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泥制作月饼图片:外圆内方:“世界文化遗产标志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9:27:58
外圆内方:“世界文化遗产标志城”2011-07-21 07:49   商丘网—京九晚报 策划/张浩哲 文/晚报记者 班琳丽 我要评论

  

世界文化遗产标志与商丘古城外圆内方形状对比图(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一直以为,商丘相对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泱泱历史,相对于她已知的文化遗存和已知却依然封存在历史文献中的史料符号,她仍是一个谜。她的神秘仍将驱使史学界、考古界、文化界心怀虔诚、心向往之地探索、发现、揭秘。

而古城作为商丘的地域灵魂,更是一个谜面中的谜面。当初,在陈道山向世界公布了他的惊人发现——“商丘古城是一座世界文化遗产标志城”后,不少业内专家纷纷表示,陈的发现相对于商丘古城深厚的文化内涵,仍不过冰山一角。那么,这样一座古城池的“冰山全貌”何时能彻底地浮出历史的水面,供世人高山仰止呢?

不过,我们现在已能清醒地看到,作为一笔建筑财富,她如此价值丰饶;作为一笔文化财富,她如此波澜壮阔;作为一笔精神财富,她如此影响深远;作为一笔经济财富,她如此商机无限。

可之于她的一次“国家际遇”什么时候会脚步铿锵而来呢?

如果说借助历史可以创造新的历史,但历史背负久了,是不是也会成为沉痛的包袱?

放下固有的东西,我们会不会轻装前行?放下历史包袱,我们会不会创造出新的历史奇迹?当初木兰替父从军,“女扮男装”称得上中国第一创意吧?在这样一个创意、创新先行的年代,可不可以说商丘自古就是一座创意之城呢?“文化创意”是不是实现古城迅速、完美嬗变的一个最为准确的切口呢?

古城一次次建城、一次次文明起步、一次次华美转身表明,她自身最不缺的,就是创意。而今天,如何将文化创意像当初“焦作现象”那样丝丝扣扣地融进古城的开发和推介中呢?

发现者的发现

之于归德古城,陈道山是一位发现者。之于归德古城的所有发现,陈道山的发现最为震惊世界。

2008年7月,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系讲师陈道山向世人公布了他的最新研究发现:商丘古城遗址卫星图显示外圆内方的外形,与世界文化遗产标志惊人相似。

“商丘古城的形状与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的图形基本吻合,这是一个很独特的巧合。”陈道山说。

陈道山对商丘古城的研究已有时日,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商丘古城当中蕴含的许多独特的文化价值还没能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商丘古城外形与世界文化遗产标志之间的相似关系,即是其中之一。他将这一发现撰成《商丘古城:“世界遗产标志”城》一文发表在国内一家建筑杂志上。

标志是表述事物本质的最顶尖级的词儿,有表示在某个方面最具典型代表意义的功能。商丘古城能否担当起世界遗产标志城的角色?

陈道山的答案是肯定的。他在《商丘古城:“世界遗产标志”城》一文中的阐释巨细而毋庸置疑。他以为,首先,从表象符号的外在图形来看,商丘古城外圆内方的“古铜钱币”格局与世界遗产标志如出一辙,都是人类古老文化中“天圆地方”哲理的应用或延伸。这是出于巧合,还是渊源一致?他以为,“天圆地方”观念是人类最自然的本性而催生的创造物,这个创造物实际上是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象征,作为人类心灵最强大的精神力量,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及行为方式。因此,象征符号要想成为凝聚成员信赖、承载成员期望的象征,只有当它的含义与组织的共同理念相一致时,才能成为该组织的标志。而世界遗产标志作为一种在世界遗产范畴上规范且能被所有《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签约国都认可的标志符号,其必定是源于且与人类的文明渊源等相关领域有着特定的关系,这与商丘古城作为人类文明遗产的典范代表是一致的,是相匹配的,也可以说是标志源出的共性地方之一。

