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梦永恒吧冰灵蝶:从阵法开始联想(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9:33:43

 从阵法开始联想(转)

     最近看一些讲述中日古代阵法的文章和书,突然发现很有趣,就找来了很多关于欧洲人如何排兵布阵的书来看。结果,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从兵法简述开始,欧洲讲解战阵的时候,不论行军还是作战,都会排出一个接近于线式的队形。相反的,天朝和日出之国的阵法都更接近于正方形,当然这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当然,这个是指的整体的军阵,在作战中,不论世界上哪个地方的军队的每一个分队都使用接近方形的队型。

成熟的罗马军团阵型~         我推想原因可能包含很多因素,但以现有证据来看,首要原因可能是士兵来源和受训练程度。在古典时代,军制在各国的残存记载中都不算少,可以看到,使用多排列成大正方型的队列的军队非常多,相反,排成列式作战的部队主要集中于马其顿系统和罗马系统。其他从西欧的蛮族,到遥远的日出之国,各国军队大多数会将部队排列成由许多队士兵组成的大方阵。很明显的接近线式的部队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能够将自己的部队数量相当的情况下拥有一个更加宽阔的正面,而配合上正确的战法,不仅仅是正面更加宽阔,同样宽度内己方的士兵密度也要远远超过对手——举个例子,
    马其顿系统下士兵的横向间距不足半米,而现在完整出土的秦军战阵中士兵的横向间距也接近一米,考虑到使用戟之类需要横向攻击的武器,士兵之间的间距在战斗中很可能还会扩大……但是,这些有利条件中也带有一个巨大的不利因素,那就是士兵们在战斗中很难被有效地指挥。在战斗中想要保持一条线式的阵线的难度在罗马人和马其顿人的战斗中屡次被证明。罗马人的短暂退却就扯碎了马其顿人的完整战线,使得罗马人找到了马其顿人脆弱的侧翼并将之完全的摧毁。当然,马其顿人已经算是非常优秀的士兵们了,他们继承了希腊时代的传统,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常年参加作战,熟悉整套作战系统,了解他们在战斗中应当做什么。可是,即便如此,线式系统还是非常的脆弱,对士兵们和指挥官的协调和士兵们本身对纪律的服从关系极为密切。
     马其顿人和罗马人的军团,都经历着十年如一日的训练,才能形成有效地战列,熟悉军队的每一个方面,了解自己的位置。同时,还需要一个长期的稳定的军官团,来维持整只军队能够在一场会战中始终保持着队形,并且了解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这意味着及其高昂的成本,和一直只会吃钱不会吐出一个子儿的常规军和其精干的军官力量。当然,希腊人用从出生开始训练的公民兵替代之,但是实际上这种公民兵在某种意义上似乎进行军事训练的时间也达到了绝大多数的职业军人的水平……看看斯巴达看看底比斯圣军就明白了。

斯巴达战士~高素质职业兵的开始

     因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地方和军队选择了这种接近正方形的队形。毫无疑问,这种队形在指挥上有更多的便利特征,因为在后方有大量的未投入战斗的方队和士兵,在第一线进入战斗的士兵们,完全不需要指挥,他们的使命就是战斗到死,并不特别的需要考虑整个战线的问题,一旦战事出现问题,统帅并不需要指挥前线在战斗中的部队进行调整维持整条战线的完整与合理。他只需要排出一只还没有参加战斗的队伍填补到崩溃的队伍的阵线之中就可以保持战斗继续下去。