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洛蒙催情香水:包容的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8:03:15

宽恕无法改变过去,却能够改变未来。

人生的舞台并不大,容不得一直往前直冲。

对于立场,意见不一样的人,我们应该心生欢喜。

高明的管理是不管理,最高的管理,是自己管理自己。

做人做事靠一个“实”字,“实”看似憨,结果证明最聪明。

一、有容

有容就有气度、涵养、承诺、财富。有容纳的气量,自有端庄的容颜。境随心生,容从心现。容是面子,人到40岁面容就由自己负责了;容也是里子,含着气质与肚量。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二、伏惑

伏惑,顾名思义,就是降伏烦恼、开解迷惑。一个整天愁眉不展、烦恼重重的人,怎会有心思去“包容”呢?

伏惑,就是要冲破迷津,悟彻人生。悟是水到渠成,悟是一针见血。

“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

三、若水

水,下落成瀑,腾飞入云。滴水穿石,真水无香。水有一种精神,悲悯填谷,昂扬入云。它至柔能曲折,至盈可飘逸,至刚成冰雪;水也是一种作为,清澈自然,滋润万物,滴水藏海。

“月光如水,一泻千里。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四、度己

求人不如求己,自省方能自强。反求诸己,自信信人,自尊尊人,自达达人。

磅礴的力量哪里来?寻找专业主义激情的道路,走进一种“问道禅”的境界。

“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

五、变通

妥协是一条路径,变通是一种境界。让一分山高水长,退一步海阔天空。制胜之道,不在于屈敌之兵,而在于化敌为友。

所以,忍辱也是从容,后退愈见达观。为生逾死,向死而生。

“竹影扫阶尘不动,雁过寒潭水无痕。”

六、多元

一花一世界,世界许多花。用平等铺路,无差别尊重。与人为善,尊重个性,立场互换,平等共生,——那就是求同存异的过程,也就是多赢共和的结局。

“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虽然不沾身,芳馨已入心。”

七、管理

做事为人尽可以“理直气和,义正辞缓”。福田里,一块是悲田,一块是敬田。敬田、悲田里面播种都会有收成。容融合和,可使政体和谐,管理出彩,消弭贫富,万物平衡。

“自从长安鼎盛日,条条道路通长安。”

八、信远

苏东坡悟禅有三境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到得原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信远是阳光土壤,生长风标高峻;是无声的觉悟,有声的事业;是硬骨慈心,机缘担当。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包容的智慧是什么?不就是包容吗?对,智慧就是包容!”

中国词语意味无穷,包容不仅意味着和平、宽容,也经常有另外一些意思:眼开眼闭,难得糊涂,吃亏是福。还讲究忍让、苟且、退守,即所谓的“妥协”。

真正的制胜之道,不在于屈兵之人,而在于化敌为友。

从细处看,是滴水穿石;从远处看,是百川归海。

规律藏在“爱和良知”的镜子里。儒家说:“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世间所有的东西,即使是废物都可以利用。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事象差别现前。如何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关键就在于吾人的心是否能去除差别妄想。

正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知人很难,知事也难,知理更难。但最重要的,人要知道自己,才能改进缺点,发挥自己的长处。一般人的问题,在于不知道人与我的关系,因为不懂“同体共生”的道理,因此不能生起慈悲心。不了解心境一如,不能心境合一,心被境界所转,心被外物奴役,所以不能自知。

道家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慧就是自知知人。

只有自知,才能知人。一个人不仅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有多少,也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哪里,才能借由不断的自我调整而进步。了解自己之外,更要了解别人,才不会对他人提出过分的要求。再说,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会有所局限,大家必须互助合作,“取他人之长,补一己之短”,才能顾全大局,完成功业。

虚空包容万有

人的心,是高山、海洋所不能比的,所谓“心如虚空”,就是放下顽强固执的己见,解除心中的框框,把心放空,让心柔软,这样我们才能包容万有、洞察世间,达到真正心中万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有古有今,一切随心通达,运用自如。

真正的管理,要包容。包容才能和谐,肚量多大,事业就有多大;要空出所有,才能建设一切。所以空的哲学,不是佛教独有的思想,应该把它用到生活里。“空”,才能成就万有,不“空”就没“有”了。

“无”是“空”的一半。这个“空”,里面包含“有”,也包含“无”。所以,空即是色。“空”才能拥有,才能包容万物,“空”不是没有。而色即是空,是指万物由因缘合和而生,无法单独存在。所以,“空”包含“无”,也包含“有”。

也就是说,“空”的概念大于“无”;“无”也必大于“有”。“空”中才能生妙有。

“空”不是普通的知识,没有办法靠一般知识去了解,要靠证悟,悟到心空。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指如果我们的心能像虚空一样,那么就可以容下整个大千世界。

