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薪朵陆婷同床:董鼎山董乐山俩兄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12:42:01
 董鼎山董乐山俩兄弟     
    董鼎山,1922年出生于宁波,笔名坚卫、令狐慧、卓子、田妮等。14岁时首次投稿。17岁迁居上海,入复旦附中,向《大美报》副刊《浅草》投稿,成为当时名编辑柯灵手下小将之一,与何为、徐开垒、晓歌、林莽等为伍,经常在柯灵所编的《世纪风》、《草原》、《笔会》上发表文章。也为孤岛时期的《万象》、《幸福》等杂志撰写小说散文影评。1945年毕业于上海 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考入《申报》当实习记者,采写外交、政治新闻,后到《东南日报》作地方新闻编辑,同时为一些刊物撰写小说、散文,开始在文坛上小有名气。1947年以令狐慧的笔名出版《幻想的土地》短篇小说集。
   同年,赴美国留学,先后获密苏里大学新闻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在纽约《联合日报》主持过国际新闻版,受聘于纽约市立大学图书馆任资料部主任,后升任资深研究教授、英美文学兼亚洲资料专家。原打算去两年后就回国,谁知风云变幻,一别祖国就是31年。
  从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开始,他每年都向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寄去一份签证申请。直到1978年,他突然收到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黄镇的回信,才终于获准回国探亲。在弟弟董乐山的安排下,会见了青年时代的挚友冯亦代、范用、陈翰伯等人。他们诸位那时正替三联书店筹备出版《读书》杂志,邀他为该杂志供稿,并在创刊号上为他开辟了专栏“纽约航讯”(后改名为“西窗漫记”),专门介绍美国文坛和出版的资讯。同时他也把在中国的见闻纪录下来,交给美联社发表,这些文字后来被译成中文在《参考消息》上刊登。
   董鼎山先生是中美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被誉为“美国文学大使”是当之无愧的。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不遗余力地向中国广大读者介绍美国文学的情况,几乎将美国作家和作品“一网打尽”。先后结集出版了《天下真小》、《西窗漫步》、《书、人、事》、《留美三十年》、《纽约客闲话》等书。他的文章不是高深的学术论文,也非绮丽的抒情散文,而是读书与思考的随笔漫话,以他的人生感受与文学体验,对中国文学和欧美文学通盘吸收消化,极具悟性见地,横溢智慧经验。它们的价值已卓然独立于他的论述对象之外。
   如今年过八旬的他,犹如年轻人一样体态健旺,精神活泼,作为国际笔会会员、纽约文艺协会理事、美中人民友好协会会员,他从未停止读书、思考、写作以及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活动,他仍然是一名活跃的文化使者。
    
   董乐山(1924-1999),笔名麦耶,与乃兄一样,攻读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专业,1946年毕业。
1950年后历任新华社参编部翻译、审稿、业务秘书,新华社外训班教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研究生导师、研究生院美国系主任、美国研究所研究员。中国3S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国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译协理事。是一位颇有造诣的美国社会与文学研究专家、作家与翻译家。
   14岁就开始发表作品。著作有《译余废墨》、《文化的休闲》、《文化的误读》、《边缘人语》等;译作有《西行漫记》、《第三帝国的兴亡》(与人合译并校订)、《苏格拉底的审判》、《奥威尔文集》、《韩素音自传》(之一)、《囚鸟》、《鬼作家》等;编著有《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词典》等。他翻译的《西行漫记》是斯诺这部关于中国革命的经典性著作中文译本翻译得最好、流传最广的一部,译作文笔流畅纤巧,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是一位难得的信达雅俱佳的翻译家。
   《一九八四》获1985年广东地区翻译一等奖,《傅征业教授的颠倒世界》获1980年文汇报小说征文一等奖,《赛珍珠与林语堂》、《拂去历史的尘埃》分别获1993年广东报刊散文一等奖、1995年中美文学交流奖。
    董乐山一生译作颇丰,写希特勒的崛起和灭亡的《第三帝国的兴亡》、记录1944年8月解放巴黎全过程的报告文学《巴黎烧了吗?》、斯诺在陕北所见所闻的《西行漫记》、实录1932-1972年美国社会变迁的《光荣与梦想》、东欧作家阿瑟·库思勒描写红色恐怖的《中午的黑暗》、关于西方文化传统的普及读物《古典学》等等。他所翻译的各种不同的史著、回忆录、小说、理论著作与他所有的书评和杂文,构成了一个整体。他以知识的方式发出自己思想的声音,从而,他的文章和他的译作便具备了持久的生命力,把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当代中国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表现得美丽无比。
   1999年10月16日,董乐山病逝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