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荣耀路人x赵云r18:《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读书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0:52:02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读书报告

读了北京大学王铭铭教授《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一书,收获颇多。书中所提的很多资料和书籍,比如费孝通《江村经济》、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与社会结构》、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以及林耀华《金翼》等著作之前就已经读过,并写了读书报告。但读完王铭铭的这本书,回头再看当时自己当时写的读书报告,很容易看出了自己之浅薄。感慨自己不足的同时,也鞭策着自己继续努力。

这里采用的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一书,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虽然里面的内容是根据王以前的论文或给研究生上课的讲义整理而成,但在我看来,全书大概围绕两个相互交织的线索展开。一是关于社会人类学关于中国研究理论的发展进路,一是关于中国研究的本土化探索。这两者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

社会人类学关于中国研究的理论探索

社会人类学之所以从广义的人类学研究中分生出来,是因为它有别于广义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和研究方法。社会人类学在本质上是以研究“非西方社会”为目标,把“异文化”当成与“本文化”具有同等地位和价值的实体加以理解,并通过这种理解思考“本文化”的局限。在方法论上,社会人类学的特色在于对小型社群或族群的透视以及对文化的整体观和制度关系分析的强调(p5)。对于西方人而言,中国这个社会正是他们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对中国社会的研究被称为汉学人类学,它是社会人类学区域性分支的一门。

在提到社会人类学时,不得不提到费孝通的《江村经济》。这本书在社会人类学中的地位,可以用马林诺夫斯基的评价来说明:费著将促使人类学从简单的“野蛮社会”走向“复杂的文明社会”;此书将开创本土人类学的发展途径;此书注重探讨社会变迁,将会有益于人类学应用价值的推进(p29)。在王铭铭看来,以费孝通为首的中国第一代人类学家构成了汉学人类学研究的第一个时代。费孝通等的社区研究方法也成了社会人类学的典范,甚至说是一种范式。但这一方法也受到质疑,在复杂的社会中对于一个社区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否适用于这个社会的整体?复杂的社会异质性比较强,不同于同质的简单社会。弗里德曼认为,小地方的描述难以反映大社会,功能的整体分析不足以把握有长远历史的文明大国的特点,社区不是社会的缩影(p32)。

弗里德曼对中国的研究,在王铭铭看来,其起点是源于对社会人类学功能的批评。功能主义认为在没有国家的非洲的部落里社会依然存在,宗族在其中起着聚合的作用。弗里德曼想用对中国的研究来说明,有国家的社会里也存在宗族。这样就驳斥了功能主义者的观点。但弗里德曼借助于二手资料对中国东南地区的研究,也被指出同样是有缺点的。可以这样认为,中国东南地处中国边陲,国家对这一地区的干涉相对较小,所以宗族得以起着强大的力量。巴博德对于台湾的研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p71):

在所有中国村落里,都可能存在两种以上或多或少相互对立的行为模式、制度与信仰。一种是广义的合作性、凝聚性的原则,其作用在于促使社区形成一个共同体。另一种原则是自我关照的、裂变的,其作用在于强调分立与差异性。在某一社区中,何种原则处于支配地位,取决于其所存在的场合,而有些场合是长远性的,有些是随时可变的。汉人社区就像复调音乐一样,其特点取决于何种音乐成为主旋律。但是,其他音调不一定没有声音,而且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可能变成主旋律。

与此同时和在此之后,施坚雅的市场与社会结构理论以及象征与文化的理解方法也不断推动着汉学人类学理论的发展。

汉学人类学的本土化

很多人类学家,比如马林诺夫斯基和弗里德曼都认为社会人类学有一个“中国时代”。但现实中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很多人类学家认为从其他地区的人类学研究中推导出来的区域性理论无法解释中国社会(p166)。

与此同时,近年来西方人类学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开始关注自身社会的区域性知识,认为“异文化”不仅存在于他社会,还存在于西方社会内部。他们的目光开始从他社会转向西方社会,这对于汉学人类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世纪支配了汉学人类学的研究理论范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中国社会与人的生活世界的状况。但他们大多属于西方人类学概念在中国的具体运用。我们需要的是从本土观念出发探讨中国人与社会的观念,这将有助于对外来的理论模式加以修正和反思(p196)。当然,王铭铭同时也提醒我们,单方面强调本土研究可能也会导致另一种极端的出现,即所谓的“颠倒的东方论”。我们需要做的一方面是充分吸收西方本土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对他们的局限性进行反思,另一方面,我们同时也要深入探究本土观念。我们需要回答的依然是汉学人类学尚未解答的普同范式与文化范式的张力问题。

我们在谈论本土化时,也不能把目光紧紧聚焦在中国社会身上。我们应该对社会人类学与世界各民族文化描写的全貌性理解。只有在泛文化的知识互动中,中国人类学者才有可能提出他们独树一帜与可供沟通的观点(p198)。

几点思考:

1、 以上的梳理只是涉及此书的一部分,王铭铭对于社会人类学理论体系的把握和理解有其独到之处。当我读相关的文献时为什么没有如此的把握呢?自己分析可能有以下两点原因:一、不了解社会人类学理论的整体发展脉络,无法对于相关文献定位,不知道其在整体中的位置以及其产生的前因后果;二、没有带着问题读书,缺乏相对应的关注,难以把握著作的核心。

2、 虽然这本书对我启发很大,但还是有一些疑惑。王铭铭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肯定是有整合东西方社会人类学理论的愿望的。但这种整合的可能性在何种程度上存在?比如在社会学中一直在强调理论的综合,但后现代的出现却又使理论派系回到X X的理论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