指挥官实现他的战术意图和指挥技术并不依赖于前线士兵对其命令和作战行动的忠实执行,因为他的手上有更多的部队可以去执行这个任务,我们不需要将所有的部队投入到前线去,更多的人在作为预备队,不断地投入到战场当中去。在战场中,这种方式对士兵的素质要求不是很高,甚至是军官要求也不是很高,因为他们只要服从他们听到的唯一一个指令就够了。只要是能够编入一个编队之中,懂得如何使用武器的人,哪怕他是一个从未上过战场的农民,只要他不怕死的冲上去,也可以算是完成了他的使命,至于保持战线控制队形之类的事情和他完全无关,要说有关的话就是多杀几个敌人就可以多换点奖励……
      因此,使用线式模式的都是职业半职业的士兵,对军队组织的形式要求接近职业指挥,相反的,使用大方阵型的军队并非职业化程度非常高,对士兵和军官素养要求并不是特别的高,士兵们只需要受过基本的训练就可以成为合格的战士。
   想要使用线式的作战模式,就等于要求每个军人拥有更高的素质更强的战斗力,同时还要有足够多的优秀军官,他们必须明白自己的位置,并且熟悉战法和战术,明白自己在战斗中该发挥多少力量,控制战线,按照战术改变队形保持作战效能。这个成本非常高,大多数士兵必须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军事训练之中,并且和自己身边的同伴保有极高的信任和极佳的协调性。这意味着这些军人必须至少是半职业的军人,同时,他们要经历非常严格的训练才能完全而有效地完成作战任务。当然,如同某人说的,没上过战场的士兵永远是菜鸟。这些人必须久经沙场,至少有相当的老兵带领才能够真正的发挥他们的战斗力。而是用大方阵作战就没有那么多限制条件了,只要能够有一些初级训练的士兵就够了,不管他们是木匠农夫还是铁匠。拿上了武器就是一个士兵,拿上了弓箭就是射手……在大方阵中,他们一旦投入战斗就成为了消耗品,指挥官们只能要求他们再多努力战斗卖命一会儿,对他们也没有什么指望,因为在这个阵型里,他们不需要担负那么多职责,更多的后排兵源可以代替他们形成战斗力。
       以上都是我的分析,下面来点说不上是这种不同造成的结果还是相反的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首先是防御武器,以步兵而言,重型金属铠甲在很早的时候就广泛的应用于马其顿系统和罗马系统的士兵之中,几乎所有的正规的战士(或者说大多数士兵)都是拥有相对重型金属铠甲的。相对而言,典型的使用大型方阵的日本,直到十七世纪的战争中,仍然大多数步兵处于无甲状态。就铠甲的类型而言,环片甲链子甲全金属甲等昂贵的类型在使用马其顿系统和罗马系统的士兵中比较普及,当然包括其继承者某种程度上。而非职业系统使用布面铁甲等成本和产出比较高的盔甲倒是蛮多的,全金属铠甲并不常见,充分利用布皮和木材生产的铠甲非常的多,鳞甲工艺相当惊人,甚至传说某些混合材料盔甲强度达到全金属铠甲的水平,但是,就大量来看,主要使用混合材料对原料的节省是达到了相当程度的……而且,士兵使用的铠甲往往极为简单,但是价格便宜,防护力还可以……这在某个侧面说明士兵受到保护的程度不同,和对士兵需求的不同。
     另一个明显的区别是部队兵种的构成,在绝大多数文明和军队的出土和文献来看,通常使用的是每个独立步兵方阵中都是一个混合兵种的集团,而另外的系统以罗马系统和马其顿系统为典型的则是每一个队伍往往使用一个单一的兵种。最简单的是弓箭手,在罗马人和迦太基人到后来的十字军时代的军队都是把弓箭手顶在部队的最前方,当遇到敌人接近的时候,以变化队形作为应对的方法(当然,热那亚弩手在很多战役中悲剧的被法国贵族骑士们从后面直接踏了过去,不过重骑兵冲锋队形一般比较散,如果不是有心估计也死不了多少,毕竟弩手们也是感受得到后面冲上来的那些法国疯子……),而从波斯到中土的作战阵型中,很多时候都是把轻步兵放在弓箭手或者弩手前面,他们宁可让弓箭打击的距离缩短也不愿意使用连续的队形转换来进行作战;关于兵器组合也是同样,因为单一兵器组合应对不同的敌人的时候是依赖于良好的纪律和不同的战术,需要部队改善队形转换作战方式,而如果你的是复杂兵器组合的时候,就可以完全不必进行任何变化,虽然这样效率会大打折扣。