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清风亭剧情:内功与武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7:11:53
     内功与武功                                                王安平老师      内功是在意识诱导下身心合练的高级运动,是练功者的心理活动,也是古往今来人们最理想的一种德育、智育、体育运动。
   高级武功必须以内功为基础,外气击人又是武功最高的表现形式。平常训练称为内功的训练,击人时称为武功。从这个意义上讲,内功、武功是一个东西:用则为武功,不用时为内功。
   高级武功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即“两个条件”、“五法合一”和浑厚笃实的功力。
  “两个条件”:一是身体健康,无疾病;二是具备超人的力量、速度、灵敏度、韧性和耐力。身体健康是练武功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人的本能。数年来,笔者调查了近千名武术爱好者,年龄最小的20岁,最大的70多岁,80%的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脏病、气管炎、肠胃病、关节炎等。由于这些武术爱好者患有不同的慢性病,身体处于失调状态,发挥不了本能的作用。为什么要具备超人的力量、速度、灵敏度、韧性和耐力呢?因为武术是搏斗的功夫,是一种特大运动量的功夫,双方格斗关系到得与失、利与害、生与死的大问题,如不具备特殊的身体素质是不行的。只有具备了超出常人的身体素质才能进入高级武功的行列。从来没有听说过高血压病人或心脏病患者是武林高手,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得严重关节炎或肠胃病的人武功达到炉火纯青的造诣。身体素质如何,直接影响武功的高低。
  “五法合一”:五法者,“眼、身、步、手、法”,做到这五法合一方为高手。一般人认为,高级武功者必须会的“招”多,所谓高手比武论胜负必须在千招以上。实则非也,高手比武一两秒钟便结束战斗。眼、身、步、手、法五法合一的运用者方是高手。五法中眼为首,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眼是人类内心世界的窗口,一个人武功如何,往往从眼神上可以看出。高深的武功老师,运用眼神可以使对方失去战斗力。笔者有多次实作体会。双方搏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眼力对敌手的判断能力,身步手法的运用完全根据眼神的指令而行。敌手是用拳、用掌、还是用脚向你进攻,你若看不清,又怎么进行还击?有的人一见对手出拳两眼就发花,不知拳是怎样打到自己身上、脸上的,说明武功平常;真正的武林高手,不论对方是出拳、出掌还是出脚,悉数收于视线之内,看得清清楚楚,这样对方如何能击住呢?身是身法,身体的运用方法。双方搏击时,正确地运用身法是武林高手必须做到的。前进后退、左歪右斜,旋转、沉浮、开合都以身为主宰,身带动上下四肢。要做到身似游龙,如猿猴,又如烈马奔腾。芗斋先生说:“身动挥浪舞,身动如山飞。”评论武林高手(小成)时,能否运用腰的中枢作用是主要标准之一。步是步法,步法的运用是身法的反应,讲步法离不开腿。芗斋先生说:“提拔缩蹚,提胯屈膝,踏雪蹚泥,如风卷席。”说的是练习步法的要领,还要注意双脚的提踩、虚实,步大不灵。打人要求身到、步到、手到、力到。手到步不到,打人不得妙;手到步亦到,打人如拔草。平时训练应注意运用“手三脚七”的意念。步法练习好了,实践中身体才不致于失去平衡,并且能够灵活多变。“手”指手法,运用手的方法,其化境是“出手如放箭,落手如zhadan”,“出手如鹰爪,回手似钢钩”。手是接触对手、杀敌制胜的先锋,平时须多注意手部的意念,大小鱼际的伸缩。“法”是指“眼、身、步、手”共同运用的方法、法则。五法的共同运用是协调、同步,不能分开而论。“法”又叫“术”,指技术、技巧,力量的科学运用,是拳学的智慧反应。五法合一,是高级武功的表征。
  最后来谈浑厚笃实的功力。达到“五法合一”是否就练就高级武功了呢?是,也不是。按照社会上一般拳家的水平绝难达到“五法合一”:他们的手脚动得多,躯干动得少,即使躯干会动也不管实际运用。因此说“五法合一”者算是高级武功了。而按照高标准要求,只有具备浑厚笃实的功力才算真正的拳学家。猴子虽然窜蹦跳跃灵活多变,一旦遇上功力雄厚的大象就只好逃之夭夭。真正的武术家,既有像猴子一样的灵活性,又具备像大象那样浑厚笃实的功力。
