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网三职业苍云图片:法国绘画艺术精品——英法争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05:15
        《罗马帝国堕落时的罗马人》(Romans in the Decadence of the Empire ),作者托马·库蒂尔(Thomas Couture)。这幅作品在暗示“法兰西帝国堕落时的巴黎人”。
        《克利希的街垒》(Barriere de Clichy)。1814年3月,英俄奥普等国“80多万军队包围巴黎”逼迫拿破仑退位,因为拿破仑是“欧洲和平的唯一障碍”。克利希广场(Clichy)是巴黎少数几个四条大道交汇的交通枢纽之一。“大约7万法国军队和大约1.5万没有经验的学生等”在克利希广场等地利用街垒工事抵抗数十万大军的围攻,直到3月30日“协议停战”。两周后,4月13日,拿破仑签署《退位诏书》,被封为“厄尔巴岛(Elba Island)领主”:被流放到厄尔巴岛。
         本博文,将以法国的绘画艺术为脉络,阐述法国18-19世纪逐渐没落的历史。        前一部分,介绍法国77年垮台的5位皇帝,重点是军事天才,“流星”拿破仑。        后一部分,介绍法国在这近百年的几个重要画家的著名作品,代表作。         在法国兴盛之前,欧洲大陆曾经兴盛过西班牙帝国。         16世纪,意大利开始文艺复兴(1506年兴建梵蒂冈建筑群)。        16世纪,西班牙沿着哥伦布的道路,开始侵略美洲大陆:        1492-1502年,哥伦布4次探险美洲。        1521年,西班牙征服墨西哥(玛雅帝国)。        1534年,西班牙征服秘鲁(印加帝国)。        “西班牙向南北美洲扩张的基本借口就是拓展天主教”,“每遇到一个异教的庙宇或圣地,就摧毁它们,在原地建起天主教堂,抢掠当地的财产”。这些财富使西班牙成为当时的欧洲霸主。但是,“维持欧洲霸主的代价,过于高昂”:        1588年西班牙“反对新教的英国”的战争,失败了:西班牙称雄一时的“无敌舰队”被英国全部消灭。大英帝国的全球扩张开始了。        1648年西班牙“反对新教的荷兰”的战争,也输了:荷兰独立,1700年荷兰人均GDP世界第一。        17世纪末,西班牙阻挡法国强大的企图,落空了:18世纪初,法国路易十四把他的侄子扶上西班牙国王的宝座,靠掠夺美洲起家的西班牙帝国,灭亡了。西班牙直到今天,再也没有兴盛过。                18世纪初兴起的法国,19世纪末彻底衰落,直到今天。        法国衰落的原因,一半是英国竞争的外因,一半是自己多次“革命”的内因。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英国没有发生革命。英国分别打败了西班牙(18世纪),法国(19世纪),德国(20世纪)。        历史学家评论说,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保了在欧洲和国际竞争中的胜利和优势地位。        法国的路易十四(1643-1715年)统治时期,英国彻底完成了君主立宪制度:        1642年,国会与国王的战争爆发:查理一世认为“君权神授”,国会认为“国王必须遵守法律”。        1649年,查理一世战败,被处决示众。克伦威尔当权。“但是,英国人似乎还是喜欢君主”。        1660-1685年,查理二世在位。此间,1666年的一场大火夷平伦敦,“此后的教堂大都是新教的了”。        1685-1688年,詹姆斯二世在位。由于他信奉天主教,被国会勒令退位,迎请他女儿玛丽及其丈夫从荷兰来到英国执政:通过这场“不流血革命”,1215年《大宪章》开始的英国君主立宪制,最终彻底完成和巩固了。        这时,法国仍然是路易十四执政,当时中国是明末清初(1644年,明亡,清军入关)。        这时,英国开始建立世界商贸体系:“历史上,英国对欧洲都是排斥的”。        也就是说,法国的三个路易皇帝的长达150年的统治刚刚开始的三十多年里,英国已经完成政治体系改革。然后,1738年,自动纺织机问世,1760年,蒸汽机诞生: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了。        从此,英国和平稳定发展了350多年。        同为欧洲强国,英法之间的差距,从此越拉越大。         连续被推翻的五个法国皇帝
 
        法国大革命并非法国唯一的一场革命,路易十六也不是唯一倒霉的法国皇帝,合计连续5个:
