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王赵子龙:三种元素有机融合 锻造全新文化品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47:17
 

三种元素有机融合 锻造全新文化品牌
——黄冈职院创建“红色精神家园”的探索与实践
2010年10月下旬,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算量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天津理工大学举行,152所高校304名选手进入决赛。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选送的2008级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张琪、樊恩亦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精湛的技能力,分获一、二等奖,填补了这项赛事举办三届以来湖北高职院校获奖的空白。
无独有偶。此前20天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汽车职业教育说课大赛上,经过预赛和复赛,黄冈职院选手聂进荣从全国400多名参赛人员中脱颖而出,进入最后只有6人参加的决赛,并勇夺第一名。
其实,黄冈职院建校近11年来在全国各类竞赛中获奖多达    人(次)。这一个个优异成绩,是黄冈职院矢志不渝将红色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创建“红色精神家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个缩影。
整合三种资源,确立“红色精神家园”目标
黄冈职院的前身,是20世纪50年代初创建的原国家级重点中专黄冈农业学校和省部级重点中专黄冈财贸学校、黄冈机电工程学校。自1999年7月教育部批准,将3校合并,设立综合性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后,学院党委放眼新世纪,探索学校发展走向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现代化”的办学思想,进而启动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2008年,与时俱进的黄冈职院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精心设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为了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指引导向功能、企业文化的竞争激励功能、校园文化的情感陶冶功能,提出融合红色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三种元素,创建“红色精神家园”的目标。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学院确立了“深层次挖掘,分阶段实施,高标准建设,中长期规划,创特色品牌”的思路,将老区文化的精髓“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 和先进企业文化贯穿于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之中,通过整合三种文化资源来营造良好育人环境,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校园环境更优雅,学习条件更加优越,学术氛围更加浓厚,各项管理更加规范,内涵建设水平更加提高,学生文明素养和职业能力更加提升,校园建设更加和谐。
把握主旋律,以红色文化为“红色精神家园”的核心元素。黄冈职院地处的黄冈革命老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革命传统光辉灿烂,先后有44万黄冈儿女为缔造共和国英勇捐躯。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三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林彪、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等200多名开国将帅,铸就了“紧跟党走、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老区精神。为了提升红色文化的渗透力,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支撑力,学院把当地的历史博物馆、文献研究室、党史研究室、宣传部门、文化部门、社科研究部门及学术团体纳入到红色资源研究和开发中来,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加以拓展、归纳和综合,形成以红色革命道路——红色革命文化——红色革命精神为主线的集物态、事件、人物、精神为一体的红色资源教育内容体系。同时通过完善红色文化“四进”体系,强调红色文化的主导力,即立足教育教学实践,实现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  室”,为切实进入学生“头脑”奠定扎实基础。
把握主基调,以企业文化为“红色精神家园”活跃元素。黄冈是一个集山区、丘陵、湖区、库区等多种地形地貌、自然环境于一体的革命老区。为加快黄冈市由农业大市走向工业强市转变的进程,黄冈职院确立了用“老区精神办好高教育,办好高职教服务老区”的办学思想,以“立足黄冈市,面向大别山,对接武汉城市圈,辐射鄂豫皖赣,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扎根老区、服务老区、建设老区、回报老区,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定位,形成“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提升内涵、创建示范、特色强校、服务至上”的办学理念,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即:与十县对接,与百村共建,与千企合作,促万户致富。在此过程中,学院以精神文化为着力点,以物质文化为切入点,以课程文化为突破点,以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为落脚点,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在学校内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的是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的是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既在学校成才又成人、毕业后走入社会既就业又创业。
把握主脉络,以校园文化为“红色精神家园”色彩元素。黄冈职院多彩校园文化交融科学殿堂,其中《实施“细胞工程”,构建“和谐校园”——寝室文化建设的8年探索与实践》,曾荣获2007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而“两情”管理、“四家”建设,则是黄冈职院多彩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两情”是指“父子情”、“手足情”,即年纪较大的教职工把学生汉成自己的子女看待,实行“父子情”管理;年纪较轻的教职工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看待,实行“兄弟如手足”的“手足情”管理。结合“两情”管理,学院开展“四家”建设活动:即创造家的环境,营造家的温馨,培养家的情感,提供家的服务。推行了“三到人,四个一”(目标责任落实到人、思想状况掌握到人、解决问题具体到人,上好一堂思想道德课、搭建一个工作载体、构建一个工作网络、确定一个评估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两情”管理、“四家”建设作为黄冈职院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成为“红色精神家园”富有色彩的元素。
