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迥洞庭开中迥的意思:原创:谈中国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全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47:40

 原创:谈中国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全文)

 

       作者:张永生 写于2010年4月­

    看到这个话题,大家并不陌生,因为我们大家都处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之下,也都在经受着这种教育体制的一些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论你是否承认,只要你是中国人,那么在你的骨子里就一定盛有浓厚的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民族文化及中国应试教育的种种影响,不论这种影响是好是坏、是积极还是消极,最起码,这种影响是深深刻在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生难以去改变的。  

       韩寒是一个极具叛逆型的“才子”,这是我的看法,正是这种极具的叛逆和令人称赞的文笔、再加上相当的“公平”,他成了广大中国人尤其是学生们的粉丝,近日,世界目光对韩寒的焦点也非同寻常。这种“才”是建立在韩寒大量的对中国文学著作的阅读之上、再加上自身所具有的独立思想而最终形成的,我认为-韩寒的叛逆是中国应试教育下学生反叛心理及动机的一个缩影,只是他反叛的比较成功而已,而韩寒本身所具有的“才”,也是充分建立在这种“反叛精神”及行为之上才能形成的,我对此颇有感慨,大家通过韩寒的众多作品,如成名作-第一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金奖的《杯中窥人》、长篇小说《三重门》、《长安乱》,以及在韩寒的官方博客文章中都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一点。我的另一个看法是-由于这种叛逆心理而最终造就了今天的韩寒,具体来说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精髓和在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反叛精神2者的完美结合而造就了今日的韩寒!如果我们假设一下-将韩寒从小置于美国或其他一些相关的国家,那他是否能达到今天的光景,很值得我们为之思考,至少,他不会再对中国的应试教育及种种社会腐败进行批判了,同时也不会有“青年毒舌”之称了,所以,可以说,是当今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毁灭了当时学生时代的韩寒,同时又由此造就了更为成就的今日的韩寒! 

       我在很早以前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刊载于《青年文摘》,题目是《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的人才观》,前些时日,李开复已从谷歌全球副总裁的职位辞职,毅然创办了自己的“创新工场”,从此李开复也从职业经理人的身份转为了创办人,专注于创业项目(尤其是青年种子期创业项目)的投资及市场运作,李开复祖籍在中国四川,大家最为广为关注的是李开复写给中国学生们的6封信(大家不妨去阅读并思考一下),他也多次批判并指出了中国当前应试教育的严重弊端,特别与美国式教育文化进行了对此,总结来说,李开复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及建议:

      1、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在中国传统的背考模式的影响下,中国学生的情商培养被长期忽视甚至忽略,从而导致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差。 

      2、与大多数的美国学生比较而言,中国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相对欠缺一些,这也是由于文化背景和教育体制的不同而造成的。(出自李开复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一封信)。 

     3、在应试教育之下,学生能力及潜能的培养和发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长期以来,学生们已经不知道如何去独立学习、如何去独立思考、如何去和他人进行最有效的沟通。 

    4、学校的学风相对来说比较浮躁、沉闷,学生们普遍存在着叛逆心理。

    5、教师的教学方法老化—灌输式的单向教授,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及融洽式沟通,教学缺乏实践性操作与团队协作,而更多的是独立式学习。教学知识老化,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内容与当前时政和形式政策相分离、缺乏所学知识运用的思考引导及创新式讨论。

    6、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知识储备的单一领域性明显(如教语文的教师只会语文、教英语的教师只会英语,而不是教语文的教师既会语文、又会英语、又会物理同时又会历史这种综合引导式的教学,知识储备的单一领域性直接限制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及和各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而且在此单一教学领域,其教师的知识研究深度及教学深度也不是很高,直接导致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提高、教学趣味性很低、各学科间难以学以致用和连于一体,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7、教师的师资力量较美国等国家而言相对比较薄弱,教师在学生间的权威性不高。 

         教育体制是一个十分严肃、极为复杂,并难以去一致性探讨的话题,关于这一话题,我们已不想再过多的进行讨论,因为在这一话题之下,太多的人都是那么的无奈和无助,这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制度的范畴,而更多的已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文化是难以去改变的,而探讨这一难以去改变的话题本身更是很艰难的!如何对这一话题进行行之有效的探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心中都有太多的想法、都有太多的感慨,但大多不知道怎样去表达,就算表达了,也几乎没有人去关注,这是学生们的普遍心理,怎样能在学生之间营造一个畅所欲言、融洽沟通与交流的分享氛围,从这一本身来讲就是当今教育体制所面临并需要去解决的最大问题!  