        1793年:法国“大革命”,路易十六先被夺权,后被判处死刑,处决了。
        1815年:法国皇帝拿破仑被“七次反法联盟”推翻,英军为主力并且始终不败。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查理十世被推翻,流亡英国,他的表兄弟路易·菲利浦登基。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路易·菲利浦也被推翻,也流亡到英国。
        1870年,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在色当战役战败被俘,1871年也流亡到英国(他的儿子拿破仑四世从未登基,他参加了英国军队,1879年战死)。法国实现了共和制度:九百多年的君主制度结束。
        77年里,法国连续倒台5个皇帝(最后三个法国皇帝都流亡英国,也都死在英国)。        《胜者与败者》,1870年9月1日拿破仑三世在色当战役战败被俘。他是短短77年里法国垮台的第五个皇帝。从此法国延续900年的君主制结束,成为共和制度。图为被俘的拿破仑三世(左)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在交谈。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军队抵达凡尔赛宫(距离巴黎40多公里),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Wilhelm I,1797-1888)在这个法国皇宫里宣誓就任“德意志帝国皇帝”(同时,仍然兼任普鲁士国王),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也成为“德意志帝国首相”并仍兼任普鲁士首相。举行仪式后,德军返回德国柏林,没有进入巴黎。

        第一个被推翻的法国皇帝:路易十六                 17-18世纪的欧洲大陆是法国最得意的时代,三个路易的统治稳定了整整150年(1643-1793):        1643-1715年    路易十四  =72年        1715-1774年    路易十五  =59年        1774-1793年    路易十六  =19年         路易十四登基时只有五岁。他的父亲路易十三,给他指定了两个红衣主教,黎塞留(1624-1642)和马萨琳(1642-1661)先后摄政,帮助他管理法国。1661年,马萨琳也去世了,路易十四决定亲自管理国家。他在位72年,执政54年。他选择的第一位“首席助理”柯尔贝尔,给他提出了加强王权的两个方法:战争和建筑。这两件事,路易十四干的都不错:凡尔赛宫规模巨大,战争也打赢了,建立了很多海外殖民地,但是“国库空了”。        贝尔尼尼,“重建罗马城的天才”,希望设计和承建法国的凡尔赛宫,路易十四拒绝了。“路易十四不喜欢罗马的巴洛克风格,他独创了一套新的风格,并且设立专业的大型工厂,金匠,画家,雕塑家,家具制造匠们,在工厂里大批量生产绘画,金银器,雕塑,家具和各种艺术品,法国新建的各种宫殿和教堂,被装饰得富丽堂皇”。路易十四希望自己被表现为一个新时代的罗马皇帝,虽然他的王国和成就,比罗马帝国小得多。        路易十五登基时也只有五岁。他的在位时间将近60年,他使得洛可可艺术达到巅峰。但是,在他的时代,普鲁士(德国)兴起,打败了法国,欧洲霸权逐渐开始从法国转移到德国。        路易十六,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处决了:他启动改革得罪了保守派,改革没有进行下去又引起激进派反对,他支持美国独立战争的代价是法国财政崩溃,他拖延《宪法》又使得自己与议会为敌。最后,他和很多法国贵族以及资产阶级上层成员们都上了断头台,革命领袖们自己后来也被送上断头台。         左图:路易十四。“太阳王”,修建凡尔赛宫,海外占领了很多殖民地。“国库空了”。         中图:路易十五。出生于凡尔赛宫。他的名言:“在我身后(死后),管他洪水滔天”。         右图:路易十六。后世评论:他“令人惊讶地使濒临灭亡的法兰西又苟延残喘了十几年”。          在那个时代的几百年里,文化,科学,音乐,雕塑和建筑艺术,都是自由的:科学家,工匠,工程师,画家,雕刻家,小说家们“在各个王朝各个君主各个国家之间自由流动”,“欧洲的文化艺术呈现出巨大的活力”,“新的艺术流派,新的艺术品种,层出不穷”(中国处于明朝,和清朝初期:1644年清军入关)。        巴洛克艺术,兴起于罗马教廷的“重建梵蒂冈和罗马城”的过程。        洛可可艺术,兴起于法国的三个路易国王(三个路易合计150年统治)。        