三种文化资源的深入发掘与科学整合,黄冈职院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红色精神家园”这种全新校园文化品牌,学生以人文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温家宝总理两度视察黄冈,专程考察了黄冈职院创业基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时任教育部长的陈至立曾亲临黄冈职院考察,对该院在职教方面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予以充分肯定。
实施六项工程,夯实“红色精神家园”基础
黄冈院聘请专家精心设计“红色精神家园建设方案,陆续投资200多万元,着力实施“六个一”工程,为创建“红色精神家园”奠定了坚实基础。
营造一个融老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于一体的育人环境。“红色精神家园”建设彰显了老区文化特色,以现代科技为着力点,以本土文化为底蕴,以和谐校园为目标,以高品位育人为根本。学院发动师生全员参与建议和研讨,结合黄冈历史名人事迹和企业文化精神,对校园道路、园区和建筑物进行了统一命名和标识,如“东坡大道、闻一多大道,涵智楼”等;精心设计并制作了文化墙;学生公寓楼内走廊的墙壁上悬挂60位黄冈名人事迹图像、企业文化和励志格言的宣传展示牌,在学生宿舍创建了红色文化为主的寝室文化。学院还把办学60年的风雨历程编撰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校志》,老区文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在物质层面的融合,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构建一个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为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高职业能力,学院将黄冈老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老区精神贯穿于学生思想教育全过程,实施了“三到人,四个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即“目标责任落实到人、思想状况掌握到人、解决问题具体到人,上好一堂思想道德课、搭建一个工作载体、构建一个工作网络、确定一个评估体系”;构建了“六率”考核机制(上课率、及格率、就寝率、事故率、毕业率、失学率);引进了企业文化“以人为本”、“顾客至上”等理念,进一步充实“两情教育”和“四家建设”理念,树立全员育人思想。通过“5S”企业管理办法来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建设一支由“教师、老革命、红色文化专家、企业劳模、优秀校友”组成的德育教育队伍。为使校园文化建设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院大力加强德育教育队伍建设。对校内德育教育队伍制定学习提高计划,每年选派100多名政工人员和专业教师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企业实践锻炼;开展研讨、交流活动,每年公开发表德育工作论文40余篇;实施师德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院在2009年评选出了为学院建设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60名教工,激励广大德育教育工作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校外德育教育队伍,则建立了由30名老革命、红色文化专家和企业劳模组成的导师团,100名优秀毕业生组成的校友团的校外德育教育队伍资源库,选聘请他们担任德育辅导员,经常开展讲座、报告和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老区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精神实质。
建设一批学生素质拓展基地。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与红安县、麻城市、黄州区等地烈士陵园和革命纪念馆共建老区传统教育基地,每年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青年志愿者在基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拓展大学生系列社会实践服务基地:即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黄冈“四城”(文明城、园林城、卫生城、旅游城)联创服务基地,“四进”(科技、文化、法律、卫生)社区服务基地,尊老助残服务基地,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开辟就业创业基地:2009年开辟就业创业基地300多家,强化政策引导,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2009年由生物工程系承担湖北省农业厅、黄冈市农业局选定的农村实用人才450人的培训任务;经济贸易系多次承办各市(区)财政局专业人员的培训任务。活跃学生社团活动基地:学院共有54个学生社团,出办刊物、举行活动,提高人文素养,增长了才干。如民族文化研究协会举行端午节包粽子大赛、赤壁源文学社组织黄冈四所高校的现场作文大赛、松风阁书画协会举行大学生书画大赛、心理协会组织心理情景剧大赛。
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加强寝室文化建设:精心选取、制作和悬挂60位黄冈历史名人图像及简介,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各寝室推行企业管理模式,严格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常年坚持文明寝室评比活动,创建特色纷呈的寝室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每年举办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对联赏析》等十多场专题报告,有10000多名同学听取了报告;各班级还组织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和征文比赛;民族协会开展了民族歌舞比赛和传统文化辩论赛等活动。抓好社会实践课:2009年有4000多名学生在校内学习和寒暑假期间,到革命老区和企业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民情,服务社会,增长才干,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各系每学年将学生实践过程与结果纳入思想政治课成绩考评体系。举办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2009年秋季组织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主要方式是海选、预赛、复赛和决赛,参与人数达万人以上,时间持续2个月。组织技能月活动:学院把每年5月定为“技能月”,2009年开展了37项专业技能活动,参加学生5000多名、指导教师190余名,学院对成绩优秀的师生进行了表彰。
研制出版一套黄冈老区文化学生读物。学院宣传部、院团委和文化专家开展老区文化研究,成立专班,研制出版《黄冈革命史》、《黄冈地域文化漫谈》、《黄冈名人录》等一套学生读物,还搜集整理黄冈老区文化的影片、光碟,组织学生观看,让老区精神入耳、入脑、入心。建立老区文化网站,上传红色文化知识和图片,提供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老区精神,学生心灵得到洗礼。
突破三个重点,助推“红色精神家园”建设