从管理上来说,我们的心能包容多大,就可以领导多少人。此外,在时间上要“竖穷三际”,在空间上要“横遍十方”,只有将这些运用到管理上,才能行事周全,包容一切;才能运筹帷幄,无往不利。

身临其境,方知别有洞天

“神通”大可分为: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等六种。

佛教认为神通不能去除根本烦恼系缚,获得生命的圆满解脱,所以神通非究竟之法。再者,神通也不敌业力,即便神通第一的目的犍连尊者,想要以神通之力挽救释迦族人,也是没有办法敌过宿业。三者,神通也比不上道德,有神通不一定拥有幸福,只有道德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道德没有完成时,不能成就神通,德化的人生比神通更为崇高。四者,神通及不上空无,在佛法中以无为有,无的力量比神通更为广大,无的智慧比神通更为高远,神通比不上空无的道理,因此与其求取神通的力量,不如求证空无的真理更为急切可贵。所以,唯有在平常的生活里,去体会佛法的真谛,净化身心,得到大自在,才是根本之道。

生活本身就是神通。

不给别人留余地,可能自己没有立锥之地

我们做人要学习吃亏、包容,常以慈悲布施之心待人,对于所拥有的一切,能知足、感恩,常想“我能给别人什么”,自然能够胸怀大众,心中常乐。

患得患失,不明就里,这样的惑,自古有之。佛法里的四圣谛——苦、集、灭、道,是佛陀教导我们知苦、离苦,解决宇宙人生问题的方法。形成苦的原因,不外我与物、我与人、我与身、我与心、我与欲、我与见、我与自然的关系不调和。这一切都起因于我们心中有了种种分别、执着、妄想,因此才会迷惑颠倒、烦恼重重。

“管事容易,管人难;管人容易,管心难”。

石头迁禅师之“心药方”。

常发惭愧心,要肯认错,要懂得感恩。能够行事不昧、自我反省的人,都是有良知的人。此外,对于那些良心生起、忏悔过往的人,要给于包容、协助,这也是人性的善美、光辉、伟大之处。

印度阿育王有一句名言:“军队的武力,不能获得人心;唯有法的力量、慈悲和智慧,才有胜利。”

政治有护持佛教的力量,佛教也有清明政治的功用。佛教徒不能以远离政治为清高,个人可以不热衷名位权势,但不能放弃关怀社会、服务众生的责任。

薪尽火传,生命在于转化

人,从过去的生命延续到今天,从今生的生命延续到来世,主要就是“业力”像一条绳索,它把生生世世的“分段生死”都连系在一起,既不会散失,也不会缺少一点点。“生命不死”,就是因为有“业”,像春去秋来,像冬寒转为春暖,一切都是循环,都是轮回。

所以,生,是因缘生;死,是因缘灭。从圣义谛来看,无生也无死。自然就像一个“圆”,好因带来善果,坏因遭致恶果,因果相续,无始无终。无量劫以来,生命在自然循环下历经千生万死。死固然是生的开端,生也是死的准备,所以生也未尝生,死也未尝死。如薪尽火传,生命之火不曾停熄;如更衣乔迁,生命的主人仍未尝改变。所以古来的高僧大德大事已明,生死一如。

佛教认为人生的基本正见有四:要正见有因有果;要正见有业有报;要正见有圣有凡;要正见有善有恶。

正见也像一部照相机,拍照焦距不准确,洗出来的照片就会走样。同样的,我们看世间的人、事和世间各种道理,如果焦距调不准,不能以正确的思想来看待,眼中的一切事物都会变质。

良知,就是:知耻、知愧、知恩。

良知是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又可归为“三知”,就是知耻、知愧、知恩。有羞耻心,人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能知愧,知过即改,善莫大焉;知恩,,则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一种品性的证明。良知决定你走的方向,还会决定你走多远。

不能圆融人我关系,是最大悲哀

世间的一切都离不开因果法则,善恶好坏、吉凶祸福都是其来有自,如能明白因果,知道人生的究竟、本末,便能不怨天尤人,自在生活。反之,不能认清世间实相,不能明白因果道理,不能圆融人我关系,不能了知众生同体,这也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佛法中也有这样一条:“不悟性德而修顽福,便成魔业。”

财富会空,真空能生妙有

“韶光易逝,岁月荏再”人人都应该努力勤奋,否则懒惰懈怠,机缘、财富就会离你而去。

迷惑时的判断:止于至善

“穷则变,变则通”

“迷中不执着,悟中有受用”