      “只有真正融入现实学生的教学课堂,才能真正从源头看清当今教育体制的最大弊端”—这句话说得很对,“教研组”的教学质量听课评估抽查难以向你展现一个真实的课堂氛围,而恰恰相反,展现在“评估组”眼前的往往是浮躁、死气沉沉背后的精神焕发和纪律严明,而正是这一点已使“评估组”大为满意与振奋,说道:“这所学校的这个班级管理的真是太好了,不愧是一所优秀的院校,也不愧是一个优秀的班级”!而他们此时已被课堂的表面现象所深深欺骗了!     

        理论联系实际及当前最为前沿的时政和形式政策变化、活学活用、学以致用、情境式团队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及融洽沟通的氛围、改变以往的授课方式、综合式互动教学、启发讨论式教学,是我们需要去做到的,也是当前十分紧迫的,弹活这一沉闷的教学气氛是最为重要的核心环节。 

        广大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心态最能准确与真切得反映当前教育的最大问题,而相对而言,教师与家长的感受要谦逊许多,这其中的道理想必大家都知道。 

       韩寒说过这样5句话—

      “如果现在这个社会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

      “数、理、化、语文、英语全很好,音乐、体育、计算机全零分,连开机都不会,我还是一个优等生,但如果我音乐、体育、计算机好的让人发指,葡萄牙语说得跟母语似的,但是数学、英语和化学全不及格,那我还是个很差的学生!”

     “数学就是做,不断做,做到你考试的时候发现试卷上所有的题目都做过,就行了!”

     “数学,我想我只上到初二就够了,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当然好,但可能越全面发展越是个庸才!”

     “学生给我寄来1份试卷,里面有一道题目是用我的文章作分析,问我的文章到底是选自以下哪个大赛—A全国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B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C新概念首届全国作文大赛,考试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只是单纯的语言的排序?”

       以上5句话都是韩寒说的,这5句话分别从不同的5个方面阐述了当前教育下学生所面临的现状,另外教学课堂的浮躁、沉闷和学生已经逐渐养成的“2面派”—(2面派是十分明显的—学生在班主任未来到班级之前—闲喷如潮,做什么的都有,在班主任进班或还没进班就开始有放哨学生报信:“老狼来了!快安静!”—马上班级就由狂风暴雨变成了风和日丽,纷纷翻开了课本假装看书,以此来伪装自己!其实学生此时半页书都没有看进去!还有一点,在抽查调研组来班听课时,之前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已经将提问的题目与场景演练了一遍(尤其适用于初中和高中),在听课时,班级展现了与平时截然不同的另一面场景—浮躁、沉闷背后的精神焕发与纪律严明!)也是十分明显并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的!我们每一位学生、教师和家长都知道,要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严格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转变是很困难的,但并非不可完成!没有一个彻底的好的改革方案、没有政府的重视与大力支持、没有权衡各方面利弊后的理智分析与验证,是不可能实施的,最近,国家的各项教育改革措施正在有效实施,无论是“校长实名推荐制”、“在高考中注入素质指标的考核与评定”还是“教育部的新课改”的出台,都很值得我们为之期待。      

       前段时间,重庆等各省市相关政府自行进行素质教育改革而纷纷失败的例子再次证明了—单纯的学习负担减轻和刻意的全面素质培养是无法改变目前教育现状并实现严格意义上的真正的素质教育体制的,根深蒂固的教育文化与大的应试教育体制背景不变,其他任何方面的变革都将是徒劳!怎样从最关键的教育体制入手,在一味所进行的背考模式中注入真正意义上的素质考核点,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同时也要加大教师综合素质的评定),评定过程中坚持透明、互动、公开、公正的“企业绩效考核式”的原则,培养学生(包括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及相互沟通与讨论的热情,降低甚至抛弃单纯的以“成绩”、以“分数”这些刻意量化的指标评判学生能力的恶性的惯性思维,­如当前企业日常经营中最为有效的绩效管理模型—平衡计分卡(BSC)一样,要将考核及评定的结果更为人性化,从这一方面来说,将学生能力评定的单纯“分数化”,转变为更为符合真正意义上的严格的素质教育的“人性化评定”,就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中国应试教育的思维惯性,而具有了更为震撼的划时代的影响意义!当然按照这一思路,高考的考试内容布置和评价重点也会因此相应的优化!在这种背景下,分数只是一个参考性的指标,而高考的试卷内容也会注入更多的全方位素质考评及人性互动启发指引的题目,因此,学生们的应变、团队、沟通、协作、发散及创新思维、演讲及语言组织等各方面能力也会随之而自然而然的同步得到提高!  

