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龙在天注册时间:浅淡孤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0:03:08
                                                                                                                                          浅淡孤独

 

 

     孤独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特质,它首先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的双重缺失,它源于人类自性(佛法所云“真如本性”)的迷失。所以人自娘胎出,就不断的寻找各种情感慰藉,亲情、友情、爱情,以期不再孤独。但终归都是“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因为很多人不知道孤独根本就是心(妄心)的影子,想要不孤独,除非空心去妄,去修佛,反之,则要学会与孤独共处,并去享受孤独。

     何谓孤独呢?

     笼统来说,窃以为孤独是一个人自处时的一种情绪。仔细分辨又分两个层面,好比一个装了半杯水的杯子(引申自罗素的观点:悲观人看半杯水是半空,乐观人看看半杯水是半满),上面是空的,下面是满的,空的部分是孤独,满的部分也是孤独。

     花天酒地、莺歌燕舞之时,偶尔掠过心尖的那丝酸楚是孤独;静夜独处,于纷扰的往事中徘徊,蓦然袭上心头那点苍凉是孤独;虽置身于喧闹的街市、熙攘的人流,但心底仍有挥之不去落寞,这也是孤独;花间月下,举杯邀月,对影三人,这还是孤独…这些孤独是“空”的孤独,此时的孤独是一种曲高和寡的寥落,心灵无所凭藉的惆怅。这个“空”是一种心理“缺失”,是一种感觉少了什么东西,但又无法言说的苦闷。所以“空”的孤独是一种心理缺失型的孤独。

     一人自酌自饮自得其乐是孤独;忙里偷闲怡然自乐也是孤独。这些孤独是“满”的孤独,是一种知足的心态,知道自己拥有的已经很多,只体会当下的乐,不再贪求任何东西,故能于孤独之境得乐。所以,“满”的孤独是一种知足型的孤独。

     所以,孤独是可悲亦可喜的,只看孤独的人怎样自处。

     孤独的感觉永远是在一个人独处时存在,所以这种感觉不可分享,也无从分享。可以分享的是快乐,分享快乐可以减轻人的孤独感,但孤独的对立面却不是快乐。

     有些人为了排遣孤独(缺失型的孤独),总是戴着各种面具出入于各种繁忙的场合,声色犬马、把酒言欢,酣歌恒舞、一掷千金。殊不知任何一种娱乐消遣都是一种迷幻剂,一旦幻觉消失只能是更大的寂寞更深的孤独,因为这些都是不能与心灵契合的东西。

     孤独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状态,是形容词也是名词,广义来说,它存在于天地间的任何地方、任何物质,人、动物、植物,任何我们看得见的有形东西;狭义来说,它存在于人,任何人,伟人和凡人,富人和穷人,学者和文盲,高人和低人,大人小孩。小孩子是最不能忍受孤独,总是用各种方式(哭闹、各种小破坏等)来吸引大人的注意,以示他/她的存在。

     所以,忍受孤独是检验一个人心智成熟的一种重要方式,这是人和孤独的初次交锋,也是一个人形成自己独立思想的开始。

     当一个人不再以孤独为苦,不再去排遣、驱赶它且能心平气和的与孤独共处,那么他已经习惯了孤独,这也是一个从“空”到“满”的过渡过程。当一个人明白了孤独本不能去战胜,而是习惯,是和平相处,那么人就能从孤独中发现并得到乐趣,这就是享受孤独。

     缺失型的孤独是可以被暂时转换和缓解的。

     与知心之人倾心交谈;寄情于琴棋书画、山川河流、天地之间;对别人施予“爱”。所以当一个人感觉不到孤独时,并不是孤独不存在,只是暂时被另一种情绪取代。我们所有的情绪(喜怒哀乐)都是这样的,当你快乐时,就只会感觉到快乐,悲伤时只会感觉到悲伤,如果不想悲伤,就一定需要另外一种情绪取代或转换。

     对身心来说,满的孤独要比空的孤独更有益,满的孤独,需要知足,需要慈悲,知足是淡泊,慈悲是拔苦予乐。

     还有一种孤独,隔世的孤独。它超越凌驾于这两者(空和满)之上,是一种似空非空,似满非满的状态,能在两者间自由转换。或喜或悲,或嗔或怒,全由自心把控。此谓高人的孤独,因其在思想上鲜有认同唱和者,曲高和寡,故常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因其从不需要认同者,故可自得其乐,逍遥自在。他们不以孤独为孤独,他们让孤独为己所用,在孤海里畅游,用自己的睿智点燃暗夜里的盏盏灯火,那是智慧之火,真情之光。孤独的高人心里自有一个天地宇宙,可以任他/她恣肆驰骋,泼墨挥毫。好比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可谓此中表率。

     人不会一辈子孤独,但会被孤独围绕一辈子。正常人的孤独无需治疗也无须预防,更无须逃避,人类嘈杂的生活需要用孤独的静思,来明了自己的本心。

     享受了孤独的乐趣也就懂得了生活的真谛。

     人生何其复杂又何其简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