其中最著名的洛可可艺术家是法国的布歇:                布歇的代表作        布歇(Francois Boucher,1703-1770),法国画家,洛可可风格的积极提倡者,擅长田园诗歌式的,奢侈淫逸的古典题材绘画。他是“路易十五最著名的法国宫廷画师”。        《戴安娜出浴》(Diana leaving her Bath)。很多评论家认为:“这幅作品是洛可可艺术的最好的代表作”。现藏法国巴黎卢浮宫。“希腊神话中的戴安娜女神,不像在奥林匹斯山,而像在宫廷或者闺房里”。        左图:《蓬巴杜尔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她是布歇的资助人,布歇绘制了多幅她的肖像。        1745年,24岁的蓬巴杜尔夫人(1721-1764)在巴黎的一次化装舞会上,结识了路易十五,她很快被封为“皇家情人”。        皇家情人(Royal mistress,国内很多地方翻译为“情妇”并不准确)是“在不允许侧室制度的基督教国家的一种妃妾制度,她们与国王所生的孩子不能继承王位。她们可以情人身份,得到皇家的合法封赏”,“她们的经费可以从皇家支出”。        日本人翻译为“爱妾”,相对较准确。        蓬巴杜尔夫人“由于聪明美丽,并受过良好教育,她一生都吸引着路易十五”,直到她43岁去世。        她长期主持巴黎最有名的社交沙龙,伏尔泰等人是她的常客和朋友,“当伏尔泰批评法国宫廷的时候,皇帝路易十五就坐在下面,饶有兴趣地倾听着”。        洛可可(Rococo)这个词,来自漂亮的贝壳形状(Rocaille)这个词。
        洛可可(Rococo)这个词,事实上,迟到18世纪末才出现:描述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君王,贵族和教廷的“华丽而碎屑”的装饰风格。“三个路易们的统治实在太长了”:路易十四在位72年,路易十五在位也将近60年。不少著述认为,“洛可可风格就是晚期的没落模式的巴洛克风格”。所以,洛可可不是法国特有的:意大利,德国,西班牙,奥地利和罗马教廷,也兴起了洛可可风格,“体现了欧洲传统势力的自鸣自得,无视或者不知道反对势力日益浩大,一场革命正在逼近”。英国等新教流行的地区,不流行洛可可风格。        《奥默菲》(Marie-Louise O'Murphy,1737-1814),法国国王路易十五(Louis XV of France,1710-1774)的皇家情人中,最年轻的一位。奥默菲的父亲是法国鲁昂(Rouen,圣女贞德就义的城市)的一个制鞋匠,父亲去世后,她的母亲带着全家来到巴黎,1752年,她十四岁的时候,“请布歇绘制了一幅纪念性的,颇具挑逗性的全裸体的绘画作品”,然后,交由欧洲最著名的“情圣”卡萨诺瓦(Giacomo Girolamo Casanova,《唐璜》的原型)交给路易十五,她很快就成为了路易十五的皇家情人。        1754年,她“不明智地阻止蓬皮杜尔夫人做皇家情人”,结果导致自己失宠,“被安排结婚”。她的第一个丈夫,在1757年的罗斯巴赫会战(Battle of Rossbach )中阵亡:这次战役是“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战役之一”,普鲁士战胜法国,获得欧洲霸权。        法国衰落,普鲁士(德国)兴起,以此战役为分水岭。        后来奥默菲多次结婚,“在法国大革命的恐怖时期和后来的政治混乱时代,安然无恙”,77岁去世。她的传奇故事,成为很多艺术作品的题材,例如,1997年美国出版的小说《我们的土豆小姐》(Our Lady of the Potatoes)。        1757年的罗斯巴赫会战到二战,法德争斗了两百年后,“美国出面调解法德和解”,新欧洲时代来临。        后来,欧洲最著名的“情圣”卡萨诺瓦后来写了一本自传《我的一生》,“2010年2月18日,法国国家图书馆以700万欧元的价格,买下了这本书的全书手写原稿(3700页)”。        卡萨诺瓦长期活动于欧洲王室和教皇之间,“一生曾和一千多位女性上床”,他还向欧洲王室们推荐了很多人才:美丽漂亮的女人,小说家,诗人,建筑师,音乐家,甚至包括“音乐天才”莫扎特等。他的神奇经历,在欧美十几次搬上银幕。        右上图:《维纳斯的梳妆室》(The Toilet of Venus )。这种洛可可的艺术风格,在朝气蓬勃的英国艺术作品里是从来也看不到的。但是在绘画技巧方面,法国人与英国人差距不大,都是世界一流的。                       第二个被推翻的法国皇帝:拿破仑         法国大革命,激进派的恐怖和路易十六的处决,促使欧洲各国君主群起反抗法国:“没有民族意识的欧洲各国王室和贵族们互相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大一部分是互相联姻的亲戚”。但是,他们很快面临更大的威胁:拿破仑崛起了,这个法国的军事天才担任了法军统帅(1796年),法国第一执政(1799年),法国皇帝(1804年),他征服了大部分欧洲,面积相当于一个罗马帝国。很多欧洲君主都是拿破仑安排的亲友。        只有英国军队,战无不胜:1803-1815年,英军首先彻底摧毁了法国海军,然后登陆欧洲,打垮了拿破仑的陆军。在七次“反法联盟”中,只有英军始终保持不败。
