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身 调教 惩罚:解读英国的报业文化/伦敦报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6:01:08
 

英国报纸种类丰富,读者众多
  
  英国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如饥似渴的报纸读者。英国现有人口5500多万,而根据最新的统计,英国每天各类报纸销售量近2000万份,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按人口平均,英国的日报的销售量是世界最高的。每天平均15岁以上人口中四分之三的人读一份日报,三分之一的人读一份晚报。全国共有130多份日报,1300多份周报。几乎每家每户都订阅报纸,有的家庭还不止一种。英国人一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门外取报纸,以便在早餐时有报可看,他们在去公共汽车站的路上看报,上班乘公共汽车时看报,下班在回家的路上也会专心致志的看报。由于英国人办报历史悠久,从1702年3月2日英国第一家日报《每日新闻》在伦敦创办,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长久以来便形成了风格独特和读者群固定的报业文化格局。曾经有人对英国几大著名的报纸和读者群进行了总结:《泰晤士报》是正在管理国家的人读的,《每日电讯报》是那些曾经管理过国家的人读的,《卫报》是自认为应该管理国家的人读的,《金融时报》是拥有这个国家的人读的,《晨星报》是那些认为这个国家应由别的国家来管理的人读的,《独立报》是那些不知道谁在管理这个国家却相信他们做得不对的人读的,《每日邮报》是管理这个国家的人的夫人们读的,《每日快报》是那些认为国家应该像早先那样来管理的人读的,而《太阳报》的读者可不在乎是谁管理国家,只要她们胸部丰满就行。这种总结在一定程度上道出英国种类丰富的报纸和众多的读者群,以及长久形成的特有报业风格特色。

英国“舰队街”是报业繁华的见证

  英国的“舰队街”指的是伦敦城西一条举世闻名的“弗利特大街” (Fleet Street)。Fleet Street旧译为“舰队街”,并一直沿用至今。弗利特大街名称来源于一条名为弗利特的小河,在18世纪30年代前,这条小河两岸住满了人家,河里满是污泥浊水,臭气熏天,1737年开始了弗利特河的改造工程,将它改造为暗河,从地下流入泰晤士河。填平的弗利特河成了一条马路,逐渐成为一条繁华的街道,把伦敦城与白厅连接起来。18世纪是英国报刊事业迅速发展时期,许多新建立的报社,设在弗利特大街的两旁。到最高峰时,这条东西走向不足1公里的街道及其附近地区,就集中了英国20多家报社、杂志社、通讯社,大约有100多家全国和地区性报纸在此设立报馆。像《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独立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观察家报》、《镜报》、《快报》、《星报》、《太阳报》、《每日邮报》、《每日纪事报》、《晨星报》、《世界新闻报道》等等全国性大报和小报均把总部设在这条街上。于是,弗利特大街渐渐成了英国报界的代名词。多年来一直被人们称为“地球脉搏的示波器”,也有人说它是“谣言的大本营”,但不管怎么说它是世界上令人瞩目的新闻中心。在如此狭小的区域竟集中如此众多报业基地,确实令人称奇。但它从侧面折射出英国的报业的繁华。尽管如今“舰队街”风光不再,但作为英国报纸辉煌时期的见证,永远地载入报业发展史中。