无疑问的,在绝大多数使用正方形阵法的文明中,似乎都不太喜欢让自己的小方阵进行有效而复杂的机动,也不喜欢让前线的部队后退再次前进这种战术,这和使用线式阵法的军事组织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显然,要训练一个能够熟练地在战斗中前进后退转换队形变换战术的小队,比起一群只要发给了武器进行基本训练就可以基本应付所有情况的小队要困难的多……
      再来说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士气,在职业的和半职业的军队中,士气似乎也很重要,但是并没有被提到一个非常的高度,对于马其顿人罗马人以至于后来的雇佣军们,打劫根本是家常便饭,苏拉就曾经不客气的让自己的士兵们在罗马横行,道义上的制高点对他们似乎没多少影响,士气衰落杀死自己的君主……似乎都没有让罗马军团之类的部队战斗力损失那么大,这点损失远不如一个愚蠢的指挥官带来的损失更大。相反,士气的问题则频繁的出现在另外一些军事著作当中,并且被认为是决定胜负的关键问题,这说明什么呢?举个例子,同样是埋伏并袭击,汉尼拔和他的湖畔之战和著名的令罗马人耻辱的峡谷,遭受到伏击的罗马人始终保持着队形直到被包围,要么被摧毁要么选择投降,至少保持了组织,如果你看看十面埋伏风声鹤唳的记载,就会发现,某些伏击的效果并非完全是打击敌人的战斗部队,根本是瓦解对方的士气……同样的,也可以当成是说部队组织度的基础值不同……好了,说最后一条,其实这条很简单,同等人口基数之下,两者动员的军队总数完全不成比例,看看战国时代的中土和日本动员了多少士兵?一场战役双方动员的兵力是多少?同等人口下的罗马时代和三十年战争,动员了多少士兵?一场战役双方动员的兵力是多少?不是我有偏见,想要部队素质高同时有巨大的数量,这实在是一个悖论,鱼和熊掌兼得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基本上不可能~
图片:马其顿方阵的无敌正面.bmp
          最后说一句关于,秦军碰上罗马人的话题。这个问题其实不具备任何可比性,因为显然,罗马军团和秦朝军队分别是线式阵列和方形阵型的两个代表,到他们的后代都对自己祖先所流传下来的阵法进行了更大的改进和发展,无疑问的,他们属于两种不同的军事系统。假设他们在一个平原上,同等数量,整齐划一的摆开阵列的话,还必须考虑到秦军的士气,因为,对秦军这样的系统,士气低迷是致命的。那么我们到底要选取士气高涨到什么程度的秦军呢?在这些军事理论中,士兵悍不畏死的精神是可怕的,面对这样的敌人,再训练有素的战士也会畏惧。
     假设秦军的士气达到了完全不畏惧死亡的地步,那么罗马人是没有胜算的,即使他们杀伤了十倍于己的敌人,最终也会被如同瘟疫一样的压倒。但是如果采用通常的士气,那么我们可以估计罗马人会取得胜利,因为罗马人不论在阵线的长度阵线的密度以及阵线灵活性和可以指挥的能力上都占有优势。但是,这同时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到底有多少人参战呢?如果一个军团不连同他们的辅助军团组成一个万人左右的完整军团,他们很难彻底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样,秦军如果不形成规模也很难发挥自己阵法比较能够相持比较能够消耗的优势(使用这种队形想要在会战中歼灭另一方实在是太困难了,连续使用伏兵使敌人溃散的办法倒是屡试不爽,但是明显罗马人不喜欢这种作战方式,因为这个伏兵吓唬人对罗马人不好用……)。