         拿破仑是一个军事天才,也是一个艺术爱好者,他推崇的艺术风格与三个路易完全不同。他的“首席宫廷画家”大卫创作的绘画,激起了整个法国的革命和卫国热情。参见博文:《大卫:拿破仑的首席宫廷画家》。网址:        http://michael-zhang.vip.blog.163.com/blog/static/320184520104251115465/        但是,大卫等人的作品中,有的是宣传画,偏离事实。下面就是一个例子:        左图是大卫的《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Napoleon Crossing the Alps ,作者大卫):拿破仑反击第二次反法同盟时,在1800年秘密翻越阿尔卑斯山。这次行动是真实的,也是成功的。但是,这幅作品是宣传画:这匹著名的座骑,名叫Marengo,阿拉伯纯种马,身材不高,1.42米(拿破仑本人身材矮小),1799年引进法国,献给拿破仑,当时它6岁。这匹马“性格稳定,乘骑安全,非常勇敢”,“它参加了所有重要的战役,包括远征俄罗斯和滑铁卢战役等”,最后英国人俘获了这匹马,现在它的骨骼在英国国家陆军博物馆展出。据记载:这匹马“每天喂养前,要奔走50公里,喂养后,要奔走80公里,在战争中受伤八次”。       拿破仑有52匹马,在1812年远征俄罗斯,遭到俄军偷袭时,正是这匹Marengo率领这群马逃离了险境。
       右边的《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Napoleon Crossing the Alps)的作者是法国画家(Hippolyte Delaroche,1797-1856),这件作品才是当时拿破仑的真实写照:骑着毛驴,手捂着胸口,以抑制胃痛的毛病。“拿破仑在书房里,也常常捂着胃部”,“拿破仑每天只睡四小时,但每三个小时要吃一只鸡”。        拿破仑本来不是皇帝,而是一位“常胜将军”。       他翻过阿尔卑斯山击败奥地利后,又担任法国远征军司令征服了埃及,威信不断增长。       下面这幅作品是一件非常著名的画作,描述了拿破仑远征埃及时发生的一个故事:         《波拿巴视察Jaffa的瘟疫患者》(Bonaparte Visiting the Plague Victims of Jaffa)。作者Antoine-Jean Gros(1771-1835)与大卫类似:也是一位拿破仑的狂热拥护者,创作了不少宣传拿破仑的画作。
        这幅1804年的宣传画暗示远征军司令,后来的皇帝拿破仑关心他的士兵,不畏瘟疫的传染。历史事实完全不同:为了不影响埃及战役,“拿破仑下令杀光了所有患病的士兵”。但是由于英国海军的强大压力,加上欧洲第二次反法联盟形成,拿破仑仅带少数随从悄悄回到巴黎发动“雾月政变”夺权。        作品中的Jaffa在现在的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附近。        进军埃及时,拿破仑带着167位学者,对埃及进行了广泛的科学考察,并且在开罗成立了一个埃及研究所,这是热爱艺术的拿破仑的一大功勋。从此,埃及回到欧洲的视野,“发现埃及”成为时髦,“大规模的埃及考古开始了”。
        其中最著名的一项发现是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它使考古学家可以对照翻译出古埃及的文字,因为“这块托勒密王朝的祭司们书写的石碑是三种文字书写的”,可以对比翻译,
        此前,埃及象形文字已失传了大约1500年,谁也不知道为什么托勒密王朝的祭司们千年之后仍然懂得这种奇特的埃及象形文字。
        拿破仑离开埃及后,他留下的法军被英军打败,全部投降了,结束了法军在埃及为期三年的占领。四百多艘法国军舰,全部被英军摧毁。这块石碑,也作为英军的战利品运到伦敦,现在大英博物馆展出。
