点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若与参考答案不同而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观点集中合理,分析有理有据,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给满分。
4.C D(A王昌龄因浪漫引发了豪壮的情怀;B是为了阐释“语文从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这一观点;E未运用“说明”这一表达方式。)
(二)1.(1)没有私仇,帮助需要帮助的弱者;拔刀相助,惩治恃强凌弱的歹人。
2.阮籍是小聪明,他本可以像嵇康一样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可它没有。嵇康是大智慧,他在生命面临危险的时候艺术地提升了生命的价值。(意思对即可)
3.都是超凡脱俗的、纯粹的生命意义的艺术提升,是生命的升华而不是结束。(意思对即可)
4.A,B
(三)1.[文意理解]
指(远离世俗欲望的)精神家园,或(超越狭隘“单位”的)崇高精神空间。
2.[文意理解]
可归纳回答:人欲横流,令人窒息;人心低俗,令人沉闷。
可摘录原文回答: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置身人群的时候,……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
3.[文意理解]
不能删。理由:前四个材料是中外伟大的思想家,李白和爱因斯坦分别是中外文学大师和科学巨匠,有了后两个例子,材料更典型更全面,文章的观点才更有说服力。如果回答“可删”并能陈述理由,也可酌情得分)
4.[分析鉴赏]
B.D (A项不是首尾呼应。C项,无“消极出世的伤感情绪”。E项,“语言朴素”错。)
(四)1.深爱自己的孩子,并不想打孩子。(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希望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有时又不得不采用这种方式。(“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意思相近即可)
2.①殴打是母亲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的最后的手段。②对于不懂事犯了错误的孩子,责罚可以让他永远记住自己的错误,而这种责罚别人是不能替代的。(意思相近即可)
3.略(应该包含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
4.C E
(五)1.①这座小城毕竟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②小巷古建筑保存完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
2.不得而知:不能够知道。表现了作者对旧城改造中把这一古巷变成“清一色的钢筋水泥火柴盒子”的担忧、无奈和不满。
复制:与过去的生活(物质享受)一模一样。(或重复过去的物质生活)表现了作者对人类进步中只重视物质享受的进步的不满,呼吁重视精神和文化的进步。
3.指的是:城市改造中,能把古典与新潮相融合,历史与人文有机的嬗递与链接。在享有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享有精神和文化生活,拥有厚重深沉的文化根基,感受历史、传统和古典的优美。
作用:①概括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的呼吁或向往);②引用名言,简洁而又让人易产生联想;③含蓄而有韵味。(答对其中的两点即可)
4.C、D
(六)1. 读书使人心灵摆脱束缚,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产生美好的联想与想象。(此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这是一个含蕴丰富的句子,它是一个总结句,总结了这一段的内容。因此要联系本段内容来理解回答。意思对即可)
2.可以排除愚昧,启发智慧,解除忧愁烦恼。
(此题考查对内容的分析综合,应概括本段的内容要点,做出回答)
3.(1)一个人独有的思想与情感
(2)读书使独有的思想与情感更加充实
(此题考查对重要句子及词语的理解,应联系第五段内容来回答,这是原文段的总结句,是对原文段意思的总结归纳)
4.B  D
(七)1、将霍贝玛一辈子都在画阿姆斯特丹比作牧童放牧,将阿姆斯特丹的景色和物象比作一只只充满灵性的牛羊。霍贝玛的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所以是“最伟大最出色”。
2、 指十七世纪荷兰社会对霍贝玛写实主义画风的否定和排斥。面对此,霍贝玛深感悲伤忧郁,但从不在作品中掺入一丝眼泪和叹息,虽有中断但从未放弃。
3、(1)“跟霍贝玛回家”是指通过欣赏霍贝玛的作品,了解他的精神追求,在心灵上产生共鸣。所有通往灵魂家园的路都是相通的,在精神上追随霍贝玛,从而找到自己的灵魂家园。
(2)第二问为开放式问题。鼓励深邃的精神追求与精神归宿,不能是单纯的作家作品鉴赏。
4、B E(B“一定不会中断”属过度肯定。     E不是“以欣赏霍贝玛的作品为线索”。)
(八)1.作者的想像和现实形成反差。
2.(1)废墟是历史的化石。(2)废墟是文明的见证。(3)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
3.(1)运用对比手法,庆幸罗马废墟的保存,也为中国这一文明古国废墟的被毁而痛惜。(2)深化主题,引发人们对单纯追求现代辉煌而随意破坏废墟的思考。(3)引起下文,为下文议论罗马废墟保存的意义张本。
4.CE(A项“又有现实的震撼力”错;B项“情绪才逐渐愉悦起来”错;D项不合文章主旨。)
(九)1. (1) 高大挺拔,枝繁叶茂   (或:身躯高大,树冠繁茂)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的从容淡泊的大度。
[解析]梧桐是这篇托物言志散文描写的形象,对其外形特征的描写集中在第2自然段;对梧桐内在精神特征的揭示集中在第7自然段,也就是作者对“梧桐的寂寞”所作的诠释。
2.相同:①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②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
