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ppt人教版:中国人喜欢“热闹”的N种心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58:56
  中国人喜欢“热闹”,爱看热闹,也爱凑热闹。

田间地头、市井小巷、茶余饭后、或三三两两,或三五成群随处可见国人“热闹”的身影。“热闹”些什么呢?“热闹”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往往带有非正式议论批评的意思,此“热闹”现实性强,是热点,但要有机会;另一类“热闹”不涉及具体人和事,谈古论今,泛议男女,是闲了没事说着好玩。国人如此爱“热闹“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态呢?

“热闹”是一种宣泄。一般来说,“热闹”总能引起国人自觉或不自觉的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先是紧张的期待(不知是哪家或哪人会出什么事,出事后是怎样一番的表现),然后是一副装模作样、惺惺相惜的表演(亲切关怀中是一种“幸灾乐祸”的“淋漓畅快”的释放)。于是,在这一张一弛之中,平时不敢说话的,这时不妨多说几句;平时受过窝囊气的,这时不妨趁机出气;平时低三下四的,这时大可趾高气扬。阴暗心理沉淀的能量便得到充分释放,长期压抑、扭曲的心态也得到很好的宣泄和缓解,何乐而不为呢?

“热闹”是一种表白。“热闹”可以很好地满足国人对“正义感”的需要。不正则不义,不义之人,人人得诛之而后快,面对合理合法的事,国人的“正义”表白是空前的,如果是被公认“正义”的事,行为越是过激,则其动机越是“正义”。“文革”中,国人急于表白的是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昂的革命斗志,传统社会中国人极想表白的是道德的高尚和行为的清白,这种表白当然只能借助对阶级敌人的“嫉恶如仇”、“怒火满腔”、对伤风败俗的“义愤填膺”、“大打出手”表现出来。在“热闹”中表白自己一番,远比“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更具现实表现力和感染力。

“热闹”是一种刺激。凡影视作品应该具有的,如环境、情节、悬念、人物、动作、高潮等等,“热闹”之中无不齐备,环境是神秘的,人物是高尚的,情节是紧张的,动作是惊险的,悬念是强烈的,高潮则是令人兴奋的。既是真人上场,真枪实弹,又不用花钱买票,运气好点,还能看到影视作品中不能表现,无法完成的动作,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岂能错过。正所谓“不看白不看,岂有不看之理”。国人对于这种刺激心理、刺激眼球的“热闹”,可以说是积极踊跃、趋之若鹜。

“热闹”是一种过瘾。看戏是演员演、观众看。演员演得再好,也难免掺杂些个人情怀,而且也缺乏交流互动。“热闹”是身临其境、货真价实,不带掺假,有足够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况且作为“热闹”的一份子,国人也可亲自上场,赤膊上阵,既当观众,又当演员,岂不快哉?岂不过瘾?

“热闹”成就“英雄”、“大爷”。对于有些“热闹”,国人如果善于抓住时机,准确出击,一定声名鹊起、事半功倍,顺便捡个“英雄”或者“大爷” 来当。想想吧,一对“奸夫淫妇”正在苟合,行云雨之事,作为国人的你在行奸者面前大吼一声,哪个不是惊惶失措、丢魂落魄、胆战心惊、磕头求饶?看着他们一下从热被窝里滚落到冰冷的地板上,面色吓得发黄,浑身抖得似筛糠,求饶不止,大哥、大爷,不住地叫唤,就够国人乐一阵子,还很顺当地把个大哥、大爷、“英雄”当一回,体验一下优越感,这“热闹”能不去凑吗?

中国人喜欢“热闹”,不论心态是阴,是明,是私利,是公益,是正义,是刺激,是当一回英雄,是出一回风头……毕竟国人做了一件既讨便宜又卖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