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溪苑皇上的家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对华的外交政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7:57:16
〔摘要〕巴黎和会后,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尤其在中国的矛盾立即尖锐化。英国认为,其有能力迎接日本对其在华地位提出的挑战。综观这一时期英国与北京政府的关系,可以看出英国对华外交政策不择手段,以获得其在华的权益为中心;追求中国形式上的统一;在华不寻求代理人;与日、美主要是日本在华进行激烈的争夺,当然也有协调。
  〔关键词〕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北京政府;外交政策
  〔中图分类号〕 K1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2689(2009)01-0129-05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
  
  帝国主义两大集团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英、法、美取得了胜利,同盟国德、意、奥遭到了失败。不仅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而且战胜国之间的实力对比也有新的变化。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战争打破了帝国主义原来的不平衡,需要在新的力量对比基础上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新的暴发户。1919年,美国的国外投资额达70亿美元,借给协约国的战债约100亿美元,全世界有20个国家是美国的债务国。美国从战前的资本输入国变成了资本输出国,从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它掌握了世界黄金储备的40%以上(近45亿美元),加强了对世界金融控制的地位,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财政的中心。[1](151-152)美国还有一支在战争中建立起来的庞大的陆军和迅速发展起来的海军,有595艘舰艇,总排水量为1468万吨。[2](79)美国战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海军建设。美国的国际战略是凭借其实力争夺战后的世界霸权,充当国际领袖。
  法国在大战中是欧洲的主要战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战后工农业生产衰退,经济上通货膨胀,又面临粮食危机,并且欠美国35亿美元的债务。这种困境削弱了法国在外交斗争中的地位,但法国在欧洲大陆上占有军事上的优势。法国的国际战略是实现控制中欧和东欧部分地区,插足巴尔干,巩固非洲和西亚的阵地,以便建立欧洲霸权。[3](24)法国的外交重心不在远东,未积极介入中国事务,对中国问题的影响力有限。日本在大战期间趁英、美列强在欧洲忙于战争无暇东顾的时机,向中国和太平洋地区进行经济侵略和军事扩张,加强了其在中国和太平洋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日本在战时工业产值增加了4倍,在国外市场上积极排挤英、美竞争者。日本海军力量占世界第3位,有192艘舰艇,总排水量为82万吨。{2](79)日本战后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海军建设。日本的国际战略是取得德国在中国山东省的全部非法权益和德国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以巩固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优势地位。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夺取了大部分德国的殖民地,并从土耳其手中获得了伊拉克、阿拉伯半岛和巴勒斯坦地区,但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总的来说是削弱了。英国在军事和经济上的损失很大,在战争中死74.7万人,伤169.3万人。就整个英帝国(包括殖民地和自治领的军队在内)来说,死94.7万人,伤212.2万人。[2](9)英国经济力量在战争过程中极度紧张,加速了早在战前就已成为英国经济所特有的危机现象的发展。战时英国商品输出大减,输入却大大增长。1914年英国进口各种商品的总值为6.96亿英镑,而1918年达到13.16亿英镑。英国靠出口的收入和海外投资、航运业及中介金融业务的收入,已不能支付如此庞大的进口卫花费,不得不举借外债。到1919年,英国欠美国的债务达8.5亿英镑(40亿美元)。[2](91)英国成了美国的主要债务国,而战前美国是英国的主要债务国。战时英国被迫卖掉了海外投资的1/4(10亿英镑)。由于战争,英国的内债增加了9倍,即从6.45亿英镑增加到66亿英镑。在战争年代,整个英国明显地扩大了生产机构,但这并不能使其在世界市场上更有力量跟它的对手竞争。[2](5-6)英国丧失了在工业生产领域的主导作用和世界市场的统治地位,美、日乘机在远东、拉美地区排挤英国,连它的自治领也成了美、日扩张的对象。由于实力削弱和造船工业下降,英国盘踞了250年的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1](153-154)虽然1919-1920年英国工商业出现特殊的繁荣现象,但英国商品的国外市场是不稳定的。欧洲各国由于战争而破产和贫困,无钱长期购买英国货。而在美洲、亚洲和其他非欧洲市场,由于当地工业的发展以及美货和日货在战时的加紧渗透,英国商品的处境变得困难。1920年下半年,英国发生了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
  虽然英国经过大战削弱了,但战后其国家力量还是巨大的。它欠美国40亿美元的债务,可它的欧洲盟国(不包括俄国)却欠其43亿美元。英国在世界市场上仍保持着牢固的、传统的财政银行联系,还能够支配其殖民帝国的庞大资源。[3](26)英国仍是最大的海军强国,1919年拥有737艘舰艇,总排水量为230.9万吨。[2](79)英国虽然经济困难重重,但仍加入军备竞赛,竭力保持它的海上优势。尽管力不从心,但英国的国际战略仍是争夺欧亚霸权。英国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缅甸、中国等地的商业利益和其自称的帝国责任,使其逐渐关注远东形势的发展。
  美、英、法围绕着德国问题争夺欧洲霸权,美、英、日以中国为中心,争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由于德国海军力量被消灭,列强的海上竞争重心从北海和大西洋转移到太平洋地区。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海军居于优势地位,英国和日本都在建造3.5万吨以上的新型战舰。美国受巴拿马运河通过能力的限制,不能建造如此大型的战舰,但美国发展海军的潜力比日、英要大,这使得列强在远东地区的争霸斗争迅速激化。美国利用其在财政上的优势,居于争霸中的有利地位。日本得战争之利,加强了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实力。
  帝国主义各国政府召开一系列会议,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主要巩固了英、法在欧洲的主导地位和英国在海上,特别是在地中海的统治,使帝国主义争夺欧洲暂时缓和下来。在巴黎和会上,英、美、法以牺牲中国的利益为代价,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但在和会上英国不仅对华未捞到实惠,相反,其在山东的经济利益和在华地位却面临日本的公开挑战。这种挑战的实力基础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海军的覆灭,日本成为仅次于英、美的世界第三大海军强国,并在远东拥有军事优势;在巴黎和会上日本不仅得到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而且获得了德国在太平洋赤道以北的岛屿,因而更加强了其在远东的经济及战略地位的优势。  凡尔赛体系使帝国主义争夺欧洲暂时缓和下来,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列强还未来得及根据其实力对比建立一种战后新秩序,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缺口。巴黎和会后,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尤其在中国的矛盾立即尖锐化。英国认为其有能为迎接日本对其在华地位提出的挑战。1919年英国海军部将日本列为英国惟一的敌人。[14](16)由于有了美国的支持,英国更加有力量应付日本的挑战。英、美在中国的竞争也很激烈,但它们之间相互利用的需要多于竞争的需要。在中国,英、美与日本竞争多于协调。
  