        拿破仑在埃及作战时,法国政府在与第二次反法同盟作战,屡战屡败。        拿破仑于1799年11月悄悄回到巴黎,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国“第一执政”,开始反击反法同盟的军队。        1799年11月的“雾月政变”是拿破仑“从军界走上政界”的关键一步。      《波拿巴将军在雾月18日政变中》(General Napoleon during the coup d'état of 18 Brumaire )。“雾月”系指11月份。1799年11月18日拿破仑发动政变,希望通过“权力集中”战胜外国。军队支持他,但是很多国会议员反对他。拿破仑政变成功后下令编制法律《拿破仑法典》等,并开始了很多改革。拿破仑是法国的一个伟人,他留下的《拿破仑法典》现在仍在使用。。         现在,我们可以简单综述拿破仑的“简历”了(此前属于“混战”状态)。        拿破仑是“一个军事天才”,“一颗流星”,他进行的“拿破仑战争”的简史如下:
        1792-1796   第一次反法同盟        拿破仑担任意大利方面军司令,翻越阿尔卑斯山,奇袭战胜奥地利。
        1798-1801   埃及和叙利亚远征     拿破仑攻占埃及叙利亚,希望切断英国与印度的联系,失败了。
        1800-1802   第二次反法同盟        拿破仑从“法国第一执政”成为“法国皇帝”,击败奥地利。
        1805-1806   第三次反法同盟        英军海军全歼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法国在陆上战胜奥地利和俄罗斯。
        1806-1807   第四次反法同盟        拿破仑击败和占领德意志各个邦国。
        1808-1813   半岛战争(泥沼战争)  拿破仑进攻西班牙葡萄牙,英军登陆西班牙葡萄牙进攻拿破仑。
        1809-1810   第五次反法同盟        拿破仑击败奥地利。
        1812            俄国远征                   拿破仑60万军队中37万被消灭,20万被俘,俄军损失约40万。
        1813-1814   第六次反法同盟        拿破仑被英国奥地利普鲁士联军击败,退位,被流放。
        1815             第七次反法同盟       拿破仑复辟,在滑铁卢再次被英国和普鲁士战败,再次被流放。          前面,我们已经简述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联盟。         从此,欧洲的战略格局,逐步从“混战”清晰起来:         右图中,深青色是法国,浅青色是法国的同盟。         与法国对立的是奥地利,俄罗斯,普鲁士和英国(其他国家的立场,在战争期间是变化和摇摆的)。        
        1805年,第三次反法同盟:海战和陆战同时展开。
        在陆上,拿破仑“完胜”:奥地利军队被围投降,俄罗斯军队战败逃走。由于法国,奥地利,俄罗斯三国的皇帝都亲临战场,所以这次战争又被称为“三皇会战”。
        在海上,英国海军“完胜”:特拉法海战中,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被打垮,双方伤亡对比高达1:10,“英国海军一艘军舰也没有损失”。
        法国的海军司令Pierre-Charles Villeneuve伯爵被俘虏,带到英国。1806年,第二年,这位法国伯爵司令被英国释放,回到法国后,留下遗书死在旅馆里,估计是自杀。英国海军司令纳尔逊海军上将,也在特拉法海战中阵亡。
        1805年的“第三次反法联盟”,拿破仑最大的损失不在欧洲,而在北美洲,如下图所示:

        为了维持“称霸欧洲”的战争费用,1803年,拿破仑卖掉了路易十四时代在北美洲征服的土地:面积超过210万平方公里(上图中的绿色部分),价格1500万美元,“美国的面积,扩大了一倍”。 
       
        1806-1807年,第四次反法同盟形成(元气大伤的奥地利没有参战):英国,俄国,普鲁士。
        已经丧失制海权的拿破仑,下达“大陆封锁令”抵挡英国:禁止欧洲大陆与英国贸易。
        第一年,1806年,普鲁士军队几乎被全部消灭,普鲁士大部分地区被法国占领。
        第二年,1807年,俄罗斯也战败求和。         1808-1813   半岛战争        半岛战争,又称“泥沼战争”。1808年,由于葡萄牙西班牙不遵守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令”,拿破仑向这两个国家进攻,发生“半岛战争”,西班牙发生反对拿破仑的起义,被拿破仑下令镇压了。