英国的严肃报纸和通俗报纸

  为了满足不同读者品位,英国的报纸可以分为严肃报纸和通俗报纸两类。严肃报纸以有教养的读者为对象。这种报纸一般是大开张,报道详细、评论全面,社论有权威性,各类专题特写等均由专家执笔,并有大量的专业广告。《每日电讯报》、《金融时报》、《卫报》、《独立报》和《泰晤士报》等都属这种类型。
  严肃报纸中资格最老、影响最大的是《泰晤士报》,它于1785年11月创办于伦敦,创办人为约翰•华尔特。该报始称《每日环球记事报》,1788年1月1日更名为《泰晤士报》。该报的销量并不大,但它不仅蜚声英国报坛,在全球也享有很高声望,《大英百科全书》不无吹嘘地说它是“世界第一报纸”。
  在历史上,《泰晤士报》为报纸争得言论自由立下汗马功劳,它的威望也因此达到顶峰。无论是该报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公认它具有制造政府或推翻政府的威慑力量。有人甚至在报纸上发表评论,认为英国这个国家是由《泰晤士报》统治着的。约翰•拉塞尔勋爵在辞去首相职务时说:“英国要成为英国,除非砍掉《泰晤士报》这个凶恶的专制者。”
  该报在国外的影响也很大,它的社论甚至可以使欧洲某个小国倒台,而其驻欧洲记者则有“第二大使”之称。南北战争前夕,林肯总统在接受一位采访他的《泰晤士报》的记者时称赞该报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一张报纸,他说:“据我所知,除密西西比河外,再没有比它更有力量的东西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连德皇威廉二世也感叹道:“德国之失败,就在于没有一张《泰晤士报》。”

  英国的严肃报纸国内、国际影响非常大,办报时间早,文化传统深厚是其中一个原因。另外,欧洲国家崇尚言论自由的传统,使这些报纸的生存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报纸作为展示民意的平台,发挥了其他媒介无法替代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报纸也是政治运作不可缺少的宣传武器。尤其是在英国,报纸的政治分野非常明显,为宣传各党派的思想和政治活动发挥了巨大作用。在英国的严肃报纸中,每一张都旗帜鲜明,左、中、右三派泾渭分明。每天的社论也从不避讳办报者的政治倾向。比如《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星期日电讯报》思想保守,支持保守党;《卫报》、《观察家报》靠左,思想激进;《独立报》、《星期日独立报》则保持中立,思想开明。

  英国的通俗报纸也非常发达,形成独特文化特点。读者群以低薪阶层为主要对象。英国通俗报纸的特点是篇幅小,大多是四开小报,有的甚至就是一张文摘报,因而被称为小报。不过,这些报纸的发行量可一点也不小,它们囊括了英国畅销报纸的前5名,每天总发行量达1200万份,固定读者300万,几乎涵盖了英国大半人口。若说小报是英国报业的主流,也并不为过。通俗报纸有《太阳报》、《每日邮报》、《每日镜报》和《每日快报》等。
  这种小报也报道国际国内要闻,一般都简单明了并配有大量照片,但在编排处理上水平都很低。它们着重报道黄色刺激性新闻,尤其是那些公众关注的名人,如王室成员、演艺明星的耸人听闻的消息,还有体育新闻及五花八门的特写和娱乐性材料。但它们售价低、发行量大、版面夸张、活泼,语言特色是更注重口语化,对话式,大量地采用俚语、绰号,常常采用通栏花式大标题。

  通俗小报的佼佼者是《太阳报》,它靠女色来拉读者的,其前身是1912年创办的《每日先驱报》,该报曾是工党机关报。1964年9月,《每日先驱报》被另一报业大王塞西尔•金控制,并改名《太阳报》。1968年,该报陷入奄奄一息的困境,媒体大亨默多克趁机接管了该报,然后放肆推行黄色新闻,发行量因而直线上升,1973年就达300多万份,数年后成为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一直到今天仍是这样。默多克也真正让不列颠群岛“祖国山河一片黄”。

  《每日星报》是1978年创刊的另一份通俗报纸,尽管它在1994年的发行量仅有74万多份,但它的办报宗旨和读者群却可以代表所有通俗报纸的情况。《每日星报》认为它的读者是下班后在小酒店喝上杯啤酒和轻松聊一会天的男工人,它与《太阳报》一样也靠女色来拉拢读者。每天的报纸上都会有一个“星妞”,这是第三版上每天都刊登的某个不穿上衣的模特照片。编辑部相信,小酒店里的男读者每天都想望一眼“星妞”。每逢星期六,报纸假定的读者不是在上班,而是可能在家中看《每日星报》时,这位模特的衣着会变得稍有教养,披上一件薄薄的内衣。周末版通常是有关王室的报道或是有关动物的趣闻。
  英国小报的黄色程度比其他西方国家更甚,这与英国拥有运作成熟和为数众多的严肃报纸有关。各家报纸为了吸引读者,扩大发行量,纷纷在其他方面寻找卖点,最终都竞相以色情、犯罪和低级趣味的内容吸引读者,并随着报纸发行战愈演愈烈,内容也就越来越污秽。丘吉尔就曾厌恶地把英国的通俗性报纸称作“阴沟报纸”。

