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石蜡多少钱一吨:小胡同里走出创意大工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2:27:09

小胡同里走出创意大工厂

    中国青年报 20111126期

    北京雍和宫东侧的藏经馆胡同里,有一座现代感很强的三层建筑。纯白色的外墙,大红色的窗框和门框。走进建筑,方正的中庭有大概半个篮球场大小,白天通过天顶玻璃采集自然光,夜晚则依靠从天顶吊下来的几盏放大版的白炽灯。这就是“嘉诚印象”,一座由解放初期老式厂房改造成的“后现代”风格的文化创意工厂。

    像嘉诚印象这样的“创意工厂”,在北京市东城区的其他胡同里还有很多。2007年以来,东城区近20家胡同里的旧厂房和院落完成了改造,吸引500多家文化企业入驻,年收入增加约730亿元。这些工厂中不仅有艺术团体,更有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动漫游戏等各种创意型公司。

    “胡同作为北京城市中心区特有的名片,承载着千年的文化积淀。胡同里的文物、院落、工业遗迹是风貌保护的重要对象,胡同更是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血脉。”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雍和园管委会)副主任韩树凡说,2007年,这些胡同里只有部分厂房的车间在继续使用。一些闲置的厂房被租赁,变成办公楼、员工宿舍等,杂乱无章。个别车间虽然持续运转,但是工厂已经不再赢利。如果任其自行荒废,那么城市中心就又多了一块“死皮”。“于是我们决定对厂房进行彻底的改造与包装,并开始寻找合作伙伴,希望打造出一个有意思的主题,唤回它的生命力。”

    从2007年起,东城区和雍和园管委会采取“腾笼换鸟、筑巢引凤”的改造模式,逐步通过产权置换、租赁等方式,破除了胡同里旧厂房、院落的权属瓶颈;通过和政府协作开出优惠政策,解决资金问题。最后引入开发运营商对这些旧厂房进行改造,打造出一个个“胡同里的创意工厂”。

    位于国子监南侧的方家胡同46号,是北京机床厂的旧址,如今厂房虽然还在,却没有了制造机床的巨大噪音。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逐步建成的礼堂、锅炉房、恒温车间、办公楼等各种建筑混合成的厂区,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座用“跨界艺术分享未来”的文化聚集空间。

    专营国际品牌服饰设计师作品的公司NC.style,是第一个入驻方家胡同46号院的文化创意企业。该公司总裁陈芃回忆,当初来到这里,整个院子还比较破旧,但是一看到旧工厂的高挑空间,马上找到了喜欢的感觉。如今,各类创意企业扎堆儿在大院里,使整个院子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

    北京聚敞现代艺术中心是负责“方家胡同46号”的所有活动策划和宣传推广的机构。“本来是以‘玩儿’的心态来做这件事情,现在才发现它已经占据了我90%的精力。”该艺术中心执行总裁刘军这样形容自己的感受。

    刘军说,2008年拿到这块地方之后,他和文化艺术界的朋友一致决定将这里改造成“跨界交流的文化工厂”。改造思路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原封不动地保留原来的礼堂和厂房,然后给房子加盖一个大顶,刷上防锈漆,此外不再作任何外观改动。改造后的礼堂和厂房,成为具有不同功能的大、小两个剧场,东西相望。大剧场正门,正对一片草坪,尽头是一个主题餐吧。

    这个建筑不仅被国外建筑评论媒体评为“2009年全球8个最受关注的表演艺术中心建筑”之一,还吸引了不少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进驻。

    “艺术是个广义的大概念,文学、美术、戏剧、音乐、舞蹈、新媒体每个圈子都是封闭的,然而艺术最需要开放和融合,所以我们把这个地方叫做‘聚敞艺术中心’。聚集的聚,敞开的敞。”刘军希望,“方家胡同46号”打破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让艺术告别单身,产生更巨大的力量。”

    东四北大街东侧的板桥南巷7号,原是人民美术印刷厂大院儿,现在已入驻20余家文化创意公司。走进院子,主楼、配楼、两个纸库、锅炉房加车库,是这座创意工厂的全部建筑。

    荷兰籍建筑设计师巴斯像个地道的北京人一样骑着自行车来上班了。巴斯目前在MAD建筑事务所供职。沿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泥楼梯来到二层,右手边是巴斯工作的地方:一个毫无隔板遮挡,所有设计师“坦诚相见”的大开间。楼梯的左手边,则是工作疲劳时暂作休息的咖啡厅,楼上还有设计师们的瑜伽房。这样的工作环境,实在让人羡慕。

    巴斯说,胡同里平易、祥和的氛围让人们消除了沟通的障碍,闲来聊上几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MAD的理想是:建筑让人的生活更自由。显然,“胡同里的创意工厂”拥有这种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