        《1808年5月3日》(The Third of May 1808),作者戈雅(Francisco Goya,1746-1828)。拿破仑这次镇压后,更多西班牙人开始反对拿破仑。更糟糕的是,威灵顿公爵率领的英国军队在西班牙葡萄牙登陆了,拿破仑亲自率领的20万大军陷入“泥沼战争”。这场战争一直延续到1813年,法军在半岛被彻底打败。                1809年,第五次反法同盟
        英国与奥地利结盟,奥地利突袭法国占领的普鲁士地区,拿破仑急忙从半岛撤兵,奥地利战败割地求和。
        1810年,拿破仑的权势在欧洲大陆达到巅峰,他以“不能生育”为理由罢黜了皇后,迎娶奥地利皇帝的女儿为新的皇后。        第二年,1811年,他们的儿子拿破仑二世出生(注:虽然拿破仑二世从未登上皇位,但是后来拿破仑的侄子登上皇位时,按照顺序命名为“拿破仑三世”)。        在这段拿破仑的“巅峰时期”,拿破仑把他的哥哥弟弟和其他亲友分封成一批国王,成为法兰西帝国的卫星国或附属国。例如,他合并成一个统一的意大利,他哥哥当了国王,等等。不述。

       《骄傲的少尉查尔斯的肖像》(Portrait du second lieutenant Charles Legrand by Antoine-Jean Gros,右图)中的这位少尉是法军骑兵中的“胸甲骑兵”,拿破仑陆军中最精锐的兵种。拿破仑是炮兵出身,善于使用炮兵,加上精锐的骑兵,法军在欧洲几乎没有对手。
 
        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
        拿破仑率领“说12种语言的60万军队”很快打到莫斯科,但没有找到俄国人:莫斯科的市民大部分消失了,沙皇和俄罗斯军队也不知去向。
        9月4日,莫斯科突然被俄罗斯人点起大火,四天之后“莫斯科的四分之三被焚毁了”。没有粮食,没有草料,没有谈判对象。10月19日,拿破仑不得不开始从莫斯科撤军。冬天开始了,并且是一个“特别寒冷的冬天。几十万哥萨克骑兵,一路上不断发动袭击。60万法国及其盟国军队中,37万人死亡,20万被俘。俄国死亡40万人。
 
        1813-1814年,第六次反法同盟
        几次主要的战役均在德国境内,所以又称为“德国解放战争”。最后,英国,奥地利,俄罗斯,瑞典,普鲁士和一些德国的小公国的“80多万大军合围巴黎”逼迫拿破仑退位,宣称拿破仑是“欧洲和平的唯一障碍”。        拿破仑被迫退位,被封为“厄尔巴岛(Elba Island)的领主”,流放到厄尔巴岛。         1815年,第七次反法联盟
        1815年,拿破仑秘密离开厄尔巴岛,回到巴黎。复辟的路易十八逃走了,拿破仑“没有登基就直接动员军队”,各国也再次组成第七次反法联盟,双方在滑铁卢展开决战,“拿破仑投入皇帝亲卫军师团即最精锐的禁军,整整一天反复冲击,仍然无法突破英国正规军的阵列”,这时普鲁士军队赶到了,“从侧面进行攻击”,法军大败。        战败后,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Saint Helena)。        六年后,1821年,拿破仑死在这个岛上。死因不明。
        《拿破仑的加冕礼》(The Coronation of Napoleon )。作者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804年12月2日,教皇庇护七世(Pie VII)为拿破仑主持“法兰西帝国皇帝加冕仪式”的时候,拿破仑自己拿起皇冠,戴在自己和皇后的头上,这一事件被教皇庇护七世视为奇耻大辱。后来两人矛盾激化,教皇开除拿破仑教籍,拿破仑则将教皇囚禁6年。不述。大卫反复修改这一作品长达三年才最后完成。现藏卢浮宫。
        纵观“12年拿破仑战争”,最强大的是英军:只要英军登陆欧洲必定战胜(在海上,英军更没有对手)。英军统帅威灵顿(Arthur Wellesley, 1st Duke of Wellington)后来被称为“铁公爵”(Iron Duke)。
        1813年,威灵顿率领5.2万英军在西班牙半岛彻底击败6万法军。
        1814年,80万联军围困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后,威灵顿担任英国驻法国大使。
        1815年,威灵顿率领的英军是滑铁卢战役击败法军的主力军。
        拿破仑战争之后,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海外殖民地的战争与结果