黄冈职院办职业教育60多年,从事高等职业教育也有11年。到2010年9月,有招生专业51个,在校生超过12000人。学校是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学校、全国示范性骨干建设院校之一,无论是规模、硬件,建筑面积、校园建设,教师队伍、办学理念等,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未来3-5年内,黄冈职院除建设国家级文明单位、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外,主要任务就是内涵建设,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创建“红色精神家园”,通过“红色精神家园”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要创建“红色精神家园”,必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抓住核心价值,以红色为新亮点。黄冈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革命传统光辉灿烂,将黄冈红色文化引进校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促进学生了解老区红色文化,学习老区红色精神,培育学生艰苦奋斗和爱国奉献的红色精神品格。
唱红色歌曲——学院团委有专门的红色歌曲指导曲目,一批红色歌曲教唱员,每年五·四开展红色歌曲拉歌比赛。读红色书籍——编印红色读物,建设红色网站,组织红色知识竞赛。讲红色故事——邀请黄冈市专家来校讲红色故事,学生自己上台讲红色故事。建红色基地——创建校外红色基地四个,校内建设红色广场。寻红色足迹——暑假组织学生团队进行大别山寻访红色足迹活动。创红色团队——实践活动中开展红色团队评选表彰活动。
通过建设红色精神家园,老区精神在学生身上留下了烙印。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八年超过98%;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0%以上,特别赞誉黄冈职院毕业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品质和“认真负责、团结协作”的精神。
着眼健康问题,以绿色为落脚点。身心健康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黄冈职院着眼学生健康问题,抓住身、心健康两条主线,通过“健康工程”和“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全力建设“红色精神家园”。
健康工程,倡导绿色大学生活。黄冈职院针对学生中的“亚健康”状态,通过三条途径推进健康工程。以校园媒体的宣传作用,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意识;以面向学生的宿舍文化建设等大规模群众性文体活动,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在学校的关爱下,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黄冈职院学生的自觉行动。
关注心灵,撑起晴朗成长天空。集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问题研究“四位一体”的黄冈职院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青年学生撑起了一片晴朗的成长天空。    门心理学选修课和大学生心理协会开展的大量活动,推进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在学生中形成了正确面对并主动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氛围;    名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和    名特聘的校外心理专家,为学生的心理问题答疑解惑;心理卫生中心组织由具有精神卫生专业执业证书的专职教师开设心理卫生门诊,进行心理治疗,产生了一批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高了工作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在班委会中增设心理委员,建立了班级、系、学院三级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实现了心理健康工作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变。现在,咨询心理问题,倾诉成长中的困惑,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经是学生们追求的绿色文化。
关爱困难群体,以本色为切入点。黄冈职院在“红色精神家园”建设认识到: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只是解决这些学生的基本要求,解决心理问题,提升综合素质才是这些学生成长中的关键问题,也是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主要问题。为此,学院用无限爱心和极具创造性的工作,构建起“一二三”助困工程为主要内容的贫困生资助培养体系,以艰苦奋斗为本色融入“红色精神家园”。
一个体系,提供生活资助。为解除贫困同学的经济压力,学院以“二三四五”资助计划为核心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切实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二”,是指设立的2000多个以助研、助管、助教为主要内容的勤工助学岗位;“三”,是指专门为资助贫困同学设立的年投入300多万的助困资金;“四”,是指面向在校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设立的40多种奖学金;“五”,是指经学校与银行积极协商、共担风险,为同学申请到的累计总额达5000多万元的助学贷款。这些措施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了后顾之忧,使他们轻装上阵、自由成长。
两条途径,增进身心健康。为促进困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院通过“贫困生健康工程”和“心理阳光工程”两条途径提高贫困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在特困生中开展“早餐工程”,按月为全校特困生发放免费早餐券,同时通过各种宣传和文体活动带动贫困生自觉提高身体素质;针对贫困同学大多心理压力大等实际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指导他们的心理成长。健康的身体、阳光一般的心情,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插上了飞翔的羽翼。
三项举措,促进人格提升。学校十分关注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实施了“贫困生素质教育工程”:即通过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贫困学生正确面对贫困、认识自我潜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开展爱心回报社会系列活动,鼓励贫困学生感恩社会,义务奉献;通过勤工助学中心等各级社团专门为贫困生组织的文化活动,快速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为贫困生搭建与其他同学同步成长的平台。这三项举措促进了贫困生人格的提升,为他们打开了绚丽的人生之门。近年来贫困生已有近10人因表现突出而当选“十佳杰出青年”,贫困生的入党比例比例均占特困生总数的30%左右;每年都有50%左右的特困生获得各类奖励。目前,贫困生“自立、自强、自尊、自助”的艰苦奋斗本色,已成为黄冈职院“红色精神家园”的一朵奇葩。
红色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交相辉映,锻造出黄冈职院绚烂夺目的“红色精神家园”,在严肃、严谨的科学殿堂中实现了人文与科学的完美融合,学子们在红土地上的红色精神滋润下茁壮成长。
(写于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