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臣和孙悟空哪个厉害:佛教道德的积极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7:40:03

                                                    佛教道德的积极意义

                                                             惟贤法师    
   1.以人天善淑世善民

  五戒十善是得人天善果的基础,也是三乘之基础。六道众生,生死轮回。六道者,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后三为三恶道,有苦无乐,天道乐多苦少,修罗多嗔恚,人道苦多乐少,思求出离,故六道中适于修行的,唯有人道。佛经中常说:“人身难得”。即今生以过去的善根福德获得人身,但来生是否仍能获得人身,则以今生的善恶业力来决定。学佛修道的人,若能奉行五戒十善保持人身,即使今生不能解脱,来生仍可继续修持。倘失人身,何时才能脱离恶道,就很难预料了。所以佛说守五戒十善确保人天善趣。何谓五戒?
一者杀生戒。佛教讲仁慈,众生平等,皆有佛性。佛所说的众生,不单指人,胎、卵、湿、化四生之属都包括于内。对一切众生,要常起慈悲爱护之心,戒杀放生。

  二者偷盗戒。对公私财物,不能不予而取。如社会上的抢劫、贪污、舞弊、偷税漏税、敲诈勒索、抵赖债务、假公济私等等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物,都叫犯盗戒。佛弟子,对于财、色、名、食、睡等五欲,应当清心寡欲,对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应常守护,做到勤俭节约,廉洁自重。

  三者邪淫戒。佛门四众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则戒邪淫。所谓邪淫,即合法婚姻之外的非法男女关系。不邪淫,即避绝犯缘,克制欲念,保持一夫一妻制。

  四者妄语戒。妄语有四:1.妄言,口是心非,欺诳不实;2.绮语,花言巧语,伤风败俗;3.恶口,辱骂毁谤,恶语伤人;4.两舌,向此说彼,挑拨是非。还有一种大妄语,妄说证上乘法等,其罪极重。以上四种妄语,做到不犯,就能取信于人,彼此信任,利于团结。

  五者饮酒戒。有人认为净财沽酒而饮,无损于人,为何列为戒条?殊不知酒能乱性,人间许多罪恶,往往以酒为媒介。《四分律》载饮酒有十过三十六失,如坏色、无威仪、损名誉、失智慧、致病、耗资、无耻、不敬、坠车、落水等等。学佛之人一切酒皆不可饮,除因重病可开,无病者一滴不沾。皈依三宝进入佛门,必须受持五戒,不失人身,免堕三途,同时这也是做人的根本原则。

  佛门五戒,充实了我国二千多年来的儒家五常内容。不杀则仁,不盗则义,不邪淫则礼,不妄语则信,不饮酒则智。故在家出家,信佛不信佛者均应守持此五戒,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六道众生中,人道虽然优于三恶道,但生在世间,免不了八苦交煎。天道乐多苦少,比较优胜,是一般宗教徒追求的境界,所以在守五戒的同时,还要积极奉行十善,以生天道。

  天的梵名为提婆,含有光明、自然、清净、妙高之义。天界分为欲、色、无色三界,共二十八天。欲界诸天有男女饮食之欲,宫殿苑囿之好。色界诸天,为离男女饮食之欲的有情所居,尚有身相宫殿。无色界无色无物,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佛教认为生天界的条件是十善法,即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嗔、不痴。“身”三“口”四前已略明,“意”三之贪嗔痴,佛法称为三毒,是一切恶业的根本,应积极断除。

  奉持五戒十善,在世能消灾免难,健康长寿,受用如意,众人爱敬,善名流布,身心安乐,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善良公民;去世后免堕三途,常生人天,受胜妙乐,乃至超凡入圣,完成高尚的人格——人格的完成就是佛了。若人人能奉行五戒十善,人格高尚,定能使社会稳定,人类幸福,世界和平。        2.以解脱善净化心灵

  在五戒十善的基础上,应进一步修解脱善。解脱善分为身解脱、心解脱、慧解脱。一般身不解脱者妄作妄动,造诸恶业,束缚自己,受诸逼迫,身体痛苦。心不解脱者内心烦恼重重,对五欲追求不厌,妄心不止,常不安宁。慧不解脱者即迷于因果事理,迷于宇宙人生的真谛,无明障蔽慧日。勤修戒定慧可得此三解脱,具体修法即八正道。太虚大师曰:“佛说之八正道,乃依之观察人生宇宙真理而自由进化于至善之正当道路。”八正道者:

  一、正见,正确的见解,明达四谛真理,不为邪见所迷惑;

  二、正思维,一般人所发的思维,多由妄念而起,若修道现见四谛理,当以无漏智慧发动思维,而使真智增长,断除迷惑,而证真性;

  三、正语,语言文字为自他交换意见的工具,可以收藏古今一切人的意见于自心,可以播射自心一切意见于他心,因此,语言文字不可不慎,当以正当的言语而修善业,离诸妄言、恶口、两舌、绮语,而得正语;

  四、正业,梵行清净,不染三毒,谓之正业;

  五、正命,赖以生活的生计,即以正当职业谋取生活;

  六、正精进,求出离,趋涅槃,不懈不退,努力前进;

  七、正念,念从心起,心不离道,唯念真如实相,或佛菩萨功德相好,故称正念,若得正念,则与菩提相应,心无动失;

  八、正定,远离不定、邪定及有漏禅,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的禅定,即是正定。

  此八正道,可归纳于戒定慧三无漏学。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为戒学,能持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得身解脱。正念、正定为定学,修定在于治心,能消除虚妄分别,除去精神上的散乱,而达心解脱。正见、正思维是慧学。慧又名智慧,由定力所证得的大智慧,无漏智慧,明因识果,洞察宇宙真理,破除无明障碍,得慧解脱。

  真解脱就是涅槃境界。梁启超认为涅槃的含义为:“绝过清凉无热恼,绝对安定无破坏,绝对平等无差别,绝对自由无系缚。”十分正确。涅槃可现证,如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成正觉,我国历代也有许多高僧大德现证解脱的。证得涅槃,还要无住于涅槃,即不著生死,又不舍众生,出世而住世,自己解脱也教化众生解脱,以解脱善净化人类心灵,净化社会,净化国土,使人间变为极乐世界。
        3.以菩萨善利人济世        菩萨名菩提萨埵,意译为觉有情,自利利他就是菩萨精神。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法就是出世而入世的——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业。出世在于度己,入世在于度人。因此,佛法的究竟义,在发菩提心,发四宏誓愿,修六度四摄的菩萨行,达到上求下化。具足菩萨的条件是大智大悲。

  大智:一是观察因缘生法之理,宇宙万有无不由各种条件和合而成,法法相资,互为因缘。一个人在社会上不是孤立的,人与人之间互相依赖,资助。二是观空理。空不是什么也没有了,而是空除我执,化小我为大我,处处想到他人、国家、民族的利益,以无我的精神奉献一切。缘起与性空相结合能产生大智慧,以智慧剑断破一切烦恼,方证菩提。

  大悲:佛教的慈悲不是一般的爱。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分无缘慈,同体悲。无缘慈不分界限,超越时空,不论贫富贵贱,都要救度。同体悲,以他人的痛苦为我的痛苦,无始以来的众生皆是我的父母,要发愿报四恩,增长悲心。

  修菩萨行的具体内容是六度四摄。六度包括:

  一布施度,分财施、无畏施、法施三种。即以己资财随方施予名财施;以佛法化导众生,使其得度名法施;救护众生苦难,予以精神慰藉,使其远离恐怖者名无畏施。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

  二是持戒度,戒有止恶修善的功能,可以清净三业。

  三忍辱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慈悲豁达,以灭瞋恨心。

  四精进度,精进于断恶修善,以度懈怠。

  五禅定度,梵语禅那,义为静虑,息灭妄心,度散乱。

  六智慧度,由禅定证得圆融无碍的大智,度愚痴。

  四摄为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爱语就是说和合语,欢喜语,诚实语。利行即以身口意诸行利济于人,一举一动都要利益众生,尽义务而不求权利、享受,感化众生共修佛道。同事即与社会各阶层的人共同做事,共同生活,同甘共苦。六度四摄是菩萨自利利他的最好方法,各法相互联系,相辅相成,须齐修不可偏废,能用此菩萨精神利人济世,我们这个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佛教的道德感化,用以劝善止恶,安定人心,消除邪恶。社会上的法律制犯罪于已然,佛教道德的感化,有助于防止犯罪于未然。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信教的比不信教的人犯罪率大大减少。我国自南北朝隋唐以来,佛教之盛衰与国家之治乱有着一定关系,佛教盛行时,多数情况下,社会秩序较为安定。

  当今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水乎不断提高,道德建设也应跟上。佛教徒应奉持五戒十善,发大心,修菩萨四摄六度等法,才能修养成最完善最高尚的道德,有利于人群,有利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