  不少拳术流于形式,人们称之为“舞台艺术”、“拳八股”。其表现大致有下述6个方面。(1)套路多、招式复杂,增加大脑思维的负担,分散精力,消耗了体力。社会上流行的套路,综合起来仅手型就有76种,手法79种,还别说腿法、步法了。要学会这么多手型、用熟这么多手法,没有三五年的时间恐怕不行。学会是一方面,实作起来管不管用又是另一回事。实践证明,双方搏击起来,全凭直观本能反应,根本来不及思考。我的经验不是想好了再打,而是打过再想,想刚才是怎样打的,总结经验。(2)套路招式不实用,所练非所用。什么“二郎担山”、“金丝缠喉咙”、“黑狗钻裆”、“仙人指路”等,全是人们胡编乱造的花架子。从国内举办的那些搏击擂台赛看,优胜者好像没有一个“武林新秀”,而都是半路杀出来的“山野村夫”。(3)讲形式尚美观,不讲力道内含的功夫。常言道:“好看不好用,好用不好看。”现今的拳家甚至将体操、杂技的动作都掺进了武术中,还美其名日“引进”、“创新”,怪不得有人说练十年拳打不过练一年西洋拳击的。拳击的好处就是讲打,很实用。(4)用拙力,讲蛮劲,消耗大。拳学根本在于自然,发挥本能。天天练拳天天消耗,反而没有增长功力的可能。功力的增长源于自然、肌肉放松,在于精神内含而不在于外形动作。一味追求猛打猛摔,过分地消耗、损伤了内力,看起来虎虎生风,岂不知外强中干空架子一个。笔者曾遇到数十人打沙袋、举石锁苦练十几年,拳背面都打平了,结果拳头打在笔者身上如幼儿玩耍一样,没有杀伤力。(5)平时训练没有敌情观念,只在动作造型上下工夫。实践用得上的不去练,用不上的动作却死下工夫,岂不悲哉!(6)一味追求速度快,岂不知机械性运动速度再快,在实践中也用不上。如此等等,还有一些弊病不必赘述。
   正确的武术训练途径,拳学先辈已给我们确立了榜样。郭云琛先生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王芗斋先生的武功达到了“遍体皆挣力,无点不弹簧,立感即应,一触即发”的程度,凡交手者无不如弹丸一样被他弹飞出去;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先生功力高深莫测,其高足程廷华先生身似游龙,跟数人搏斗如入无人之境。总结拳学老师们的训练方法,有以下几个要点:
    1.从静式(静内功)训练入门。古人云:“静为养,养则寿。动则为耗,耗多则亏,亏则损。”静式训练谓之看不见的运动,实际上是外静内动,静中求动,以意识行气,气行血液动。拳学先辈把这种静式训练统称为桩功。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武当拳、峨眉拳等诸拳都设有桩功。这种静式训练的作用是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使紊乱的神经系统逐步达到统一、稳定、有规律,调养精、气、神。体弱多病者可以消除疾病,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意识诱导下的静式训练优于其他的体育锻炼,但多数人并不理解已为千百年来的实践所证实了的这一结论。武功内力又称内劲,真力的增加主要靠静式训练,叫做静力运动。从松静中去求力是拳学最佳途径,拳学先辈谓之静式蓄力。静式训练以运动意念诱导为核心,称内视,古人又称“返观内照”。用精神意识体察内部各器官、各系统、各部位内动的情态,从皮下肌肉层到内脏器官,到各个骨骼,都要“内视”体察,天长日久,年复一年,内力增长,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便可达到浑厚笃实的功力。
  2.微动(动气功)的训练。这是在静式训练的基础上,逐步进入高级武功的关键一步。静式训练增长了功力,但其功力尚不能使用,必须经过微动的试力,把内力引发到体外空间,方可作用于客观对象。微动的训练须从个别单式动作开始,待有了体会,对空间客观对象发生了效应以后,再进行第二个动作的训练,依此类推。选择所学动作的标准应该是,一个动作代表一种力,或一个动作能代表两个力或多种力;这个动作也应该是在实际搏击中常用的、有代表性的动作,也就是说有普遍意义的动作。高级武功常用的有竖、直、横、斜四种力。平时训练什么力,实践中才能应用什么力。在微动中能体现出内力来,小动、中动、大动(快动)起来是否也能表现出强大的功力,这都需要在小动、中动和大动(快动)中进行实践,在对手功夫中进行实践。对手功夫,一般分为单推手、双推手和自由搏击三种形式。在实践中要随机应变,不做虚假动作,按实际要求去做,总之要真做。微动、小动、中动和大动的训练,以假设敌情精神意识为主,身肢训练为辅。
    3.在静式训练、微动训练的基础上,体内慢慢产生了内气,引内气外发,即可击人。内气击人是武术发展的最高形式。内气的形式分为:(1)不接触对手,用拳、手指、掌或眼睛击人;(2)用拳、掌刚刚接触对手皮肤或衣服击人:(3)用思维击人。  
    浑圆功的力按层次分为整体力、爆发力、浑圆爆发力和浑圆力。每一个层次又分多种力,如整体力分为竖、直、横、斜四种力。每一种力又分为不同角度的力,如斜力分为上斜、平斜和下斜力。爆发力分为弹、抖、泼、扬、螺旋几种力,其中弹力又可分为整体弹、肢体弹、上下左右弹等。
   无论静式训练,还是微动训练,都需要思想放松、肌肉放松。放松才能调节神经、畅通气血、活络筋骨、积蓄力量。微动、小动、中动、大动(快动)均须做到柔和自然。总之,凡是练功都不可用力,要用意去做,用意就是用力,叫做“从无力中求有力”。静式训练以精神内视为主,动功训练以精神假借为主。笔者常常遇到习练者提出这类疑问:不动中能练出拳吗?微动的训练能适应迅雷不及掩耳的对抗性运动吗?松静自然、不用力的训练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吗?回答是肯定的。人们之所以有这样那样的疑问,与他们所受的教育、所掌握的科学知识的局限性有关,这并不奇怪。   
综上所述,高级武功必须以内功为基础,内功的训练主要是以心法为主,形法为辅,意念精神为核;内功和武功都必须以静式训练为根本,动功中微动是关键;静动功训练以松柔自然为条件,意念诱导为核心,只有注意精神、意识、思想方法的训练,充分发挥神经系统的作用,调动人体的积极因素,才能达到武功的高深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