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

关键在于放下什么,怎么放下。选择哪些是要放下的,哪些是要坚守的。光是提起,太多的拖累,非常辛苦;光是放下,要用的时候,就会感到不便。所以,做人姚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对于功名富贵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贵里耗费;对于悲欢离合放不下,生命就在悲欢离合里挣扎;对于金钱放不下,名位放不下,人情放不下,生命就在金钱、名位、人情里打滚;甚至对是非放不下,对得失放不下,对善恶放不下,生命就在是非、善恶、得失里面,不得安宁。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凡事要务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以轻为重,以重为轻,做人处世也是一样的道理。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自然界本来就没有净秽、美丑之分,这些分别都是我们自己的主观好恶所产生出来的。

有人说世间充满忧悲苦恼,因为裟婆世界本来就是堪忍的世界。什么是最大的痛苦呢?有人说是饥饿,有人说是情爱,其实真正的烦恼痛苦是欲望。不过,欲望也不全然是恶俗的,也有善法欲,例如:发愤读书的求知欲;为国为民牺牲、奉献的领导欲等等。人生是活在欲望里,欲海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欲海里没顶。所以,我们应该以智化清、以行善法欲而离烦恼欲。

这个世界凡事都是一分为二,一半一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好人一半,坏人一半;白天一半,夜晚一半。在这个“一半一半”的世界里,想要求得百分之百的圆满,几乎是不可能,也不容易。所以我们只有从这一半的人生,来影响另外的一半,用好的一半去影响坏的一半,才可能主簿走向圆满。

在人群中实现使命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了责任感,就会懂得“利他”;有了使命感,就会勇于担当。不肯负责任的人,再如何虚张声势,也只是弱者;肯负责任的人才有被尊敬的资格。

为了自己钟爱的文化,奉献一切都在所不惜,这就是佛教中的慈悲喜舍精神。所以,一个人如果能从小我中破茧而出,化小我的人间为大我的人间,便会感受到这种无我的人生更有意义,生活更加快乐。

一天保有十分钟的宁静

“心行出灭,言语道断”

禅门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讲究参悟,完全是心的体悟,是心对真理的影响。

在困境中保持着内心的宁静、淡泊,即使居危也安稳无惧。

甘于淡泊、不贪安逸、不务奢华、无欲无求,人格自然就高贵了;有了淡泊,心灵也就进入了宁静的世界。如此,在心灵的宁静和庄严下,道德可以完成,人格也可以升华。

否则,长期陷入浮躁、动荡、嘈杂的生活中,人们会迷失方向、不辨是非,被人趁乱牵住鼻子走。而沉静下来以后,才能真正面对问题,与自己对望,与自己对望,与佛与天地与古今圣贤交谈,才能最终达到“身心安泰”的平安境界。

为凶手立一块祭奠的石头

人生最大的美德是宽恕,不能宽恕他人,便无法获得别人的宽恕。当有人怨恨我,跟我产生敌对的时候,要布施宽恕与谅解,不要太计较,不要太执着,尤其不能让仇恨一直在心里发酵,否则最终受害的是自己。

没有黑暗,就显不出光明的可贵;没有罪恶,就显不出善美的价值;没有作恶多端的人,就显不出好人的值得尊敬;没有非道德的行为,就显不出道德的崇高。有道德的人,不仅爱他亲近的人,甚至陷害他的人,也一样的爱护。

佛陀的感情,是将慈悲推广到爱他的仇敌,佛陀的感情是无限无私的慈悲。

上与君王同坐,下与乞丐同行

越是德高望重的人,越是懂得谦卑。

“心佛众生无差别”

社会人士有社会人士的节操,佛教徒也有佛教徒的“有所为”和“有不所为”。不管什么人,他的节操必定是建立在健全的人格和自尊之上的。唯有自尊的人才懂得尊敬别人;唯有自尊的人,才不会侵犯别人,做出令人不齿的事情;因为高贵的人格和严谨的自律,都源于自尊的心。

“一个人如果骄傲,即使身为天使,也会沦为魔鬼;如果谦卑,虽然凡人,也会成为圣贤。”

为什么要谦卑?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可骄傲的;

为什么要自尊?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可怯懦的。

一个伟大的人物,一定是谦卑的;不成熟的人,才会趾高气昂,我慢贡高。

每天讲三句赞美的话

世界上没有比欢喜更宝贵的东西,有时我们用再多的金钱、物资送给别人,别人未必很欢喜。不如给人一个笑容,给人几句赞美的话,用欢喜心结缘,不但不需要付出辛苦代价,而且会有很大的收获。所以,给人一些欢喜、给人一句赞美、给人一点安慰,乃至给人一点希望,给人一点祝福,都是十分美好的事情。

持久热情,才能耐得住寂寞

能够胸怀大志,热情奋发,并且按部就班地向目标前进,必定会有非凡的成就。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身为一个领导人,要言行一致。如果领导者只知要求属下,自己却与所言相违背,则下位者必不服之。再者,如果领导者操守不良,下位者必投其所好,甚至依循而行,所以领导者必须以德行服人,以身教服众。领导者要率先做模范,且言出必行,如此无须颁布法令,属下也能努力于岗位上。