[解析]借物喻人,这“人”与“物”之间定有相似点,当然也有不同点。相同点①在“契合”一词之后,比较好找。相同点②见第3、4自然段,“暴风”一指自然界的现象,一指“史无前例的岁月”(指“文化大革命”)
3. “风暴”过后,新生命还会充满活力   表现前辈对后代的托举和祝福   应以正义必胜的信心去看待历史的生活
[解析]本题主要测试对形象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及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三小题表达的都是作者通过本文所要表达的意念。
4.CE  [解析]A项错在“感到寂寞”,原文中说“梧桐的寂寞”“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B项“表现了母亲的细腻”是虚晃一枪,原文中没有这一层意思。D项“从容豁达”不是外祖父所具有的特征。
(十)1.⑴许多不同年龄的过客,曾在它的身边演绎一幕幕悲欢离合的生命故事。 ⑵等待着这些生命的故事能够在身边不息地上演,展现生命的意义。
【提示】⑴主要是对第③④⑤段内容的概括。⑵注意第③⑥段这些语句的含义:“等待一个人……在某一天某一个时辰来临,它渴望承载起这个人生命的重量。”“纵使时光老去,等待不老。”“守望不息”。
2.历史上的人物,就其个体的微观角度来说,他们是转瞬即逝的,但又在历史中留有声名;从历史宏观的角度来说,他们是渺小的,但同时又古往今来、生生不息、叱咤风云。
【提示】相关的语句在第⑦段:“那些在册页上留下生命痕迹的过客随流云远去,复有后来者,以此连绵不绝,又渺若尘沙。但生命不息,这一部史册在缄默中向未来的岁月敞开,……”
3.生命的极致:思想感情的共鸣(或:思想在交流中产生了新的思想);内心畅快地迸发;人生的睿智的获得;理想的实现
22.AD
【提示】B项:“对人生和历史的审视”并不是为了吟诵铁椅“守望不息的生命精神”,而是为了引发后文所说的对生命极致的追求;文章的主旨在于对生命极致的追求。C项:这句话的含义有二:其一是就摄影作品的欣赏而言,指的是欣赏过程的终了;其二是就时间而言,我在思索中过去了一段时间而成为“过客”。“铁椅搬至我心灵的湖畔”说的是有关铁椅的思索使我的心灵受到启发,并不与之构成“互为补充”的关系。E项:“不应永远‘泊在时间的岸边’在怀想中沉湎过去”有误。根据原文,椅子像“在怀想中沉湎的孤舟”,“泊在时间的岸边”,并不是在怀想中沉湎过去。
(十一)1.野性是力的象征,是最纯真、最朴素的美,是一种敢于拼搏和不屈不挠的性格。
2.①“美”表现在浑厚、丰满、斑斓三方面。
②“美”的内涵:这千姿百态的树都富于原始的健美(或“野性的林具有最纯真、最朴素的美”),每一棵都闪烁着生命的光华、茁壮的异彩。
3.这里采用了侧面烘托的笔法,用鸟对森林的“热爱”,兽对故土的“深情”,奇花异草的“争妍斗丽”,去烘托山林的“野趣”,使其更突出,更迷人。
4.C、E
(十二)1.指超脱于商品经济社会之外的非商品经济(或自然经济)的所在。
2.(1)在结构上,分别衬托周庄:平遥是北方的名城,苏州是南方的名城,而周庄是南方的名镇。
(2)在立意上,证明周庄以商业文化闻名于世的合理性,因为平遥、苏州都以商业文化而闻名于世。
3.有。第一段开头针对有人认为“周庄太商业化了”的观点,作者认为“这是把周庄理解错了,当成了桃花源”.就是说有人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本文旨在以周庄因商业繁荣而闻名于世为例,阐释了商业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最后这句话就是全文观点的概括。
4.B、D
(十三)1.①平凡而丰富②自由、单纯而天真③充满原始的浪漫与激情
2.(1)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因为远离了自然,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
(2)说明《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民歌之作(,自始至终都反映着劳动人民自然、纯朴、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这样写显得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3.作用:①既呼应标题,又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②层层深入,形散而神聚,使主题得到强化;③增加诗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和想像空间。
4.A D(B.“那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的那条河,说法错误,“那条河流”在作者心中已经虚化为一条“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C.“否定和厌恶”言之过重;E.“如”字以下例举的那些语句有的并不晦涩。)
(十四)1.(1)比喻、拟人;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2)既点明了秋天的到来,又是文章的引子,引起深深的怀乡之思
2.说明红叶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同样有着搏击的顽强与执着,同样展现了自己轰轰
烈烈的平凡与伟大
3(1)母亲那平凡而伟大的品格。
(2)“红叶”代表着美好的记忆
(3)短暂的生命散发的是永恒的精神。
4.B、D
(十五)1、(1)回家已成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或心理上的需求、满足,心灵上的慰藉。)
(2)对故乡割舍不断的感动(或“看望家乡的亲人”)
2、因我们与故乡之间已经有了那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意思对即可)
3、分四层,(1)思念家乡-回到家乡-回家又巴望离开家乡-离开后又开始思念家乡。
(2)逐层深入,前后呼应。
4、BD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www.5ykj.com/shti/gansan/591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