  二、战后英国国内政治的变化、日本对英国在华利益的威胁和中国的虚弱
  
  战争时期,英国经济中的国家资本主义趋势大大加强,垄断资本的力量增加了,国家机构日益从属于垄断资本,并被利用来为它的利益服务。1916年,英国工业联合会成立。1920年2月工业联合会的公报声称:“工业界对国家大事的任何具体的共同意见,一旦由英国工业联合会发表出来,就会对政府和报刊发生应有也影响。”战争结束时,英国工业联合会联合了1.8万家公司,资本总额为40亿英镑。[2](7)在大战时期执政的是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党,它在小资产阶级和相当大一部分工人中间有很大的影响,大资产阶级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脱离了自由党,而转入了保守党阵营。结果在1915年5月,自由党和保守党一起建立了联合政府,而后者从此逐渐在政府中起着主导的作用。1918年英国举行议会选举,根据选举的结果组成了联合政府。尽管保守党的议会席位比自由党多两倍,两党却平分了政府中的职位,并且把首相职位让给了自由党的劳合·乔治(Lloyd George)。保守党认为,在当前的战后困难时期,让善于用自由主义的漂亮空谈掩盖保守政策的自由党来领导政府,对于英国资本主义更为有利。保守党成了垄断资本的政党,提出了实行殖民扩张和对外侵略政策的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