       高考体制是中国应试大背景下的必然环节,可以这么毫不夸张得说—高考体制实际上是中国几千年来科举考试制度的延续,只是现在的高考及应试教育对学生们的负面影响较科举制度时大为减弱罢了,但其侵害也不可小觑!应试教育埋没了太多的中国人才、限制了太多的中国学生培养发展为人才、尤其限制了广大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的发展!诺贝尔奖屡屡与中国无缘,我认为这是中国的一种必然,更确切得说是由于中国的教育模式而引起的一种必然,这种必然的背后是缺乏突破性的、大胆的创新及发散性的思维,尤其是这种教育制度极大的限制了学生们拥有这种创新及发散精神的关键合理个性的培养!这是很明白的一点!韩寒以上的5句话便最为准确的概括了中国当前应试教育的现状,过多的例子就不必再列举了。但目前的事实情况是—在当前这种教育模式下,极大的限制了广大学生发展成为有综合能力的全才,难道他们就可以就此而发展成为某一领域的单才或人才?答案是否定的!对中国众多的学生而言,其单才或人才的标准他们也是难以具备的或难以去达到的,他们或可以仅仅称之为庸才!这就是目前教育培养出来学生的现状!  

        很多人辩解—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是无法实行的,原因是中国的人口数量太多了,14亿啊!人这么多,怎能做到公平、公正的素质考核?是的,中国人是很多,但这只是教育改革无法进行的一个极不严谨的十分荒谬的借口!中国学生多,只能表明中国的教育受众比较多,并不能就此单纯凭感觉就认为实行素质教育(指真正意义上的严格的素质教育)就十分困难!改革的难易程度不在于受众的多少,而在于改革的方法和措施是否妥当、在于受众是否愿意接受这种改革、在于这种改革是否最深切得考虑到了受众的需求并与当前的受众心理感受及反映趋势保持最恰当的一致!所以说—教育的全方位改革并不难,难的只是没有改革的决心,没有在这种行动决心的基础上进行理智、全方位的利弊权衡,进而找出一条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从最关键处着手解决应试教育弊端的、使改革受众(学生、教师以及家长)乐意去接受的最有效的方法!决心虽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决心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有了改革的决心,才会有为这种改革决心去努力的精神状态和动力,并进而产生更为合理的思想智慧改革成果!充分考虑广大学生最为前沿的真实内心感受,通过对这些感受进行分析,将其有效融入到改革的参考框架中去,是教育改革成与败的关键!­

       如果让我们举一个不太妥当或者说还是比较妥当的例子的话,那就当数中国男足了,混乱、造假、风气败坏、毫无斗志、一片迷茫,是摆在中国男足中的长期以来直至最近的普遍现状,前不久的大范围、大规模的足球赌球造假事件不得不引起中央及各级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大媒体,甚至焦点访谈、新闻联播也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公开报道,于是,从韦迪接手中国足球掌门,中国足协已真正下了决心将足球运动拯救过来并焕发出新的生机!相关原足坛高层已派送至党校学习,新一轮的高层人员布置已结束,足坛的风气及制度规范已正在进行大力整顿,前段时间举行的中超比赛,无论是从球员的精神风貌、比赛斗志、还是以整个中超比赛的运作来说,都比不久前改善了许多。这些足坛改革的行动一切都源于国家及相关政府的重视及高层改革的决心!因为我们不允许中国男足如此破落,相反,中国男足要努力成为并应该成为中国体育界的支柱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所以,中国的教育改革也是同样的道理,也应如此,并要做得更好!因为一流的、跟上时代发展潮流的、互动团队式引导、发散创新启发性并结合当前时事前沿新闻及最新政策、学以致用式的、融洽沟通并注重合理个性及综合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才是一个国家持久繁荣与发达的深层主导力量!  