“宁为鸡首,不为牛后”之说,说明人性里大都希望领导别人,而不喜欢被人领导。但是,一个本身无能力又不肯接受别人领导的人,反而是团体进步的绊脚石。所以,做人既要懂得领导别人,也要乐于被人领导。身为一位领导者,能够时时心系大众,怀着“为大众”的心情,才能使大众心悦诚服,尽忠职守。

将弟子逼到死角,然后要他们觅出生路,这是禅门教学法的一种。

一切阻碍都是线索,所有陷阱都是路径

只有心包太虚,才能俯仰皆得。

一个人具有竞争力,就不会被社会淘汰;一个公司具有竞争力,业绩就会蒸蒸日上;一个国家具有竞争力,就能在世界舞台上扬眉吐气。竞争力不是打到别人、破坏别人,而是自觉、自发、自动地培养自己的实力,尤其是良性的竞争,更是进步的动力。

文化血型与世界华人

爱是最大的包容,爱它,你才懂得它的美,它的好,它的珍贵。爱从哪里来?从我们的心。只有随时清洗掉现实利诱的尘染挂碍,在名利贪欲的迁迷前,时刻保持清醒,克服盲目的焦躁和不安,我们才能看到自己心里,其实还有一个博大精神的世界,它有那么丰富的历史,那么灿烂的文化,有直透心灵的思想,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智慧准则。

日本统治台湾50年,日本跨的时候,日本文化一夜之间几乎不见了。这种不能生根的、从外边硬往里塞的教育,不要介意。

对工作存有敬重之心

人生必须有一份正当的职业,对工作要存有敬重之心。尤其工作时,必须与很多人互动、合作,所以在群众之中,一定要与人和乐相处,不可有我无人。懂得敬业乐群的人,人生才能一帆风顺。

“跨栏定律”,即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决定于他所遇到困难的程度。竖在你面前的栏越高,你跳得也越高。

深入才有洞察,热爱才能感动

佛法没有本位主义,没有知识产权,知识不能私藏,应该和大家分享。这是一个共生的世界,必须你好、我好、大家一起好,才能共创幸福的社会。

要领悟“非真非假,非善非恶”的境界,就要先明了什么是“真假”,什么是“善恶”。只有标准明确了,才能找对方向。

不贪者无累,不欲者刚。

退步原来是向前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告诉我们,从近处可以看到远处,退步也可以当做进步。我们只有虚怀若谷地低下头来,才能看清自己的轨迹,了解自己的进程,调整方向,选择速度。

只有退一步“出世”,才能进一步“入世”。出世的时候,高瞻远瞩,洞悉天下;入世的时候,运筹帷幄,成竹在胸。

能够以退为进是不争,以无为有是富足,以众为我是拥有,以空为乐是法喜,一个人能够不争、富足、拥有、法喜,自然能扩大人生领域。

人对于事,最初总是十分执着,虽然用心、留心,因为有分别、有计较,就容易出差错。总是等到无心,才能水到渠成,自在无碍。然而“无心”不是没有心,无心是自然,无心是物我一体,无心是无所不用心。

忍是智慧,忍是担当

在冲突中学习,冲突也会变为动力。最怕是一潭死水。

“消灭敌人的最好办法就是与之成为朋友”

佛教里有一种“辩经”练习,通过辩论加深对佛法的理解。重要的不是讲什么、怎么讲,而是创立一种大家都能讲的机会。

对于立场、意见不一样的人,其实我们应该心生欢喜,因为他们是我们最好的逆增上缘。天下是大家的,不必要求每个人都和自己一样;世界是嘈杂的,当我们因各种原因而放弃直接沟通的时候,就难免横生枝节误解。既然我们生活在千万众生共沐的阳光世界里,又为何将自己的心灵禁锢在历史的阴影里,只见扁舟不见海呢?

人类社会发展到当今,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用智慧去庄严一切,不要用我执、我见去分裂。

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家的根本在个人,个人修身后,有了高尚的修养,才能齐家,家齐后才能治国、平天下。佛教亦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学习佛陀的精神,要能克己复礼,道德自律,才能开发光明的智慧。由此可知,世间上不管哪一种宗教,都非常重视修身之道,因为修身才能去芜存箐,修身才有光明磊落的胸怀,以及择善而行的节操。历代贤者,能为众人表率,皆从自我修身做起。

包容有五个层次:

——兼容。异中求同,同中容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交流。加深理解,消除误解,取得谅解,增进共识。

——对话。尊重差异,不唯我独尊,不制造麻烦,不加剧对抗。

——共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进步。要进步而不要倒退。

方式是坚硬的,结果是柔和的;

妥协是困难的,利益是共享的;

容忍是痛苦的,收获是圆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