        拿破仑时代,荷兰并入了法国。所以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军攻占了法国和荷兰的多处殖民地:
        亚洲:斯里兰卡,荷属印度尼西亚等。战后,英国将印度尼西亚归还荷兰。
        非洲:塞尔加内,毛里求斯,开普(即现在的南非部分)等。战后,英国将塞尔加内归还法国。
        北美洲:法国发布“大陆封锁令”,英国也切断了法国与美国等地的海上联系。1812-1815年美国曾进攻加拿大,英美双方都“比较克制”,合计伤亡仅几千人,华盛顿曾被英军攻陷,白宫是被英军焚烧后才涂成白色的。
        中南美洲:海地,圣卢西亚,苏里南,圭亚那,马提尼亚等。战后,英国将法属圭亚那归还法国。
        战争期间“英国是世界第一大军火制造商,英国工业供应各个同盟国的军队”,赚取了大量军火收入。
        法国在欧洲和世界的资源,几乎耗尽,英国更加强大。
        在法国的“民族主义”刺激下,德国各个公国并入普鲁士,德国第一次成为民族国家:历史上,奥地利和普鲁士都想统一德意志,最后普鲁士启用“铁血宰相”俾斯麦,先后击败奥地利,丹麦和法国,统一了德意志。
        在拿破仑战争之前,“欧洲各国的军队都是雇佣军”,“没有一个国家的军队超过20万人”。
        拿破仑的军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民军”:参军是为了保护共和国。所以拿破仑的军队数量庞大,高峰时期达到150万人,法国先后动员的军队推算在300万人以上。这些大大刺激了欧洲各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国民军的数量大,士气也高于雇佣军,“战争性质改变了,最终酿成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后,变成一片废墟的欧洲,开始反省。最后,形成欧盟。
        英国仍然特立独行:参加欧盟,没有参加欧元。        西方主流媒体认为:拿破仑是“一颗流星”,其他法国君主连流星也算不上。         如前所述,第二个皇帝拿破仑被推翻后,又有三个法国皇帝被推翻:合计连续5个。        1830年: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法国皇帝查理十世被推翻,他的表兄弟路易·菲利浦登基。        第三个法国皇帝被推翻的事件,也留下几幅作品:        《自由女神引导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作者欧仁·德拉克罗瓦(Eugene Delacroix,1798-1863)。作于1830年,描述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法国皇帝查理十世被推翻。当时,查理十世继承路易十八,成为波旁王朝复辟后的第二位皇帝。他反对英国式君主立宪制,反对新教,引发革命。         《7月31日从皇宫到市政厅》(From the Palais Royal to the Hotel de Ville, July 31),作者Horace Vernet(1789-1863)。描述1830年的法国革命:巴黎市政厅是“与欧洲最大城市身份相符合”的大型政府建筑。
        《攻打巴黎市政厅》(Taking of the Hotel de Ville Paris ),作者Horace Vernet(1789-1863)。        1789年,1830年,1848年,1970年的四次革命或动乱中都推翻了皇帝,都攻打了巴黎市政厅。最后,1870年的动乱彻底焚毁了巴黎市政厅以及巴黎城内的大量建筑,教堂,民宅等。后来,法国重建了巴黎市政厅,但是这里存放的所有档案资料都被焚毁,无法恢复了。
         1848年,第四个法国皇帝被推翻:路易·菲利浦(Louis Philippe I,在位18年:1830-1848年)。        1870年,第五个法国皇帝被推翻:拿破仑三世(Napoleon III,在位22年:1848-1870年)。        英国人的包容精神是举世罕见的:这两个法国皇帝,都流亡在英国,逝世在英国。甚至拿破仑也仅仅是流放,英国在战后又把很多殖民地又归还了法国等等。不述。         说明:这77年里只有路易十八不是被推翻而是病逝的,他被拿破仑驱赶得四处流浪,不述。        说明:断断续续统治法国的波旁王朝(House of Bourbon )是欧洲跨国王朝之一。直到今天,波旁王朝支系仍担任西班牙和卢森堡的国王(已改为君主立宪制)。欧洲皇室望族互相联姻,关系盘根错节,不述。        说明:英国参与欧洲大陆的内斗内耗最少,面向全球发展的唯一欧洲大国。