  英国人素以绅士淑女教养著称,为何如此嗜好这些不入流的小报而使它们占有了英国众多报业市场份额呢?有人认为英国社会的礼教压抑太重,小报可以提供一方透气的窗口,有人则把小报说成是英国人冷漠民族性的产物,还有人归咎于英国社会等级森严,因而升斗小民希望从大人物不可告人的丑陋中满足阶级仇恨。无论如何,小报已经成为英国特有的大众文化。

全国性报纸和地方性报纸

  从发行范围上看,英国报纸可分为全国性报纸和地方性报纸两大类。英国的全国性报纸是指那些在同一天内发行至全国各地的报纸;这些报纸全部在伦敦出版,大多直接由报童分送至订户家门口。上述提到的严肃报纸和通俗报纸大多都是全国性报纸。
  这里主要强调的是许多全国性报纸都有一个有意思的特点——增办了星期日报纸。它只在星期日出版,因为英国所有的日报在星期天都不出报,所以精明的报业集团见缝插针,连一周剩余的这一天也不放过,而是作为更大的卖点来最大程度挤占报业盈利空间。。

  英国最早的星期日报纸是1781年创办的《观察家报》,该报在政治上独立,写作水平高超,报道具有权威性,近年来在形式上日趋新颖而富于创造性。大多数星期日报与相应的全国性日报被看成是一对姊妹报,如《泰晤士报》与《星期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与《星期日电讯报》、《每日快报》与《星期日快报》、《镜报》与《星期日镜报》。《星期日泰晤士报》以国际特写和内幕消息为特色。如斯大林的长子雅库布在1941年被德国法西斯俘虏,后在集中营死去,其死因就是由该报记者披露于世的。雅库布死后,德国人怕苏联人知道在德国战俘身上施加报复,因而一直严守秘密。德国投降后,英美联合小组在柏林档案中找到了有关雅库布在战俘营中囚禁和死亡的全部材料,但因怕引起麻烦一直封锁消息。1968年,英国政府才允许《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翻阅和公开这些材料。

  除了上述全国性报纸外,英国的许多城市和小城镇还出版发行大量地方性报纸,除了大伦敦地区的一家发行量50万份的《标准晚报》和120多种地方性周报外,地方性报纸均是在伦敦以外的地方出版的。英格兰地区出版日报、晚报、星期日报纸70多种,周报和半周刊700多种。这些报纸既报道本地新闻事件也刊登全国性新闻,财政上主要依赖地方广告收入。有一些地方报纸声誉卓著,在本地和全国其他地区广泛发行,如爱丁堡的《苏格兰人》报,利兹的《约克郡邮报》就是如此,这两家报纸都曾被美国《世界新闻年鉴》列为世界有影响的50家报纸之一。地方性报纸在19世纪70年代曾兴旺一时,但随着垄断的发展很快也就消沉了。
  苏格兰地方报业的势力最强。在爱丁堡有《苏格兰人》报,在格拉斯哥有《每日记事报》和《格拉斯哥先驱报》。《格拉斯哥先驱报》是1783年1月27日创办,它的第一号头条新闻就是美国的独立,开始时该报是隔日出版,1857年改为日报。因格拉斯哥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很深,该报关于美国的报道很多。创刊100周年纪念时,美国总统格兰特曾亲临报社祝贺,宣称该报纸启发了美国的新闻事业。1983年该报200周年纪念日,里根总统也曾去电致贺,大力赞扬该报“言论公正,报道详实”。