      可是,如果以30万为单位的话,罗马人几乎从来没有以这样大的规模使用军团,那么指挥和阵型的变换就成了问题,罗马人的优势同样会被严重削弱。而且,这还涉及到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以同样的经济作为基石的话,秦帝国能动员的兵力数量起码是要数倍于罗马人的……帝国早期,远近西班牙两个行省全部的财富也只维持了四到五个军团,但是同样大小和人口的战国七雄之一,最少的也是带甲者三十万……
      换句话说,如果要公平的战斗,秦帝国应当以三十到四十万军队,面对上罗马四到五个军团以及其辅助部队。如果这样双方在一个平原上,开始作战的话,罗马人恐怕很难取胜,毕竟有组织的敌人多达己方的三到四倍的数量。这里我们必须引入另一个变量,那就是指挥官的因素。涉及到指挥官的因素就更为复杂了,双方指挥官是什么水平?优秀的指挥官和白痴指挥官的差别我们无须多说,但是,就算都是最好的指挥官,对于对手的了解程度也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够取得辉煌的胜利。
      如果罗马人了解他们的对手(不得不说如果真的可能的话,这个可能性高些),秦朝人不了解他们的对手那么很明显是不公平的,但是双方都对对方十分了解的话,似乎又对秦朝的将军不太公平(毕竟受训练程度更低的士兵们在面对特殊情况的时候更难以适应。)。而且,一个优秀的罗马指挥官看到一只数量数倍于自己兵力的敌人的时候,我相信他的第一反应绝对不是和敌人硬碰硬的拼一场,而是会选择凯撒在高卢的做法,撤回自己建立的坚固营地。一旦罗马人选择回营,那么我们不得不再次引入一个变量,这场战争到底发生在哪里?罗马人的领土上还是秦帝国的领土上抑或是中立国的领土上?对于秦帝国这样庞大的一只大军来说,无论在中立国领土上或是罗马的领土上都是明显的不利的。要知道,罗马人是执行费边战略的行家,而秦帝国的士兵们几乎从没有遇到这种对自己国家实施焦土政策的敌人,一旦难以因粮于敌,自身数量过于庞大的缺点就被显示出来,实施屯垦会遭到罗马小队的不断袭击(罗马人在高卢和一切蛮族地区的行为说明他们最喜欢的就是用这种办法消耗敌人,一个小镇一个小镇有组织的屠杀和掠夺,在你聚集起有效地抵抗力量之前撤退,即使不成功也会撤退到坚固的营地等待救援……),而从本土运输粮食意味着灾难性的浪费,还要面对罗马人无处不在的偷袭……这个时候要是再加入外交因素就更加混乱。

罗马营地 的大门~门口站的是百夫长~那些使用短矛和蓝色盾牌的是罗马辅助枪兵
      所以,姑且就把战场定在秦帝国的领土上,同样因为这是最可能发生的情况。罗马人现在龟缩到了他们坚固的营垒当中,很明显秦军会选择最理智的作战方式——围攻。罗马人坚守营垒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而秦军对城池的围攻能力也是相当强悍的(虽然在统一战争中我们得说秦军没有遇到多少围困一座城市数年的战例——中土的城市往往并非纯粹是军事用途和士兵并非纯职业化可能也是营垒不够坚固的原因之一,毕竟最坚固的堡垒从来都是从内部攻破的)。接下来是一场耐心的比赛,是罗马人通过劫掠和携带来的给养先消耗干净,还是秦军先因为给养问题放弃围攻。这就涉及到到底这场战争发生在什么时间的问题,因为虽然罗马军人不是特别在乎节气,但是从农民中拉来的秦军士兵不可能不关心自己家里的庄稼和收成,在播种季节和收获季节,秦军的士气会受到巨大的影响。罗马人曾经多次利用这样的时机沉重的打击他们的蛮族对手,就算秦军能够维持包围,士气也会受到沉重的打击,这样很有可能罗马人会选择出击,用一场小胜利换取包围的解除。但是,中国的将军也有可能利用同样的方法设伏,来进一步消耗罗马人残余的粮食……等于最后并非是一场考验两支军队的战斗力,而是比拼后勤能力谁更强大一些。
      这个就不在这篇文章讨论的范围之内了……类似于十字军入侵宋朝之类的问题,个人感觉最后同样会变成这样的形式,就不再讨论了……以上全部是个人的一些思考,纯属扯淡,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