其次,从表象符号产生的时间来看,商丘古城外圆内方的“古铜钱币”格局出现于公元1540年,而世界遗产标志出现的时间为1978年,也就是说商丘古城“古铜钱币”格局的出现要比“世界遗产标志”的出现早438年。从一般的认知逻辑来看,世界遗产标志产生的滥觞有可能来源于商丘古城格局,而不是相反;但世界遗产标志的设计创意是否真的来源于商丘古城格局,目前还没谁敢这样妄下断言,毕竟该标志的设计人米歇尔·奥利夫先生已作别人世,已不可亲口考证。但从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世界遗产标志的内涵始终如一的诠释来看,可以断言:米歇尔·奥利夫先生设计世界遗产标志的创意绝对来自于古老的东方文明而非西方文明,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天人协调、天人合一”思想。这些思想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庄周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的观念(见《庄子齐物论》)。如此,商丘古城之于世界遗产标志,便有了一种“家”的感觉。

最后,从表象符号的内在的文化渊源与文化内涵来看,商丘古城外圆内方的“古铜钱币”格局与世界遗产的标志同出一理,都是“天人协调、天人合一”思想的应用与体现。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把自然的地位放得如此重要,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认为宇宙是无限的,但他们并不站在自然的对立面与之抗衡,而是投身自然,与自然融合为一,即所谓的“天人协调、天人合一”;从人类文明的源头看,也正如日本学者岸根卓朗所言:“西方文明源于'草场文明’,它是在破坏森林的基础上产生的文明,而这又与如何经济有效地榨取更多的自然资源和作物为目的的破坏自然、榨取自然、与自然对立如出一辙。与此相反,东方文明发端于'森林文明’,这是一种在同自然共生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自然再生、自然循环、与自然共处的文明,在人与自然这一点上,它和'草场文明’正相反。”

不言而喻,世界遗产标志的滥觞只能为东方文明而非西方文明,而来源于东方文明显然只可能来源于古老的中华文明,此观点在世界范围内已达共识。

巧合中的惊人吻合

巧合中的惊人吻合,只能告诉我们,年代可以不同,创意可以相似。这是经验的启迪,也是智慧的结晶。

世界遗产标志作为全世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所共同使用的标志图案,虽历经了一个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也曾被或简或繁地添加与组合,但世界遗产标志的核心表象符号,一直未曾变更过,且始终如一地采用了米歇尔·奥利夫先生的设计。而且,世界遗产标志内涵的官方解释也始终如一:中央的正方形代表人类技艺与灵感的创造,外围圆圈代表大自然的恩赐,两者密切关联,象征所有的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个标志呈圆形,既象征全世界,也象征着要对全人类的遗产进行保护。同时,把遗产分为自然与文化遗产,也提醒人们,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及其本质要求就是要维持两者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商丘古城外圆内方的“古铜钱币”格局,同样是这一思想和理念的诠释和应用。俯瞰商丘古城,外为土筑的护城大堤,即城郭,呈圆形,象征天;内为砖砌的城墙呈方形,象征地。外阳而内阴,阴阳结合便是天地相生,如此整个城池便成为阴阳合一、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的象征,商丘古城也便有了与日月同在的道理。古城的这种格局是对所处环境的精确把握,它生动地折射出古城设计与建造者对特定环境条件下人地关系的智慧创造,包含了古人积极应对天地关系的生存经验及其理论的提升。

史载很确凿地表明过,古城筑城时选址于黄河与济水之间的科学性。历史上洪水、沙灾等天灾人祸绵延不断,商丘古城的设计与建造者,慎重借鉴了古城先民在长期斗争与适应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系列应对灾害的宝贵经验,为古城的长久存在,选址很周全地考虑了黄河定期不定期的漫、溢、决口和改道的造访。史载,仅城郭的选址与建造就反复论证并不懈地实践了30多年,直到公元1540年在城墙500米的圆周上筑起新的城郭,现存商丘古城经典格局才正式出现。

似乎也只有如此,才使得一座古城得以历经500载风雨而传承至今。这是古城设计与建造者的智慧与创造,更是对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融会,同时又寓地方文化于一体的伟大胜利。

我们坚信,古城会再一次雄起。如果需要我们耐心些,再耐心些,耐心等待好事多磨,那么这个期限会是多久?而在这个令人无限期待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