  相比于严肃报纸和通俗报纸填充了不同读者群的需要,全国性报纸和地方性报纸的出现,则是填充了不同地域的需要。地方性报纸虽无法和影响较大的全国性大报相抗衡,但在本地区找到了生存空间。地方性报纸的内容侧重点更适合本地区人的口味,报纸内容风格多样,有的以隐秘和有重大新闻题材东西作为卖点,但更多地是介绍本地人文特色,填补了地区报纸的空白。星期日日报的出现则进一步填充了日益饱和的英国报业市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论从时间和空间上,英国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报纸和报纸文化的影子。

 

    [last edited by yanzisiqin 2004-10-18 8:39:23]

http://note.ssreader.com/show_topic.asp?Topicid=228656&forumid=12            ■新快报记者 郑宇丹文/图

  在伦敦,报纸的纷繁景象是令人瞠目结舌的。虽然诸多新闻学者坚信未来的报业发展趋势绝对是一城一报,但伦敦似乎永远是反证。《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独立报》、《卫报》、《观察家报》、《镜报》、《快报》、《太阳报》、《每日邮报》、《金融时报》等,每个名字都是沉甸甸的,且都在伦敦各有市场。

  今年4月末5月初,逢记者在伦敦采访,在每天买报、读报的过程中,对伦敦报业有了进一步的直观了解。

  ■伦敦食品店中的报纸售卖架

                              

  ■大小版《卫报》

                                   

  ■大小版《泰晤士报》

                                   

  ■《太阳报》封面

                                   

  ■《标准晚报》封面

                                  

  ■《镜报》独家刊发布兰妮晒太阳图片

                                  

   定位两极化

  不太喜欢交流的伦敦人向来从读报习惯中识别人。中上阶层人士一般看严肃大报,劳工阶层则看大众化报纸。英国报纸由此分成两大派,质报(Qualitypaper)和小报(Tabloidpaper)。质报以时政、财经报道为主,满足知识分子好议论之心;小报则充斥性、丑闻,迎合外表拘谨的英国人好是非之情。

  不同政见的人选择不同的质报。左派激进人士看《卫报》,温和自由派看《独立报》,右派中产略保守人士看《泰晤士报》,超级保守保皇派看《每日电讯报》。读者层次几乎一样是中上阶级人士。

  很有意思的是,伦敦的小报也以政见划分,右派看《太阳报》,左派看《每日邮报》。读者为劳工阶层。

  虽然英国报纸言论相当自由,但很多人却没有爱看什么报就看什么报的自由了。据说,有些中上阶层的知识分子,会在厕所偷看小报,足见面子问题在英国着实重要。应对这样的局面,一份名为《标准晚报》的报纸很受各阶层人士推崇。它的属性很特别,政治立场既不太左又不太右、阶级立场和品味也不高不低。地铁里,大多数人手上是一份《标准晚报》。

  选题各具特色

  在中国,大多数报纸分类很细,要闻、中国新闻、国际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各有自己的报眉和固定版面。英国报纸很少这样,前面十几个版清一色都叫要闻。所有的英国报纸均讲求服务性,分类广告发达,广播电视节目及娱乐活动介绍不吝版面。仅以《每日邮报》为例,其4月28日的报纸,57至60版为电视节目预告,61至62版为旅游推介,64至68版为分类广告。

  质报和小报的新闻取向大相径庭。尽管十年前,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学教授科林·斯巴克斯在一篇著名的论文中预言,严肃大报在激烈的商业竞争面前将要绝迹,但从目前的报业现状看来,这样的预言为时过早。

  质报从没有放弃在主流新闻上的权威性,它们对过于低俗的小道消息是排斥的,从版面呈现上可见一斑。《泰晤士报》4月28日的头版共有四条主稿,都含解读性质。头条是健康权威提倡自然分娩,右僻栏为配图的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访问欧洲的报道。其余报道一条是大多数商人对《欧洲制宪条约草案》说不,另一条是火车事故的连续报道。《卫报》4月30日头条是美军虐俘丑闻,另一条则是关于英国首相布莱尔能否连任的评论员文章。