        教育文化的改变是很困难的,但并非无法实现,对于根深蒂固的业已形成的固有教育文化及人们的传统思维观念,我们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进行改革,几年以后,这种固有的文化和人们的传统思维定势是会自然而然加以改善并得到优化的!对于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很多人都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其中也不乏太多的名人之士!陶行之先生关于当前中国学校教育的现状及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概括得非常好—“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教用手的人不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将会大到不可思议。”陶行之先生所说的这种手脑联盟实际上也就是所谓的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而不是虚设的、形式上的、我们平常所认为的局限性的素质教育!最后的一句话—“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将大到不可思议”,说明了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与传统的中国应试教育相比的巨大优势,同时也折射出了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局限性,特别是对学生“手与脑联盟”—综合能力发展的局限性!  

        原北大校长、中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也曾对北大腐朽的教育环境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并提出了许多崭新的现代素质教育的理论,请鲁迅、胡适、朱自清、李大钊等一大批进步人士来北大授课,使北大日后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高等教育第一学府,他们对中国素质教育探索的发展贡献很大!  

       说得更早一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胜则国胜、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一壮志之谈直至今天而不衰!但可悲的是—中国始终没有反省,最为重要的是不会反省,也不知道如何去反省!我们最应该反省的应该是怎样才能让中国的几亿学生成为上述言论的主体,并真正创造出一个好的环境去实现以上的壮志目标!所以从这一层面上而言,人们更多的仅仅是将上述诸多优秀的言论及改革的建议看成了是一种单纯的形式而已!但形式终究是形式,不可能自行变成现实!  

      李开复曾在与中国学生的广泛沟通与交流之后说—中国学生的求知欲让他感动。但让他最为痛心的是,中国高等教育滞后,无法提供学生需要的知识。“有些学生以为自己知道的很多,其实他们所吸收的都是过时的知识,更有学生完全迷失方向,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知道什么、该知道什么。”在给领导的信里,李开复毫不客气的说—“中国的师资与美国的师资有相当大的差距。”他认识很多中国的老师,他们大都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但他们的知识比较陈旧,所以,他们未必是足够好的老师。在美国的一流学校,创新和终身学习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老师的知识绝对比学生丰富,而且启发学生创新,老师拥有学生的信任、为学生所仰慕。 

      李开复不仅给中国学生写了广为关注的6封信,还给中国分管教育的领导写信,力陈自己的观点—“中国若想成为科技强国,中国的下一代一定要赶上国外,而若想有出色的下一代,中国一定要有一流的教育体系!”    有一篇文章也同样使我深受感动,心中充满了太多的想法—《仰望星空》,作者是温家宝总理,摘录于《读者》2007年20期,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5月14日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钟厅向师生们作了一个即席演讲,其中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注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星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与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与国家命运的人!”我想,不少人都仅仅会将上面的《仰望星空》的深刻内涵给忽略掉了!我想,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应切实得发自内心得做到仰望星空,关注并关心国家命运,积极为国家发展出谋献计,奉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如果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做到了这一点,那一切都将会变得那么的美好! 

      邓小平先生也曾气壮山河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我们希望这句话不仅仅只是一种形式化的号召言辞,中国何时能够真正做到“教育面向了世界、面向了现代化、面向了未来”,那么中国的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改革也算是非常成功了!那么这一事件必将会成为中国几千年来历史上最具划时代影响意义的变革!中国也将会从这时而真正走向名副其实的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教育强国,那时,在中国层出不穷的高素质综合能力人才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未来将会更加灿烂辉煌! 

    让我们为之期待!(完)

    作者:张永生 写于2010年4月底­

    特别说明:我写本文的定位是“散文式的论文”,写作的考虑点是并非十分严厉,而更多的融入了委婉的语气,其“论据”也全都出自大家皆知的名人之言,很多更现实与真实的教学例子并没有列举,因为其中考虑到了某些方面,另外,本文显然不太严谨,最初写作的考虑点也并非大幅表达自我的观点,而是互动、分享和讨论之意,本文属于“偏散文的论文”,或者称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论文,谨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