  以《太阳报》、《镜报》、《每日邮报》、《快报》为代表的小报则明显追求轰动效应和视觉冲击力。《太阳报》的page3总是几乎一丝不挂的妖冶女郎,不少年轻姑娘竞相充当“三版女郎”以图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每日星报》干脆把这招学来,也弄了个“三版女郎”。在新闻选题上,小报清一色的追求性和丑闻,还有就是猎奇文章。《太阳报》4月28日的一版导读是美国电视连续剧《老友记》中的乔伊与绯闻女友拥吻的大幅照片。《每日邮报》4月28日的第27版指斥布兰妮在演唱会上表现低俗,并配发了大幅的现场图片。《镜报》当日三版则整版刊发了偷拍布兰妮穿三点式晒太阳的独家图片。

  手段各异应对竞争

  英国人有读报的传统,15岁以上的居民,59%的男性和50%以上的女性每天都要看报纸,这是伦敦报业兴盛的重要原因。然而市场份额毕竟有限,报纸要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有足够的手段应对竞争。

  在伦敦的几天,对报纸零售市场有了初步的认识。伦敦的街头报摊并不多,几乎所有报纸都是通过超市及24小时的食品连锁店售卖。看不到各报纸专门的发行人员,惟有《标准晚报》例外,有人专门在地铁口及交通要道促销。

  相对于当地人的收入来说,伦敦的报纸售价不贵。《太阳报》68版30便士,《标准晚报》72版40便士,《镜报》56版35便士,《每日星报》售价相同。它们都是小版的报纸。《卫报》和《泰晤士报》是大版瘦报与小版的结合。《泰晤士报》36大版加24小版共50便士(约相当于人民币7元),《卫报》38大版加44小版共计55便士。

  很多报纸会推出随报赠送的副品牌。如《标准晚报》在每周四会有印刷精美的地铁杂志,《太阳报》则根据自己的优势推出免费的明星奇闻轶事特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泰晤士报》的动作最为明显。默多克收购该报后,决心用电脑技术和先进印刷技术改变其面貌,他把设备运往了望坪街,并将《泰晤士报》移出了舰队街,凭着因此降低的成本使销售成绩一鸣惊人。近年,它又在自己创刊218年之后缩水变成了瘦报,并将副刊小报化。

  总体来说,在英国办报,是需要快速的判断水平和足够的应变能力的。大多数报人勤勉劳作并善于把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因此成就了伦敦街头一道绚丽的文化风景。

  全球日报发行量百强之英国名录

  第7位   《太阳报》   346.1万份  

  第13位  《每日邮报》  241.1万份

  第16位   《镜报》   211.7万份

  第48位   《每日电讯报》  100.3万份

  第53位  《每日快报》   93万份

  第78位  泰晤士报   70.5万份

  第82位  《每日星报》  67.3万份

  感谢英领馆文化教育处对撰写此文的支持。

  链接:英领馆文化教育处

  英国文化协会是英国在海外促进文化教育交流的国际性机构,在世界110个国家设有办公室。在广州,以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坐落于广州市环市东路广东国际大酒店主楼10层)的身份开展工作,为华南地区的年轻人创造更多机会接触并了解英国在教育、文化、科技、考试和社会发展等领域的突出成就。在艺术与科技领域,通过一系列激动人心的项目,把最具创意和活力的英国文化介绍给华南的广大公众。2003年,获得良好社会反响的成功范例有:土地、英国当代居家设计展、机器人挑战大赛、中英作家之旅等。2004年秋季,将举办英国电影节、音乐节。在教育领域开展的工作包括中英教育改革项目、英中中小学校际联系项目、英国教育推广、考试服务。其中,广为人知的项目有IELTS考试、“广东省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以及每年一度在广州和深圳举办的英国教育展等。此外,发展伙伴关系也是其工作的重心,合作伙伴包括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赞助商、教育机构、媒体和英国的公共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